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2025-02-18郭佳怡马若龙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涉农高校则是“三农”人才培养和“三农”队伍建设的排头兵。论文主要梳理了涉农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原因。发现当前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专业课程建设不足;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三农”情怀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完善专业课程建设,增强师资力量,培育学生“三农”情怀,更好的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34
0"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要努力打造一支“三农”队伍,并且积极培养“新农人”和建设“新农科”。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写道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我们对人才的需要更多,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涉农高校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努力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人才。农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农业知识和技术,更要注重培养发展大学生“三农”情怀,引导大学生自觉担当起“三农”的重任,为“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涉农人才的培养是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
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农科建设也是我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而涉农高校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高低是检验其新农科建设质量的标准[1]。乡村振兴不能仅依靠村支书、乡村能人和新乡贤,重点是在于培养一支持续充实的涉农队伍[2],因此为乡村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侧锻造就需要相关涉农院校的不断发力。因此实现农科教育变革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是涉农高校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3]。
乡村振兴对培养高素质农民,解决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对涉农高校培养农业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同时部分涉农高校也应该作为“领头羊”起带头作用,为其他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促进高校整体人才水平提升,以实现“强农兴农,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
人才是科技实际应用的主力,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助农人才[4],涉农高校是新时代高校强农兴农,共创未来的领头羊,要积极担当,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引领行业特色发展,深入推进专业领域教育综合改革[5]。涉农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引擎,助力实现农业强国的主推手之一。目前,相关的农业领域人才大量欠缺,而且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置动力。故涉农高校应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层次。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培养真正懂农业爱农业的新时代“三农”人才才能解决“三农”的实际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构建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因此促进涉农高校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突破传统领域局限,塑造“三农”情怀,培养一批真正的贴合农村发展的新农人就变得十分重要。
2"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建设与农业应用结合不足
近年来,我国农业不断升级转型,发展方向已由增产向提质转变[6],我国农业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注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但目前涉农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的衔接性不够紧密,与农业强国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较大差距[7],部分涉农高校专业设置较为简单,与现代农业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的“种子培养”“有机农业”专业开设较少[8],以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据统计,全国共有102所农林院校,本科48所,专科54所,但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仅有23所。根据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科学与工程专业前十的高校数据,专业评级为A及以上的农业院校只有4所。乡村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乡村建设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新农科”人才,以陕西省涉农高校为例,目前开设的农业课程大多数存在课程体系结构单一、课程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不符合的系列问题[9],这就导致一些想要建设乡村大学生无法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
据统计,2020—2025年我国对农业人才需求的年均增长率为1.50%~4.71%,并且存在着需求不断上涨的趋势[10]。面对这种趋势专业课程建设与农业应用结合不足会导致绿色转型目标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方式难以突出,全产业链服务需求难以满足。部分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有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11]。
2.2"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不足
培育一流农科专业,培养一流农业人才,关键在教师。目前高校教师主要有三类:一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大多侧重于基础理论教学,缺乏对农业设备设施实操教学;二是外聘教师,虽拥有对农业设备较为了解的基础优势,但是由于长期在企业,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经验;第三类是顺应培养方案,新聘用的高素质教师,这类老师多为高校毕业,科研能力强,但是缺乏农业设备实操,与学生沟通也不是很强,但是可塑性很高[12]。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教师构成与乡村振兴发展需要是不相符的。
当前涉农高校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比例较大。据相关数据表明,当前35—45岁的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虽然该类教师拥有较高学历,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科研经验和实践经历,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科带头人短缺,学科建设发展动力不足,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落后[13]高校师资队伍整体职称相对较低,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问题使当下教师配比难以支撑学科发展和领域创新。
2.3"“三农”情怀与乡村振兴建设结合不足
农业院校始终是为“三农”事业提供坚实的年轻力量和人才智力支持的重要来源与保障[14],培养大学生“三农”情怀是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三农”情怀培育存在认知不深、方法欠缺、机制不全、环境欠优等相关问题[15]。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三农”情怀自我培育意识差,对农业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大学生“三农”相关课程情怀联结弱,只能了解到课程表面,不能深刻了解具体内涵;“三农”情怀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不足,高校对学生的“三农”情怀培养不够重视[16]。这都使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三农”情怀的具体内涵,也不能做到真正的爱农。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仅有26.7%的本科毕业生明确表示愿意去乡村就业,21.4%明确表示不愿意,但是却有51.9%表示视情况而定,处于观望待定当中[1718]。因此,要培养“技精德正”、“三农”情怀深厚的乡村振兴奋斗者,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重点方向之一[19]。涉农高校对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亟待提高和发展,只有将“三农”情怀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3"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
3.1"专业课程落后,学科交叉不足
目前大多数涉农高校的课程都是没有及时更新,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在区域特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因此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20]。传统的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学口径狭窄,知识容易形成“阻隔”,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培养的人才适应性不足,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1]。且多数农业院校课程设计主抓理论教学,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情况,同时传统的专业课程创新力不强,教授内容不能紧贴实际。加之学科缺乏交叉,不能打通与专业相近的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不能有效地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涉农复合型人才[22]。但是缺乏学科交叉不排除有这些原因:(1)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研究起步较晚,运用于涉农人培养起步更晚;(2)农业发展具有复杂性,但是大多关注农科与理工科的交叉缺少农科与人文社科交叉;(3)深入具体学科、研究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不能提供一个可行的培养方案[23]。因此,如何使加快专业创新和学科融合,使之与当前乡村振兴需要相契合值得探讨。
3.2"师资力量薄弱
优秀师资是建设一流专业课程的重要条件,部分涉农高校在引进高水平教师和培养优秀师资上处于劣势,这是由于涉农高校预算经费有限无法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同时与大型企业校企合作项目相对较少不能为学生提供教训结合的培养方案[11]。师资的匮乏使涉农人才的培养难度加剧,培养的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原理性较强,部分涉农高校老师并没有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故也达不到增强教学效果。
“双师型”教师激励力量不足无法调动教师积极性,目前部分院校对“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存在许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职称评审制度存在问题、薪资待遇不能体现特殊性[24]、职业荣誉感不强、激励方式单一,缺乏精神激励[25]。再者传统的教师激励考核机制在考核上存在过程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无法体现考核的激励作用,更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致使难以培养出高质量人才[26]。
3.3"“三农”情怀欠缺
目前很多涉农高校毕业生无法接受毕业后从事与农业相关工作,错误地将“三农”工作与农民画等号,不愿服务“三农”,严重缺乏“三农”意识和“三农”观念[27]。由于学生缺乏对涉农专业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同时部分涉农高校教师并未对学生的“三农”情怀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导致学生对“三农”情感的缺失,从而难以真正地服务好乡村振兴。除此之外,部分涉农院校的思政课程体系未能突出“农味”,教育内容太过死板、空洞;课程思政缺乏“三农”情怀的价值引领等因素均导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三农”热情,更不能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学生缺乏“三农”情怀就难以投入乡村建设中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阻碍乡村振兴进程的因素之一。
4"完善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4.1"完善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结构是涉农高校教育发展的立根之基和存续之源,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有关农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不仅需要强化专业课程建设,同时还需多学科联合发展,将“互联网+”、医药康养、绿色低碳、文化遗产等“涉农+”新兴专业相互融合积极建设“新农科”,为乡村振兴培养复合型人才。要解决好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科融合发展尤为重要,不仅要积极通过学科的实践性来解决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还需要积极构建专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由单一固化的“专才”培养转向多元化“通才”培养,将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努力契合专业优势与学生专业技能,以期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新农科”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综上,强化专业课程,发展新农科的关键就要强化学科的顶层设计,深入了解国家关于涉农院校的政策方针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相关的政策方针出台适合培养涉农高校专业农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此来赋予传统专业更为丰富的内涵,进而破解涉农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4.2"强化师资力量
乡村振兴要积极发挥涉农高校的“输血”“造血”两大主要功能,并且主动推进由“输血”向“造血”转变[28]。因此通过强化师资力量,深化“三教”改革,即深化教师队伍改革、深化教法改革、深化教材改革,先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农教师队伍,才能促进人才的提质增优。同时通过“实践—反思”模式促进农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为服务“三农”培养高质量农林人才[29]。还可以不断挖掘教师的潜力,定期对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加深对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标准及实施步骤理解,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一流专业建设的工作中,并设置合适的奖励机制[30]等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有农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实施相互交替、产教融合的教师培养人才模式,提高学生的科技转化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1],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这也就要求涉农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抓书本,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强化案例实践教学,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不断助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4.3"培育“三农”情怀
“三农”情怀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乡村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农业农村现状。因此涉农高校要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让农林学子能够用心学农,专心探农,真心爱农,真正将“三农”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培养真正的“知农爱农”人才[27]。只有把“三农”价值塑造和“知农爱农”情怀教育融入进课堂中,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人才培养与我国“三农”事业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紧密连接。
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培育方案的设计,全方位打开学生对“三农”工作的认知眼界与格局,构建起“三农”广阔视野、“三农”知识体系和“三农”认知框架[15]。抑或通过多方协同,组建“三农”情怀育人团队,“校、企、政”共同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32]。强化“三农”情怀和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对促进乡村振兴、涉农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和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31]。所以,还可以通过构建“耕读”内容体系,厚植学生“三农”情怀,以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和寓教于乐的方式厚植青年学子“三农”品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33]。
5"结束语
农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筑成大厦。涉农高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助力器,涉农院校应明确自己的地位,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持续助力。涉农院校只有通过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交叉融合更多优势学科,才能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只有不断增强师资力量,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推动“三农”建设;只有不断加强学生“三农”情怀培养,才能打造出一支真正的“三农”队伍,服务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徐鑫,彭常安,张琪,等.涉农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化路径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23,45(05):128132.
[2]文茂群.做好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锻造[J].人民论坛,2019,(33):6061.
[3]金绍荣,张应良.农科教育变革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9):7782.
[4]刘天文,张天浩,朱维全,等.共同富裕视域下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J].农业经济,2024,(02):115118.
[5]李明月,郭成洋,陈军,等.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02):5356.
[6]吉辉.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人才培养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8):264266+268.
[7]赵美荣,杨俏丽,陈春潮,等.农业强国背景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时代使命、现实困境与逻辑框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2):6983.
[8]刘天文,张天浩,朱维全,等.共同富裕视域下涉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J].农业经济,2024,(02):115118.
[9]王晓雅,李博,党养性,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涉农高校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4,(04):6163.
[10]谢志坚,安志超,李亚娟,等.基于科技小院的农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08):1721.
[11]徐兰程,辛桂瑜.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4):150153.
[12]富剑文,徐佳莹,宋春丽,等.涉农高校产业学院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6):1923.
[13]王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1):4145.
[14]周一欣,黄欣,吴美惠,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农类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对策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02):9294+97.
[15]王润萍,汪海涛,王磊,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困境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01):250253+267.
[16]方皓,徐小雨.耕读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03):102105.
[17]钟云华,刘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8):8897.
[18]王丽萍,曾祥龙.农业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研究[J].高教探索,2021,(06):121128.
[19]张见.涉农高校思政力量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07):256258+262.
[20]齐翠翠.“产教融合+新农科”农业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36):9495.
[21]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1):3037.
[22]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01):16.
[23]徐家鹏,颜晓彬,朱玉春,等.学科交叉融合涉农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热点和演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23,24(01):5263.
[24]贾宋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3,38(04):6672.
[25]刘思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7):137140.
[26]郑连弟.高校教师治理与激励机制创新[J].理论界,2023,(11):98101+14.
[27]王雅坤,于翠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高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5):193196.
[28]张荣天,钟悦.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0):128131.
[29]任书凝,张继河.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农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1):1518.
[30]邹安妮,李宇飞,胡军,等.涉农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南方农机,2021,52(12):162163.
[31]马改艳.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路径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23):99103.
[32]王润萍.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学生“三农”情怀培养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3):146149.
[33]李谦.涉农高校系统化推进耕读教育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4):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