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北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2025-02-09马静
摘" 要: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型产业,与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业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阻碍着我国进一步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现代化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农业问题日益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重点。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农业现代化还存在许多的限制因素,阻碍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不利于陕北整体的经济发展。该文从问题的角度入手,探索可能的解决措施,加快陕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特色农业;陕北农业;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3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070-04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industry in China,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society, agriculture has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at hinde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resolution of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Comrade Xi Jinping propose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al issue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a focus of attention for many people. The northern Shaanxi region is loca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limiting factors i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hich hinder the scal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Shaanxi.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blem and explores possible solutions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pecial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Shaanxi;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近年来,伴随着智能化器具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用具的科技参与不断深入,粮食产量增加,但农产品的弹性较小,农民收入普遍偏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提高对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视。农业的现代化不只是工具上的改进,更是模式和理念的进步。现代化的农业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这无疑更有益于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但这也要求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振兴工作战略,并将其作为新经济时代下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和方针指导,要求建设符合现实需求的“三农”工作队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农业的现代化是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的,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从各个方面来协调和改进生态、经济与技术3个系统间的关系,使它们达到和谐与持续发展的状态。以此达到农业发达、农民富庶、生态良好这3方面的目标。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1" 陕北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发展处于过渡时期
从农业现代化角度来看,现在的陕北农业与发达地区的智慧化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以广西为例,该地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级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在50%以上,用于购置农机的支出在2亿元以上,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现代化农业。但要明确的一点是,广西目前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在全国的中游。由此可见,陕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生态环境来看,陕北的生态环境较之前相比更加脆弱。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为了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破坏了本来和谐的环境,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解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开垦了大量不宜种植的土地,加上经年累月的风沙侵蚀,农业发展的根基被破坏了,与现代化农业中的生态农业要求不相符。
1.2" 科技水平低,缺乏人才
陕北整体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并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现在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部分地区也将智能科技运用于农业大棚发展,但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难以引进资金投入大的新技术。
陕北地区的农业种植相对分散,优质农田比重较低,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数量较少,种植业总规模还不到发达地区的十分之一,千亩、万亩连片种植的区域更是屈指可数,这样的分散种植导致农田无法高效利用现有的大型农业器具,农户自身也不愿意投入巨大的资金来购买这类现代化机械,所以生产过程中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难度较大,区域农业的科技化水平得不到提高。
人才缺失比较严重。陕北大部分青年人都在外务工,留在陕北专心农事的少之又少,对口专业的技术人才也十分有限。而且陕北经济发展速度慢,难以留住外来人才,部分地区更是只有老人和孩子在村里留守,专业的技术人才更愿意在大中型城市继续发展深造,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愿意留在四线城市工作的比例仅有1.5%,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了陕北地区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本地人才少,外地人才留不住,直就造成了陕北地区人才的稀缺。
1.3" 基础设施不健全
陕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存在久放不用、久坏不修,现代化水平低下等问题,部分基础设施形同虚设,而且对于陕北这个较干旱地区而言,水利建设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很多水利工程处于停用或没有的状态,不能保障农业灌溉的正常用水。
陕西省政府将财力集中于城市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再加之其实行“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发展战略,导致政府不太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都是由农民自己承担,这就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达标,基础建设在总量上存在不足,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陕北地区的地形地势条件复杂,所以在道路的修建上就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建设成本会远远高于其他地区,道路的不健全无疑会造成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成本增加,打击农业发展积极性。农产品的运输网络仅限于本市、本省,但是很多地区的农产品需要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流动,道路建设的重要性显露了出来。陕北的乡村地区多数是村级公路,道路的宽度、承载强度都有待加强,特别是有自己特色发展方向的,对于运输的条件相对苛刻。所以,当前的道路条件依然需要加强。
1.4" 农民自身素质有待加强
陕北从事农业的大多是学历不高的农民,对于如何科学地种植和高效率地使用现代化农具都没有正确的认知,导致他们达不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发展。陕北地区具有34.7%初中学历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占比最多,其次是23%小学学历和25.39%文盲半文盲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也仅占16.91%,其中11.91%高中学历,5%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农村人力资本是更是少见,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这就限制了他们对于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青壮年多数在外务工,乡村的劳动力寥寥无几,大多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不易改变。任何一项产业想要长期有效的发展,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人力投入,所以,劳动力的短缺会对农业现代化产生直接影响。
2" 陕北农业现代化发展困难的原因
2.1" 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陕北农业发展模式不是十分清晰,尚在摸索阶段,虽然有以前的积累作为发展的经验,但是新的时期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是在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中需要解决的。陕北的农业正处于脱离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渡时期,情况相对复杂,现代化的难度较大。陕北的产业项目多数是长效稳定的农作物种植,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发挥不同地区间的优势特色,缺乏记忆点,发展比较好的只有洛川的苹果种植,其他地方的特色还在发掘当中,而且现存的产业基地规模不大,对于周边村镇的带动力弱,难以形成产业化的规模。目前关于陕北整体发展的模式规划处于探索和规划中,产业园区也还处于开发和建设阶段。
2.2" 城镇化发展,农村吸引力弱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明显优于农村,农村居民看到了这些优势,往往更加愿意在城镇中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幸福感。而近年来陕北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验证了这一点,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搬迁到城镇生活,远离农村和农业。政府的经济支出总量有限,既然在发展城镇化,那么用在农村的投资就会有所局限,即使在农村进行投资,出于投资成效考虑多数会选择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得到更快的回报,在地方上作出政绩。农业商品本来的弹性很小,大多数产品属于必需品,相对于现代市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
2.3" 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陕北地区大体来看总共包括25个县区,但是从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中的大部分都属于国家贫困县,政府财政压力巨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并不配套,对于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很弱,能带来的投入有限,对于下属的村镇发展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基础建设的投资少。
陕北发展起步比较晚,基础设施都是在后期慢慢发展起来的,本身的基础薄弱,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后,各项资金无法支持农村地区建设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种设施。个人层面来说,农民对于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的意愿不强,而且本身收入不高,投资能力弱,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提供的帮助不大。
2.4" 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对于新型农民并没有明确的培育路径和方法,新型农民也是在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之后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所以在此之前,政府、成人教育学校、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改变和支持。政府层面来说,并不清楚这个概念,对这件事也缺乏思想上的认识和行动上的支持;学校方面来说,没有足够的师资和场地对农业专业进行专门化的知识、技能教授,硬件条件不足,教授的内容大多限于理论知识,没有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效率很低;个人方面而言,农民更习惯于传统的经验积累,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自身的眼界也限制其进一步发展。
3" 促进陕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3.1" 走特色道路,促进农业产业化
陕北一直是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之一,拥有多个品种,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陕北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度差异大,水果糖分容易积累,虽然是水资源有限的半干旱地区,但是旁边有黄河流经,对于水源起到了补充作用,这些条件都使得苹果种植业得以在此蓬勃发展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展红枣深加工产业,陕北很多地区红枣种植经验丰富,品质优良,深加工方面,可以做最基本的红枣脆,可以生产红枣萃取的保健类食品药品,研发红枣精华的美容产品,同时也要进一步挖掘红枣中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利用。
近年来陕北地区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政府主动向榆林等地推广延安“治沟造地”的成功经验,对整个陕北地区沟谷地带农业用地进行整治,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得到发展,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保证,加上政府在不断完善农业的整体产业链,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2" 引进人才,加大技术投入
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一个行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人才引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注重“三农”问题的解决,所以会为吸引人才制定相关的政策优惠,提高技术人才的薪资待遇和他们的满足感,招揽新进人才的同时留住已有的人才,扩大当前的人才投入总量。榆林等多个地区建立科技特派员驻村制度,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完善科研院所与贫困县的对接机制,保证贫困地区也能得到专业的帮助。加大技术投入,促进大型农具使用,政府可以协同企业和个人,购买先进、适当的工具,辅助农村农业,发展规模机械化农业。目前流行的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正在启动建设中,机械智能化的系统使得管理脱离大量的人力使用,也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最后,要改变村民对技术人才不重视甚至是漠视的局面。村委会和村干部要正确引导村民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当今的农业是智慧化、科技化的,不同于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所以技术人才是值得被尊重的,在农业方面是经过了系统化、专业化学习的,有问题就可以去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用专业的方式解决问题。
3.3" 政策扶持,创造发展环境
除了这些方向上的指导文件,地方政府也要具体分析,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特色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例如榆林地区主要以牧羊为主导,着力发展畜牧业,形成自己的优势特色。截至2018年底,共创造收入一百多亿元,占当地农民收入的70%。畜牧产业积攒的经济效益被用来培育更加优良的品种,同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管理和培育羊群。
其次,要完善农村的基层管理工作。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多方的主体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村民自治的管理方式,让村民自己对所在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管理监控。这一措施可以减轻农村基层管理工作的负担,并且,由于村民对于当前自身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所以管理起来也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及村委会把握整体方向,农民自我管理,更新了管理方式,促进农业管理的专门化。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是政府发挥社会职能的重要表现。当下,陕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尤其是道路状况和水利建设。道路建设方面,省厅下达多个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建设规模大,投资金额多,陕北地区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和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改善了偏僻山村的对外交通状况,为大型器械的进入创造了条件,也为农业发展的高产低耗提供了可能性。水利建设方面,“十二五”以来,榆林市、延安市等地区都建立了水库和其他供水工程,缓解用水压力。这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陕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了基础上的准备,是农业进步的基础条件。
3.4" 教育培训,打造新型农民
政府还要尽快出台相关的培训机制和政策,面向市场的同时注重政府在其中发挥扶持作用,从多个方面,多方主体出发,为农民谋求各种福利和政策,提高农民进行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农民自主进行培训。相信只要有了经费,有了农民主动的态度,全职专业农民的成功培养也就只是时间问题。相关培训机构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的业务水平。对于有自己规划的农民,可以将目标一致的人组织起来,进行整体学习,也可以进行技术交流,陕北地区的人员主动互换学习,相互促进。农民的存在是农业继续发展下去的基础条件,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当代农民的现代化,所以农民也需要在新时代下继续学习,适应农具的变化,改进管理模式,改变传统观念,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推手。
4" 结束语
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从它的提出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为了这个目标努力。要想走好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在立足当前的情况下,展望未来,适应国内外的实时变化,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同时,注重农民问题,以创新为动力,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陕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农业历史悠久,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近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人才匮乏、科技落后、生态恶劣等问题,借助乡村振兴计划的东风,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相信在这种发展速度下,实现陕北农业现代化只是时间问题,陕北地区的农业和农民必将有飞跃性的进步,现代化目标也能充分实现。
参考文献:
[1] 魏少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径选择[J].河北企业,2020(12):75-76.
[2] 何佳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广西F瑶族自治县的调查[J].南方农机,2020,51(22):83-84.
[3] 王金艳,包月姣,王昆.乡村振兴背景下衡阳高校服务本地农业现代化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32):120-121.
[4] 刘杰.乡村振兴视角下吉林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J].乡村科技,2020,11(30):23-24.
[5] 闫建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产经,2020(19):119-120.
[6] 阳军,陈浩阳.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