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景化视角下荆楚文化外译研究

2025-02-09梅立雪王伟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荆楚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基于利奇的前景化理论,探讨汉语民间文学《黑暗传》英译过程中如何通过质量型前景化和数量型前景化手段来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本文选取张立玉的译本为案例,从词汇偏离、语义偏离、词汇重复和句法重复四个角度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旨在为荆楚文化文学作品的外译提供实证参考。

【关键词】前景化理论:《黑暗传》;质量型前景化;数量型前景化;翻译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编号:CX2023503)专项资助。

一、引言

近年来,文体学逐渐融入文学翻译领域,“前景化”(foregrounding)作为文体学的重要概念,其语言指导下的“质量型前景化”和“数量型前景化”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使得原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得以凸显[2]。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自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由于其发源于湖北中部地区,汲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开发价值。同时,荆楚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如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代表的屈骚文学和推崇“上善若水”理念的老庄哲学,这些著名的文化遗产使得荆楚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中居于先进地位。民间文学典籍《黑暗传》是汉族首部创世史诗,以歌谣唱本形象地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历程,其中广泛流传于湖北神农架及周边地区的“孝歌”传唱,展现了中华民族以“忠孝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荆楚文化色彩。

本研究选取了《黑暗传》的张立玉译本,分析译文如何通过“偏离”和“重复”的前景化手段,重现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以期为更准确地翻译荆楚文化的文学作品提供参考范式。

二、前景化理论概述

“前景化”这一概念源于西方绘画界,指通过视觉原理,将绘画中某一亮点形象置于前景或突出的位置,其他的元素则构成背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画家所期待的艺术效果。之后,这一概念被引入文学界,逐渐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

文体学中的“前景化”起源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卡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4]。这一理论主张将日常语言中熟悉、常规化的元素进行加工处理,使读者对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颖、陌生的感受。此后,布拉格学派的穆卡洛夫斯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他提出“前景化”是指文体中那些打破常规、新颖夺目的语言现象。1966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偏离”和“平行”相结合,提出了纵聚合前景化和横组合前景化的分类[2]。纵聚合前景化即偏离,指语言成分在常规范围外的使用;横组合前景化即平行,指同一语言成分在不同位置的重复使用。此后,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只有“有动因的突出”才可视为前景化[1],即偏离常规表达突出的特征要贴合语篇的意义,以与作者的意图相呼应,并对主题产生作用。自此,前景化理论与功能文体学开始紧密结合,为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功能和美学价值提供了有力的工具。1981年,利奇和肖特进一步将前景化分为“质量型前景化”和“数量型前景化”[3],前者指的是通过语言内部的偏离,如词汇偏离、语义偏离、历史时期偏离,以打破常规表达的模式,达到前景化的效果,后者是通过语言结构的变异,如在保留原有语言形态的基础上,改变语言的频率分布,如语法重复、语音重复和词汇重复等[2]。

三、荆楚文化与《黑暗传》英译本

(一)荆楚文化

1.历史背景

荆楚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早在3000多年前,随着三次大规模南迁,楚国先祖将中原文化渗透至荆楚地区,代表着以瓷器闻名的商文化与江汉土著文化相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即使在北方民族征战的压迫下,楚人也没有停下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脚步,开辟了以老庄哲学和屈骚文学为标志的楚文化,老子推崇的“上善若水”理念,象征着荆楚文化崇尚社会和谐与人类和平[10],其文化指导下的文学作品围绕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展开,他们通过对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入剖析,将道家精神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哲学深度,又富有生活气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历史上受到秦汉王朝统一和北方南迁的影响,荆楚文化分化为了江汉文化、江淮文化、湖湘文化等,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得到显著提升。正是因为荆楚人民锐意进取,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使得荆楚文化承继于新时代,到了近现代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身处荆楚地带的儿女为国冲锋,如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这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一直流淌在荆楚人民的血液里,形成了现代革命文化[6]。

2.文化特色

荆楚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闻名于世。其中,崇巫尚卜的信仰传统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这一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于荆楚地带多山林沼泽,地形复杂且气候多变,使得生活其间的人们易于对自然环境产生敬畏和恐惧,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信奉鬼神,期望通过神灵与天地相通[13]。同时,荆楚地区还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从悠扬的民间歌谣《楚辞》到叙事诗歌《渡荆门送别》,再到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黑暗传》,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也展现了荆楚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此外,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丧鼓歌、打丧鼓等民俗活动,演唱方式灵活,促使民众自由想象,创作出华丽的口头语言艺术作品[9]。

(二)《黑暗传》及其英译本

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主席航柯(2002)提出,史诗是特定群体表现其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符号和情感的一种文本形式,《黑暗传》作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以多样的口头与书面文本形式代代相传,被称为“孝歌”和“丧鼓歌”,这些歌曲由大歌师以庄重的仪式演唱,深受大众喜爱。它主要围绕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以及人们崇敬的诸多文化英雄在洪荒时代历经磨难创造世界的神话传说为核心内容,叙述了“三开天地,九番洪水”的宏大叙事。这一作品时空背景广阔,叙事结构磅礴,内容古朴且富有神奇色彩[9],其英译本推动了荆楚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助于激发国外读者对荆楚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四、前景化视角下《黑暗传》英译本探析

汉族民间神话历史叙述长诗《黑暗传》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受到文化界热烈关注,以七言韵文为主体,文学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将道家哲学思想融入文字之中;二是注重音韵和谐、节奏明快,使得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三是善于运用地域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底蕴。参照以上的文学特点,英译文表现出的前景化特征主要为质量型前景化和数量型前景化,其中质量型前景化分为词汇偏离和语义偏离,数量型前景化分为词汇重复和句法重复。

(一)质量型前景化

质量型前景化是通过语言内部的偏离,如选择特定词汇、句法结构或修辞手法等,以高于日常语言规范的艺术性表达,来凸显原文中的文学特质或情感色彩,从而使译文在目的语中达到与原文相似的文学效果或产生新的审美体验。

1.词汇偏离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单位,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语言演变紧密相关,深刻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是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荆楚文化传播到外界,需减少译本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要在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上进行转换,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例1:歌师一一来说清,才算歌场老师尊。

译文:Please explain one by one clearly, so as to deserve the title of Respectable Master Singer in the Song House.

分析:这句话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技巧。“老师尊”在这里指的是歌场里对歌曲创作者、演奏者和受众者等相关信息有着全面了解的人,这种资历深厚的师者常受人尊敬,这里译者采用了解释性话语,将其译为“Respectable Master Singer”,构成了一个新词。这样既能突出“歌师”在本句话中的人物形象,也能使目的语读者了解古时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例2:歌场开得长,水路八百,旱路千里,歌场开得大,歌场开的宽。

译文:The Song House is on a piece of long-stretched land,with eight-hundred li’s① of waterways and thousands of li’s of roads,and the area is spread far and wide.

①A Chinese li is about 0.31 miles.

分析:“里”是中国特有的长度计量单位,译者选取音译加注的方法,直接将“里”译为“li”增添注释,解释“li”大致相当于0.31英里。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也一定程度保留了原文的语音特点,且注释能在传递源文本计量单位时,与目的语的常用单位进行换算,解决了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不对等。

例3: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歌鼓二人来开歌场。

译文:On an auspicious day,with the blessings of heaven and earth,a singer and a drummer founded and opened the Song House.

分析:“开张”比喻某种事物的开始,译者没有直接直译为“open”,而是将其意译为了“blessing”一词,表示对先人开辟天和地的祝福,蕴涵了对事物新的开始的美好祝愿,与前文“日吉时良”的译文“On an auspicious day”形成互文。这种脱离源语词汇的表达增强了语境效果,烘托了盘古时期歌师们奏唱歌谣的热闹场景。

2.语义偏离

语义偏离是通过比喻、拟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使语言逻辑偏离常规,促使读者对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进行思考。在荆楚文化外译的传播过程中,译者如何在不同语境下通过创造新的形象来增强作品的审美体验,赋予语言独有的艺术性,使其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成了一大难点。

例4:开歌路,歌路开,起歌楼,搭歌台,千山万水聚拢来。

译文:With their trailblazing songs ringing,the roads

are open,the Song Tower is raised,the stage is formed, and all the hills and streams are cheering.

分析:这里的“开歌路,歌路开”用语重复,反映了《黑暗传》作为民间歌谣不仅在艺术传播上有所贡献,更是为创造传奇史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译文将动词“开”转换为形容词“trailblazing”,揭示了开场歌的创新性和独特性;翻译“千山万水聚拢来”时,考虑到直译为“gather”会显得语言生硬,不足以描绘出人与大自然一同奏响开场歌的恢宏气势,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使用“cheering”一词将山与水拟人化,增添了译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例5:左边枝头凤做窝,右边根上老龙洞,只有盘古神通大。

译文:Having a phoenix nest on its left branch,and a dragon cave on its right root,the tree surrendered itself only to the marvelous Pangu.

分析:这句话描述了长生木左右枝头的景象,其作为背景信息引出对盘古的介绍。译文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实现前景化表达效果,“surrender”意为投降、屈服,这一词将原本无生命的树赋予了情感和意识,仿佛这些自然元素无形中也在敬畏着盘古的非凡能力,这种脱离常规表达来描述事物特性的方法凸显了盘古的神通广大,奠定了盘古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将本节诗的情节推向高潮。

例6:青龙昆仑高又高,暗通阴阳生根苗。

译文:The Qinglong and Kunlun Mountains were very high, quietly embracing Yin and Yang to bear life.

分析:“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初生的植物或没有秀穗的庄稼,而此处用“苗”比喻在青龙山和昆龙山下诞生的新生命玄玄,考虑到直译会因目的语与源语间的文化差异存在理解偏差,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苗”意译为“life”,能让读者直接联想到生命本身,建立起与原文相同的感受与语境。

(二)数量型前景化

数量型前景化是通过语言结构的变异,如重复译文中某些语言元素(如词汇、短语、句法结构等)的数量,以打破常规的语言分布频率烘托原文的思想情感或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强化语言的表达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人文情感和思想内涵。

1.词汇重复

在诗歌的文学创作中,前景化旨在通过对特定词汇的重复使用,达到凸显人物形象或烘托氛围的效果。具体到语法层面,长句中词语重复构成的排比句式强化了源文本传递给读者的概念或主题,而短句中的词语重复,常表现为语气词的重复,这一方法更加生动地刻画了文本的艺术形象。

例7:想昔日,神农皇帝尝百草,中毒而亡无药医。想昔日,老君不死今何在?想昔日,八百寿命一彭祖,到头来,骨化形销一堆土。

译文:Remember,Emperor Shennong tasted hundreds of herbs,but was poisoned to death with no herbal medicine to his rescue.Remember,if the daoist ancestor Laojun were an immortal,why is he nowhere to be found?Remember,Pengzu lived long but only for eight hundred years and in the end,flesh and bones became a pile of dust.

分析:原文连续使用了三个“想昔日”作为开头,构成了排比句式。译文通过三个“Remember”的重复不仅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回溯,还使接下来的叙述更具情感和力量。通过这种重复,目的语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于神农皇帝、老君(道教的始祖)以及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的怀念和思考,同时也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有了更深的体会。

例8:阳雀叫的咕溜扯,扯咕溜,画眉闹林度春秋。

译文:The sparrow chirps chattering and chattering, and the thrush sings in the forest all year long.

分析:原文通过“咕溜扯,扯咕溜”的语气词来突出麻雀叫声的特点,译文也采用了“chattering and chattering”来模仿这一效果,虽然英文中“chatter”的释义为“唠叨,喋喋不休”,没有直接对应中文“咕溜扯”的发音,而译文中通过对该词汇的重复使用,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麻雀叫声的频繁和急促,达到了原文所体现的艺术效果。

2.句法重复

韵律美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标志特征,《黑暗传》中除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外,也含有大量描述人物形象的偏正短语,如日常生活中描述人物形象的四字格词语。本译文中重复的语法结构重现了诗歌独特的韵律感,同时将相关联的语言成分以并列结构呈现给读者,这一手法很好地再现了诗歌的前景化特征。

例9:万国九州有贤师,五湖四海出能人。高拱手来低作揖,为弟去此讲书文。

译文:There are many virtuous teac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talented people from different places.Saluting with hands folded high,bowing with hands folded low,I as the younger brother,begin to tell stories.

分析:“万国九州有贤师,五湖四海出能人”两句在结构上高度对称,每句都以“...有/出...”的句式结尾,形成了明显的句法重复。这种重复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也强调了各地都有贤才的事实。“高拱手来低作揖”一句中,“高拱手”和“低作揖”在动作上形成了对比,同时也在句法上形成了并列结构,增强了句子的动态感和表现力。译文通过“from+地点”和“名词+伴随状语”的句法重复,保留了原文的对称和并列结构,使诗歌内容娓娓道来,再现了七言律诗的韵律感。

例10:这时请来一位老者,腰儿弯弯,背儿驼驼。长长的胡须,高高的额头,肩挑一担,手提一笼。

译文:Presently a senior was invited,with his waist bending,back hunching,beard long,forehead high,and with a pole on the shoulder,a cage in the hand.

分析:偏正结构通常由修饰语和中心词组合而成,原文中“腰儿”和“背儿”是中心语,分别被“弯弯”和“驼驼”这两个形容词修饰,形成偏正关系。译者通过“with”引出该偏正短语的并列结构,保留了原文“名词+形容词”的语序,完成了译文在韵律上的对仗,强化了人物的视觉效果,这样既符合英语结构统一的句法特点,也能便于目的语读者结合同一意象的外貌特征,在脑海中描绘老者出场时完整且生动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本文从前景化视角出发,根据荆楚文化背景下《黑暗传》史诗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文化符号和情感特征,分析其英译本如何通过词汇偏离、语义偏离、词汇重复、句法重复的前景化手段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主题意义和增强诗歌韵律。研究发现,译者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和音译加注的方法,尽可能地再现原文语篇中的特色词汇、修辞手法和排比句式。但考虑到中英文化差异,也有部分译文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如意译和增译。当然,前景化理论只是翻译学下的一个分支,还有许多有待学者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去实践和探索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指导有关荆楚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Explan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113.

[2]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1.

[3]Leech,G.N.amp; Short,M.H.Style in Fi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Press,2001.

[4]Shklovsky V.Art as Technique[A]//R C Davis.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C].NewYork amp; London: Longman,1986:52-63.

[5]邓仁华.“前景化”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本解析的功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118-124.

[6]黎恋.荆楚文化的发展历程、本质探寻与历史使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4):70-75.

[7]梁怡然.前景化视角的 《关雎》英译本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2020,(12):71-73.

[8]林萍.“前景化”诗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17(5):104-109.

[9]刘守华.《黑暗传》:汉民族神话史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5-67.

[10]刘玉堂.荆楚文化通议[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2):4-16.

[11]彭晓凌.近年来国内前景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4,(2):250-252.

[12]宋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典籍外译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2):158-160.

[13]王莉.荆楚文化在鄂西北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研究——以襄阳市为例[J].城市建筑,2023,20(23):94-98.

[14]谢萌,董琪琪.文学典籍英译的前景化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经典故事《崂山道士》英译文为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48-57.

作者简介:

梅立雪,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汉翻译对比。

王伟,男,汉族,湖北人,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和英语写作。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