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委”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
2025-02-09王倩楠
【摘要】考察谐声偏旁“委”及“委”声字的古音归部,发现“同谐声者必同部”是指在谐声造字意义上确定谐声造字最初的读音,它仅适用读音不变或音有变转之前的情况,并非古音归部的原理。古音归部还有其他的原则与方法,即韵脚字的归部是由押韵决定具体归入哪部;非韵脚字的归部是由古今语音对应规律进行上推确定归部;谐声系联有特定的使用条件,仅限中古属于同一韵部的情况。因此,妥善处理古音归部的问题,不仅应该准确理解“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而且应该正确把握归部原则。
【关键词】“委”声;押韵;归部依据;谐声;同韵系联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谐声说”条下言“一声可谐万字,万字必同部,同声必同部。”[1]818对古音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学界许多学者关于段氏古音归部的相关研究,均遵循“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主张段氏在处理谐声字的古音归部所依据的原则是“同谐声者必同部”,即以谐声材料为纽带,研究古音或扩大韵字,只要是从某某声的谐声字,一律认为谐声音与古音一致,在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
但值得注意的是,段玉裁在《古十七部谐声表》中还提道:“自音有变转,同一声而分散各部各韵”的异部字例。比如“母”及“母”声字的归部。母,厚韵,古音归在第一部,所谐字拇(莫厚切)、䳇(文甫切)和“母”的古音一致,均在一部,但“坶”字却出现异部的情况,坶(莫六切),属于屋韵,应该归在第三部。以“母”字为例可以表明,受时间和地域的演变发展,语音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转变。周秉钧指出:“谐声字的声符是字读音的一种符号,如果一组字声符相同,那么在最初造字时代时也应为同一种读音”[2]54;汪启明指出:“文字初创时,谐声偏旁和字音是保持一致的,但随着时间或地域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变化”[3]95;肖泰芳也指出:“同一声符所造的谐声字,如果满足历史时期一致且地理位置也相同的条件,那么谐声字与声符之间读音一定相同,不存在声符同而读音异的谐声字。”[4]23在学者们对古音归部研究的基础上以及将《说文解字注》进行系统整理,发现形声字的古音归部总共存在130组同声符,但它们的归部却不尽相同,如“冒”声字、“也”声字、“童”声字等。由此得知,声符与所谐字存在异部情况,“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不是古音归部的理据,无法说明异部的原因。如果没有正确看待归部与谐声之间的矛盾,没有有效解决谐声字同部与异部的问题,那么对各字的归部处理将不合理,所得结论也无法支撑。
段玉裁不仅提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还主张“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把《诗经》包含的非韵脚字以“音转”“合韵”进行归纳。这证实了段玉裁所说的在古音系统中有些字与谐声音不符,归部没有与谐声音一致的情况,也证实了“同谐声者必同部”并非归部遵循的原则,如果认为段玉裁归部遵循“同谐声者必同部”,那么也不会存在130组例外归部的情况。因此,“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只适用造字层面,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它们的声符和所对应的所谐字的字音也可能发生变化,其不是系联归部所遵循的原则。如果一组字声符相同,且中古系统属于同一韵部,那么这组字的语音演变方向和字与字之间的谐声关系必然相同,称之为谐声同部;反之,这组字虽然是谐声但归部不同,属于异部情况。当面对同一声符的所谐字分属不同韵部的情况,应谨慎考察,以归部实际为出发点,从一字多音的角度了解段玉裁的归部选择,从而把握古音归部不一致的情况。本文以段玉裁对“委”声字的归部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委”及“委”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委”及“委”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所示,“委”及“委”声字大徐音分属支韵、脂韵、微韵、歌韵这四个韵部,同一个声符的字归在不同韵部,存在不同归部情况,表明对“委”声字的古音归部并非遵循“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如果按照“同谐声者必同部”进行系联归部,则不会出现谐声字“䍴”在第十五部、谐声字“踒”在第十七部、谐声字“痿巍緌”在古音在十六部和谐声字“诿”在古音在十六十七部的情况。
二、“委”及“委”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
(一)对“委”字的归部
“委”包括的所谐字中,“萎”“緌”为韵脚字。“萎”字在《谷风》第三章中,与“嵬怨”2字属第十五部音一同押韵,在《礼记·檀弓上孔子歌》中与“颓坏”(第十五部)押,“緌”《礼记·檀弓下成人语》与“衰”(第十五部)押,“萎”押第十五部共出现2次;“緌”押第十五部韵共出现1次。段玉裁依据所谐字“萎”和“緌”这两个字不同的押韵,遵循《谐声表》将“委”字归到第十五部。
“委”属于支韵,参照《今韵古分十七部表》[1]817以今韵上推古韵,应归在第十六部。又因“委”是“禾”声符的一个谐声字。徐铉曰:“委,曲也,取其禾谷垂穗委曲之儿。故从禾。”“禾”字大徐音属于歌韵,户戈切,古音在十七部。段玉裁针对“委”字的归部有押韵音、大徐音、谐声音的不同,根据其谐声所在十七部和大徐音所在的十六部共同考虑下,以合韵处理,选择将“委”声归到第十六部和第十七部这两部中。《说文解字注》:“委,委随也。十六十七部合音最近……”[1]619故而,对“委”字的归部是“委”字大徐音与谐声音异部所导致归部两可的结果。
(二)对“䍴”字的归部
“䍴”,于伪切(大徐音),支韵,遵循古今语音对应关系,按照今韵上推“䍴”字的古音,表明“䍴”在古音第十六部。
“䍴”,《说文》:“羊相也。从羊委声。[5]”《说文解字注》:“羊相䍴也。䍴、㬪韵字,犹委积也。从羊。委声。”[1]146按段注:“䍴、叠韵字”,“”子赐切,古音在第十六部。搜索相关资料后未发现“䍴”有第十五部的读音。段玉裁将“䍴”归入十五部是由于声符“委”在《谐声表》中被归入第十五部,“䍴”这一所谐字参考“委”的谐声归部也归入第十五部。
(三)对“萎”“倭”“覣”“”诸字的归部
“萎”“倭”“覣”“”4个“委”声字,支韵(于伪切)。以语音演变规律上推,可知古音在第十六部。
“萎”,段注:“食牛也。从草委声。”另“萎”是韵脚字。段氏归部应是“萎”字是一字二音,归部第十五部和第十六部两可,并非根据押韵音归部。之所以最后选定“萎”字归第十六部的原因是“萎”字古有十五部音、十六部音这两个音,两个字的音转时代较早,当一字多音的情况下选择古通用音为正音,“萎”支韵音也为古通用音,归入第十六部是合理的。
“”,《说文解字注》:“草部曰:菸,一曰也。菸、双声。按、萎古今字,菸、蔫古今字。”[1]718“”与“萎”是古今字,虽然“”不是韵脚字,但今音同属支韵,以今音上推古音归入第十六部。
“倭”“覣”2字,大徐切音支韵,但并非入韵字,也未有其他通假、异文等古音资料证明,所以段氏判断这两个字没有发生语音变化,根据语音演变规律,直接上推第十六部。“倭覣”的归部表明,当谐声字非押韵字,且无古音参考的前提下,上推归入第十六部[6]。
(四)对“錗”字的归部
“錗”(女恚切),非韵脚字,但与“倭”(于伪切)、“覣”(于伪切)、“”(于伪切)这三个非韵脚字的今音均为同一个支韵,以今韵上推古韵或“上古同谐声、中古同韵(声调不论)之字必同部,[7]”“錗”字的归部都应在第十六部。从“錗”字归部可知,一组字是同一个声符,也符合中古同韵,那么这组字的古音必然属于同样的韵部。因为中古系统中,如果同声符的一组字同韵,其语音演化方向与谐声关系一致,表明它们的古音必然属于同一韵部,通过同韵系联的方法进行验证,将其归入相同的韵部[8]。
(五)对“逶”“诿”字的归部
“逶”“诿”这2字大徐音相同,《说文解字注》:“逶迆,叠韵。衺去皃。”[1]73段氏将“迆”归在第十六十七部,对“逶”字的归部,段氏参照“迆”的归部,将“逶”也归入十六十七部。“逶”于伪切、“诿”女恚切,这2字非韵脚字,但“诿”与“逶”都属支韵,说明它们谐声关系一致,可以采取今韵上推古韵进行归部,也可以遵循“上古同谐声、中古同韵(声调不论)之字必同部”[7]的方法,对“逶”与“诿”同韵系联归在第十六十七部。
(六)对“痿”“緌”“巍”字的归部
“痿”,《说文解字注》:“痹也。从委声。儒隹切。《玉篇》:说文音蕤。”[1]350按,“蕤”古音在十六部。《说文解字注》:“从草甤声。古音在十六部也。”段氏参考同音字的归部,将“痿”字归到第十六部。
“緌”是押韵字,押第十五部韵1次,《礼记·檀弓下成人语》与“衰”(第十五部)押,《说文解字注》:“緌”,“按,玉藻曰:有事然后緌。古字或作蕤,或假绥为之。”[1]653根据前文分析“痿”字时,“蕤”归部在十六部,且“緌”古字或作蕤;又因“緌”与“痿”这2字同属脂韵,“痿”归部第十六部,依照中古同韵,古音必在同一韵部的原则,将“緌”字也归第十六部。段氏归部时并没有依照押韵的情况将“緌”归入到第十五部,反而根据同韵系联将“緌”归入到第十六部,原因在于“緌”属于一字二音的情况,归部第十五部或第十六部均可,但归入第十六部是一字多音的情况下选择古通用音为正音,“緌”脂韵音也是古通用音,不过是音转的时代较早,所以归入第十六部是可以的[9]。
“巍”大徐音属微韵,以今韵上推在第十五部。《说文解字注》:“高也。高者必大。陮隗,犹崔巍,叠韵字也。”[1]855“陮崔”与“巍”均属微韵,“陮崔”这2字的古音归部应在第十五部。从当前已知的资料无法证明“巍”字归入第十六部,但“巍”字的归部主要依据“巍”作为声符“委”所辖的谐声字,“委”字存在十六部之音,明显应该归在这部,因此段氏依据谐声音的方法,将“巍”字亦归入第十六部。
(七)对“踒”字的归部
“踒”,《说文解字注》:“足跌也。从足委声。乌过切。”[1]375“踒”字大徐音属于歌韵,以今韵上推古韵在第十七部。段玉裁对“踒”字的归部依据大徐音进行上推,将其归在第十七部。
三、“委”及“委”声字归部总结
综上所述,“委”谐声诸字的古音归部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今音上推古音、押韵字按照押韵音归部、谐声系联归部,并非按照“同谐声者必同部”进行归部。通过对“䍴”“萎”“倭”“覣”“”“錗”“逶”“诿”的大徐音均为支韵,但又有十五部、十六部、十六十七部的不同归部情况进行分析,表明诸如“委”声字这类上古属于同一声符并在中古系统中归入同韵的一组字,其古音归部存在不相同的情况,是一字多音使所谐之字的读音发生分化,即读音产生差异,因此被归入不同韵部中。同时,在一字多音的情况下,需要注意选择通用音为正音。总之,“同谐声者必同部”只是谐声造字的原则,不是古音归部遵循的原则。段玉裁古音归部主要遵循三点:一是根据押韵情况,以韵脚字为标准确认归部;二是根据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上推归部,这点大多针对非韵脚字;三是谐声系联,同声同韵字依据谐声关系进行系联归部,但只适用同谐声且中古同韵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周秉钧.古代汉语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54.
[3]汪启明.《〈六书音韵表·四〉合韵字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86,(2).
[4]肖泰芳.古音三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5]许慎撰,徐铉等效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刘忠华.《六书音均表》“古谐声偏旁分部互用说”之诸例古音归部考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3):135-141.
[7]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18.
[8]刘忠华,陆梦月.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舟”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09).
[9]刘忠华.论段玉裁对《说文》“世”谐声系列诸字的古音归部[J].殷都学刊,2016,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