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系统对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保障研究
2025-02-14于东海
摘 要: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升农产品品质,遏制农业面源污染,筑牢食品安全屏障。但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耕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耕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和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亟待加强。对此,本文提出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保障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耕地利用;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Cultivated Land Use Systems in Ensuring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and Food Safety
YU Donghai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cultivated lan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rop growth condition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urb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build a strong food safety barrier.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current allo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s not reasonable,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cultivated land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supervis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 safety risk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system, and improve the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 in related fields, and ensure people’s “tongue safety”.
Keywords: arable land utiliz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food safety;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耕地及其利用系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和食品安全状况的改善均具有重要影响[1]。本文拟从耕地利用系统的角度,围绕其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策略等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耕地利用系统的理论框架
1.1 耕地利用与农产品质量的关系
耕地利用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乎土壤理化性状及其肥力水平的维持和提升,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全过程中各类营养成分的积累与代谢[2]。具体而言,合理的耕作制度有利于保持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提高,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空气、水分和养分条件,最终实现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升。相反,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则易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抑制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延长作物生长周期,降低农产品品质。此外,轮作、间作等多样化种植模式的实施,通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协调不同作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在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农产品营养价值的提升。
1.2 耕地利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现代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在促进粮食单产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产品的污染风险,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威胁。就耕地利用而言,过度依赖化学农资易引发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累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最终危及消费者健康[3]。为此,必须坚持最严谨的耕地保护措施、最严格的农产品准出原则、最严厉的违法惩处规范,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耕地质量,从而为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1.3 耕地利用系统的政策与法规
我国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对于规范和引导耕地科学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一步强化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要求;
202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完善了从农产品生产到流通、销售全过程的监管制度。此外,各地还出台了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绿色防控推广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然而也应看到,当前耕地利用领域仍存在执法不严、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亟待补齐农产品质量追溯、信用惩戒等方面的法律短板,进一步提升政策法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耕地利用系统在保障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耕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优质耕地大量被征用于建设用地,迫使农业生产活动只能退居边际化、零散化耕地,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4]。同时,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禀赋脱节、耕地开发强度过大、撂荒现象严重等问题也较为普遍,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浪费。耕地利用效率的下降,不仅制约着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统筹规划,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合理流动,优化农业空间布局,集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基础。
2.2 农产品质量监管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①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事关人们的身体健康,但不少地方基层监管部门“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尚未彻底扭转,执法装备和检测设施陈旧老化,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极大地制约了日常监管和风险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5]。②信息化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力度,但受制于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相关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功能拓展和升级改造进展缓慢,海量数据资源尚未实现互联互通、深度整合,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等智能化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客观需要。
2.3 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不足
由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日趋复杂,加之新型污染物不断涌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更加严峻。然而,我国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仍显不足,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备的风险评估、预警、溯源及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6]。以近年来频发的农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事件为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相关监管部门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安全意识淡薄、应急处置预案针对性不强以及信息发布不及时等,进而酿成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对此,必须树立风险防控理念,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完善产地准出、合格证管理等控制措施,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体系,最大限度地遏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耕地利用系统在保障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的策略
3.1 优化耕地资源配置
保障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必须把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基础工程来抓。这就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空间管制政策的重点内容,优先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加大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规模,增强耕地保护刚性约束;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流转等方式,积极承接分散零星耕地,推动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切实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用地建设,完善农田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保障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必要的空间载体[7]。
3.2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既需要规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又需要加快补齐监管能力短板。在法规制度层面,需要及时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规范农药、兽药、饲料及其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加大对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8]。在标准规范方面,要加快构建从农田到餐桌、从产地到消费地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突出农药残留限量、兽药残留限量、重金属限量等关键控制指标,为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提供规范遵循。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建设,改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设施条件,强化检测技术攻关,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3.3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充分发挥风险评估“龙头”作用,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探头”功能,健全应急响应“主动脉”机制。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构建部门协同、全程可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间的工作联动,强化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等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实现风险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9]。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智慧化风险预警平台建设,提高问题农产品、潜在风险因素的识别能力。同时,还要制订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的职责分工,细化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和保障措施,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10]。
4 结语
本文系统梳理了耕地利用系统对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深入剖析了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机制等解决策略。未来,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耕地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也将持续改善,我国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必将迈向新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深化耕地质量提升、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奇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化学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化学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J].应用化工,2024,53(9):2265.
[2]吴诗嫚,黎子阳,匡兵,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影响:基于农户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5,30(2):280-293.
[3]张利国,彭继权.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来自江西的实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4,45(1):1-9.
[4]李蕊,苏嵘钰.论时空正义视阈下的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兼评《粮食安全保障法》第13条及第66条[J].中国土地科学,2024,38(7):22-31.
[5]张小允,许世卫.新发展阶段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2(9):155-162.
[6]丁浩晗,王龙,侯浩钶,等.深度学习在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OL].食品科学,1-18[2025-01-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06.TS.20241210.1529.079.html.
[7]于美英.电商模式下农产品销售策略转变与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网购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研究》评述[J].食品与机械,2021,37(11):247-248.
[8]孙婷,王杏,夏琦.食品及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4(14):44-46.
[9]李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检测技术动态[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11):4317-4318.
[10]陈振兴.欧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制度的社会共治及启示[J].食品与机械,2024,40(1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