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用语“6”的语义演变分析

2025-02-09侯怡璠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新义阿拉伯数字谐音

【摘要】近年来,“6”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了语义演变,在概念义上,“6”由传统意义上的数字义衍生出三种新义,分别表示“惊喜或称赞”“无语或离谱”以及“嘲讽或敷衍”;在色彩义上,“6”的感情跨度变大,感情色彩由不褒不贬转变为亦褒亦贬,同时仍保留其居中状态;在语法义上,“6”的词性由“数词”扩展为“数词兼形容词”,在新的语境下可受“真、太”等副词修饰,作谓语。另外,本文还从谐音赋义、顺应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及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其语义演变机制。

【关键词】“6”;网络新义;语义演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袁蓉、田兴赋(2020)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从语义演变、语义贬义、语义框架三个方面分析网络词汇的语义变化。[1]胡紫晨(2024)对网络新词“舔”进行考察,从该词的本义、新义、新旧句法特征以及语义演变原因进行详细分析。[2]黎治娥(2003)探讨了数字“六”在从易数到吉数以及在佛道世界充当某种特定模式,阐明中国文化与数字间的紧密联系。[3]王丽会(2017)着重分析“六”的意义、文化起源以及汉民族对“六”的心理认知,归纳了包含数字“六”的文化意义。[4]杨洁琼(2022)从网络流行语“老六”入手,分析了“老六”的语义演变、用法分析、语用功能、流行原因及影响,解释较为全面,对笔者很有启发。[6]熊美林(2023)从语言变异的角度,论述网络流行语“六(6)”的变异涉及语音变异和语义变异两种类型,但并未涉及“六(6)”本身的语义变异的具体分析,而着重讨论由“六(6)”组成的新的网络用语的新词义。[7]故本文聚焦于网络用语“6”,尝试从概念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层面切入,探讨“6”的语义演变,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一、概念义

(一)本义

汉字“六”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许慎《说文解字·六部》曰:“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它的意思是“六,《周易》常用的数,阴爻称为六,即阴爻的变数为六,阳爻的变数为八”。《周易》中的坤卦用数字三个“六”表示,且《易传·说卦传》曰:“乾,健也。坤,顺也”,故人们便把“六”作为“顺利”的象征,并延续至今[4]。我国的传统文化成语中也多用六,如六六大顺、六畜兴旺、六通四达等等,另外还有“六大河流”“六国之君”等说法。

汉字“六”对应的是阿拉伯数字“6”。阿拉伯数字分为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早在元代就已传入中国,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属于西阿拉伯数字,约于17世纪早期由罗明坚、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抵达澳门后,逐渐将现代形式的阿拉伯数字由广东沿海传入内陆。此时的阿拉伯数字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凌远征提道:“真正比较有意识、有理论地提倡使用阿拉伯数字,还是在五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从1956年横排横写全面实现开始后,才有计划地逐步使用阿拉伯数字。”[5]在甲骨文中,“六”的字形形似屋顶,属于象形字,最初的含义是指草庐,实际上是“庐”字的最初表现形式。由于“庐”与“六”的古音相近,因此“六”被假借用来表示数字“六”,成了人们今天所熟悉的表示数量的词。举例如下:

(1)网友A:“六个数1、2、3、4、5、6,你选几?”

网友B:“6,我选6。”

(2)六月飞雪。

(3)山区里的茅草屋总共有六间。

在例(1)中的网友B回复的“6”是对问题的直接回答,例(2)中“六月”有以及例(3)中的“六间”的“六”作为“数词”与其后的量词组成数量短语充当定语,此处用法均表示其原始的数字义。

(二)新义

1.表示惊喜或称赞

(4)哟呵,可以啊,这小子的修车技术比他师傅还“6”呢!

(5)我方直接KO全场,太“6”了。

例(4)以“6”来夸奖当事人的修车技术很高,例(5)的语境主要是“游戏中取得胜利,因此用“6”来表示对队友的称赞。以上两例可看出“6”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赞美或称赞。

2.表示无语或离谱

(6)大清早正睡得香,我妈就开始在厨房“叮铃咣铛”做饭了,“6”。

(7)6,那眼药水就生生在你眼前摆着也找不到,真是服了。

从例(6)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语者是出于抱怨的心情,处于“受害者”的一方,单回复“6”表示对妈妈做饭影响自己睡眠事件的无语而发出的。例(7)因为说话人认为眼药水应该被看到但实际上没有被看到时,此时的“6”可以和“真是服了”意思对等,来表示自己对该事件的无语感到无语或离谱。

3.表示嘲讽或敷衍

(8)某考生在考研备战中,逢人就说:“我考上之后要睡它三天三夜、要出去旅游……”

网友评论:“6。”

(9)在一个老乡群里,经常会发一些广告,乱七八糟的消息让人很是头疼。

网友回复:“6,天天打广告,都别当老乡了。”

例(8)中,网友对于考生“不认真复习,总是异想天开”的行为表示嘲讽,单回一个“6”,其言外之意是“先考上再说吧”。例(9)中,结合具体语境,老乡群本来应该是一个用来联络感情、十分亲切的群聊,如今由于广告满天飞,网友以“6”来表示自己对发广告行为的嘲讽,讽刺某些人为了利益而自私自利的行为。

二、色彩义

在词的各种色彩义中,我们受关注度最高的就是词的感情色彩,刁宴斌(2020)认为在讨论词的感情色彩义及其发展变化时,应当剔除中性词一类,因为中性词在感情色彩上是“无色”的,不负载任何感情色彩[8]171。但是,由于“6”经常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特殊的语境又赋予“6”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在具体的语境中,既可以表示褒义,也可以表示贬义,同时其居中的状态仍然保留在词中。因此,“6”这类代表词是感情跨度中最大的一类词。举例如下:

(10)6月份已经算是夏天了。

(11)跟长辈在一起吃饭聊天,他们网络用语说的贼“6”,让我刮目相看。

(12)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点多,几个学生看见之后不停地说着“6”。

在例(10)中,“6”还是传统义,没有感情色彩;例(11)中,根据语境,“6”表示惊讶或称赞的意义,言外之意是“夸奖老年人很先进,紧跟网络热潮”,此句已经赋予“6”褒义的感情色彩。例(12)中,根据语境,“6”表示无语或离谱的意义,学生以“6”的回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该句中“6”的感情色彩已经转变为贬义。可见,“6”的感情色彩义的变化是以概念义的变化为前提的。具体使用中的言语感情色彩义,临时或比较固定地具有了与原感情色彩义不匹配的意义,但是,在这样的变化实现后,其本身原有的色彩义并未消失,往往还在原有范围内使用,“6”便属于这一类词。

三、语法义

语法义,主要就是词的“用法”,葛本仪(2001)认为“词的语法意义的改变也和词汇意义方面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多是通过义项的增多来实现的”[9]。刁宴斌(2020)也持同样的观点,提出:“在很多情况下,随着词的概念义及色彩义的变化,其用法或多或少地会发生一些变化,三者之间有一种派生关系或共生关系。”[8]205关于“6”的语法义的变化便恰好顺应了该观点。

(一)“6”作本义时的语法义

传统意义上的“6”,词性是数词,在使用上一般与量词搭配构成数量词跟在名词前,作定语,或者单独出现。如前文举例:“6月”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在其后加上名词“天”构成数量短语——“6月天”。

(二)“6”作新义时的语法义

由于新义增加“称赞、无语和嘲讽”等义,“6”在数词的基础上兼有形容词的特性,成为一个兼类词,所以比本义拥有更丰富的句型搭配。一般情况下,带有新义的“6”可以与程度副词如“真、太、贼”等搭配,有时也会单独出现,在句中作谓语。举例如下:

(13)网络用语用得这么“6”。

(14)这也太“6”了吧。

(15)电子设备用得贼“6”。

四、网络用语“6”的语义演变机制

(一)谐音赋义

网络环境产生了大量通过谐音赋义而成的新词,谐音往往有含蓄、幽默、风趣或讽刺的表达效果,有很强的音趣。从语音异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同音相谐与近音相谐。网络用语“6”是口语“溜”的谐音数字,因“6”与“溜”,只有声调上的差别,因此二者便可以不计声调,构成近音相谐。在我们的口语表达中,“溜”常常有“熟练、很厉害、很牛”的意思。根据“谐音赋义”的理论,网络流行语“666(六六六)”也应运而生。例如,广大网友往往会在评论区、聊天框中打出“666”以表示对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的称赞,或者当一名游戏玩家在游戏中输出了一波精彩操作,使得对手感到五体投地的时候,也会在对话框中打出“666”,表示对该玩家技术的震惊、夸赞。

(二)顺应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在网络语言的应用中,经济性原则尤为显著。网络环境中的互动实质上是“书面的形式,口语的速度”,主体往往会采取认为最熟练、最简便的输入方式,数字式网络谐音词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其次,网络谐音词的一大显著特点便是简约性,而网络流行语便恰恰是通过缩写、谐音、表情手段实现表达的简化,从而提高沟通效率[10]。网络用语“6”正是从“666”中缩略得来的,在多项社交软件中,网友总爱单扣一个“6”字来回复别人,久而久之,“6”便独辟蹊径,单独成为一个网络回复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语言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一原则在网络用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三)互联网文化的影响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92亿人,这一数字较2022年12月新增了2480万人,显示出我国网民数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这一增长不仅体现了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也反映出互联网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在逐步扩大。网络媒体如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产物,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网络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传播性和流行性,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成为大众用语。在信息不断更迭的5G时代,也更能使人们快速接受这种语言的应用和传播。因此,网民数量的激增以及社交媒体的影响极大地加速了网络用语“6”的广泛传播。

五、小结

“6”是一个典型的“旧词新义”类词语,通过以上对“6”的概念义、色彩义以及语法义的分析,可以看出“6”的语义在网络环境中发生了变化,并且词的概念意义的演变和发展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尤其需要我们关注。此外,网络用语“6”的语义演变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根据“谐音赋义”理论,总结“6”的语义演变主要来自“谐音梗”;第二、三方面,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展开,除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之外,也顺应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网络词汇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它的使用反映出使用者在信息洪流中的思维同质化以及从众主义。据了解,网络用语“6”的过度使用,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典型的网络失范现象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降低了人们对语言的使用能力,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用语“6”的语义演变是当今网络时代“文化变异”的冰山一角,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以“6”为代表的网络用语将继续丰富和发展,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重视网络用语的失范现象,辩证、客观地看待网络用语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原蓉,田兴斌.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网络用语的语义分析[J].汉字文化,2020,(18):17-18+27.

[2]胡紫晨.浅析网络新词“舔”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原因[J].汉字文化,2024,(01):132-136.

[3]黎治娥.数字“六”小议[J].汉字文化,2003,(01): 9-11.

[4]王丽会.汉语词“六”略论[J].青年文学家,2017, (18):164-165.

[5]凌远征.汉文中阿拉伯数字使用的历史发展[J].语文建设,1993,(03):8-10.

[6]杨洁琼.网络流行语“老六”初探[J].汉字文化, 2022,(S1):233-235.

[7]熊美林.论网络流行语“六(6)”的语言变异[J].今古文创,2023,(40):117-119.

[8]刁宴斌.当代汉语词汇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9]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12.

[10]周轩冰.浅析网络语言中谐音词的成因及特点[J].汉字文化,2020,(04):6-8.

猜你喜欢

新义阿拉伯数字谐音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旧裙新义
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谐音词的规则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找影子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