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有效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作用的方法途径
2017-01-14顾凡
顾凡
摘要:形势任务教育是一个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地宣讲企业的长远规划、近期与远期目标和实际工作中所要采取的措施,达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作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创新思路,改进方法,提升形势任务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员工全力以赴完成改革、发展目标,是摆在各级政工部门的一项首要任务。
关键词:有效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作用;方法
当前,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油田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面对“六期叠加”的新常态,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观念与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一些职工还存在事不关己的思想,对油田改革的举措不理解,对个人收入的变化有情绪,这些都亟需行之有效的形势任务教育载体去化解。目前,形势任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宣讲主体一味地灌输,忽视了与职工群众感情上的贴近、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职工的愿望和请求很难得到及时反映,形势任务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形势任务教育只有走到群众中去,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有哪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群众才能听得进。要用“互动式”代替“单向式”,用“零距离”解决“隔山炮”,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一、不同层面各有侧重,解决形势任务教育简单地“一刀切”、“一锅煮”的问题
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要注意层次性,由于员工身份、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岗位和家庭条件等情况的不同,其“关注点”是有差异的。因此,针对不同层面的不同群体,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因事制宜,采取受教不同但普遍可以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达到教育目的,综合考虑各层次职工群众的需求,使形势任务教育变“我宣讲、你听讲”为“你提问、我答疑”。要以内容为导向,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既要讲严峻形势凝聚合力,又要讲发展成果振奋人心。对党员干部要重点讲大局意识,引导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职工攻克难关作贡献;对职工群众要重点讲发展前景和忧患意识,引导他们树立与企业同生存、共发展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青年骨干要重点讲理想信念、目标任务,激励他们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二、不同角度各具特色,解决形势任务教育粗放化、浅表化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职工群众的思想空前活跃,对缤纷繁杂的大千世界,有观点、有思索、有看法,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如果形势任务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帖标语、喊口号、造舆论上等简单粗放的做法,不再精细化上动脑筋、下功夫,结果往往会是声势大、雨点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职工会渐渐对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特点。注重与员工的工作生活贴近、与员工的思想实际贴近、与员工的情感共鸣贴近,改变传统形势任务教育中单向的、灌输式的宣讲模式,变“领导讲”、“上级讲”为“大家讲”、“同事讲”,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把员工所思、所忧、所盼的事情和道理讲清、讲明、讲透,使“官方发布”变成“大众传媒”,让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势任务教育,又在互相交流中不约而同地宣讲形势任务。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受众为导向,解决用什么形式讲的问题,探索新的形势任务教育方式,变单向灌输为相互交流,变声势性为实效性,采取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教育,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感染力。一是让掌握和制定政策的部门讲政策。围绕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专题采访、组织恳谈会等形式,让制定政策、掌握政策的部门进行政策解答。二是创新开设“流动课堂”。结合工作流动性强、人员分散作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实行形势任务教育“流动课堂”、“宣讲班车”,人员流动到哪里,课堂就设立到哪里,及时把上级的指示和油田的决策部署,认真传达到每一位职工。三是以“故事形式”产生共鸣。运用微故事、微电影等报道方式深入细致地进行滚动宣传,通过“寓教于乐”,唤起员工群众对形势任务教育的兴致。
三、不同阶段言行结合,解决形势任务教育“说”与“做”不同步的问题
员工存在的思想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因此,形势任务教育不仅仅是“讲”与“说”,而是“做”与“动”的问题,要以目标为导向,解决好形势任务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充分考虑职工群众的物质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走进群众中去,了解职工在想什么,有哪些思想问题和疑难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注重分析职工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形势任务教育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阶段目标,结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联合不同部门共同开展教育活动,把形势任务教育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项活动中,定位于油田发展的各阶段,作用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目江.形势任务教育四法则[J].中国石油石化,2013(01):35.
[2]王光胜.基层形势任务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