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环境水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2025-02-18郑丽萍徐翠玲贾豫葛张政杨国勇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环境水文学是中国矿业大学一门稳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研究表明,在通识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效融合课程思政与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将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课程思政时代性特点,体现课程体系建构性,配合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研究成果。通过课程整合优化,使通识教育课程的思政育人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保持在高品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水文学;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87

0"引言

环境水文学是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各学科开设的一门稳定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课时为32学时,2学分。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结合中国水环境现状,系统分析环境水文产生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了解和掌握环境水文的发展动态,熟悉水文资料的检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作用。对人类污染水资源迁移转化规律进行评价,提出保护水资源措施,防治水质污染,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组织开展本科生业务学习和教育培训,认真学好课程,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在对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更应该落实学生保护地表水环境素质实践能力[1]。

主要内容包括:不仅研究水量问题,而且考虑水质问题。涵盖了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洋等水体的基本知识:(1)降水径流污染;(2)河流水质变化规律及河流泥沙的污染控制;(3)湖泊水库污染控制与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4)海洋污染;(5)土壤水及地下水文情势及污染;(6)人为改变环境的水文效应;(7)水流与水质数值模拟[2]。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水资源造成破坏的影响,以及水文情势恶化对环境造成污染与防治作用的科学。

该课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水文学是一门发展迅速,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科。人类应提高责权意识,将示范课程建设落实到实际生活。环境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地球科学环境,地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生态原理及优化发展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环境学建议将环境科学的学科结构概括为“1+4+X”。“1”指环境学;“4”指环境自然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技术科学。“X”指建立在“1+4”基础之上的环境生态科学各部分流学科,如环境水文学,环境地理学等。以水文循环的观点,把水质与水量密切联系结合起来,从事水文研究中的环境问题。

1"课程思政切入点

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思维方法,有机融入环境水文学通识教育公选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20世纪50年代,世界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开展天然水化学成分的测试工作。20世纪60年代水利工程建设使人们注意到环境水文的研究,开展了防治土壤盐碱化工作。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水利工作者开始对水库淤积、水土保持、地下水位抬高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有些城市地表水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这些城市陆续使用监测船,观测重点污染河段的水质及污染来源,采用水流与水质数值模型分析农业污染物分布运动规律,制定防治水污染计划。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河南发生特大洪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库大检查活动,加强水文与环保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应用创新型人才对主要江河流域与重点区域编制修订水资源保护规划[3]。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阶段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由于水价低廉,人们生活用水习惯大手大脚,人们惜水节水意识淡薄。高等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与改革创新,深度挖掘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45]。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享受工业文明与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的同时也遭受了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城市环境遭到污染,大量废水、废渣、废气侵入农村大气、水体,农业是水资源的最大用户,80%左右的水量用于灌溉农田。农业产生“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导致水源得不到充分补给保障。农业灌溉用水没有充分利用,采用大水漫灌,有效利用率极低。工业用水约有1/3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措施不当,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不到50%,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科学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生态环境用水与环境水污染修复。以流域为单元作为一个水生生态系统,管理流域系统环境水利工程,污水资源化与开源节流相结合。对水体功能进行分区,科学合理利用水生态环境容量,制定水资源水质标准。

2"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2.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课程思政文件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7]。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需要的人才,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应用型人才。考虑到课程思政这一背景,在不同层面上对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作出系统性的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调动学生主动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未来人生目标的憧憬,规划未来职业,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对自身成长发展具有极大帮助。经过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环境水文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坚定性

坚持根本、盘活形式。在高校、课程和教师3个方面深挖潜力,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加强全程实践育人,全方位育人及精准育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多,要努力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通过案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融入保护地表水资源专业知识教学之中,注重打造融合立体化、信息化、交互式的教学资源阵地。

鼓励本科生创新创业,实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做中学”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步骤有:创意、设计、制作、分享、评价。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点考核,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共享产教融合改革成果。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盲区,及时答疑解惑,调整课程进度,跟踪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教师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教师一方面总结、归纳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解答学习共性问题。

2.3"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思政教学

针对大学生只为学时、学分达标问题,结合现有条件,教师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发现式和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表达与思辨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和讨论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学习过程,提高教学和研究能力,充实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将空余时间用于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课外专题讨论。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强调重点难点,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建立思政资源。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布置课后任务,发布随堂测试。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授课质量。

2.4"注重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选课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年级从大一到大四不等。现阶段的本科教育教学,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教师需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结合各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向学生宣传学好知识的重要性。另外,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为学好环境水文学打好基础,为今后工作就业、科研求学作好储备。特别是在课程即将结束的阶段,学生容易应付差事,产生松懈思想。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根源上下功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师生间互动空间加大。利用教学视频向学生演示操作过程,避免纯理论、大篇幅教学讲解。不同于学院的专业课、选修课,本课程具有特殊学情,需要设计一套混合式教学方法,将合适的基础知识与资源前置上线,采取线下课堂面授为主与线上课前课后拓展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加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各知识阶段,教师布置雨课堂习题(单选、多选、投票、填空)进行互动交流与知识点考查,学生手机端作答提交。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学术研究与教学特色[8]。

2.5"挖掘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元素

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育人功能。教师要做好环境水文学课程思政,深入剖析教材,挖掘思政元素,表彰课程教学成果。陪学生“找感觉”,找到对应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方位综合素质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各专业大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深化教学理论公式的理解,利于知识的巩固吸收。引入水污染灾害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相关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课程的展开。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解决提出的层层问题,最终达到预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9]。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解决整个教学过程的同向同行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关键作用。这需要强大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支撑。讲清当代中国实践,从而激活支撑体系、话语体系、队伍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实现学科和学术多种力量的合力。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课程教育质量,达到了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目的,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的繁荣发展。通过完善丰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增强了课程科学性、公正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能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以适应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学生参与程度高,教师富有教学激情,师生互动充分,"教学效果提高。另外,做好课程评价分析,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作出整改,形成由点到面到体系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3"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环境水文学是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各专业开设的一门稳定性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学校一流本科培养教育体系下,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有效融合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构建了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同时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通过融入思政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课程认同感,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受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以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生主动性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学生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了环境水文学课程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为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丽萍,张新霞.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2,25(6):151153.

[2]邢坤,刘思海.“水文学”实习教学及其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1,(37):153156.

[3]韩志伟.《环境水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7):138139.

[4]罗昊.环境水文学研究进展综述[J].珠江现代建设,2015,(1):1822.

[5]刘恩涛,林卫兵.《海洋科学导论》高校公选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8):177178.

[6]陈俊合,江涛,陈建耀.环境水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胡大平.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全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7983.

[8]余丰玉.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1.

[9]董玉云,何文社,季日臣,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程水文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27(7):117118.

猜你喜欢

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开设普拉提选修课的意义探析
关于光学与现代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高职英语视听说选修课多元考核手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海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与启发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