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美术革命文化教育:价值、现状与对策

2025-02-15廖石生李莹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5年1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小学美术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承载着宣传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推动革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有助于丰厚学校文化底蕴,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当前的美术革命文化教育存在单一化、碎片化、浅表化等问题,需要教师搭建多元化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平台、选取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实施多样化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革命精神,实现“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的美术课程目标。

[关键词]数字技术;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49-04

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强调“艺术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对当代小学生而言,由于没有亲身经历革命岁月,他们往往难以深刻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将数字技术引入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中,不仅能为美术教育营造更加浓厚的艺术氛围,为教学提供更多的艺术创作方式,构建深度感染学生、涵盖多样表现手法的美术教育模式,还能使学生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美术素养。

一、数字技术赋能美术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

1.丰富教育内涵,助力学校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

数字技术在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涵,有助于学校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与互动平台,革命文化的精髓得以生动展现,并与艺术内涵完美融合,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不仅能提升学校整体的文化品位,还能为学生提供浸润式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对革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2.强化师资力量,赋能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数字技术的引入,为教师提供了更高效的教学工具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程设计、资源整合和互动教学。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又可以使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艺术素养的学生奠定基础。

3.滋养心灵成长,引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美术技能、了解革命传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和感染。通过参与数字化的艺术创作、互动体验和讨论交流等活动,学生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共鸣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良好品德。

二、 数字技术赋能美术革命文化教育的现状

1.革命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化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当前部分中小学校在革命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革命文化的融入远远不够。校园内革命文化的艺术展现与教育氛围相对薄弱,往往局限于表面的革命主题展示或在美术展览中偶尔涉及革命题材,缺乏深度与广度。美术课堂上,对革命文化的探索与创作总是小心翼翼。教师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地提及革命历史背景,未能充分利用美术这一直观而生动的艺术形式,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课程设计上,与革命文化相关的美术课程相对较少。学生难以通过画笔亲手描绘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展现革命岁月的壮丽画卷,从而错失在艺术创作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机会。

2.革命文化教育资源碎片化

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数字新媒体平台如网站、网页及社交媒体,已成为美术教学不可或缺的“阵地”。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学校虽已搭建相关平台,但运用方式仍较为刻板且缺乏创新。美术教师往往简单地将之视为资料库,机械推送革命主题的美术作品与其他资源,忽略了技术赋能与内容深化的潜力。美术教学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艺术魅力以生动、互动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探索与深度鉴赏的机会,难以在美术创作中融入革命元素,从而限制了他们审美能力与情感的发展。此外,资源整合的不到位导致革命主题的美术资源在网络空间中显得杂乱无章,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学生从海量信息中难以筛选到有效资源,影响了学习效率与质量。同时,平台互动性不足,阻断了师生、生生之间围绕革命主题美术作品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削弱了学习共同体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3.革命文化教育内容浅表化

调查研究发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革命文化时,常囿于文本与图像的传统组合,这种“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因受时空限制,难以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情感力量,导致学生与之产生心理隔阂。此外,部分美术教师在内容选取上缺乏创新意识与时代视野,导致课程内容显得老套乏味,无法激起学生主动感受美术与革命文化交织魅力的欲望。尽管有教师尝试通过“革命文化基因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等实践活动寻求突破,但遗憾的是,这些活动往往主题宽泛、形式僵化,缺乏足够的创意与深度,导致学生参与度低,体验浅表化,未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核心意义与艺术表达的深刻理解。

三、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美术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1.搭建多元化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平台

(1)创建革命文化教育网站或网页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需要搭建以美术教学为核心,深度融合革命元素的线上教育平台,创建校园革命文化教育网站或网页。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媒体美术资源库:利用数字技术,精心整理并转化与革命历史有关的美术作品、图像、手绘草图等,制作成高质量的短视频、互动动画及音频解说,全面展现革命文化的艺术魅力。将这些资源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能让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深刻理解其背后的革命故事和精神内涵。学校还可以设立革命文化数字美术创作工坊:通过数字新媒体平台设立在线美术创作工坊模块,提供丰富的革命主题创作素材和灵感指南。学生可以在此进行数字绘画、动画设计或传统手工艺品的数字化复刻,将革命元素融入个人艺术创作中,既锻炼自身的美术技能,又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本课题组在校园网站上设置“美术名师讲堂与互动点评”模块,邀请知名美术教育家和革命文化研究专家,定期在平台上开设直播课程或录播讲座,分享革命主题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创作技巧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同时,设立作品展示与互动点评区,鼓励学生上传自己的革命主题美术作品,接受专业指导与同伴评价。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美术教学与革命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2)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革命文化

本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力,深度融合美术教学与革命文化教育,通过微信、QQ、微博、钉钉及抖音等多种渠道,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美术特色的革命文化推广活动。例如,教学“铭记厦门解放的光辉瞬间”内容时,我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漳厦战役美术纪实”系列资源,其中包括手绘插图、数字画作、历史场景再现等,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对革命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让学生在视觉盛宴中感受到革命文化的魅力。同时,配套发布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技巧解析,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学习如何运用美术语言讲述革命故事。学生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上传自己的绘画作品、手绘视频或数字艺术作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悟。我们还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即时互动功能,设置“革命文化美术问答”环节,针对学生在美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革命文化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这种即时互动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他们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感悟,实现了美术教学与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

(3)利用课件助力革命文化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美术课件作为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辅助工具,其作用尤为显著。教师应巧妙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将革命文化中的艺术元素与美术史实转化为栩栩如生、视听结合的视频、音频素材,并精心融入美术课件中,为学生打造一个既生动又充满创意的学习殿堂。教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分析革命主题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构图技巧、主题表达,让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借助美术课件的直观展示与深入剖析功能,学生不仅更深刻地领悟到革命主题美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意义,还在创作过程中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2.选取生活化的革命文化教育内容

(1)挖掘地方革命文化资源

本课题组成员深入挖掘厦门这座海滨城市的革命文化资源,经过细致筛选与精心编排,整合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尤其是那些蕴含美学价值、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革命历史素材。例如,讲述罗扬才烈士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以美术的视角去审视他生前可能参与过的学生运动及设计的海报,或是革命题材宣传画中对他的形象的艺术表现,并通过画笔去勾勒这位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感受其精神力量的艺术再现。同样,对于李林烈士的故事,我们鼓励学生以“女英雄的风采”为主题创作绘画作品,通过色彩与线条的巧妙运用,展现李林烈士坚毅与柔美并存的形象,以及她所代表的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收集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一系列革命主题美术作品,如版画、雕塑设计草图、油画等。通过实地考察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直观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还在美术实践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2)精选革命文化经典作品

本课题组在建立校园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时,精选一系列既具艺术价值又富含革命文化内涵的经典作品,尤其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灵感与想象能力的影视与音乐作品,如影视作品《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我们鼓励学生从影片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革命主题美术作品,如绘制电影场景、设计角色造型、创作主题海报等,以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我们精选革命歌曲,如《红星闪闪》《我的祖国》《一条大河》《南泥湾》等,引导学生一边聆听歌曲,一边感受歌曲中的情感与意境,继而通过绘画来表现歌曲所传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

3.实施多样化的体验式革命文化教育活动

(1)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

本课题组成员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了一系列集创意性、趣味性与教育意义于一体的美术互动小程序。如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学生通过“革命服饰彩绘工坊”小程序,不仅可以穿上虚拟军装,还能亲手设计并绘制个性化的革命服饰图案,如五角星、镰刀、锤子等象征元素,体验革命战士的英勇与荣耀。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而且使他们在色彩与线条中感受到革命服饰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涵。在国庆节期间,我们开发了“唱响红歌”小程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艺术才华与爱国情怀的舞台。学生根据所选革命歌曲的主题与情感,通过穿军装、唱革命歌曲、演战争情景剧、绘革命歌曲MV封面等活动进行沉浸式体验,不仅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参与革命历史的再现,更通过美术创作的方式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虚拟现实(VR/AR)沉浸式体验

为了让革命文化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本课题组成员创造性地运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了一系列美术创作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学生佩戴VR眼镜,不仅能够身临其境地“走进”革命影视作品如《大转折》《英雄儿女》的经典场景中,更能在这些虚拟环境中进行美术创作。在虚拟环境中,学生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亲手绘制革命英雄的形象、重现历史事件的壮丽场景,甚至设计了革命时期特有的艺术品与宣传画。而AR技术则为学生提供了将虚拟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创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AR技术,在现实环境中叠加革命文化元素,如将手绘的革命标志、旗帜或英雄肖像投影到教室墙壁、桌面或户外空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革命主题美术装置。我们还通过组织专题展览、美术论坛和线上分享会,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他们领悟与内化革命文化,同时为美术教学注入活力。

(3)实践操作沉浸式体验

本课题组成员还充分利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以美术创作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利用黏土塑形、3D打印、激光雕刻等前沿美术创作技术,让学生化身为小艺术家与历史学家,通过亲手制作革命徽章的复刻品,锻炼造型与色彩搭配的能力,更在细节塑造中体会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学生还发挥创意,绘制详尽的革命行进路线图与精细的革命纪念馆布局示意图,用画笔勾勒出革命斗争的壮阔图景,让历史的长河在画布上缓缓流淌。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革命文化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而成了一种生动的、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历史、传承文化,实现了美术教学与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小学美术革命文化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搭建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平台、选取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以及实施多样化的体验式教育活动,我们有效解决了革命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形式单一化、资源碎片化及内容浅表化的问题。这些实践策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美术素养与审美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红色基因、弘扬了革命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 迪德尔古丽 .文化润疆视域下推进新疆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22(5):48-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代玉 .融入数字媒体技术:小学美术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9):201-203.

(责编 刘宇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度福建省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革命文化的小学美术鉴赏数字资源研究”(编号:KT2405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小学美术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