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2025-02-09张浩胡姝谭静
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聚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矛盾,提出了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与主要任务,是教育强国“六大基本特质”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职普关系”与“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两对主要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都与其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改革应锚定两对关系,瞄准在融合融通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打造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的硬链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 教育强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4-001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作为职业教育实践中的两大瓶颈问题,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始终是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关注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八个字概括了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与主要任务。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实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仍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
一、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既密切联系,又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教育本质属性与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
(一)职普融通、产教融合遵循教育内在属性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教育的政治属性处于基础性地位,是教育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2]。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点,不因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而改变,也不因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而改变。
教育的人民属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理应得到突出体现。提升吸引力、适应性,回应人民群众要求,是职业教育职责所在。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07.8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298.46万人,关系到数千万个家庭[3]。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4]。为了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在奖、免、补、投等方面,集中了大量财力,大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为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提供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在入学、就业、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阵地作用,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民属性。未来,职业教育继续承担着促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促进人人出彩的光荣使命,需要牢牢把握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满意为评价导向的初心使命。
在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战略属性进一步凸显[5]。产业发展无法仅由高精尖人才完成,技术落地必须有高技能人才参加。能否培养出足够规模、有足够能力满足国际产业竞争与国内产业升级需求的劳动者,决定了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人才链能否无缝链接。通过产教融合,推动教育紧密贴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产业也能为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6]。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农业强国建设,高技能人才亦不可或缺。职业教育成就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扶贫开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人学技能,全家都脱贫”成为扶贫开发的真实写照[7]。可以说,强国建设的所有领域,都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技能支撑,所有职业教育参与方,都应高度认清职业教育的战略属性,并为实现其战略目的努力。
(二)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符合教育强国基本特质描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教育强国建设擘画了一幅立体图景,也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引领既是特征,又是要求。相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阶段性,职业教育既涵盖了基础年龄段,又涵盖了高等教育年龄段,既包含对整个教育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又包含劳动者整个劳动生涯的职业发展,作用范围大、时间长,思政引领力必须彰显。人才与科技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竞争,也是最激烈的竞争、影响最深远的竞争,影响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的技术[8],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与高技能人才,“竞争”与“任务”密切联系,必须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达成竞争力与支撑力。一个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将进一步推动职普融通、引发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变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终身化学习型社会构建,在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深刻影响着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9]。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关系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直面就业与生产,既是必不可少的民生保障,也是社会各界协同建设的重要领域,央地、家校、政校行企各方,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强国必须体现充分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新任务。
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地方责任、区域协调、产教关系、职普关系、激励机制、职教出海,以及课程、教材、教师、专业与实习实训等方面均体现了政策效力。社会各方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认可度逐渐增强。但要真正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尚需国家和地方以实际行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畅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让公众看到希望、感受体验实惠,方能转变观念,重视职业教育,提升职普融通的行动自觉[10]。受此推动,职业教育各参与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对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突破力均有更大期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教育强国的基本特质上来,使职业教育举办的各环节、全过程聚焦思政引领、人才竞争、科技支撑、民生保障、社会协同与国际影响等方面,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持。
(三)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回应教育强国建设重大关系处理
教育强国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五对重大关系,是党中央对教育主要矛盾的抽象提炼与深刻总结,为职业教育观察、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是职业教育的责任。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辅相成,在经济增长和民生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职业教育应自信看待自身价值,从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的思维惯性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办好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双减”政策实施之后,越来越多家长感觉到,高学历、名校光环并非适合所有孩子,因材施教、可持续发展才是理想路径。后工业时代,爆发式、跨越式增长的可能性日渐减小,仅靠高学历的单因素很难获取稳妥的就业机会,而获取高学历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居高不下,接受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优势凸显。单纯知识与学历的简单考量在先知先觉的家长、学生身上,正转变为对知识、技能、性格、健康、生活的多维度考量,职业教育在更加重视全面发展、更能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可发挥更好的作用。
目前,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的三段结构。公办教育作为中流砥柱稳步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参与、贡献颇大,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职普融通有序推进。但在推进过程中,职普融通仍面临观念束缚、制度瓶颈、思维局限以及评价制约的现实困境,阻碍教育强国战略的价值实现[1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职业教育在激发活力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环节,体制机制固化还比较多,需要着力解决。多年来,我们对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多有借鉴,但在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际经验关系处理上,还需要加大模式提炼与经验转化力度,尽快形成行之有效、可资推广、领先国际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经验。
二、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意蕴
教育强国的五大重要关系是需要教育正确面对的一般问题,职普关系与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需要正确面对的特殊问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职普关系、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矛盾
关系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是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遵循。1956年,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理清主要矛盾关系成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路。教育面对的最基本关系是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但放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考察,教育面对的关系要复杂得多。职业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类型,既需要面对与处理教育领域的一般关系,又需要面对与处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特殊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布局、规模及专业设置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并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12]。在职业教育领域,既有教与学的问题,也有政校行企关系问题;既有投入产出问题,也有成本效益分担分配问题;还有产教关系与职普关系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理清了主要矛盾关系,有利于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实推进。
(二)职普融通搭建职业教育体系开放系统
职普关系主要体现在中职阶段职普关系、高等教育阶段职普关系与中高等教育衔接中的职普关系等方面。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周期等因素决定了中职阶段职普规模。从国际上看,中高收入国家职普比最高,高收入国家其次,低收入国家最低。这主要因为,职业教育投入大,低收入国家无力投入。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越发达,中职规模越小,这是高收入国家的特点,第二产业占比高的中高收入国家,中职规模较大。高等教育阶段职普关系的决定因素更加复杂,高考制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都成为影响职普供需选择的重要因素。从数据上看,我国高中教育阶段职普比大约4∶6;在高等教育阶段,2023年,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招生56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年招生约478万人,职普比5.5∶4.5;在中高等教育衔接上,约10%中职学生升入普通本科,约7%的普高生升入职业本科与高职[13][14][15]。近年来,国家在职普融通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例如,在中小学阶段,实施开设职业体验、技能类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在高中阶段,发展、改造一些综合高中,推动中职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提供更多可能;不断推进职教高考改革,优化中职与高职、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的衔接培养模式等。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有生命的系统和非生命的系统是不同的。有生命的系统需要与外界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开放性是保持系统生命力的关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是开放的系统,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基于系统论观点,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构成一个对外开放的整体[16]。这不是由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而是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一方面,职普融通打通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出路,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保持职普系统的开放性,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与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职普融通的合理推论。2024年8月,《中国青年报》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推动职普融通是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重要途径[17]。推进职普融通,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三)产教融合改善职业教育分工效用
相对于职普关系的社会关注多、探索少,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实践层面一直聚焦的核心领域。两者相似之处,在于改革一直不够全面深入。产教融合的关键点就在于产业与教育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未能普遍、有效地建立。产业与教育分属两个社会部门,学校与企业是两种目标导向不同的组织,完全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十分困难。产教融合要想真正落地,必须探索区域、甚至组织层面的产教融合问题,必须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行业之间的复杂关系[18]。一部分企业、院校自发地、“用而不觉”地建立起产教间的联系,但整体上看,产教这部“汽车”的各部件还只是从形式上“组合”摆放着,相互之间难以形成动力机制。关于如何改革产教关系的研究汗牛充栋,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深度与广度均日益增加,但其瓶颈问题始终未得到突破性解决[19]。归根结底,是产教关系未从源头上、机制上理顺。
职业教育曾经在国家最需要普通技术工人的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度,职业教育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存在客观性。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等诸多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处于“兴奋式”发展阶段,或可称为相对缺乏科学而完善的顶层设计发展阶段[20]。教育部门培养人,产业部门使用人,是长期以来我国产教关系的分工现象。这一现象之下,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甚至全社会均形成思维定势,“责任”由单方面承担,“权利”被单方面享有。人才供给不足,问责教育部门;人才需求不足,则认为教育部门的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够,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上承担了“无限责任”。
显然,产教融合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之一。新型的产教关系应当是什么样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中,为企业创新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样,“企业主导”也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从国际与历史上看,企业在职业教育举办中承担了相当比重的“主角”功能,而教育部门作为主要的知识提供方,为受教育者作好知识的基础性安排。因此,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求的产教关系首先应当是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企业与教育部门的角色定位需要从制度机制到成本投入上重构,由传统分工向责任重划、分工合作转变。现代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21]。
三、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融”,无论融通还是融合,其基本思路都是融二为一、共同发展。
(一)以融合发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多个领域提出了融合发展的思想,均具备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其中,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亦是融合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可见,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质的飞跃,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的关键方法。深化产教融合的最终目的,或者说最终评价标准,不是合作企业的数量有多少,而是产业先进技术元素、优秀文化和发展需求融入专业教学的深度,是教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优化的力度,是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程度[22]。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融合发展是系统观念的深刻体现,也是改革取得切实成效的关键手段。新时代要求,要素需要重新配置,效率需要大幅提升,创新需要合作碰撞,共识需要凝聚达成。融合发展有利于汇聚改革的积极因素,广泛形成改革合力,发挥改革的整体效应。
融合发展需要主动工作,相向而行。产教融合是行业企业和高等学校为了各自的发展需要建立的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需求对接的合作活动、关系和机制,其本质是通过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23]。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工作对接,而是深度交融、打破边界约束的改革行为。传统分工方式难以有效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融合发展需要合作各方放弃或出让相当一部分固有利益,以在更高位置创建新的利益均衡,增加社会总效益。
(二)以融合发展达成职业教育目标复合性
2014年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职业教育作出指示,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上述目标涵盖了劳动精神、人的发展、经济社会需求、国家与民族理想等方面,呈现出复合性、立体化与战略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目标的复合性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照到个人、社会、国家的多重需要。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满足现代性要求。对于理论、实践、政策均长期探讨争论的职普关系、产教关系,提出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将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向深入。一方面,融合发展是工具、方法,支持职业教育在多重目标之下找到打开突破口的钥匙;另一方面,融合发展又是思路、路径,引领职业教育各方循序渐进、扎实抓好人才培养各环节、各方面。在跨界融合发展中,职业教育要自觉围绕产业人才需要而“转”、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24]。
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已经聚焦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上来,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不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自发融合,而应上升到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融合。融合发展需要首先重点解决职普、产教关系中的突出体制机制障碍,以加快融合速度,提升融合效率,有效取得融合成果。融合是在融入、融通的基础上,实现更大、更深的交集,实现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产教双方的各种资源要素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全新生态体系[25]。
(三)以融合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体系整体设计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写入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中,标志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入加快建设阶段。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架构不断完善。关于“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政策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设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但从政策的实际推行与实践探索来看,合力形成度尚弱,推进成效尚不显著。融合发展思想的践行,可以坚定各方信心,改善体系构建中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
职普融通与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构建的主体框架,融合发展的思想需要通过职普关系与产教关系的改善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密切产教关系,缩短产教之间的时空距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培训都要紧跟甚至超前于产业需求。目前,国内不同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融合已是常态,市场供需与人才供需快速多变。以单个企业、单个院校、单个地方的力量,很难把握供需关系的变化规律,有关管理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应当注重信息、数据平台建设,让院校与企业在对称信息下交流合作,供需匹配。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多元利益主体需要凝聚改革和发展共识,搭建好相互融通、融合、融汇的人才多元发展立交桥[26]。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需要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要求下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改革需要渗透到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的各方面。
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
(一)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职业教育更大作用
融通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法,更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法,是职业教育适应与应对所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通过融合发展,使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人才战略的一系列要求,增加了职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时间上、速度上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融通融合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传统问题,形成新的供需平衡与治理秩序。融通融合,需要职业教育内部与外部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共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必须抓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赋能契机与有力支点,以完备的评价制度供给,重塑职普等值的人才发展观,构建职普纵横融通的新体系[27]。除职业教育传统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路径以外,融合思想之下,新的融合形式亦应受到重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的技术手段应当被更广泛深入地运用到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不同专业都需要有适合自身需要的教材、课程、教法,应加大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力度,尽快探索用新技术手段摆脱职业教育传统方式制约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教出海融合了国内国外两个空间、教育与产业两个领域,语言文化与技术技能两种能力,不仅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也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海外办学项目、“职业技能+中文”培训项目等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落地生根,是职业教育的新价值、新贡献。
(二)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支撑力
办好职业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最直接的表现,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重要举措。
首先,职业教育朝向科技引领的方向,能够紧随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满足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首要特征。技术哲学作为新兴和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学科能在职业教育发展取向选择中体现其价值[28]。目前来看,职业教育与现代科技之间的距离还过大,未能充分发挥支撑作用,与科技领先企业融合,与前沿技术融合是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必须解决的问题。实践中,很多院校已有类似合作,但层次还过低,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其次,职业教育必须强化教育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能够满足与产业、与普通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等条件。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比,职业教育的办学基础总体还很薄弱。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应当与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适当匹配。虽然宏观来看,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业尚难计算精准,但目前的投入水平显然是不高的,与国际水平有差距,与实际需要的差距也比较大。在学历、职称与经历方面,师资队伍的“技术含量”还远远不够。教学与实训方式还过于传统,知识性、半知识性学习占比偏高,实践性学习效率还不够高、效果还不够好。最后,职业教育必须推动人才从技能型向高技能型转变,使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成为国家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由技能向高技能转变,变化的不仅是技术能力,同时也是劳动者的自信心、价值感、幸福度与社会地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三者皆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系统集成、一体化发展,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举措[29]。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职业教育应有的内生动力,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应有之义。
(三)打造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硬链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的整体要求。有效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首先需要政策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用好政策工具,激发企业主导性、院校主动性、家长学生与教师积极性,切实激活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坚持抓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还需要大力进行实践创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在举办、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政策潜力,用好政策红利,创造性地探索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的新模式。
科技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至关重要,职业教育应融入科技创新体系中,将自身打造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链条。通过科教融汇推动职业教育全方位系统性变革,激发职业教育内在潜能,指引其未来创新发展方向[30]。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资源、机构、平台、合作,到投入、金融、治理、成果转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科技创新作出了全方位安排。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人才供给的主阵地,相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模日益壮大,链条日趋延长,在新增劳动力和存量劳动力的技能提升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实验与操作等作用[31]。职业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参与方与科技创新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科技承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等多方面,可以融合到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来。职业院校应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与企业紧密协作、双向奔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孙金诚.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N].人民政协报,2023-12-13(12).
[2]杨云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J].思想教育研究,2024(6):9-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4-10-24)[2024-12-0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410/t20241024_1159002.html.
[4]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5]陈衍,吴东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教育新战略:背景、目标和行动[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1):119-128.
[6]邓磊.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J].人民论坛,2024(16):53-57.
[7]曹晔,孟庆国.国家战略人才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价值、特征与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6):3-10.
[8]徐国庆,余韵.职普融通的当代涵义与实践框架——基于技术及职业关系演变的分析[J].教育研究,2024(2):4-15.
[9]刘来兵,陈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动因、框架与路向[J].现代教育管理,2021(11):106-112.
[10]许建领.职普融通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实现[J].教育研究,2023(6):10-13.
[11]朱德全,王志远.新时代职普融通的教育强国战略与评价改革赋能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8-79+2.
[12]赵建玲,张静.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55-160.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2023-12-29)[2025-01-17].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2/quanguo/202401/t20240110_1099539.html.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介绍2023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4-03-01)[2025-01-0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
[15]国家统计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招生数.[EB/OL].(2023-12-31)[2024-12-31].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16]王喜雪.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4-47.
[17]杜园春.图解数据|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职普融通是重要路径[N].中国青年报,2024-8-22.
[18]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19(7):102-110.
[19]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20]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21]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22]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23]唐未兵,温辉,彭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4-16.
[24]朱德全.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11-19.
[25]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26]史秋衡,陈琼.高等教育推进“三融”的路径依赖与改革路向[J].中国高教研究,2024(5):55-60.
[27]朱德全,白虹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赋能“三融”国家战略的新动能[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3):55-63+86.
[28]赵军.识读与重塑:技术哲学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境遇及其应对[J].教育发展研究,2024(11):77-84.
[29]史少杰,郭静.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视角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与基本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4(3):118-128.
[30]卢晓中,杜玉帆.科教融汇何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J].重庆高教研究,2024(5):14-29.
[31]钟祖荣.论职业教育“三融”的要义、意义和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23(6):57-6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Zhang Hao, Hu Shu, Tan Jing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integrates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gene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hich further focuses on the key contradic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e issues and main task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ssis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meet the “six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and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re two main relationships i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im 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ed reform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eate a hard link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innovation chain, fac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play a greater role in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
Key words"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uthor" Zhang Hao, researcher and Deputy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at the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8); Tan 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author" Hu Shu, associate researcher at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