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优化研究
2025-02-09拓佳辛
摘" 要:乡村振兴政策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激活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重大使命,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从农户参与者的视角出发,深入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中,能够发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着诸多挑战,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表现为农业产业链发展较慢;覆盖广度不足则体现在政策惠及面有限;产业宽度单一是由于农村经济过度依赖某一或少数几个产业所导致。针对上述问题,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广度拓展与宽度延伸,旨在实现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产业融合;优化路径;产业政策;“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23-04
Abstract: As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rural revitalization policies not only carry the major mission of activat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improving farmers' lives, but also a key measur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participants, we can find that the current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faces many challenges.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depth is reflected in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the insufficient coverage is reflected in the limited scope of policy benefits; the single industry width is caused by the excessive dependence of the rural economy on one or a few industrie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we carried out in-depth excavation, breadth expansion and breadth extension to achiev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olicies and rural industri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optimization path; industrial policy;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新时代,乡村振兴被赋予了很高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切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的全面振兴与发展。这些战略部署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当前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不仅关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更承载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任。通过深度融合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产业,以及加工业和服务业,可以构建起更加紧密、高效的农村产业体系,从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提供有力支撑。已有学者从乡村振兴的政策供给机制[2]、国际经验借鉴[3]和政策落实[4]等方面进行了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然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农户视角出发进行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突出了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户,他们的需求和看法对于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鲜少有研究关注到农户视角下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协同作用,尤其对于农户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展开深入讨论。
基于此,本文致力于对农户视角下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协同作用展开深入研究,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农户在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什么?从农户视角看,乡村振兴政策与产业融合的问题有哪些?
1" 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
1.1" 乡村振兴政策
乡村振兴是指围绕乡村这一主体,以振兴为目标,依据“五大”总体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构建乡村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体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统筹推进生态、文化、社会和政治全方位发展,最终弥合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学术界未对乡村振兴政策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已有界定主要是对乡村振兴概念进行延伸得出的,指出乡村振兴政策是由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构建的一套全面而深入的全国性框架与地方性特色政策,旨在多维度、全方位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这一政策体系覆盖了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乡村组织体系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政策的制定与发布,依托于多样化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权威性指导、战略发展规划的蓝图规划,以及各类政策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执行细则[5]。
1.2" 农村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初起源于计算机、通信与广播电视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现象,它描述的是为适应产业增长与发展的需要,不同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过程,即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现象。植草益[6]教授从狭义的角度定义产业融合,他认为产业融合是技术进步、管制放宽与管理模式创新的直接结果,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本基于信息技术分割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乃至消失,其核心是在于促进了原本相互独立的产业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深度融合与整合。王昕坤[7]教授从广义的角度将农业产业融合定义为,农业产业融合是产生于有着密切联系的行业之间或同一个农业产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将原来各自单独的商品或业务在一个标准元件束的集合内,经过重组后完全结为一体的融合过程,也包括了行业内整合和行业融合。
2" 农户视角下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在联系
2.1" 乡村振兴政策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源
在农村业已具备产业融合要素条件的基础上,各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势必会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起到催化助推作用,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层面,首次明确地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提了出来,标志着国家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方向给予了高度重视。此后,一系列旨在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宏伟的发展规划以及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陆续颁布。这些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我国农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这一格局的构建,使得农村地区正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显著特征在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日益紧密,这一举措有助于消除行业间的壁垒,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政策的校验标准
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振兴,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时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追求高标准,实现高效能的新理念,持续用“三高”的三产融合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即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于乡村发展具有极高价值[8]。
2.3 农户是乡村振兴政策和农村产业融合的受益者
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农村产业融合重要性的凸显会提高农户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知与偏好,其增收示范效应会增强农户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诉求,能够进一步夯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群众基础[9]。
3" 农户视角下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分析
3.1 融合深度不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融合发展中仍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链发展较慢,产业链延伸不足。在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中,农产品品种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特色化,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在产业链中游的加工与流通环节中,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不高,许多农产品仍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售,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链下游的消费与服务环节中,品牌挖掘、研究、推广不够,难以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
二是农户参与产业链中高端环节的机会有限,难以充分享受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分享机制,农户在产业融合中的贡献与收益之间往往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农户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成反比,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户在产业融合中的参与热情。
3.2" 覆盖广度不足
一是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影响。尽管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推进,对于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政府可能会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其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但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或者执行力度不够,无法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那么农户在参与产业融合时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是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渠道相对有限。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网络通信设施的落后,使得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难以把握市场动态和产业趋势,从而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是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和培训资源相对稀缺。农户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是影响他们接受新产业、新技术的关键因素,欠佳的知识水平会使他们在面对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难以适应其变化莫测的需求。
四是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不够完善。一方面,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受限,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3.3" 产业宽度单一
虽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更多地区和产业领域,这种融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或正在起步阶段。
一是我国许多乡村企业是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产业链的整合和提升,难以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此外,这种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不仅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还会导致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难以推进。
二是乡村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偏低,导致农产品加工链较短,利润空间有限,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影响农村产业的竞争力以及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的能力。
三是发展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农村产业融合需要紧跟市场变化,但当前部分地区的产业发展可能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市场变化反应滞后,未能及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导致发展模式单一。此外,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能够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产业入驻,而欠发达地区则可能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消费水平低的困境,难以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
4" 农户视角下乡村振兴政策与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4.1" 深度挖掘
一是在上游环节,想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在中游环节,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农产品损耗,并建立市场信息平台,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在下游环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
二是政府制定一套全面的利益分配政策框架,明确产业融合中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分配原则,在利益分配政策框架内,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利益分配比例,根据农户在产业融合中的实际贡献确定其应得的收益份额。其次是设立专门的产业融合发展基金,该基金可以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引入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为产业融合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最后针对产业融合中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政府应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农户提供必要的风险保障,该基金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为农户提供经济补偿。
4.2 广度拓展
一是政府提供政策上的差异化帮助,扩大政策覆盖面。政府在制定乡村振兴政策和农村产业融合政策时,要考虑地区间的差异化,针对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更为细致入微、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条款,这些条款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户的实际需求,并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民俗风情,确保政策能够精准对接、深入渗透至农户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严谨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强有力的手段确保政策能够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通过开展定期检查和全面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从而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二是政府部门应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倾斜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那些偏远和欠发达的地区。政府部门应通过铺设光纤、建设4G/5G基站等举措,让农户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接入互联网,享受到信息时代的红利。政府还可以投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各类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
三是政府定期策划并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班。这些培训班旨在向农户们传授实用的互联网操作技能,帮助他们熟练地驾驭网络资源,培训内容要涵盖信息筛选与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农户们能够在繁杂的信息流中准确捕捉有效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是通过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这一举措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推动着城乡发展的均衡。另外,还应全方位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进而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4.3 宽度延伸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和产业模式。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鼓励其进行数字转型,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乡村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特别是针对农业、农村特色产业的创新项目,建立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和运用机制,保障企业创新成果权益。
二是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日本除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还推行了包括三产融合模式、多功能农业模式、精致农业模式等在内的多种发展模式,这些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加农户的收入等方式,推动了日本乡村产业的全面发展。法国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以农村合作社为主导,在专业化经营方面,法国乡村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度专业化和规模化。此外,合作社深知品牌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渠道的重要性,因此投入大量精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法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还注重三产融合,即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以葡萄种植为媒介的葡萄酒旅游产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式,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5" 结束语
深入剖析农户层面的实际情况,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和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新的契机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在深度挖掘、广度拓展、宽度延伸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种全方位的分析与策略制定,将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村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王振艳,李佳蕊.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机能、机理及政策供给机制[J].学术交流,2023(9):159-172.
[3] 田毅鹏.东亚乡村振兴的社会政策路向——以战后日本乡村振兴政策为例[J].学习与探索,2021(2):23-33,174.
[4] 李晓冬,张敏,马元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生成逻辑与调适策略——基于审计署审计公告文本分析的考察[J].经济体制改革,2023(2):86-94.
[5] 王琼琼.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山西省乡村振兴政策评价及优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4.
[6]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7] 王昕坤.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化的新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303-306,321.
[8] 崔博,刘伟伟.以高质量的三产融合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经济,2021(9):103-104.
[9] 李乾,芦千文,王玉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8(4):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