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螺旋的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探索

2025-02-18银文达银文通薛刊张艳霞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师资建设产教融合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关键是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探索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本文剖析了SECI知识螺旋理论应用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中的理论依据,分析“双师型”教师知识的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过程。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即基于SECI知识螺旋模型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并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SECI知识螺旋;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36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中,提出“建立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在颁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中,对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出了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3]。“双师型”教师团队对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育高质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进行了诸多探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日益面临瓶颈,亟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及路径。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财富愈发显得重要,知识成为关键资源,会管理知识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高校如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知识管理工作,并深化产教融合,是完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本科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1"SECI知识螺旋应用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理论依据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而教师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是个体教师或教师团队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共享、创新等过程的管理[4]。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大的财富,“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需要将知识视为重要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对组织学习的过程管理,让知识在交互中共鸣、沉淀、传播并被检验;通过对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管理,实现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共享,以及横向交流与纵向传递,从而实现“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构建。

SECI知识螺旋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该模型起初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5]。SECI知识螺旋模型由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提出,是知识创新所呈现的螺旋上升过程。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将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言语、文字、数字等明确表述,是一种高度格式化的规范性、系统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难以用言语、文字、数字等清晰表达,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主观性、自悟性知识[6]。SECI知识螺旋模型描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交互或转换的4种可能场景,即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SECI知识螺旋强调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再转化为个人、团体和组织创新及学习的基础,是一种植根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辩证认识的描述性理论,为组织知识管理创造了一个动态过程[7]。

1.1"“双师型”教师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双师型”教师知识的社会化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是通过分享经历经验、真诚交往、行为示范等重塑隐性知识的过程[8]。在此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团队中个体教师原本具备的教学经验、技巧、作风、信念等个人内隐的知识,第二方面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感性交互、共享经历获得的新的隐性知识,这个阶段的知识作为个体教师的“个人心得”,通过人际交往和相互模仿学习,促进隐性知识在组织内“潜移默化”地转移。

高校中不同个体教师由于学历、经历、年龄等的差异,他们之间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差异巨大。不同经历的个体教师具备的知识实际上是学校的一大笔财富,最大化地发挥这笔财富,将是填补教师知识缺口、实现知识增量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导师带徒”的方式,将经验更丰富、技术能力更强的“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教学经验以及实践教学技巧等隐性知识传递给新手教师。新手教师通过观察导师授课过程,获得导师的教学方法、技巧等隐性知识,从而打破个体教师之间、老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知识垄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在教师团队内部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针对个体教师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岗前培训、在职研修、技能培训、教师每3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1.2"“双师型”教师知识的外显化过程

“双师型”教师知识的外显化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个人将自身的教学方法、技巧等隐性知识用格式化的语言、概念、数字等显性描述的过程[8]。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人的经验、技巧、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在交流场中通过系统的梳理、归纳总结等,以显性的文字、图表、视频、范例等方式更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为更多人所共享,从而转变为教师团队的“群体经验”[9]。

知识的外显化过程是知识转化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而言,一方面要求在团队内部定期开展研讨会,个体教师在研讨会中分享自己的案例、经验,促使知识在组织内部的传递;另一方面定期邀请企业的大师名匠、专家人才,到学校开展讲座,同时要求教师定期前往合作企业进行走访、挂职,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分享,从而达到高校教师获得企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知识的目的。

1.3"“双师型”教师知识的组合化过程

“双师型”教师知识的组合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一方面是将不同个体教师、不同领域专家等分散零乱的数据资料、文本信息等知识,通过系统化的整理、汇编,形成一项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另一方面,组合化过程还包括数据资料、文本信息等显性知识在不同团队教师间的传递和转移。通过组建教师团队的知识共享库,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管理,最终沉淀为“组织智慧”。

知识的组合化是对知识的整合过程,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而言,一方面设立专职人员对分散的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分类、储存等,将个体教师的培训总结、示范课、磨课、教学案例等包含个人授课经验、技巧的资料,根据课程、项目进行分类,最终形成包含所有教师团队显性知识的共享库,并对所有教师团队成员开放;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团队成员根据条件自行学习共享库中的知识,从而在团队的知识共享库中获得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等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能力。

1.4"“双师型”教师知识的内隐化过程

“双师型”教师知识的内隐化是显性知识进一步深化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团队教师在实践中将组合化沉淀的“组织智慧”,通过理解、接纳、掌握、练习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从而形成新的个人教学经验、技巧、作风和信念等隐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最终创造出知识的应用成果。

“双师型”教师知识的内隐化是创造知识成果的过程。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而言,一方面个体教师经过培训、观摩后获得的知识,在磨课、说课、实际授课等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与应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持续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从而重构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找到符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知识。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等知识在SECI知识螺旋的4个过程中不断地循环,实现了知识在不同个体教师之间“潜移默化”的转移以及新知识的创造,发挥了个体教师知识的最大价值,实现了个体教师以及教师团队知识的增量,从而实现个体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进而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目的。

2"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探索

“双师型”教师团队是由一系列“双师型”个体教师组合而成的团队。“双师型”教师团队不是个体“双师型”教师的叠加或者专职、兼职教师简单的组合,而是要能够形成知识共享、技能共享的专业团队[10]。“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方面需要重视教师的知识管理,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促进知识的转移与再生产,实现“双师型”教师知识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增加教师获取实践知识的渠道,实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2.1"基于SECI知识螺旋模型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柔性可变、持续有机且不断学习的组织,代表的是一种更适合人性的模式[11]。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强调知识的共享和团队的合作,鼓励员工之间分享知识和经验。通过应用SECI知识螺旋使知识经过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过程,让知识在不同教师之间的共享、转移及创新,从而实现“双师型”教师的“组织智慧”大于个体教师智慧之和。因此,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是“双师型”教师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1.1"明确“双师型”教师团队发展目标,构建团队共同愿景

构建学习型“双师型”教师团队首先需要明确团队的发展目标和愿景,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愿景有助于增强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激励教师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而努力奋斗。具体而言,应以高职称、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为团队带头人,利用带头人自身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及扎实的实践教学技巧,带领团队教师共同成长,同时明确带头人职能。通过“双师型”教师带头人与团队全体教师共同系统地分析、研讨,确立团队的共同愿景,即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以实现组织共同愿景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

2.1.2"打造学习型文化氛围,促进教师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式,是指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式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对学习型组织而言,心智模式的改善是组织能否成功的基石。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学习动力且保持学习动力的人是极少的,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教师团队成员去主动学习。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经验更丰富的老教师“取经”、积极到企业交流培训等,增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会学”,会学是一种持续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不断地思考、总结和实践来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最后还要为教师在不同场景下的学习提供支持,充实学习内容、拓宽学习途径,保证教师在想学习的时候有知识、有渠道可以学。通过打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提高教师成员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以及不同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成员心智模式的改善。

2.1.3"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促进教师自我超越

对“双师型”教师团队而言,学习应该是寻求结果的学习,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这就要求教师成员要深入地剖析自我,根据自身的不足展开针对性的学习。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年初时根据自身制定学习计划,团队组织则根据教师的学习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同时在年终时对教师的学习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完成情况给予一定奖惩,完成情况良好则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及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完成培训、学习时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在教师团队中进行分享,以达到知识的外显化过程,促进知识的转移,同时补充教师团队的“组织智慧”。通过教师不断地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超越。

2.2"基于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

“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的难点在于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企业员工在实践能力方面恰恰具有优势。高校与企业保持战略融合、设备共享、人才互用等方面的合作,可以纾解高校与企业之间知识共享深度不足的困境,推动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实现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知识从高校到企业再到高校的螺旋式发展。而现代产业学院是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突破口,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纵深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12]。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专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通过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将“双师型”教师、企业的专家名匠的优质知识进行协同管理,实现高校与企业优质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推进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

2.2.1"基于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建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然而高校专业建设往往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特色专业,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高校教师转型“双师型”的有效手段。

首先,校企共编教材。当前高校所用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无法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能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校企共建教材高校可以发挥基础理论优势,企业则发挥生产实践优势,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案例,并建立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融通。其次,校企共建课程资源。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校企共建课程可以发挥企业大师名匠实践能力强的优势。针对核心专业课程,一方面采用高校教师与企业大师名匠联合共同授课的形式,另一方面要求课程的部分内容在企业实际生产进行授课的形式,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大师名匠的精心合作、各施所长,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在相互交织与共享中实现螺旋式的增量,从而达到高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的目的。

2.2.2"基于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

“双师型”教师最大的痛点在于未构建学术界与企业界双向平台和融通机制[13]。高校教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由于稳定反而造成很多教师无法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技术。教师转型“双师型”的难点在于实践能力的获取,而企业恰恰是将理论应用于生产实际最佳的场所。因此,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是高校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转型“双师型”教师的基本保障。

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一方面校内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作为企业员工理论知识培训及职业证书考试的场所,发挥高校教师善于理论知识讲授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构建高校教师实践的场所,制定高校教师短期、长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高校教师的短期到企业挂职以寒暑假期间为主,主要以参观、研讨的形式,以获得企业实践知识为目的;长期到企业挂职则要求高校教师以年为基本时间,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的研发、生产过程中,以获得知识的实际应用经验为目的。通过校企共建师资培训基地,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人才互通,高校教师在与企业大师名匠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中,不断获取在高校难以获取的实践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最终完成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3"结束语

当前多数高校对“双师型”教师仅仅是重视其数量,即重个体而轻团队,然而“双师型”教师团队不是由多个“双师型”教师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高校、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要实现“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良性循环,需要在团队内部形成知识共享、技能共享的学习型组织。SECI知识螺旋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能够使“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组织智慧”不断转移,从而实现知识的增量,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联合、产业融合,推动“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Z1):29.

[2]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1):3034.

[3]蔡雪峰,毛红斌.“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及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5,(06):5556.

[4]杨文爽.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3,(03):6667.

[5]刘畅,宋改敏.SECI模型下高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1,37(01):97104,112.

[6]高樱.现代化教学方法赋能职业本科管理会计教学探讨——基于SECI理论与移动学习终端的行动学习法[J].财会通讯,2022,(11):172176.

[7]贾超.知识管理视阈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4):4955.

[8]刘霞.基于SECI模型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6):6669.

[9]周江华,刘子諝,邱航,等.知识创造企业未来[J].清华管理评论,2017,(Z1):6773.

[10]治丁铭,关守宁.新时代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5):4447.

[11]曹振国.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01):9699.

[12]莫家业,张宇波,钟伟民,等.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基于现代产业学院视角[J].职教发展研究,2023,(03):7583.

[13]金波,郑永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协同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1):9396.

猜你喜欢

双师型教师师资建设产教融合
浅谈高职教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关于强化区县公务员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型时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