APP下载

逻辑、理路与策略:萨提亚模式德育功能的应用

2025-02-19郭冬梅钟庆文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1期
关键词:萨提亚信念个体

摘 要: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当前大力开展“大思政”协同育人背景下,探索心理教育与治疗模式的德育功能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萨提亚模式的德育功能发挥具有现实、学理与实践逻辑依据;其三大治疗信念、四大助人目标、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经典工具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相融,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实践开拓了新路径。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0142(2025)01-0001-04

1 逻辑依据:萨提亚模式德育功能何以有

1.1 心理教育与治疗模式德育功能发挥的现实依据

发挥心育德育功能是当代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1],后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人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内涵是“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担大任”,前提是身体健康、心理阳光。自上世纪末中宣部、教育部要求将心理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范畴以来,我国高校心理教育一直是作为学校德育体系一部分而存在,并成为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发挥心育德育功能是当下德育困境的现实要求。从现实看,我国高校德育成绩斐然同时也存在共性问题,如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方法缺乏灵动性;忽视学生认知规律、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忽视校园文化、教师人格形象的影响等。这些弊端不同程度阻碍了学生德育素质养成,削弱了学校德育效果[2]。德育的价值追求应该是让受教育者释放生命智慧和人性光华,实现价值超越,获得幸福快乐,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3]。所以,德育应当与个体成长需要紧密结合,关注教育对象的接受性、活动的主体性、目的的全面性,展现人性化、生活化与诗意化。而这也正是心理教育与治疗的专长领域,因而提升德育效果应当应用心理的影响与作用。

1.2 心理教育与治疗模式德育功能发挥的学理依据

德育离不开心理品质的塑造。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诸多利于德育素养形成的因素[4]。还包括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德育过程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个体化的过程,对个体而言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品德是个体内化一定社会道德规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的结果,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信念系统与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心理结构的主要成果。

心理对德性素养作用基于其内涵与机制。人的发展是生理心理发展的统一。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社会文化素质集中表现人的本质是主导因素,而德行素质又在其中占核心地位。但社会文化教化必须以心理活动为中介,因此个体德性素质形成需要良好的心理基础,个体社会文化素质发展取决于心理素质发展水平[5]。心理对德性素质影响的机制如下:首先,认知能力影响道德判断水平。皮亚杰认为,认知心理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如有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与道德判断水平显著相关;低智商的人道德概念会受到外界压力制约,而高智商的人道德意识出自内心觉悟。显然,认知能力影响道德从他律走向自律。其次,所有真正称得上道德的行为必定有情感因素。道德情感是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信念转化、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5]。再次,意志品质影响道德行为。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个体具有坚定的目的性,认识自己行为对他人与社会的意义,会积极主动做出有益的道德行为。若没有意志,道德思想与理想止于判断与推理,不能化为道德行为。且道德意志使情感服从道德理智,让道德动机战胜非道德动机[3] 。

1.3 心理教育与治疗模式德育功能发挥的实践依据

对中国学术期刊资源库“心育和德育”专题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对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各高校从不同理论视角探索心育和德育融合的机制、路径及意义。这一实践进程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长需要是大学生心育和德育相结合的内在动力;二是德育和心理学科的发展为二者结合准备了理论基础和师资力量;三是国家政策定位和指导为二者相结合指明了方向。德育工作者主动拓展了心育对德育影响力的探索;四是各种心育与治疗模式共同推进,作为专业化实践活动在高校展开,起到了“大学生个体生存的保障功能、个体发展的补偿功能、思政教育社会性作用的优化功能”[6]。实践证明心育和德育目标同归、内容相嵌、方法互鉴[7]。

以萨提亚模式服务于高职学生的实证研究为例,经对某校2019~2021年新生筛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筛检率是非困难生的两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受贫困文化影响,自我认知偏差、自尊自信不够,人生目标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能感低,沟通能力不强。以萨提亚模式为指导打造“遇见成长、开心学习、和谐人际”训练营,精准帮助兼具经济和心理双重困难学生群体,收效明显。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别对比三期遇见成长训练营前后测数据显示,“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前后测结果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说明团辅对学生自我认同感和自尊水平有积极影响;对学生小结做编码统计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自我觉察、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信程度、换位思考、与父母或同伴关系、对未来有希望有计划等方面有明显收获和改变[8]。说明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人格重塑,验证了心育与德育能交融补充、相互促进。

2 理路建构:萨提亚模式德育功能何以能

2.1 萨提亚模式三大信念赋能德育内容

萨提亚模式三大信念能有效调适道德认知,重塑核心信念,促进个体内在觉醒,增强个体改变动力。萨提亚模式治疗信念共有22条,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对人的信念赋能德育。萨提亚模式崇尚价值平等基础上的健康人际关系,认为人们会因相同而相遇,因不同而成长,坚信人性本善,只是需要努力联结并肯定自我价值;萨提亚模式认为大多数人任何时候都是尽其所能的,要理解父母也受其成长过程诸多影响[8]。这些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一致。

对应对的信念赋能德育。萨提亚模式认为人都拥有成功应对和成长所需的一切资源,但大部分人面对压力时会选择熟悉而不是舒适的方式。其实,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自我价值越高的人应对方式越统整[8]。这类信念对人的认知调适和归因方式的改变都有着积极作用,对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转化有积极的赋能作用。

对改变的信念赋能德育。萨提亚模式坚信面对压力拥有多种选择,人们虽不能改变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可以改变已发生事情对自己的影响。欣赏和接纳过去可以提高管理现在的能力,只要怀揣希望,改变永远可能发生等[8]。这些应该能消除对成年人德育有效性的怀疑,增强做好大学生德育的信心。

2.2 萨提亚模式助人目标深化德育目标

“提高自我价值感,做更好的选择,更加负责任,更加和谐一致”是萨提亚模式的四大助人目标[8]。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作为主客体自我的认知和评价的正向自我情感体验。自我价值感高的人通常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易产生自卑感。所以,萨提亚致力于发展个体的高自尊、高价值感,其治疗信念是修复自我价值感的核心力量。“做更好的选择”是指在压力情境下可以选择更好的应对姿态和沟通模式。“更加负责任”是指个体更好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负责。“更加和谐一致”,讲的是最终要达成个体内在的和谐一致,这与德育的目标一致。内在和谐了,关系就和睦,人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2.3 萨提亚模式五大要素优化德育方法

体验浸润。道德情感的感染性要在体验中激发出来。体验促进道德认知向道德信念转化,继而向道德行为转化。相比传统德育方法,萨提亚模式的体验性借其独特工具简单易行,收效快且明显,能够帮助人在体验中快速觉察,由感受进入内在历程,贯穿正向生命能量。

系统全面。萨提亚认为个体内外两系统相互作用,内在系统包括个体的生命力、渴望、期待、观点、感受、感受的感受、应对姿态和行为。外在系统则包括个体的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即人际关系。萨提亚模式擅长用个体冰山、家庭族谱图和沟通三要素图等工具,从个体内在系统入手联系到外在系统,解决个人背负的问题,探索问题、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萨提亚工具,德育从个体的双系统入手会更加富有成效。

正面导向。这与传统德育方法一致。萨提亚模式相信任何生命都是朝向成长和发展的,问题源于未被满足的渴望和期待,问题背后是正向期待。萨提亚模式致力唤起个体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强弱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这个视角实施德育对受教育者有更多的信任,会激励受教育者为自己负责,做自己的决定者,帮助他们实现内在和谐,继而树立更高的理想和道德信念。

聚焦改变。萨提亚模式注重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注重内在系统的改变,注重从渴望、期待和想法去推动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心理结构层面的改变,这也是德育化人必经的过程,这种个体内在系统的变化会带动外在系统的改变。

运用自己。萨提亚模式强调咨询师首先要爱自己,准备好自己,只有自己内在和谐一致才会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真诚、稳定、关怀、无条件接纳与积极投入[8]。教师作为教育情境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生的挚爱、真诚及自身道德人格魅力。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榜样,发挥人格陶冶力量。

3 策略应用:萨提亚心理治疗德育功能何以为

3.1 萨提亚心理治疗德育功能发挥的路径

以微知著,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萨提亚心理治疗的德育功能发挥路径。“友善”作为重要的道德品质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民道德标准与规范。但在现实中,人际关系问题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少学生敏感、防御心理重、不相信他人,有的甚至有敌对心理。应用萨提亚心理治疗能够有效化解“不友善”并塑造“友善”品德,具体路径如下。

处理情绪,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学会接纳。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不愿接受或不能表达自己的负面感受,习惯于压抑、扭曲或疏离自己的情感,甚至无法觉察自己的真实情感。萨提亚模式会先帮助人由表及里觉察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明白情感是生命状态的信使和显示器,是人的防御系统,是人本能的自我保护,人们有资格有权利感到生气、愤怒、不满、嫉妒等,要学会正视并接纳这些感受,科学地表达它们。觉察是改变的开始,接纳才会放下。

探索内在,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萨提亚个体冰山是透视人类心灵的钥匙,是帮助走出心灵困境的3D地图。探索个体冰山能够看清自己内在系统,发现哪些渴望和期待未能得到满足,持有怎样的信念(认知),这样的信念又带来怎样的感受(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出怎样的应对姿态(沟通模式)。当个体冰山技术把潜意识里的发生清晰地呈现时,学生立刻会对问题有清晰的觉察和领悟。

带回原生家庭,疗愈心灵创伤。用个体冰山带学生回到童年人际关系困境,顺着感受通道重回创伤情境,体验并释放当时的感受,帮助学生表达出自己未被满足的渴望和期待;继而带学生回到当下,让他们明白成年的自己有能力靠自己满足需要;明白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对过去发生事的看法,调适过高期待,放下永远无法满足的期待,从而改变过去事件对现在的影响;通过家庭族谱图帮助学生明白人的性格特征和应对姿态或多或少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理解父母的局限,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联结生命力资源,提高自我价值感。运用生命影响轮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优势品格,明白无论是正向事件还是负性事件都可能形成优秀的品格特征,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资源。运用萨提亚自尊维护工具箱帮助学生明白人生来都带着丰富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当学生联结到自己丰富的生命力资源时,自我价值感明显增强,自信程度提高,对自我认知和对关系认识也随之改变,改变动力随之增强。整个工作过程要注意发现学生的积极资源,适时鼓励,不断赋能。

识别应对姿态,体验一致型沟通。运用萨提亚雕塑帮助学生识别压力情境下习惯性的应对姿态,如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致型等,前四种各有功能不良之处,也各有资源所在,一致型是理想模式。应对姿态体现在外部就是沟通模式,利用沟通三要素图帮助学生了解沟通离不开情境、自我和他人三要素,一致型沟通就是要兼顾这三大要素。要达成一致型沟通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添加,哪里功能缺失就添加哪里。通过练习,学生会发现只要兼顾情境、自我、他人三要素就能实现一致型沟通,体验内在和谐,进而影响外在系统,促进人际和睦。此时,再帮助学生预设改变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方法,坚定只要坚持就会有改变的信念。

3.2 萨提亚心理治疗德育功能发挥的启示

上述是运用萨提亚模式解决学生人际问题,培养学生“友善”品格的基本流程。它蕴含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行为转变全过程,收效明显,深得学生喜欢。萨提亚模式不聚焦来访者问题,更注重来访者这个人。帮助来访者与自己的生命力资源联结,提高自我价值感,来访者原有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同理,德育应更关注人,将德育目标与个体成长需要紧密结合,尊重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才有可能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因此,评价德育效果应关注德育对人最深层次、最隐蔽心理世界的影响和作用。

综上,品德外部行为表现与内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德育必然需要心育的奠基、优化发展和补偿提升。萨提亚模式中的德育元素与德育功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开发应用,德育应该更加开放兼容,凡有益的都可以服务于德育,从而优化、发展、提升德育功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刘兆俊.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20.

[3]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6]张玉杰.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郭冬梅,何文文,张万秋.团体辅导对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认同感和自尊的影响研究[J].职教通讯,2023(10):78-82.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萨提亚信念个体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信念
萨提亚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人物分析
一例人际交往敏感的个案辅导报告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对生命化写作教学的启示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萨提亚家庭治疗对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