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双重提升效应、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5-02-14白秀茹
摘 要: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食品质量具有双重提升效应。本文基于生态农业的内涵,论述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食品质量方面的作用机制,剖析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产品生产效率;食品质量;可持续发展
Double Promotion Effect,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I Xiuru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hich has a double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od quality.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eco-agri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food qualit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eco-agriculture implement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Key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duction efficiency; food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等诸多难题。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模式,通过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减少化学农药、化肥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拟在梳理生态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农产品生产效率和食品质量提升的双重效应,剖析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生态农业的双重提升效应
1.1 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
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改善耕作方式等措施,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在减少化学农药、化肥施用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1]。①生态农业采用间作套种、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通过不同作物的互利共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②生态农业采用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从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研究表明,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可提高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此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例如,通过农牧结合、稻渔共育等方式,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副产物,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而且通过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新的产值,提高了综合产出效益。
1.2 生态农业对食品质量的提升作用
生态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理念,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等清洁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化肥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食品安全风险,以提升农产品的品质[2]。同时,生态农业依托优良生态环境,选育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采用生态种植、标准化管理等措施,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产品认证力度持续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此外,生态农业产品凭借良好的生态品质形象,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一大批生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快速崛起,并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如“洞庭山大米”“涪陵榨菜”“安州猕猴桃”等,不仅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也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优质农产品选择。
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2.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各项指标持续向好。2023年,国家农业农村部继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开展生态农场评价工作,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成效明显。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截至2023年底,农业领域相关国家标准总数达到3 928项,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质量安全方面,2023年第一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7.5%,表明生态农业生产状况整体向好。认证和品牌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新认证登记绿色、有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1.5万个,全国已有8 000多个乡村特色农产品取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 471个农产品地标品牌形成,有力推动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2.1 生态农业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问题突出
生态农业强调减少化学物质投入,主要依靠天敌昆虫、生物农药等进行病虫害防治,采用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提高肥料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据测算,与常规种植相比,生态种植模式下小麦减产10%~15%,玉米减产5%~10%。同时,受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制约,我国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生产环节机械化率低,储藏保鲜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小规模分散经营、粗放管理是当前生态农业的普遍特征,绝大多数生态农产品只进行简单加工,精深加工比重不到30%,难以获得较高的附加值。部分地区还存在重“招牌”、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此外,生态农业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不强。生态种植依赖生态环境,产量不稳定、商品率低,农民种植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业保险品种单一,专门针对生态农业的保险产品少,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不健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2.2.2 生态农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监管执法乏力
①生态农产品涉及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污染及非法添加等诸多食品安全隐患,与常规农产品相比对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高,但我国当前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农产品标准体系。②现行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不适用于生态农产品。其对生态农产品,缺乏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要求,对农资、生产、加工、包装及运输等环节缺乏明确规定。③认证体系不健全,认证程序复杂,成本高,办证周期长,监管不到位,使得认证结果公信力不足。以有机农产品为例,我国有机认证存在重申请、轻检查等问题,对获证产品缺乏有效跟踪监管。个别企业为迎合市场热点,在产品包装和宣传中滥用“有机”概念,误导消费者,甚至出现认证产品不达标、达标产品未认证等现象,降低行业公信力。④基层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足,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项目少,抽检比例低,执法装备落后,与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需求不相适应。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健全,产地环境、生产记录、检验检疫及销售去向等环节信息采集不全面,追溯系统对接不畅,重要环节、关键信息缺失,难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可追溯。
2.2.3 生态农产品价值回归渠道不畅,品牌效应释放不足
①我国生态农产品市场集中度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生产主体多而小,抗风险能力弱。据调查,我国生态农业生产主体中,小农户占70%以上,其分散性、小规模的特点突出。由于市场话语权弱,生态农产品“优质优价”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以有机蔬菜为例,尽管生产成本是常规蔬菜的1.5~
2.0倍,但溢价率往往低于50%。②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同质化严重,高附加值产品少,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滞后,知名品牌较少。生态农业的生态涵养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休闲价值等有待进一步挖掘。③农产品流通环节掣肘较多,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衔接不畅,物流成本高。受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制约,我国生态农产品“小、散、弱”的流通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商品化处理能力弱,仍主要依托传统的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产地与销地信息不对称等矛盾突出。④受交易习惯、物流配送等影响,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流通方式覆盖面小、比重低。⑤与常规农产品相比,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环境价值、健康价值等特殊属性缺乏了解,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加之生态农业科普宣传不到位,“生态消费”的理念尚未普及,“公益性”消费行为有待引导,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生态农产品的营销方式较为单一,互联网营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提升生态农业双重效能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①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将发展生态农业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分区分类施策,科学编制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②完善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用地、用水、用电等支持政策,将生态农业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建设用地。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开发适合生态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业务,并大力发展“保险+期货”等农业保险产品。③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集成应用。加强生态农业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农业农村人才支持计划。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建立技术创新示范基地。④推进生态种植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组建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防统治、统耕统种,提高机械化、集约化水平。鼓励采取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方式,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培育各具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盟。
3.2 加快健全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市场监管
①加快制定生态农产品国家标准。以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参照国际标准,建立生态农产品标准体系。基于不同生态区位特点、功能定位,制定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程、质量等级、检验检测等系列生态农业地方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加工操作规范,为生态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标准化指引。②严格生态农产品认证管理。创新认证模式,减少认证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压缩认证时限,降低认证成本。加大认证监管力度,将获证产品纳入监管“正面清单”,定期开展认证后监督检查[3]。建立“红黄牌”警示和退出机制,对违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强化失信惩戒。规范认证品牌使用管理,维护认证品牌形象。③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快速检测体系,实现重点品种、关键环节、重大问题隐患的精准监管。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加强检测设备配备。开展生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从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兽药残留等违法违规行为。④完善生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制定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办法,统一追溯码编码、追溯信息内容、数据格式等。加快追溯平台建设,实现产地、加工、流通及零售等环节信息互通共享。引导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强化信息主动公开。开展示范创建,带动追溯体系建设的全面
推进。
3.3 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拓宽价值实现渠道
①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融合新业态。促进生态种植与观光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生态农业与商贸、物流、电商等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会展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挖掘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价值。②着力培育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以绿色优质、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产品为重点,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快“三品一标”品牌培育,推动更多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商标转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申报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③创新生态农产品营销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生态农业+电商”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产销对接,促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4]。发展会展营销、体验营销,举办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拓宽营销渠道。积极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引导城乡居民参与认养认购。④提升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通过公益广告、公开课、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农业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普及生态农产品知识,引导形成绿色消费、健康消费、责任消费等理念[5]。
4 结语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有关部门应立足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采取创新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完善标准体系、拓展市场空间等措施,不断提升生态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为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悦,伍国勇.体验经济下绿色农产品的信任构建路径:基于贵州省生态农业基地的典型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24(5):75-92.
[2]甘文秀.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价值探析、典型模式及推进方略[J].农业经济,2024(8):3-6.
[3]贾金荣.德国生态农业发展概况与政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76-78.
[4]李未花.生态农业建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新农民,2024(23):69-71.
[5]白贺兰,乔德华,张东伟,等.甘南生态农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24(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