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践与思考

2025-02-09殷婕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乡村振兴

摘" 要:对标浙江“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还存在都市现代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品质乡村消费场景发展滞后、村庄发展的基本面貌较为落后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从基层党组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和乡村善治等方面入手,打造生态“宜居”、生产“宜业”、生活“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千万工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整治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094-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in practices of Zhejiang's \"Thousand Villages and Myriad Villages\" Projec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business-friendly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that are still not high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ural consumption scenarios, relatively backward basic features of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The mechanism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This requires star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good rural governance, etc., to create a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livable, business-friendly and beautifulrural areas.

Keywords: \"Thousand Villages and Myriad Villages\" Project; livable, business-friendly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的细化、实化、具体化,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都市龙泉驿区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向东有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42.5%,农村区域面积3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87%,这些广大的城市近郊农业地区为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本课题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龙泉驿区实践,在理清“千万工程”经验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对标“千万工程”的经验做法找出短板不足,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路径选择。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是当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总抓手和总遵循。

1.1" 浙江“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

“千万工程”从党建引领、生态优先、规划先行、改革创新和共建共享等方面探索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对当前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启发意义。主要做法有:一是突出城乡融合,打造“全域秀美”的格局。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聚焦破解发展中面临的城乡差距大、城乡融合难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共享、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入手,深入推进一体化建设。二是加快绿色发展,强化“生态富美”的支撑。作为“两山”理论转化的“生态工程”,聚焦破解如何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方式,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养生养老、来料加工、运动健康和文化创意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三是下足“绣花”功夫,追求“景致精美”的卓越。作为引领乡村发展的“龙头工程”,聚焦破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产业层次低、发展粗放、生态不堪重负等“成长的烦恼”和“制约之痛”,自2003年引领起步,持续迭代深化①,不断向纵深推进。四是注重内外兼修,提升“心灵之美”的内涵。作为提升乡村治理的“民心工程”,聚焦治理体系功能不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五是激发内生动力,构筑“康庄共美”的图景。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惠民工程”,聚焦破解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农民增收难等问题,支持组建县域强村公司、建设“共富工坊”、打造新型帮共体,实现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

1.2" “千万工程”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主要包括生态“宜居”、生产“宜业”、生活“和美”3个维度。第一,“宜居”是基础。“我国乡村建设总体上已从满足乡村居民生活温饱的生存型乡村建设,在向满足乡村居民全面小康生活的发展型乡村建设变迁与跃升”[1]。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更多地开始追求良好的居住环境、完善的社会服务、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第二,“宜业”是保障。“现在越来越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2]。在提升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农村营商环境,着力发展生态旅游、花卉苗木、果蔬采摘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附近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和美”是目标。和美乡村不仅要求居民物质条件的改善,更要求农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强调对乡村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充分挖掘村庄自身特色资源,突出村庄的比较优势,推进村庄治理之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人民生活富裕和农民精神面貌全面提升。

2" 龙泉驿区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较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差距。

2.1" 传统农业发展之困:都市现代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一是集体经济带动发展能力不强。部分农民仍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缺乏具有较强凝聚引领作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发展带头人。对农民而言,收入主要来自务工和外出打工,从村集体组织中获得分红、经营性收入和土地流转收益比较少;对经营主体而言,经营方式较为老化、市场意识淡薄,受到各类风险因素影响较大、定价议价能力较弱、盲目跟风、缺乏前瞻性等问题突出,最终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收益较低。二是优势农产品发展路径待升级。虽已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但市场上同质化产品较多,面临着来自传统和新兴农产品的双重挤压,加上对产品营销策划、品牌培育思路不多,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发展后劲不足。三是村庄发展缺乏统筹谋划各自为政。各村庄之间发展各自为政,在规划上没有错位性、在资源上没有互补性,同质性建设问题突出,易引发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

2.2" 一、三产业融合之困:高品质乡村消费场景发展滞后

一是融合业态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在品质上精品餐饮、精品民宿不多,在类型上对科普研学、特色文创等方面缺乏探索,经营模式较为粗放、复合型业态较少、消费类型较为单一,对城市客源的吸引力不足,客单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二是淡旺季现象较为突出。由于水蜜桃、枇杷、草莓等特色水果受季节限制较大,难以带动城市客群形成持续性的消费。三是场景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各街道/乡镇虽通过引入外来资本或借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起了多个文旅综合体项目,但场景之间缺乏连接机制,难以形成部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态势。

2.3" 基础设施建设之困:村庄发展的基本面貌较为落后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提升。一些村落还没有新能源充电桩、客运站点,招呼站、邮站、物流配送服务站点等服务平台距离较远,一些村落没有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村落旅游道路还不够宽、路灯也不够亮,还有的村落公厕和养老互助点建设较为滞后,一些景区景点的公共配套设施不能满足要求。二是人居环境整治还需加强提升。在“三清四治”②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在垃圾处理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难以实现;在厕所革命上,由于后期维护成本较高,部分农村地区厕所在建成以后,实际使用状况不佳;在生活污染源处理上,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在农村农药化肥大量残留、养殖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未能科学有效处置,致使有的农村土壤、湖泊、地下水等污染严重。三是公共服务能力还需加强提升。综合服务场所、托育机构、养老服务站点、体育活动场所、村卫生院和村文化服务中心等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四是数字化乡村治理能力还需加强提升。很多村庄电子化平台仍处于启动阶段,功能只能实现社保、医保等费用缴纳,村民对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的使用频率偏低,在推广使用“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的过程中,部分村庄的平台建设较为滞后③。

2.4" 共享发展成果之困: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空心化问题依旧突出。一方面,人才“难留”,2016年到2023年,龙泉驿区乡村人口比例从43.7%减少到22.3%,乡村人口从28.88万人减少到18.38万人,结果是,随着越来越多人离开乡村,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难以成为乡村振兴、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力,也没有能力承担村民自治的责任,“谁来种地”“谁来兴村”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人才“难引”,三次产业结构为1.4∶58.6∶40.0,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导致农村对一些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优质人才”缺乏吸引力,城乡人才单向流动趋势明显。二是农民主体性被削弱。一方面,农民主体地位显现不够,部分老村民在土地流转、房屋出租以后,在农村的生存空间相对被新村民挤占,主体地位受到侵害;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现代农业、林盘综合体、乡村文旅融合项目的发展等都对农村劳动力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但农民发展观念滞后、综合素养不高、参与渠道匮乏,没有有效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进程当中。三是乡村特色性挖掘不够。一些村落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对本地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认识和挖掘不深, 在发展模式上粗浅模仿、生搬硬套,在发展路径、风格和外观等方面同质化现象突出,结果是特色不鲜明、核心竞争力不强、集聚发展程度不高。四是距离“三治”目标尚有差距。在法治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提供的法律服务未充分结合群众的需求;在自治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繁重的行政类事务下压下,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时间、真正开展自治活动的时间不多;在德治上,受到市场经济下逐利思想的影响,“善分不善合”的小农特质不断强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消费至上等价值观正在侵蚀乡村文化的正统基础,村庄的整合、动员能力被削弱。

3" 龙泉驿区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成都市龙泉驿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农村区域面积335平方公里,占比高达61.87%,拥有247 km2山区,森林覆盖率达42.5%,大城市近郊农业的发展基底为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广阔施展空间。

3.1" 抓全局强“制度”之根

一是对照要求,做好贯彻落实。按照《成都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委办〔2023〕4号)、《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村、重点村培育工作方案》(成委农办〔2023〕29号)等政策要求,切实推进年度先行村重点村建设。2023—2024年,7个村纳入市级先行村培育、4个村④纳入市级重点村培育。二是强化协同,压实工作责任。为加强综合统筹调度,从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制订调度机制和加强督促检查四方面构建起了有力、有序、有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因地制宜,项目引领发展。由区委、区政府和所在街道/乡镇制定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如同安街道规划设计了以生态农业为核心,一、三产业联动发展为重点,休闲旅游为主业的阳光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洪安镇重点打造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未来田园·四季果香都市田园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域——周家梨园项目;山泉镇围绕“天府桃山驿 幸福龙泉山”,着力打造“3345”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水蜜桃、文旅、康养三大主导产业。

3.2" 抓建设强“宜居”之基

一是打好基础,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坚守底线、片区统筹、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有序推进《龙泉驿区山泉花海林麓生态文旅片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龙泉驿区锦绣田园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等10余个镇村级片区规划编制实施。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的监管和维护机制,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效益。如洪安镇自2017年以来,抓住各级政策的叠加优势⑤,完成了对土门村、永丰村等多个村庄的水域生态、游步道、外立面、塘堰、排水沟渠和林盘修复等方面村容村貌的改造整治。二是明确需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川西林盘建设“理水、护林、整田、改院”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增绿增景”的要求,实施村民宅基地腾退、耕地保护整治和农田建设,让乡村田野呈现出景观化的新貌,同时通过外引内培各类经营主体⑥,呈现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农商文旅体消费场景,让村民居住环境实现了全方位的跃升。三是注重均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和医联体建设、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如在推进文化下乡方面,进一步优化“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开展“驿书坊”建设推广工作,形成了以区图书馆为主干,3个直属分馆、10个街镇图书分馆、124个村社图书室为“枝叶”,40个“驿书坊”点位作为补充的总分馆体系,为村民提供了便捷性、创意性和融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3.3" 抓发展固“宜业”之本

一是提升价值,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按照“都市田园、乡村公园”的发展模式,以特色农业为基底,发展餐饮休闲、精品民宿、科普研学、特色文创、房车营地和沉浸式音乐剧等,实现产业链的补链、强链,打造24 h全时段、12个月全年度的商业消费场景。二是加强支撑,创造良好营商就业环境。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确保各项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和乡村企业。如在锦绣天府片区探索形成了土地综合整治全要素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区内6个农民集中建房整理项目和2个城乡增减挂钩项目有序实施,共整理集体建设用地约2 700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保障农民集中安置后可节余集体建设用地1 000余亩。三是完善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引入外来业主经营、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等方式,让农民在土地租金、项目分红、务工收入等方面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如桃源村2021—2023年,项目建设带动2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特色农产品营收增幅超30%,土门村在引进了四川铭鼎水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四川果然有鱼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后,引导本地居民开发乡村民宿、文艺小院等新业态,吸引了30余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人均增收2 000余元/月。四是合作共赢,建立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共同参与项目运营的方式,致力于处理好村集体、运营管理公司、商家、村民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各主体参与的责任分工和项目收益,通过合同契约制、股份合作制、集体合作制等方式形成了“政府+运营公司+经营业主+在地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分工明确、利益均摊、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格局。

3.4" 抓治理筑“和美”之魂

一是创新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红黑榜、评先进选典型、积分制等,激发起居民在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文明新风倡导和志愿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内生动力。如山泉镇采取“和美乡村·幸福蜜积”积分制的方式,让党员群众作表率、当先锋。在空间营造上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以农村院落单位作为治理主体,对院落内公共空间进行个性化打造,用庭院的“小美”来装扮乡村的“大美”。二是共建共治,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完善乡村-小组-院落为单位的党组织体系,搭建“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党建联盟格局,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核心力量。充分调动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社会组织、商家和运营公司等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的形成。

4" 进一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考与启示

对照浙江“千万工程”提供的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经验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能对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4.1" “重生态、整体美”,全面塑造宜居宜业的农村人居环境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找准了实现人居环境深刻重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一是要从完善制度体系入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构建起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和长期可持续的责任分工、管理监督、奖励处罚等制度体系,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二是要从城乡全域美丽为目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好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推进乡村全域整体形态的提升。三是要以拓展“两山”理论为抓手推动生态效益转化运用。要在观念上把整治村庄和经营村庄结合起来,推进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

4.2" “重规划、深度融”,全面推动互动互促的城乡融合发展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龙头工程”,牢牢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均等化发展。一是建立规划引领持续推进机制。以县域总体规划和县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核心,以特色专项规划为血肉,以村庄规划为抓手,以村户设计为支撑,打造“覆盖全区、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美丽乡村规划体系。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推进力度。一方面积极向上“争”,主动向省、市相关部门汇报、沟通、衔接;另一方面向内“挤”,进一步完善奖励措施和激励机制。三是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服务推进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提高使用效益、提升服务质量。

4.3" “重产业、活力足”,全面激活创业创富的农村发展动能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共富工程”,在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农村经济的实力和农民增收的能力上下深水,打好强村兴业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一是推进农业特色化高效化发展。要把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打造特色农业和优质农产品品牌,让农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高效产业。二是推进农业数字化科技化发展。积极打造和培育农科院、相关高校、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技术创新中心、农业企业研究所和农业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构建全新的农业管理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发展。要把培育具有一定经营规模、集约化程度较高、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生产经营组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着力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化市场化发展。要以推动农业一、三产业融合、提升农村电商应用水平为重点,以“农文旅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上行下乡结合”为抓手,构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引擎。

4.4" “重民生、福祉多”,全面提升和乐和美的农民生活品质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上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一是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通过搭建标准化体系、推进政策倾斜、加大帮扶力度等方式,构建了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推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要打开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动的通道,消除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让农村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工资性收益。三是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多方主体力量协同化。要构建起“国有企业+集体+农户”“返乡青年创业+农户”“社会资本+农户”等多种模式,充分激发群团组织、青年人才、在外人才、社会组织奔赴乡村的热情,形成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整体合力。

4.5" “重共治、效能高”,全面提升善治善成的乡村治理水平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三治”融合,实现村庄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一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变革,形成共建共治强大合力。要不断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村级阳光治理、网格化治理走向深入,形成党群齐心、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二是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实现生态人文优势聚集。要着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以文化为底蕴,将生态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响民俗牌、生态牌、田园牌、乡愁牌,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的结合[3]。三是推动现代乡风文明建设,促成社会面貌焕发新生。要“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4],走出了一条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有相协调的乡村振兴之路。

4.6" “重党建、合力强”,全面筑牢向实向深“三农”工作基础

“千万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推动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建强“领头雁”队伍,形成“头雁高飞、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把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视为村级组织的重要载体和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重要场所。二是以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为前提奠定基层党组织物质基础。在制度创新、科学管理、协作机制等方面不断深化,保障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共富的基础上,实现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统筹力的提升。

5" 结束语

面向新征程,“千万工程”仍在不断深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从当前具备初始条件到实现最终目标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需要在对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拓展,立足各地实际情况,总结好、应用好、发扬好“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继续聚焦“宜居”,科学推进绿色乡村建设,聚焦“宜业”,夯实乡村建设的产业根基,聚焦“和美”,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形成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多业共性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注释:

① “千万工程”经历了从注重整治人居环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注重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注重经济效益到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3个阶段。

② 公共空间的垃圾清运、水源水体清洁、露天粪坑清除、乱搭乱建治理、私拉乱接治理、乱堆乱放治理、乱涂乱画治理。

③ 阳光村、顶佛寺村、长松村“川善治”平台未达到4星级标准,南山村、同兴村未达到3星级标准。

④ 2023年,永丰村、花果村、红旗村、红光村纳入市级先行村培育,古驿社区、长丰村纳入市级重点村培育。2024年,阳光村、顶佛寺村、长松村纳入市级先行村培育,南山村、同兴村纳入市级重点村培育。

⑤ 包括省、市级乡村振兴激励资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川西林盘修复资金等。

⑥ 如华侨城欢乐田园、慢屋民宿、绽FUN里商业街区等景点和消费业态。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和”字上做文章[J].农村工作通讯,2023(5):40-42.

[2] 胡春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农村工作通讯,2022(23):4-7.

[3]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63.

[4]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98.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发展千万工程乡村振兴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面上铺开
南充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浅析中国新常态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中国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