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5-02-13汪庆赵思涵杨光张妍妍侯悦孙少静罗景辉张炜

高教学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改革探索思政教学高校教学

摘" 要:在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中,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旨在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该研究从教学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系列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策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改革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环境工程导论;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高校教学;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051-05

Abstract: In the introduction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aims to integr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study conducts in-depth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positioning, content design, method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nhanc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rough practical case analysis and interactive discussions, 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goal of the reform is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Keywords: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iversity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1]。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着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良好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复合型人才。环境工程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是学生首次接受专业知识的窗口课程,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各个方面,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3],因此思政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在老师们的合理设计与引导下,深度发掘环境工程导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这对今后专业环保人才的各方面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5]。本文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去,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文章将从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环境工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这一改革探索,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想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实施目标、具体组织实施、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实施效果,本研究拟通过下面的技术路线对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进一步挖掘,具体如图1所示。

一"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要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一)" 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教育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深入讲解生态文明的内涵、重要性及其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教学过程中,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自觉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强化环境法律与伦理教育

课程强调环境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和伦理原则。通过分析环境法律案例,讨论环境伦理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伦理判断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环境工程师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以及在面对环境与经济利益冲突时能够做出合理、负责任的决策。

(三)" 提升环境问题解决能力

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往往涉及能源、化学等不同的学科知识,是拓展学生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6]。课程思政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现场考察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科研融入教学,科研的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从事环保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培养全球视野与终身学习意识

在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使其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努力。通过国际比较和跨文化学习,激发学生对国际合作的意识和强烈的全球责任感。同时,课程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追求新知,适应环境工程领域的新变化,为成为国际化的环境工程人才做好准备。

二"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在探索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地位。这一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吸收与发展。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8]。这些原则为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指导方向。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将这些理念融入课程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调研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这些思想。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此外,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还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环境工程领域所面临的新挑战。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出既具有专业能力又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环境工程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专业课程自然融合、整体性发展,从整体层面对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行设计[9]。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环保的理念和责任感的种子。通过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道德的环境工程人才。设计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课程首先介绍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对中国及全球环境问题的详细剖析,不仅深入了解当前面临的挑战,而且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将中国的环境政策和国际环保协议相结合,如《巴黎协定》,让学生理解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全球环保行动的参与。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框架,也为他们未来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 环境法律法规与伦理

深入讲解环境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实践中的法律约束和责任。同时,探讨环境伦理问题,如环境正义、动物权利等,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三)" 环境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的环境工程项目案例,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营、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回收等,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细节描述,它还包含了对项目社会影响、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全面评估,以及公众参与和沟通策略。

(四)" 环境问题与社会责任

课程强调环境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通过讨论环境问题对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环保活动,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

四" 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关键在于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环境工程导论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保护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紧密联系。例如,可以讲述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如“十三五”规划中对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效果。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工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激励他们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环境工程实践与社会责任

强化实践教学的特色性和创新性[10],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中,可以设计案例分析环节,让学生探讨如何运用环境工程技术改善特定区域的污染问题。例如,分析一个工业区的废水处理问题,讨论如何通过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技术手段,实现废水的净化和再利用。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明白作为环境工程师,他们肩负着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

(三)" 环境伦理与法律法规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还应该包含环境伦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遵守这些法规。例如,可以分析一起因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而导致的环境事故案例,讨论企业应如何承担环境责任,以及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这样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认识到作为环境工程师,他们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五"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环保意识和职业道德。这一体系既要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又要对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进行重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环境工程人才奠定基础。具体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 课程学习成果评价

评价体系首先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包括对环境工程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通过期末考试、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二)" 课堂参与和讨论评价

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深入讨论的能力,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对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分组讨论、课堂展示、辩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行综合评价。

(三)"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评价

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相关的社会服务工作,如社区环境改善项目、环保宣传活动等。通过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影响力和个人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 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评价

评价体系还包括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的评价,鼓励学生持续关注环境工程领域的新发展,并将其应用于个人职业发展中。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综合评价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此外,在构建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评价体系应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目标,以确保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其次,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过程考核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发展。同时,评价指标应将量化和质化相结合,既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评价其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内化程度。评价过程要公开透明,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以增强其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最后,评价体系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这些注意事项的考虑,可以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促进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 课程思政教学持续改进

除了需要建立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以外,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也是十分必要的,持续改进中需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一)"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改进首先应聚焦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根据搜索结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量大与教学方法难以优化。因此,改进措施应包括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课时内容多、知识面广、课时有限的特点,在课程讲解上主要将水体、大气、土壤、固废和噪音五部分作为重点讲解,突出原理,对于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部分则以案例和讨论教学为主。此外,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补充平面化教学的不足,特别是对危险环境问题和事故处理以及大规模环境工艺技术的介绍等,可以立体直观地让学生接受复杂难懂的知识点。

(二)" 实践与案例教学的融合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改进还应注重实践与案例教学的融合。通过调研和总结同类院校教育理念和成果,同时结合本校的专业实际,可以总结出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例如,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事件进行知识拓展,如针对大气污染的“阅兵蓝”网络热点环境问题,以专题形式导入课程,分析当前热点环境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 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完善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需要完善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可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包括阶段考试、作业、思考题、课后讨论和问卷调查等,全面考察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和品德素养,并及时汇总和分析相关考核、评价结果和反馈,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能够确保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还能不断提高思政教学改革课程的质量,努力提高受欢迎程度,为今后推广到其他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和基础。

七" 课程思政的问题与挑战

在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普遍不够深刻,思政水平有待提高。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正确引导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还要深入挖掘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其次,思政元素的布局不够合理,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工程技术、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但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往往只挖掘自己擅长的部分,忽略了对重点内容和多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这使得课程未能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生硬,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最后,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思政课程目标的可衡量性。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往往缺乏多样化、综合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手段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理解和发展。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确保思政课程目标的可评价、可衡量。

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高校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从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和多样化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环保人才贡献力量。

八" 结束语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复杂环境问题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构建一个开放、互动、实践的教学环境,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环境工程导论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离不开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新时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的环保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秦鹏飞,潘星任,任丽英,等.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24,10(22):184-187.

[2] 李正,张健,王冰,等.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成才之路,2021(26):12-13.

[3] 李新洋,蔡伟伟,贾方旭,等.《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考[J].科学咨询,2020(10):238.

[4] 赵继伟.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方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175-180,188.

[5] 赵锋,孔军,陈广宇,等.立德树人为什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J].北京教育(高教),2021(3):4-19.

[6] 卜庆伟,王建兵,王春荣,等.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2(10):93-96.

[7] 陈胜男,张海涵,黄廷林,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2):4963-4971.

[8] 中共生态环境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开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J].求是,2022(16):25-30.

[9] 国洁,安鸿雪,段二红.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6):166-170,175.

[10] 刘涛,蔡国军,张艳,等.环境工程专业“三维度-四融合”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24):36-39.

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碳目标背景下环境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与研究”(YJG2023092);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环境专业人才科教、产教和专创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2GJJG244);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产学协同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230802002223950)

第一作者简介:汪庆(1985-),男,汉族,湖北孝感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物、新污染物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

*通信作者:孙少静(1991-),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健康风险。

猜你喜欢

改革探索思政教学高校教学
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及其对思政教学促进作用分析
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漫谈
普通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分析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做中学”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MOOCs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时期排球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