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探究
2025-02-13葛荣朝韩来平
摘" 要: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各种言论信息进行甄别的能力尤为重要。在专业课的课堂引入课程思政内容,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习到思政相关知识。该文溯本追源,从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三个基本方面,以进化生物学课程为例,介绍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为高校课堂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189-04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all kinds of speech information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to the classroom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vividness and interest of teaching, but also imperceptibly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lated knowledge.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origin, analyzes three basic aspects: ideological concepts, political views and moral norms, and takes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how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way to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concepts; political views; moral norms; professional courses
近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开放面向世界的格局让我们同时也必须面对日益复杂纷变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往往会充斥一些造谣污蔑、借题发挥、小题大做、挑拨离间的负面舆论。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个性化特点鲜明,对各种新思想、新事物的敏感性更强。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前沿阵地,我国高校一直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担负的责任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对错误思潮的学术外表要有正确的政治辨别力,深刻理解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切实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除了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专业课程的课堂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专业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更加生动形象、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经历了系统性地探究和发展。2014年,上海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在高校开始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至今,我国的课程思政教育已经逐渐形成以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现了各类专业课程与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明显的协同教育效应。
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我们注意到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2]。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应注重从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下我们以进化生物学课程为例,对如何更好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系统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方式方法进行剖析探讨。
一" 针对学生思想观念开展思政教育
正确的哲学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我们观察、解决问题提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唯物论思维方式的确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在生物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尤其是进化生物学关于生物是进化的、物种是可变的观点恰恰凸显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观点[3]。在进化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方面可以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相关理论实现有机结合。
(一)" 进化论发展历程中体现的哲学理念
生物进化理论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是在和神创论的特创论、目的论、物种不变论的长期斗争后得以确立的。在对亚里士多德、林奈、布丰、拉马克、达尔文等人物进化观点的剖析中,使学生了解进化论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辨别科学与错误,从而树立起辩证唯物思维方式。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避免迷信邪教的侵蚀。
进化思想的发展初期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在原始社会科学水平低下之时,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现象往往不能理解。此时宗教神话式世界观唯心地认为是超自然的神灵控制着自然界变化,有所谓“雷公”“风婆婆”之说。而与之对立的朴素唯物观则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非超自然的“神”创造,比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源于金、木、水、火、土。当然,朴素的唯物观在探究世界本源时往往拘泥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
同为古希腊三贤的苏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图(Plato)都认为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实存在。虽然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的神与宗教的上帝基督不同,是哲学道理中的自然神,但也是一种唯心的世界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则抛弃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其思想已经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因素。他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构成的事物组成,这些物质存在变化,可转换成其他事物。
关于生命起源问题,苏格拉底曾提出神学目的论来解释一切生物的起源,而亚里士多德则否定神创论与目的论。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低等生物可以直接从无机界中直接产生。他在其著作《动物四篇》中描述,螺贝等介壳类动物都是由腐化的土和雨水中自发形成。这种生命的自然发生说虽存在缺陷,但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关于非生命物质向生命转化的观念,都是正确的科学思维。《动物四篇》中描述骡是马的种子(精液)转变而发生,人类的后嗣与父母相似而与远祖差异较大,多胎生产的动物后代往往会出现畸形“怪物”,这都体现了他对生物可变性的论述[5]。
因此,进化思想产生过程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引导的最佳机会,通过有实例、有对比的系统讲解,可以形象生动地说明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取决于科学认知的整体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
(二)" 生物进化中的系统理念
上世纪40年代,系统科学观念开始涌现,如贝塔朗菲(Bertalanffy)的一般系统论、维纳(Wiener)的控制论和申农(Shannon)的信息论。这些系统理论阐述了系统的一般结构、功能以及在系统中的信息控制、反馈等问题。随后形成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混沌与分形等系统理论使我们能够全面透彻分析一个事件、一个体系。系统理念是我们准确理解自然界的一种必要思维方式。
在讲解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与熵”部分时,我们会着重强调生物体作为复杂的开放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耗散结构。生物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体内的熵值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生物不断从环境吸取物质能量,以负熵的形式消除自身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熵,从而保证生物体成为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4]。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体会出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这种复杂化表现在生物体新结构的不断涌现、生物体功能的逐渐拓展和强化。一般认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表现为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进化表现的是整体、系统的提升。例如生物从低等的海绵动物向复杂生物进化过程中,其各个系统都表现出复杂化的趋势。神经系统方面由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进化到扁形动物的梯状神经,演化出最早的大脑,使得动物体受到刺激后能够定向判断。随后脊椎动物从鱼类向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演化过程中,大脑体积越来越大,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对外界信息处理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最终促成了我们人类思维、推理功能的形成。因此从神经系统的演化充分体现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共同进化、系统进化的特点。
另外,自然界中大到一个生态系统,小到组成生物的各种生物分子之间,都表现出了协同进化的系统特点。在宏观水平上,生态关系密切的生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进化,如在植物与草食动物之间、猎物与捕食者之间、寄主与寄生生物之间,都有进化上“你进一尺,我进十寸”的相互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细胞配体与其受体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协同进化。生物体中相互作用的不同蛋白质若一方发生变异而另一方没有相应的变化,就会由于影响或丧失相互作用的功能而被自然选择所淘汰[4]。
因此,在上述授课内容中,我们可以随时提到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论思想,强调在研究生物体这种特有的动态、有机的复杂系统时,我们必须要有整体思维、系统探究的理念,才能正确理解生物进化中的各种现象。
(三)" 生物进化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支配着偶然性,但又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表现和补充着必然性,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情景,但它又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6]。
在生命演化初期,无机小分子演化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后者进一步聚合形成蛋白质和核酸,生物大分子再自发形成体系。生物分子体系复杂到一定程度,具有生命最基本的遗传、变异和新陈代谢等基本特征,就意味着生命的诞生。当然,即使最简单的生命,能够实现自我遗传、自我突变、自我调控、新陈代谢,也必然涉及到及其复杂的生化反应超级循环,需要有数以千万计的生物分子协调参与,那么形成这个复杂体系必是极小概率的偶然事件。这恰恰使我们能够解释,虽然目前能探测到宇宙中类似地球环境的星球大量存在,却没有能够演化出生命。
另外,一种生命形式演化到鼎盛、数量极多时,往往会进化出一些结构功能独特的“怪物”,比如,鱼类鼎盛时演化出两栖动物“鱼石螈”,两栖类鼎盛时演化出爬行动物“蜥螈”,恐龙鼎盛时则演化出长有羽毛的“怪物”始祖鸟。这种生物出现代谢级别的跃升往往是进化的一种偶然突变所致,也可视为偶然事件。当然,生物进化历程中这些的偶然事件,是必然有其系统的内在规律所决定,是一种必然性的反应。生命的进化完全遵循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的必然规律,实现优胜劣汰、分支演化。同样的道理,大的分类群进化出特殊的“怪物”,自然也是遵循遗传变异的必然性。
总之,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可以清晰、生动地得以证实,帮助学生提升辩证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能力,引导其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二" 针对政治观点开展的思政教育
政治观点的培养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之一,这关系着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点,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学生未来从事社会活动和职业发展的实践准则和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当下,伴随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国内外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公民的政治观点更应注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原则[7]。因此,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和党的指导思想、国家的时政方针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进化课程中对国家政策导向的融入
自农业革命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活能力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俨然已经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当然,伴随我们生活改善的是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化石证据表明,100多万年前人类开始制造石器,开启了旧石器文化。然后,随着大脑的进化,78万年前的北京直立人掌握用火技术,1.8万年前人类用火制作陶器和金属工具,甚至后期的内燃机车、枪支和火炮等精致的用火技术使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工具。语言、绘画、文字的发展,社会文化得以逐渐积累,从而我们可以驾驭电磁力和核能等更多的外力,制造各种高级复杂的工具。人类拥有了自身生物能力以外的强大社会文化能力,这使我们成为了可以藐视所有生命的“霸主”。而人类智慧驱使下的无穷欲望,促使我们不断向周围环境进行索取。现在整个地球每个适合人类生存的角落都是人工改造的痕迹。大面积森林消失,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工业造成的污染无处不在,生物资源、矿质资源的肆意掠取,结果造成我们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界生物物种的不断消失[8]。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我们越来越注意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逐渐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确立“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宏伟目标,同时审议通过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正确的政策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如今的中华大地,伴随经济的快速腾飞,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真正实现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9]。
(二)" 进化课程中国家时政方针的融入
任何一个国家制定的时政方针都是引领国民团结一致,实现国家蓬勃发展的有力保证。如何将这些时政方针迅速准确地让民众接受,尤其是让高校学生这一特殊敏感、活跃的未来社会精英准确接受理解,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将充满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进化生物学知识体系与国家的时政方针有机融合起来,可以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熏陶两方面起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化理念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领域,它体现在我们周围的任何一个体系甚至我们的思想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遵循着不断创新、不断进化的基本规律。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三" 针对学生道德修养开展的思政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10]。因此,不仅要对学生传授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有意识去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进化课程中动物行为进化是一个重要知识模块,其中涉及到动物利他行为的相关内容。动物的利他行为可分为有亲缘关系的和不具亲缘关系的利他行为。通过对动物群体亲缘系数的计算,可得出无论是亲代与子代还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其亲缘关系完全一样。因此,在动物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同胞之间都会施以相同的关爱照顾。比如狐狸等天敌靠近鸟巢的小鸟时,亲鸟会佯装受伤,在狐狸不远处时飞时落,冒着被捕食的风险引开天敌。对于我们具有社会文明的人类也不例外,兄弟姐妹间的关照、父母对子女的悉心呵护、父母年老后子女的孝道应是天性使然。
生物的利他行为在一些不具亲缘关系的动物之间也会实施,但这些利他行为一般存在互惠预期。遇到困难的动物个体发出求援信号后,被求者即使没有亲缘关系一般也会伸以援手,主要也是存在预期“回报”,也就是自己一旦落难时,其他个体也都会提供帮助。我们人类长期演化形成的社会文化中,从道德伦理层面,当遇到有困难的人求援时,我们一般都会提供帮助,这是我们文明的一种体现。当然如果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我们这种“雷锋精神”何尝不是一种互惠利他行为。如果我们真正都实现互帮互助,就能以集体的力量,去解决某一个体遇到的困难,从而提升我们人群整体的生存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只要细心挖掘,我们总会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和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完美融合,对学生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熏陶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陈嘉迪,郑永扣.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路径优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6):129-136.
[2] 权麟春.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4):105-11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7.
[4] 沈银柱,黄占景,葛荣朝.进化生物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21.
[5] 亚里士多德.动物四篇[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39-54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0.
[7] 潘赟.聚焦政治观点发展学生政治认同意识[J].安徽教育科研,2019,2(18):33-34.
[8] 葛荣朝,黄占景,沈银柱,等.进化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融合[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1):29-32.
[9] 孙金龙,黄润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2,47(2):9-14.
[10] 张玲玲,郑胜宇.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调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7(12X):38-40.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ZD202011)
第一作者简介:葛荣朝(1974-),男,汉族,河北故城人,博士,教授,遗传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进化生物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