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研究
2025-02-09翟玉茹
摘" 要: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区别于传统高校全日制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提效。该文旨在分析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对乡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结合山西实际探讨乡村人才培养存在的多种困境,进而提出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材施教,提高乡村人才供需对接的精准性;加大宣传,增强远程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发展非学历教育,注重乡村老年群体精神文明建设等助力乡村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人才振兴;复合型人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39-04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full-tim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vides effective and effectiv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with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n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discuss the various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Shanxi. The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rely o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onnect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talents; increase publicity to enhance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develop non-academic education and focus o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s to help introduce and cultivate rural talent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for the elderly.
Keyword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compound talents;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壮大乡村人才队伍”[2],就乡村人才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2022年山西省围绕全面培养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全力培养农业乡村科技人才、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等多个方面列出了详细举措。2023年、2024年山西省委一号文件反复强调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从纵深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到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应用型高质量人才的综合培养。
可见,从党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乡村人才振兴事业。因此,在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现代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本土急需、紧缺型人才既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乡村剩余劳动力和引进新型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地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现代远程教育对乡村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学习平台建设、课程资源更新、师生互动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并不断为社会培养出多元化发展的人才。但从整体出发,在系统观念视角下看,现代远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城市化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对乡村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乡村人才培养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农村党员干部学历提升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方面,缺乏针对乡村“双师型”教师、乡村无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本土人才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题研究,研究整体上呈现碎片化、层次浅显、覆盖范围狭窄等特点。
1.1" 研究覆盖范围狭窄
现代远程教育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群体:一是强调现代远程教育与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3],二是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推进乡村干部队伍培育工作[4],研究对象覆盖范围过于狭窄,重点关注乡村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缺乏对服务于乡村事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新型职业农民、无业人员、传统手工业者、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乡村常住人群的专题培养,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乡村人才培养的思路。其次,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对象覆盖范围的狭窄性会加大“领头雁”和“引路人”与普通村民之间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认知差距,进一步加大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的难度。
1.2" 研究内容浅显,深度不足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偏重于党员干部培训、教师理论知识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基础知识培训等浅层次、理论基础素养的提升[5-7],研究深度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对深层次、专业化、可持续性强和能够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题研究。以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育为例,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培训获取应急救护与自救、社会工作等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才有能力对学员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全面指导。除此之外,现代远程教育对乡村普通学员的定向培养、开发乡村无业人员的劳动潜力、乡村人才培养供需对接的精准性和乡村非学历教育发展等问题缺乏具体的研究。
1.3" 研究同质化,缺乏针对性
学者们虽然也对提升乡村居民金融素养,为乡村电商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8-9]进行了探讨,但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针对性,创新性明显不足。比如,我国一部分乡村人口居住分散、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发展电商经济的物流成本颇高,加上在同一个区域内农产品种类单一,很容易造成区域的内部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致力于提升村民的金融素养,但没有公共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话,这类型地区的乡村电商经济很难发展起来。此外,目前相关研究弱化了乡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发展,学员培养缺乏精准性,导致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培养供需对接错位。以法学或法律事务专业的乡村学员为例,他们对法律知识的诉求更加偏重于宅基地权属争议、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土地集体收益分配纠纷等农村常见法律纠纷处理实务问题。因此,这类专业的课程教师必须同时拥有农学和法学专业背景,这样才有可能培育出具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素养的专业人才,否则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同质化。
1.4" 本土区域的研究欠缺
现代远程教育对当地本土人才培养研究、人才培养与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乡村人才培养的成果转化及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较少。以山西省为例,在现代远程教育培养过程中,化学工程与工艺、采矿技术、建筑工程和机电技术应用等具有山西特色专业的学生对地方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否相匹配,乡村人才培养的成果转化问题等研究较少。再比如,目前园林技术、园艺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与当地乡村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等问题有待探讨。如果人才培养研究不能聚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那么很容易导致学员毕业后面临结构性失业等问题,那么远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乡村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深化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逐渐破解城乡二元发展难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但是,由于乡村发展本身存在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底子薄、问题多、基础差和解决难度大等多种历史和现实问题,导致乡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区位优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也是造成乡村人才培养困境最主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才引进困难
不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各不相同。以山西省为例,与全国相比山西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会城市、城镇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本身较弱。而与省内城市、城镇地区相比,山西乡村地区人才引进在政策优惠、福利待遇、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和人才需求范围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引进拥有高学历、掌握新技术的各类专业人才的难度更大。其次,各个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地理位置、与城市的距离、与就业人员家乡之间的距离、周边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等因素综合影响着人才引进的速度和质量。如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的乡村地区与吕梁市相比,煤矿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周边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数量较多、规模较大,山西省内横向比较之下,晋中市和大同市的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吕梁市相对较高,但这也意味着类似吕梁地区综合实力发展越差的乡村,人才引进的难度也越大,乡村发展的两极化现象也会加剧。
2.2" 人才供需错位
近年来,我国各个省份出台了一系列面向乡村地区的招才引智和人才引进政策,但引进对象大多为基层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与保障机制来吸引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导致出现基层管理人才过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乡村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随着现在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不懂现代耕种技术、无法操作农业科技设备、缺乏战略眼光的传统型管理人才已经无法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如山西省吕梁市临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本土食用菌产业,木屑加工、制菌、制棒、恒温养菌(养棒)、出菇和废旧菌棒生态化加工转换等各个环节都对专业技术人才有着大量需求,而管理岗位的人才引进并不能满足当地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城乡环境治理力度,晋中市太谷区各村传统玛钢厂、介休市化工厂等如果不能及时改进技术和制作工艺,引进现代节能环保技术等专业人才,那么企业长远发展将会受阻,一线劳动力随之面临失业困境,还会给各村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困扰。
2.3" “三下乡”效果甚微
为大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许多专业院校在暑期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由于部分高校存在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活动经费紧张,实践流于表面等问题,大学生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许多高校开启的大学生“三下乡”[10]等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甚微。从2015年开始农村“厕所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为更好地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和户厕改造,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政府采取了多种宣传措施帮助村民了解乡村卫生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也参与其中,但由于许多大学生来自城市地区对乡村旱厕和村民的生活习惯不够了解、活动开展时间短等因素,活动效果甚微,对厕所文化、乡村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效果不理想。
2.4" 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本土人才是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对家乡文化、经济发展、文化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本土人才的独特优势使他们更容易融入乡村,也更有可能产生符合乡村实际发展的创新性成果。如农村“厕所革命”事业推进过程中村民主动参与的意愿与积极性对厕所改造的顺利推进起着关键作用,这种情况下有着相同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本土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劝说工作,对村民来说会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许多县城地处山区或远离市区,交通不便,资源利用受限,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本土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目前乡村现有人力资源质量较低、年龄结构不均衡,难以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3" 现代远程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路径
3.1" 双管齐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必须以建设一支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前提。“双师型”教师的培育离不开高校的精准定位和行业企业的赋能支持。首先,高校根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结合自身远程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各类学习需求为前提,快速厘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应该如何定位,学校应该如何提供培育路径等问题。其次,行业企业赋能是“双师型”教师培育的重要路径。通过校企合作或项目合作的方式,企业为教师提供一定周期的培训,教师通过学习企业基本生产技术,具备基本的实践教学能力。如从事乡村环境保护研究方向的教师可以在生产厕具的企业进行培训,掌握不同类型产品的优劣,为因地制宜完成山西农村地区厕所改造拓宽思路;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除了考取应急救护与自救、社会工作等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在乡村养老院、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中心、老年人康养中心等地方完成实践培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远程授课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草业、园艺、生态农业技术等专业的教师可以与山西运城、晋城等地区的智能果蔬、智慧农业等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提高研发成果的实际转换率,在新型农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技术与人才的双向赋能。
3.2" 因材施教,提高乡村人才供需对接的精准性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工种的成人学员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远程教育针对其特殊性要因材施教。尤其是面对来自乡村地区或服务于乡村地区的学员,教师要根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分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学校可以采取专题辅导与常态化教育教学结合的方式精准施教,如对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将授课的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与解析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了解各种学习途径,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帮助学生培养自学的习惯与能力;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实训实践课程上,对标“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行动,试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的培养模式,山西煤化工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对现代器械的维修、电子信息技术的操作、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应该抓住机遇,对人才进行精准培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要以“数字+”赋能传统专业建设,本着控制总量、优化质量的原则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及时完成更新迭代,打造学科专业课程新生态。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各地市组织开展的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村辅警与协警培训项目、残疾人培训和环卫工人培训计划等,政府、学校、企业三元合力培育乡村本土人才,进一步减少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现象。
3.3" 加大宣传,增强远程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相比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社会对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继续教育等远程教育的认可度有待提升。因此,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要加强宣传远程教育对学员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让社会大众了解参加公办高校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以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获取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均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并在升学、就业、考取资格证书和参加公务员、事业编制的考试中均受到认可。同时,也要重点强调远程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工学矛盾的特色优势,对于掌握实践技术但缺乏理论知识或学历支撑的人才来说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开通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的官方账号,制作并发布学校简介,积极宣传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与优势,建立人才培养成果展示专栏等,以更大力度加大远程教育宣传,在全民学习的氛围中增强社会认可度。
3.4" 发展非学历教育,注重乡村老年群体精神文明建设
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在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 213.98万人,占35.03%[11]。由此可见,山西乡村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是中青年人口大量外流,老年群体成为乡村常住人口的主力军。因此,乡村“人才振兴”首先离不开“人口振兴”。而乡村人口的振兴,除去产业经济作为硬支撑外,还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软保障,只有把乡村建设为“和美乡村”,才有吸引人流量、引进人才的可能。所以,乡村老年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远程教育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与师资优势,以“线上学习+线下汇演”的模式发展乡村非学历教育,利用网络手段将老年大学的课堂延伸至乡村家家户户,以村村联合汇演的方式让老年人体会怡心健体和文化养生的快乐,让“和美乡村”在常住老年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逐渐建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章通过文献分析阐述了现代远程教育对乡村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并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乡村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整体性困境,进而探讨了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依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因材施教,提高乡村人才供需对接的精准性;加大宣传,增强远程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发展非学历教育,注重乡村老年群体精神文明建设等助力乡村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为社会培育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多元、开放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发布[J].中国水产,2024(3):2-9.
[3] 邓全生,胡玲玲.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1,19(4):40-43.
[4] 杨昕.乡村振兴视域下远程教育服务农村干部的创新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5):75-77.
[5] 任怡静.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2):1-5,10.
[6] 杨舜然.关于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研究[J].林区教学,2018(4):28-30.
[7] 张曼茵,李广德,夏冬梅.远程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的先行探索——以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9(10):1-8,92.
[8] 宋晓玉.远程教育助力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贵州开放大学学报,2022,30(2):25-29.
[9] 赵婷婷,马祥山.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结合助力电商物流振兴乡村经济[J].中国储运,2021(4):154-156.
[10] 贺慧.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创新策略——以山西能源学院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7):185-188.
[11]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 465.99万人[EB/OL].(2024-02-22).https://www.shanxi.gov.cn/ywdt/sxyw/202402/t20240222_9505753_sl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