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地下建筑工程生产实习探索与实践

2025-02-13李雪平张鹏张美霞

高教学刊 2025年4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隧道

摘" 要: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多数学校采用分散实习模式,故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薄弱环节。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下建筑工程方向为例,探索生产实习课程思政实现路径。该文首先介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位。接着从地下工程建设成就方面,设计、施工和装备方面,面临的挑战方面,实习企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最后针对分散实习存在的问题,阐述“双育人主体+双导师”的联合协同育人模式等实践措施。

关键词:生产实习;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地下建筑工程;联合协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193-04

Abstract: Produc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link in the train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and because most schools adopt a decentralized practice model, it is also a weak link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aking the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irection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goal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Firstl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goal positio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Subsequently,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s was explored from four aspects: achievements in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equipment, challenges faced, and typical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enterprises. Finally,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decentralized practice, practical measures such as the joi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dual education subject+dual mentors\" were elaborated.

Keywords: produc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joi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实践教学作为工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关键路径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动手、创新、工程与实践等综合能力的任务,具有广泛的思政育人元素,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围绕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开展了理论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但针对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研究仍比较欠缺。故围绕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目标需求,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一" 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生产实习现状分析

地下建筑工程方向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本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地铁、隧道、引水隧洞、矿山井巷工程、市政管廊、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军事人防工程等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与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

(一)" 生产实习简介

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是在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地下建筑工程方向生产实习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践活动,掌握地下工程施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从事地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了解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团队合作精神,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存在问题

由于实习学生多,实习单位出于安全的要求,目前生产实习的组织形式以“分散实习”模式为主。分散实习模式即学生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不同实习工地,实习学生以“员工”身份参加工地实习,吃住在工地。工地也像对待新进“员工”一样,为实习生安排具体工作[2]。分散实习模式下,学生由于学习场所、上课形式、管理手段等的变化,导致实习不能完全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学生对实习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对实习认识不足,实习目标不够明确,认为实习和理论课程一样,只要拿到毕业规定的学分就可以了。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复习,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实习,认为只要到单位参加实习就可以了。

2" 实习过程监管不到位,沟通不及时

分散实习模式由于学生分散在全国多个工地实习,校内导师很难亲自到现场指导,虽然采用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跟学生联系,但对学生实习情况很难做到全程关注和指导,难以对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实习工地上,有的学生仅仅是参观而没有指定明确的企业导师;有的学生虽然有明确的企业导师,但由于企业导师对生产实习的要求不明确,而且企业导师通常工作繁忙,也较难给予学生及时全面的指导。另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双方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无法做到及时的交流。

3" 评价机制不合理

生产实习成绩由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三部分组成,但均为校内导师评定的成绩,企业导师不参与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而实习期间,学生全程跟着企业导师,他们对学生的实习情况是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故这种评价机制是不合理的。

4" 思政育人成效欠佳

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具有广泛的思政育人元素,思政育人成效应该很好。但一方面由于原来对实习中的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以专业课教学活动为载体,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也至关重要。另外叠加分散实习的以上三个不利因素,导致思政育人成效欠佳。

因此如何保障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在实习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

二" 生产实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位

2020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针对工学类实验实践课程,要求“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3]。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将地下建筑工程生产实习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了解地下工程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通过与企业导师、在企业工作的校友、现场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技术讲座与成长历程等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解决问题、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和大国工匠精神教育。

三" 生产实习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启动与实施,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建设规模在最近十几年有了飞速的发展[4]。铁路、公路、地铁作为隧道和地下工程应用的3大主要领域,截至2020年底,累计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9 630、21 999.3、6 280.8 km;水工隧道、综合管廊、地下洞库等方面也都完成了大批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营。除了数量上的显著提升外,质量上也得到了快速提升[5]。结合学生实习企业,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 建设成就方面

我国在隧道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隧道向特长、超宽断面发展,有能力在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及海底修建隧道。截至202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特长铁路隧道共209座,总长2 811 km。其中,长度20 km以上的特长铁路隧道11座,总长262 km。如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长98.3 km,断面尺寸7 m×7 m,隧道最大埋深2 012 m。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长32 645 m。汕头海湾隧道全长6 680 m,双向六车道隧道,是我国第一座处于八度地震带,并穿越海底复杂地质的大直径达15.03 m盾构隧道。通过对我国在隧道和城市地下工程的成就了解,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 设计、施工和装备方面

我国在隧道和城市地下工程的开发技术和装备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程建造信息模型、数字化协同设计、机器人施工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隧道施工技术从人力开凿、矿山法施工、新奥法施工、盾构机掘进、顶管施工和沉管施工等不断进步。从2008年研发制造了中国第1台拥有大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到目前占全球盾构机市场份额的2/3,盾构机的发展史是中国全产业链的工业加工能力缔造的奇迹,更是中国不屈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对我国在隧道和城市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装备发展史的了解,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 面临的挑战方面

随着隧道和地下工程开发不断朝着“深、大、长”方向发展,地质环境亦趋于复杂,高地应力、高地温、高瓦斯、高水压等引起的突发性工程灾害和重大恶性事故频发,给现有的勘察、设计、施工、装备及安全运维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6]:勘察方面,如线路穿越地质构造背景复杂地区,面临地形复杂、地震烈度高等不利因素带来的挑战;设计方面,如复杂地质条件下特深综合设施对结构设计带来的挑战[7];施工方面,如超大直径复合式盾构施工技术在复合地层中的应用面临的挑战[8];装备方面,如面对山岭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海底隧道施工环境这些极端环境下对盾构施工设备适应性的挑战;安全运维方面,如大城市里的轨道交通、地下道路面临的多灾害耦合、空间形态复杂、检测时间受限、运行状态多变带来的挑战等[9]。通过地下工程面临挑战方面[10]的介绍和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 实习企业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挖掘

学生的实习单位绝大部分历史悠久,承担的工程项目多、级别高,成长出了许多优秀人才,故思政资源丰富,可从中挖掘出敢于创新、大国工匠等典型案例。

四" 课程思政融入生产实习课程实践

(一)" 构建“双育人主体+双导师”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模式

为了将实习阶段的课程思政落到实处,解决实习过程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构建新型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模式。传统思维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把育人重点放在专业上面,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企业在育人上面,往往定位为辅助角色,没有完全发挥育人作用。改变传统思维,在校企合作中试行“双育人主体+双导师”育人模式[11]。“双育人主体”即学校和企业都是育人主体,强化企业在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建立校企联合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制度,组织校企合作双方成立教育工作小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校企合作全过程。“双导师”即在实习期间,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向。“双育人主体+双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只管教学内容、不管思政育人的校企联合育人模式。

(二)" 修订教学大纲

以前的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只管教学和校内导师,不管学生思想和企业导师。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修订教学大纲。在新版的教学大纲中,除了教学任务的内容外,增加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明确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大纲要求企业导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乐于参与学生培养。校内导师的职责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包括全面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实习工作,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身体和安全情况,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习纪律,督促指导学生按计划完成各项实习任务。企业导师的职责还包括引导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

(三)" 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针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问题,地下空间工程系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变教师以往的教育观、教学观、育人观,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价值的维度、育人的理念,拓展价值教育的本领和能力。通过组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研讨、讲座、观看相关视频等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四)" 加强实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

针对实习过程沟通不及时的问题,实习过程建立四个群。第一个是生产实习指导群,成员为校企双方的实习负责人。该群主要负责“双育人主体+双导师”育人模式的顶层设计和指导。第二个是生产实习校内群,成员为毕业生和校内导师。该群主要负责发布学校、学院规定的实习要求、实习纪律以及实习安排等事务。第三个是实习导师群,成员为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该群主要负责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实习指导互动,包括新技术、新装备的交流,指导学生的方法交流,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交流等。第四个群是企业实习群,成员为在同一个企业实习的学生,学生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该群主要落实实习任务,包括专业任务和思想动态。四个群各司其责、互相补充,及时沟通共同完成生产实习的专业任务和课程思政任务。

(五)" 修订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评价机制不合理问题,研究并建立具有校企特色、包含课程思政内容考察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包括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实习答辩、平时成绩四部分内容,详细制定了各部分内容的评分标准。其中平时成绩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为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另一部分为课程思政课件自学完成后的问题回答。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导师给出平时成绩中实习期间表现部分成绩和实习日志成绩,指导教师给出课程思政课件自学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实习答辩小组给出实习答辩成绩。在实习报告内容章节安排中,增加实习中个人体会及成长内容。实习答辩内容中,除专业部分外,要求学生介绍实习区的1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或者红色文化内容,或者从实习中体会到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国奉献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案例。

(六)" 做好实习总结工作

实习结束后,组织实习学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进行经验交流,校内导师对所带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总结材料中包括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质量分析、经验体会、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和意见建议等,最后进行以提升实习质量为目的的全系总结会。

(七)" 课程思政课件建设

根据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定下的方向建设课程思政课件。制作了我国基础地下工程建设成就短视频,我国地下工程施工发展历程PPT、国产盾构机发展历程PPT和地下工程面临挑战PPT等课件。在每个PPT课件后留下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将课件上传实习群,供同学们自学,学习完成后给出问题答案并上传。

五" 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

(一)" 实施效果

以上措施具有明显效果如下。

1)“双育人主体+双导师”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都承担起了主体责任,构建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动力机制,把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到了校企合作全过程。

2)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如我国地下工程施工发展历程课件学习完成后,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老一辈工程人的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精神,对国家工程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充满了自豪感。如对企业思政典型案例的挖掘中,由于这些典型案例都是发生在同学们已经学习过的专业领域内,有的优秀人才还是自己的校友,他们很容易接受里面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了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程相互映衬、相互支撑的价值取向。

3)实习答辩中加入思政内容不生硬,同学们乐意分享实习区的历史古迹或红色文化,也乐意分享从实习过程中体会到的各种成长感悟。

4)导师对实习的课程思政地位的认识得到加深,思政水平得到提高。以往的生产实习,校内导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完成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在实习过程中和学生的互动少,在思想政治上的引导基本为空白。企业导师主要关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随着对导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和强调实习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的要求,导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正逐步提升。

(二)" 存在问题

1)企业导师目前完全是义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他们完全凭着热情指导学生,这不是长久之计,需要改进。由于企业导师完全是义务劳动,不能和校内导师一样要求他们参加专业的课程思政培训。故建立更好的机制,提升企业导师的课程思政水平需要进一步探讨。

2)目前参与“双育人主体+双导师”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单位少,无法满足全体同学的实习需求,需要和更多的企业深度合作,将实习的课程思政目标贯彻到位。

六" 结束语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和企业的两股力量是实现生产实习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通过构建“双育人主体+双导师”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模式,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校企合作全过程。在此基础上,采取修订实习教学大纲、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加强实习过程中的沟通联系、修订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做好实习总结工作以及课程思政课件建设等措施,保障“三全育人”目标落到实处。以上措施在实践中有一定的效果,也存在不足之处,谨与同行们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6173.

[2] 欧志华,刘方成,赵成奇,等.土木工程专业分散管理式生产实习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121-124.

[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0-05-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 t_5517606.htm.

[4] 陈湘生,李克,包小华,等.城市盾构隧道数字化智能建造发展概述[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21,29(5):1057-1074.

[5] 洪开荣,冯欢欢.近2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与思考(2019—2020年)[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1,41(8):1259-1280.

[6] 李喆,江媛,姜礼杰,等.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21,41(10):1717-1732.

[7] 杨天亮,黄鑫磊.上海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重大地质问题及分层研究[J].上海建设科技,2016(增刊1):26-29.

[8] 竺维彬,钟长平,米晋生,等.超大直径复合式盾构施工技术挑战和展望[J].现代隧道技术,2021,58(3):6-16,42.

[9] 黄莉,王直民.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研究发展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9,4(3):45-51.

[10] 焦玉勇,李雪平,谭飞,等.新工科背景下地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6):64-67,72.

[11] 王利元.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筑牢思政教育阵地[EB/OL].[2021-08-12][2021-08-12].https://hnxs.rednet.cn/content/2021/08/12/9772890.html.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研究”(2022011);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下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E-TMJZSLHY20202137);2021年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学院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及示范课程、示范团队建设”(2021G10)

第一作者简介:李雪平(1969-),女,汉族,重庆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隧道与城市地下空间。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隧道
与隧道同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V eraW an g
导师榜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