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王亨彦学术思想初探
2025-02-09王立
【摘要】浙江舟山人王亨彦是晚清民国时期浙东一大名儒,其有着编纂《普陀洛迦山志》等事迹,本文重点研究了王亨彦的学术思想渊源,从乾嘉学派和浙东学派两方面入手分析出王亨彦集两派之大成,随后从史学、经学等角度提炼汇总了王亨彦的学术思想相关理念。
【关键词】乾嘉学派;浙东学派;俞樾;黄式三;黄以周;王元恒;王亨彦
王亨彦(1859—1930),字雅三,号寄翁,浙江省舟山马岙人,晚清民国时期浙东著名教育家、经学家、史志家、学者,目前著述存《普陀洛迦山志》《定海乡土教科书》《锐庐思痛记》3种,散佚《岵思堂杂著》六卷、《定海厅志校补》三卷、《四书通释》和《时事纪略》4种。他是提议在浙江省舟山修铁路的第一人,他作为普陀山志的编纂主任,曾全心修志,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王亨彦在学术上亦有相关建树,但目前尚无学者从此方面深入窥探,本文重点从王亨彦学术思想渊源和内涵两方面对其学术思想予以初探,权当抛砖引玉之作。
一、王亨彦的学术思想渊源
清代中期,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吴派、皖派二派对峙的局面,举世闻名的乾嘉考据学派由此诞生。[1]民国版《定海县志》有载:“亨彦,字雅三,精考据之学。”这精通考据学,就是王亨彦一大学术特征。而“乾嘉学派”是清代重要的经学研究流派,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又有“朴学”“考据学”之称,乾嘉学派重点在训诂、校勘、注释、辑佚和辨伪等方面对古籍予以总结性的整理,并在经学、小学、史地、金石等方面都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王亨彦的父亲叫王元恒(?—1887),字佩韦,号吉斋,浙江舟山马岙人,附生,王元恒曾“以朴学自励”,著有《吉斋遗稿》,可见王亨彦受到过其父的影响,乾嘉学派称自己的学问是“实学”,而觉得佛教、道教是虚学,故该方面思想在王亨彦后来编普陀山志上亦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与此同时,目前也有学者指出:《普陀洛迦新志》一书的考证文字很有乾嘉学者的治学风格。[2]且俞樾曾为王亨彦之老师。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系晚清时期学识博洽的大师鸿儒。俞樾承继了乾嘉汉学的治学精神[3],其学术与教育思想影响晚清众多学者。王亨彦在光绪中叶就读于上海求志书院,受过当时的山长俞樾的点拨,其亲自给王亨彦批改过文章。王亨彦受俞樾思想颇深,俞樾在治学上效法乾嘉学派,但他与乾嘉学者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乾嘉学者大多是脱离社会现实,单纯为考据而考据,对于时事政治、国计民生不闻不问,而俞樾却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学者。[4]他治经以高邮王氏父子为宗师[5],高邮王氏父子即王念孙和王引之,王念孙曾主张有“学问、人品、政事三者同条共贯”的理念,而王亨彦也曾说过:“论语言,学优则仕,仕优则学,又以子羔之不读书为贼人,以子游之学道为爱人。知往圣垂训,惟学古乃可入官,即入官亦不可废学,是以古来名臣,多出名儒。”王亨彦以为入官和做学问,二者是可以相互融通的,故“古来名臣,多出名儒”,这其实和王念孙的理念不谋而合,其多半也有着俞樾思想的影响。舟山秀才王昌科云:“吾家雅三君,本经学士,而复洞明时事者。”可见,王亨彦是既通经学,又明时事。王亨彦于1910年受定海厅统计处邀请出任调查员,在清宣统元年被初选为咨议局议员,在辛亥革命后曾当选为定海县议会议员和定海县参议会议员,其还留《时事纪略》,足见他对时事有自己独到之见解,除了提议在浙江省舟山市修铁路之外,他曾经还为民请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赋,他为了保护舟山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舟山宫井,曾提议修缮此处,他为了让后人怀念舟山马岙陶氏一族,以表达景仰陶氏之意,曾提议改马岙为景陶,且其在《锐庐思痛记》中还多有对当时眼下时局之看法,包括停科举、兴西学等,他还经常引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春在堂随笔》《九九消夏录》等书中例子言谈事理。再结合其所精通“考据”之学,王亨彦应归属于乾嘉学派。
除了乾嘉学派之外,当时与其并存的还有浙东学派等。说到浙东学派,则不得不提两个人。章太炎论“浙东之学”的学人谱系下延到了舟山黄式三、黄以周父子[6],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清代著名学者。黄以周(1828—1899),字元同,号儆季,是黄式三的儿子,二者皆是浙江舟山人。而王亨彦之父王元恒正是黄式三的弟子之一,王元恒曾“从乡贤黄儆居先生式三游”,在求学之时“夜分而眠,昧爽而起,年余,尽得其说经论文之传”。后来,王元恒又研究宋代儒学之说,将朱熹、吕祖谦的通信按照年次编辑为《朱吕问答》一书,黄式三为《朱吕问答》作序留:“据集中所存之书依序编之,一问一答,伦次秩然”之语,该书目收录于《儆居遗书》之中,现今多有学者以为此书乃黄式三所著,实则其为王元恒和黄式三之子黄以愚共同所作。王亨彦与黄以周亦有师徒情分,在1888年他被黄以周招至江阴南菁书院,教黄以周的儿子黄家骥读书,所以王亨彦在江阴南菁书院也待过一段时间。当时他也结识了不少好友,授课之余,他还经常携同门之人一起游玩增长见识,并将所见之事记录下来而有所感触。这一点与他当年阐释过《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东汉郑玄对“藏焉、修焉、息焉、遊焉”有注释:“藏,谓怀抱之。修,习也。息,谓作劳休止於之息。游,谓闲暇无事于之游。”王亨彦曰:“郑以怀抱释藏,是学之存诸心也。以习释修,是学之习其事也。以作劳休止为息,是养其学之精也。以闲暇无事为游,是广其学之见也。”故足见其一代学者之风。舟山唐之庆在《锐庐思痛记》中有云:“吾乡自佩韦先生传紫微黄儆居子式三学,其季子雅三先生绍之,复获事儆居子之季子元同以周,讲学论文,时相印证,遂尽得儆居子之真传,彼黄氏子弟,反一传不振,其后谈定海之经学者,不推紫微黄氏,而推吾乡王氏之雅三先生。”可知,王亨彦是传承了舟山紫微黄氏之经学。故民国版《定海县志》有载:“(亨彦)为黄氏再传弟子。”对于为何要治经,王亨彦曾云:“富贵功名,皆有尽之物,惟精通六艺者,著述流传得以历久不敝。”经学也称“六艺之学”,王亨彦认为富贵功名皆有到头的一天,只有精通六艺,成书立传,方能流传百年,容后世所闻。王亨彦于1904年考上岁贡生,其著有《四书通释》,即对四书之释注。他还一同和黄家岱校勘过黄式三的《尚书启蒙》周书的部分,和其他同学共同校勘过黄以周的《经训比义》。同时,再结合地理位置来看的话,王亨彦应该隶属于浙东学派。
故而从学脉等学术角度去分析,王亨彦兼具乾嘉学派和浙东学派两派之思想特征,此人的学术派别是非常难以划分的。所以无论是将王亨彦定义为浙东学派的代表之一,是受到了乾嘉学派的思想影响,还是将其定义为乾嘉学派的代表之一,受到了浙东学派的思想影响,这些推论都是较难有定论的一个事情。同时,进一步分析当时由晚清转至民国的时代背景,即废科举、兴西学,故旧时的经学等学问能够传承下来,就已经是非常不易之事了,所以更别提什么门派之别了。
梁启超在其著作中曾说过:“清儒最恶立门户,不喜师弟相标榜。凡诸大师皆交相师友,更无派别可言。”由此可见,在学术研究史上,起初可能并无所谓门派,只是后人为研究方便起见,而特以地域、特点或代表人物等加以命名。[7]且笔者以为,王亨彦是承乾嘉学派和浙东学派两派之学集大成者,在其身上能看到两个学派的影子,为防日后学者在王亨彦学派归属问题上空酿两派之争,故笔者直接将王亨彦所属学派冠以“王亨彦学派”之名,以示后来之研究者。
王亨彦学派在浙江省舟山市的弟子甚多,王亨彦之子王祖安在《锐庐思痛记》中有言:“家大人设馆时,同门之士极盛”,根据《马岙镇志》当中的记载:“马岙、小沙、长白、干览、岱山、秀山、衢山甚至宁波均有学生来其门下,以后其弟子中好些皆为社会名流。”王亨彦交游甚广,在舟山本地颇具名望,他与当时本地社会名流:孙尔瓒、汤濬等皆有来往,曾受邀为舟山定海黄沙干览周氏的宗谱做过鉴定,并在定海白泉王氏的宗谱上留下过笔墨,还在舟山马岙单奇洞旁的石碑上留下题跋,且在舟山本土诗集《陶令雪鸿集》《翁洲诗征》《黄沙周氏三代传诗集》上留序或作传,篇篇均为经典佳作。此外,他还撰有宁波《辨志精舍记》,且当时浙江省内一些有名望的人物皆慕名而来与之结交,钱塘知县朱鑑章撰楹联:“经腴史藻蔚斗室,海气山光宜短墙”,让教谕沈祖荣书之赠予王亨彦,而定海厅知事钱增勋也曾赠给王亨彦“益知增能”之匾额,杭县知事陶镛更是以“王雅三学博”来评价他,足以见得王亨彦此人在浙东也有一定的名声。
二、王亨彦的学术思想内涵
本文对王亨彦相关的学术思想理念内涵予以汇总提炼,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学:趋于实证,订正伪谬
“清初诸大师又无不以佛氏为之罪魁而深恶痛绝佛氏。清初士大夫社会的仇佛心理,在学术界蔓延的结果,便是佛氏连带着喜好妙的形而上学思学风同时遭到了学术界的抗弃,而学风愈趋于实证。”[8]可见乾嘉考据学风形成之初即排拒佛释,而趋向于实证。这一点,其实也与王亨彦编纂《普陀洛迦新志》一事暗合。民国时期,王亨彦经过定海知县陶镛的推荐,由印光法师等聘请其重修山志,他担任了普陀山志的编纂主任,在编纂此志时,凡有关普陀山之事皆加以搜罗,后该志分十二门,共十二卷。由于王亨彦深受乾嘉考据学之风的影响,其思想与佛学有一定区别,他与陶镛有探讨过是否以观音为志之主体,有书信曰:“知印师身入空门,导扬宗风,修山志以观音为主体,亦固其所。但既名为志,将以显山川之名胜,表创造之功勋,以及建革之由,中兴之业,自应详为罗列,俾无遗憾。我公答以折中办法,分内、外两篇,始有志例可言。”[9]后山志于1928年印行出版,当时题名为《普陀洛迦山志》。在《印光大师文钞》有载:“王君(即王亨彦)于儒可称博洽,于佛未涉门径。志成,而山中耆宿,命光重修。光以近来刻排各书,了无有暇。至十九年,掩关苏垣,始得出书。”可见在后续,印光大师又将其修订更名为《普陀洛迦新志》予以出版。从王亨彦探讨山志主体且不谙佛学之中即可看出,其思想当中乾嘉学派“实学”的根深蒂固。
同时,王亨彦曾在定海修志局工作过,还校勘过正史,他参加过民国《定海厅续志》《定海厅志校補》《定海县新志》《定海县续志》等书的校补工作,并在1920年撰有《定海厅志校补》三卷,惜未传世。王亨彦认为厅志“详于述古,略于证今”,他通过四处不断走访,最后在清光绪年间编成《定海乡土教科书》,该部教材汇集定海历史、地理、图说等各类乡土知识,是舟山晚清时期的一部乡土教材,颇具研究价值,且在当时而言,算是少有之作,当年定海厅同知、浙江提学司评价这部教材:“足资采择”。在这部教材当中,其还留:“另有名宦、先贤、兵事诸课随后续出”之语,可知当时王亨彦还存有续编之念。
(二)经学:实事求是,删繁就简
王亨彦曾说过:“方今说经之书汗牛充栋,凡已经古人是正者,汰之可也,否则徒令读者生厌,积厌生憎,致酿黜经之祸,此说经家所当慎也。”此句说明了王亨彦在治经时的态度,其觉得目前说经之书较多,相关语句但凡是古人已经校正过了,删之淘汰即可,否则只会让读者生厌,随后由厌生憎,最后会导致弃经之举。王亨彦这一删繁就简之说,足可证明其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三)训诂学:说文解字,音形皆通
训诂学根据字形、字音研究字义及其相关变化。王亨彦在训诂之学上亦有相关研究,在字形方面,王亨彦之子王祖安修习之室“锐庐”之取名即是经典一例,其对“锐”之意义予以详加考辨:“郑高密注周礼大宗伯,圭锐象春物出生,是庐之锐,其取象可从同。”这个圭锐象春物初生即出自郑玄在《周礼注疏》中对六器的形状解读,而锐庐的“锐”就是取了这个象意。《锐庐思痛记》中有载:“……说文,以才为草木之初,象枝叶之毕寓。以Ψ为草木初生,象枝叶之巳形。以㞢为出,象枝叶之益大。以岀为进,象草木之益滋。知物之生生不已,由Ψ而㞢,由㞢而岀,其始固锐甚,继则敷榮吐秀,进而至于成熟,而后已物,岂终于锐乎哉……”暗指读书成才和草木生长般需锐意进取,并以王祖安修习学问作比对,王祖安1902年成为秀才,且尚未“弱冠”,可见王祖安的学业正如同春天初生之草木一般蓬勃发展,也足以见得王亨彦取名“锐庐”之良苦用意。在字音方面,王祖安幼时读毛诗,于未谐处疑其不韵,王亨彦“告以方音之义,与字之通借”。故可发现王亨彦知晓训诂,擅于运用字形、通假、声训等来破解真义。
(四)金石学:填补空白,引经据典
金石可以用来释经证史,在该方面,王亨彦也有一定的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在舟山当地,曾出过不少碑,其中一块为宋代古碑,一块为唐代古碑。
清光绪十七年(1891),舟山白泉曾经出土过一块宋朝刘居士的墓志铭,额题篆书八字:宋故刘居士墓志铭,首题:右迪功郎前改差监明州昌国西监虞仲瑜譔并书。在清末时,恰逢《两浙金石志》正好在续编,王亨彦遂将此墓志铭用纸拓后呈寄予以备采。同时其还对虞仲瑜此人做了考究,他观其在雍正《宁波府志》记载为昌国监,而定海旧志里对其官职未有记录,故而建议可以以此铭填补其空白,这在当时网络未通之年代,可谓又算是一个不小的发现。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舟山岱山衢山岛,当地农民在掘土时偶得一唐朝古碑,王亨彦曾将该砖碑“遂拓一纸以归”,并对该砖碑有探讨,一般来讲墓志铭是十七字一行,但此墓志铭上是十四五字到十七八字不等。王亨彦觉得当时可能是直接书写刻画在砖碑上,而不是先钩摹好后再上砖碑的。对于其墓志铭的抬头部分为什么只说了“程夫人”,却不称丈夫姓氏,王亨彦引用袁枚《随园随笔》中的周夫人墓志其抬头标题上也同样只称“唐故义兴周夫人墓志”,而没有书写王府君静信的典故,故在唐朝,早就有在墓志铭抬头上不称丈夫姓氏的例子。
三、结语
晚清王亨彦此人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同时王亨彦学派也由此文引出,这对于如今的学术界是一个新的学派概念,本文也仅仅只是管中窥豹,对王亨彦学术思想予以粗浅分析,定有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想必此文也不会是结束,相信后来的研究者也会纷至沓来、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徐秋霞.清末黄以周礼学思想初探——以《礼书通故》为基本考察中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2):35.
[2]武锋,林陈薇.《普陀洛迦新志》的编纂特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31(6):44.
[3]邓声国.俞樾《群经平议·仪礼》训释特色[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5):12.
[4]杨绪敏.论晚清学界宗师俞樾的学术成就及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4):38.
[5]杨绪敏.论晚清学界宗师俞樾的学术成就及影响[J].河池学院学报,2007,27(4):36.
[6]童杰.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一个缩影——以“浙东学派”概念的构建为中心[J].史学理论研究,2023,(4):31.
[7]徐秋霞.黄以周与皖派学术关系初探——以《礼书通故》为中心的考察[D].安徽大学,2017.
[8]路新生.排拒佛释:乾嘉考据学风形成的一个新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1996,(2):63.
[9]王亨彦.普陀山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3:631.
作者简介:
王立,男,汉族,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收藏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王亨彦学派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