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新媒体媒介的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2025-02-18罗龙高子扬胡程
摘要:新工科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产学研资源共享壁垒和人才培养—产业需求不对称两大关键问题,我们通过探讨公众号、短视频等自媒体和资源共享平台等数字网络平台的优势与特点,提出以新媒体作为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媒介的思路,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措施,为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以及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进步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新媒体;媒介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32
在20世纪数字革命的深刻影响下,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素质以及能力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1]。侧重于学科专业性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传统工科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自2017年开始推行新工科计划,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掀起了一场新工科运动的浪潮。新工科,新的是灵活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融合、深度产业合作和国际化视野等内容。而产学研的融合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高等院校新工科人才的多维度培养,使高校能够“走出去”,也使社会能够“走进来”。科教结合和产教联动不仅丰富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以“项目链”为载体和“导师组”为抓手构建了一个实战型、校企共赢、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的新方法[2]。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产学研联合的方式方法,不仅给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产—教—研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相比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新媒体依托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等渠道,通过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海量的、实时的信息和服务,呈现出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3]。从《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4(2023)》的数据可知,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其中大学生是主要活跃用户[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56]。因此,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凭借其自身应用的广泛性、实时性和交互性,在教学、科研和企业各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自媒体、远程教学和资源共享平台等可以构建出课内和课外双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促进高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7]。科研机构可充分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分享最新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让更多人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8]。企业可以借助自媒体的影响力和海量客户群体实现品牌宣传和产品促销,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高品牌知名度[9]。然而,如何通过自媒体作为一个有效的桥梁将上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科学进步和企业发展进一步联合,促进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发展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重要问题。
1"当前产学研融合面临的问题
在新工科产学研融合过程中,资源共享困难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严重制约了产学研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教育、科研和产业的共同发展。首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存在较大的信息沟通壁垒,导致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现象频发。科研成果缺乏透明度,使企业难以获取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突破,产品创新步伐受阻。缺乏系统化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共享困难,限制了各方协同效应,政府牵线合作也常常契合度不高,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次,高校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轨""[1011],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课堂教学设置往往偏重理论,忽视实践,导致新工科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教育模式仍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难以迅速适应企业需求和工作环境。
新媒体可以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仅可以实现校企实时对接,促进新工科课程改革,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线上实习,提供给新工科学生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新工科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该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分析当下产学研融合面临的困境,结合新媒体发展特点,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
2"产学研融合的改革举措
如图1所示,以新媒体作为纽带,建立产学研资源共享渠道,让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具体分析如下:
2.1"以新媒体为桥梁构建产学研资源共享渠道
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并结合新媒体技术,可以使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健全沟通交流渠道。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定期组织线上学术交流会和技术研讨会,邀请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通过视频会议、网络直播和现场论坛等形式,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促进各方的交流与合作。师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企业需求,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3方能够相互了解,达到真正的双向选择与合作,让合作更加长久有效。同时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企业专家也可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实时发表相关研究现状、动态和建议等,促进学术交流与进步,让新工科的“创新式教学”凸显出来。高校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就业指导信息,提供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工科学生更好地准备求职。另外,利用新媒体渠道,不仅高校和企业可以更高效地对接,缩短学生求职的时间和成本;也可以促进新工科学生了解更多有效信息,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
构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深度跨学科融合。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构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更好地汇集和传播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突破和设备信息。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自媒体账号上实时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文档等信息高度地集中化,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只有消除信息壁垒,才能快速获取所需准确的跨界信息,高效地进行产业深度合作和跨学科融合,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此外,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和推广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将流量导向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其知名度和使用率,引来更多用户参与共享资源,让信息壁垒不再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绊脚石。
2.2"以新媒体为轨道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
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大幅提升高校课程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招聘和人才评估渠道。
新媒体平台助力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深度的产教合作。企业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其他资源共享平台,实时发布与工科专业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最新技术动态。高校可以基于这些信息,灵活调整新工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二者的高度契合;工科生也可以根据此校准目标和调整学习策略。以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为例,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比较迅速,而与之相关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大纲设计与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因此高校可结合当前产业发展需求,适当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同时,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进行讲授,将传统的基础知识与当前学术前沿相结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此外,高校可邀请企业工程师和职业规划师,为学生讲解工科行业前景、职业发展路径和必备技能。
新媒体连接建立线上线下实习实践与反馈机制。新工科更强调跨学科融合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差别。只有做好实践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新工科人才。而该机制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实习管理的效率和实习质量,还能让企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技能水平,为后续的人才招聘提供参考。企业可以在专属平台或者自媒体上发布实习岗位和项目任务并通过在线申请与筛选进行管理。学生在线参与,通过虚拟实验室和远程操控,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企业可以安排定期的线上会议让学生汇报工作以便于跟踪进度和及时调整任务安排。实时反馈机制和双向评价系统有助于及时改进和优化实习体验。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定期总结经验,提升管理流程。组织线上互动活动和设立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不仅可以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还能让新工科学生积累真实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3"结语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更好的交流,能够有效解决产学研融合过程中面临的资源共享困难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线上平台、开展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推动实习与项目合作、促进校企互动、发布就业信息以及实施评估反馈机制,高校可以更精准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作为桥梁,将为实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科研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进步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隋欣.新工科背景下关于硬件电路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2):174175.
[2]吴俊,谭艳华,江雪华,等.产教研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3,45(06):199202.
[3]张靖晨,彭德顺,鞠中玮,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展变迁趋势研究[J].现代商业,2020,(20):4950.
[4]胡正荣,黄楚新,严三九,等.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4(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邢华超.短视频场域高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现实境遇与实践指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3):3139.
[6]刘江宁,陈贞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形式[J].青少年学刊,2021,(03):1520.
[7]陈丹丹.新媒体视域下继续教育国学经典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西部学刊,2024,(08):98101.
[8]蒋继娅,魏永莲,张鹏骞,等.新媒体背景下科研机构科学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4,7(04):5557+75.
[9]张艳萍.新媒体背景下饲料企业品牌形象的传播与创新[J].中国饲料,2023,(16):114117.
[10]胡媛媛,刘静.数字电路渐进式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03):5760.
[11]殷建军,黄琼,尹令,等.新工科背景下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07):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