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韩与“牛”相关俗语对比研究
2025-02-09李雨诺
【摘要】俗语作为语言文化的瑰宝,是传承文化的形式之一。本文以汉韩与“牛”相关的俗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俗语中牛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在其表达形式和意义上,本文以“异形同义”类型为中心,对汉韩俗语进行对比研究。一方面体现出两国在牛的寓意和文化认知上的相同点,另一方面体现出两国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引起的语言表达的差异点,旨在正确理解俗语背后的文化意义,深刻体会中韩语言表达的异同点,对两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者带来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牛;俗语;汉韩对比;异形同义
一、引言
中韩两国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形成并积累了大量的俗语,这使其成为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中韩两国同属与东亚文化圈,在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各自的风格特点。正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而俗语作为大众生活经验和民族思维情感的结晶,致使这种异同点也体现在俗语表达及使用上。中韩两国传统是以农立国的国家,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牛”的俗语在人民日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与“牛”相关俗语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进行研究,并以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来理解这一点。
二、中韩俗语定义
俗语是人们在各自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中韩两国古今学者对俗语有不同的见解,因此给出了多种定义。
(一)汉语“俗语”的概念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
徐宗才在《俗语》中主张:“俗语是一种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①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俗语的定义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性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也叫俗话。
(二)韩语“俗语”的概念
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中写道:韩国首次使用“속담(俗谈)”一词是在朝鲜中期《어우야담於于野譚》或是《동문유해同文類解》等书中,但实际上俗语的使用或许比这更早。
俗语在韩语中单词是“속담”,即俗谈,在国语国文院标准国语大辞典中的定义是指自古以来民间流传下来的简单格言或箴言。韩国“韩文字学会”编纂的《国文学词典》里认为,俗谈是“以普通人在日常体验中获得的世俗生活智慧为比喻,简洁呈现的惯用表达”。俗语是以象征性、风俗性、大众性、日常性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岁月被广泛接受的表现,有传达人生智慧的效果。
由以上内容可知,中韩两国比邻而居,大部分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较为相似,因此对于俗语这一概念的定义在表达上虽有差异,但是本质内容大体一致。其中核心部分都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为了传递经验教训与知识而形成的口语,其包含的道理通俗易懂。俗语中不仅包含国家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更有其民族精神包含其中,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三、汉韩与“牛”相关俗语“异形同义”类型的比较
中韩两国历史上作为农耕国家,农业作为“天下之大本”,牛在人类农耕文化中作为“顶梁柱”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中韩两国都有大量与“牛”有关的俗语。
本文主要以与“牛”相关的“异形同义”类型俗语为中心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中所指的“异形同义”的俗语是指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相同,但是语言表现形式或素材使用上有差异的俗语。
本文所选的俗语语料库来源,中文的俗语来源有商务印书馆修订的《汉语俗语词典》、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俗语大辞典》;韩国俗语来源于韩国学者宋在璇编写的《动物俗谈词典》以及任東權编写的《俗谈词典》。根据上述语料库,下面是和牛有关的汉韩“异形同义”类型俗语比较分析。
(一)动物之间相互对应
1.韩语中与“牛”相关俗语与汉语中与“牛”相关俗语对应
(1)【汉】牛耕田,马吃谷。
【韩】소는 밭을 갈고 말은 콩을 먹는다.(牛耕田,马吃豆)
汉语俗语释义比喻有的受苦,有的享受,待遇相差悬殊,极不公平。韩语俗语含义也是指极不公平的情况。汉语中的“谷”在韩语中替换成了“豆”。但是两国俗语都体现了牛勤奋、任劳任怨、诚实的忠实形象。
(2)【汉】对牛弹琴。
【韩】소 귀에 경 읽기.(在牛耳边念经)
汉语俗语释义为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韩语俗语含义是就算是再好的话只有敞开心扉的人才能听到;对于听了也无法理解或者根本不听的人来说,再珍贵的话也没有用。汉韩俗语都体现出牛愚钝、蠢笨的形象。
(3)【汉】烹牛而不盐。
【韩】소 팔아 소고기 사 먹는다.(卖牛买牛肉吃)
汉语俗语意思是煮牛肉舍不得放盐,结果食之难以下咽,比喻因小失大。韩语俗语中指做了大的牺牲而获得小的利益。汉韩俗语都突出了牛的重要性,反映出古代农耕社会时期两国人民依靠农活生存,人们对牛的依赖性和重视程度极高。
(4)【汉】牛犊子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韩】목마른 송아지 우물 들여다보듯.(口渴的牛犊看水井)[6]
汉语俗语指受到某种条件限制,空有力气却使不出来。韩语俗语中指口渴的牛一边望着水井却喝不到只能空叹气,比喻专心琢磨某事或是费心却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样子。汉韩俗语都用来比喻不善于寻找正确处理方法的人。两国俗语中都体现了牛空有气力却愚钝笨拙的形象。
(5)【汉】牛头不对马嘴。
【韩】소 살에 말 뼈다.(牛的肉马的骨头)
汉语俗语意思是指答非所问或者两下不相和。韩语俗语意思是放的是牛肉,骨头却说是马的骨头,两者完全没有关系,比喻相互不一致。汉韩俗语中都使用牛马来体现对应关系。
2.汉语与“牛”相关俗语与韩语中与其他动物相关俗语对应
(1)【汉】无牛捉了马耕田。
【韩】꿩 대신 닭.(家鸡代替野鸡)
汉语俗语是比喻无优者退求其次。韩文中指当没有正好合适的东西时,用与之相似的东西来代替。韩语俗语中在过去野鸡较为稀缺且不容易捕获,所以人们经常用家鸡代替野鸡。在汉语俗语中用“牛”来替换“野鸡”,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时,在家畜中牛是重要生产力,强调牛对于人们来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2)【汉】杀鸡焉用牛刀。
【韩】호랑이 잡는 칼로 개 잡는다. (杀虎的刀杀狗)
汉语俗语的意思是指做事要选择正确的工具,不要白白浪费精力。韩语中的意思则是指如果错误选择了工作工具,工作效率就不会提高。两国俗语所表达的意义都是强调做事情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但在表达时用了不同的动物来代指事情的重要程度,汉语用“牛”来代指较为重要的大事情,此时韩语是用“虎”来代指。
(3)【汉】鲜花插在牛粪上。
【韩】돼지목에 진주 목걸이.(猪脖子上戴珍珠项链)
汉语俗语中常用来比喻珍贵的东西落在不合适拥有它的人手中。韩语俗语中表示给予与水平不相符的角色、地位、报酬等。两者都有强调搭配不协调之意。
3.韩语中与“牛”相关俗语与汉语中其他动物相关俗语对应
(1)【汉】瞎猫碰上死耗子。
【韩】소 뒷걸음치다 쥐 잡는다.(牛后退无意间抓到老鼠)
汉语俗语指比喻偶然凑巧。韩语中同样比喻偶然成功。在汉语俗语中瞎猫即看不见的猫就代表着原本敏捷的猫会变得不再灵巧,反应迟钝;韩语俗语中则使用牛来表达牛行动迟缓,体现牛憨厚笨拙的形象。
(2)【汉】兔子急了敢咬人。
【韩】느린 소도 성낼 때가 있다.(温吞的牛也有发脾气的时候)
汉语俗语比喻善良温顺的人到了忍无可忍时也敢于拼命反抗。韩语俗语中比喻指性格再慢再温顺的人生气也会相当可怕。在汉语表达中,兔子通常代指可爱温顺的形象,其对应韩语俗语体现了牛性格温吞善良的形象。
(3)【汉】热锅上的蚂蚁。
【韩】불 난 강변에 덴 소 날뛰듯 한다.(在着火的江边像牛一样乱跑)
汉语俗语是形容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或比喻慌慌张张企图逃出险境的人,内心十分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韩语俗语是比喻突然遇到很急的事而慌张不知道如何做的人。
以上述为例,中韩两国作为传统农业国,牛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力和运输工具。在中国古代牛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当时祭祀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文化,牛则作为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祭品。韩国古代由于国土面积较小资源不充足,牛更是农业生产力核心,更有“农耕之神”之称。因此中韩两国俗语中也突出强调了牛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牛自古以来便是勤勉、任劳任怨、敦厚善良的忠实形象,中韩两国俗语也大多是称赞牛这种忠实可靠、默默付出的积极形象。但也有体现牛愚笨固执、不懂变通等相关消极的一面。[7]
中韩两国长期以来文化交往密切,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既有相互融合的地方,同时也有依照本国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将文化含义吸收并转换或保留自己国家语言习惯。因此中韩两国流传下来较多,具有自己国家语言文化特征以及表达方式有些许差距,但是其背后意义却较为一致的俗语。
(二)韩语中与“牛”相关俗语与汉语中与“人”相关俗语之间的对应
(1)【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韩】더위 먹은 소 달만 봐도 헐떡인다.(中暑的牛看到与太阳相似的月亮都会气喘吁吁)
两国俗语都用来比喻因某物受到伤害之后,以后只要遇到相似的事物都会感到害怕的情况。韩语俗语中直接用牛作为主语来客观阐明其处于某种状况,但是在汉语俗语中则是将其主语转变为人,通过人的直接体验来说明道理。
(2)【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韩】소도 언덕이 있어야 비빈다.(牛没有坎难蹭痒)
汉语俗语比喻再能干的人,缺少必要条件也做不成事。韩语俗语意思是要有山丘,牛才会去山上蹭痒,表示要有可以依靠的地方事情才会成功。韩语中借助牛的生活习性来阐明这个道理,而在汉语中则反映人的日常生活。
(3)【汉】杞人忧天。
【韩】길마 무거워 소 드러누울까?(担心牛因背上的行李太重而倒下?)
汉语俗语常用来指那些不必要的担心。韩语俗语用来比喻毫无意义地担心别人的完全不用担心的事情的人。韩语俗语其含义是指不要无谓的是担心牛会因背上行李太重而倒下,以牛在以前作为主要运输工具时的情况客观阐述道理;而汉语俗语则使用以前杞国有人总是担心天塌地陷的故事强调人的主观想法。
(4)【汉】赔了夫人又折兵。
【韩】큰 소 잃고 송아지도 잃고.(牛丢了,牛犊也丢了)
汉语俗语用来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弄巧成拙,遭到双重损失。韩语俗语中的意思遭到了大、小双重损害。两者都用在因为失误而遭受到很大损害的时候使用。在汉语俗语中则是用了周瑜的典故强调来凸显人的价值。
(5)【汉】牛有千斤之力, 人有倒牛之方。
【韩】힘센 소가 왕 노릇할까?(牛的力气再大难道能称王么?)
汉语俗语是比喻对方能力再强也有办法应对。韩语俗语中的意思是牛的力气再大也当不了王,比喻只有力气大是做不成大事,要具备优秀的品格和智略。两国俗语虽都隐含牛力气大、但是愚钝的形象。但韩语俗语中只体现出动物之间的竞争,而汉语俗语中则增加了牛与人之间的较量,更加突出人的智慧和谋略。
(6)【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韩】걸음새 뜬 소가 천리를 간다.(步履蹒跚的牛也能走千里)
汉语俗语意思是指做事情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做成。韩语俗语指牛即使步履蹒跚但是只要一步一步走最终也可行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很多大的成果。韩语体现出牛固执坚韧的形象,在汉语中则是以人做主语,借此来体现人具备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7)【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韩】여물 많이 먹은 소, 똥 눌 때 알아본다.(多吃草料的牛,在排泄时可以发现)
汉语俗语意思是做好事终究有好的回报,做坏事终究会有坏的报应。韩语俗语意思是所犯的罪最终也会公之于世。两国俗语都指做什么样的行动,最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韩语中用牛的行为来客观阐明道理,而汉语俗语的表达中则更强调人的主观行动或选择。
(8)【汉】因材施教。
【韩】소는 몰아야 가고 말은 끌어야 간다.(牛要赶着走,马要牵着走)
汉语俗语意思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来给予不同的教导。韩语俗语的意思是要使牛或马好好赶路,就要了解其习性。韩语俗语中以顺应动物的习性尊重客观事实,汉语中则是直接强调依照人的性格特点来选择正确的方法。
(9)【汉】三岁看到老。
【韩】송아지만 보아도 소 큰 줄은 안다.(只看牛犊就知道以后牛的大小)
汉语俗语是指通过小时候的样子就能知道他老时的样子。韩语俗语是指只看牛犊就知道它以后的大小。两国俗语都隐含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这个道理。韩语俗语中以牛作为主语来客观阐述道理,而汉语俗语则使用人作为主语。
(10)【汉】(人)一心不能二用。
【韩】한 소 등에 두 길마를 지울까?(一个牛背上能放两件行李?)
汉语俗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心思不能同时用在两件事情上。韩语俗语意思是一个牛背上很难同时放两件行李,比喻一个人很难同时负责两件事。两国俗语都强调在做事情时要专心致志。韩语中以牛的情况来客观阐述事实,而汉语中则是直接以人的行为心理来说明道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韩语中有大量关牛的俗语,因为在农耕社会时,韩国相较中国土地面积小、资源匮乏,牛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中韩双方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便有了其独特在韩语中有关牛的俗语,按照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对应到汉语俗语中,其主语是人或人的行为、经历等。这是因为汉语强调主体意识,而韩语则强调客体意识。在中国,受儒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更强调“重整体,重悟性,重主体意识”“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以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因此汉语中多以“人”作主语。而在韩国,人们一直保持着一种“重客体,轻主体,依据自然”的宇宙观。所以,也有学者提出汉语是话者中心型语言,而韩语是听者中心型语言。②
故而与韩语俗语相比较,汉语与其背后意义相符的俗语多是用人本身的经历或感受来描述,突出了中国人在说话时更加强调主观行为、经历或感受的语言特点。而韩语则偏向于借助第三者的经历或经验或自然情况,客观地表达某件事情背后蕴含的道理,以此增添其陈述道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中韩两国因具有天然的历史文化亲近感,使得汉韩俗语中较多部分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较为相似的。但是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在表达形式以主观性和客体性展现出不同之处。
四、结语
本文以汉韩语中与“牛”相关的俗语为研究对象,以汉韩“异形同义”类型为例,从文化语言学方面比较研究可知,虽然中韩两国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但两国由于地缘关系相近,文化交流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优越往来条件,文化交流顺畅,因此两国在对牛形象的文化意义上有着较为一致的认知及评价。中韩两国俗语中有关“牛”俗语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从俗语语言表现形态差异也可看出,两国人民受不同文化思想影响,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注释:
①徐宗才:《俗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②周婷婷:《从中韩文化对比看中韩语言差异——以语构、语义、语用文化为中心》,《才智》 2015年第28期。
参考文献:
[1]孙洪德.汉语俗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徐宗才.俗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韩)宋在璇.动物俗谈词典[M].首尔:东文选, 1997.
[4](韩)任東權.俗谈词典[M].首尔:民俗院,2002.
[5]刘雪飞.中韩关于牛的谚语对比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0,(SC):114.
[6]류설비.한·중 ‘소(牛)’에 관한 속담 비교 연구.국내석사학위논문 전남대학교 대학원,2008.
[7]유소홍.한·중 동물 속담 비교 연구.국내석사학위논문 공주대학교 대학원,2014.
[8]周婷婷.从中韩文化对比看中韩语言差异——以语构,语义,语用文化为中心[J].才智,2015,(28):248-249+251.
[9]刘侃侃,唐亮.汉韩俗语文化语义差异解读例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5):29-30+54.
[10]宗艳艳.中韩俗语异同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