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治疗危重症低血糖新生儿的临床效果
2025-02-08马利勇袁娇
【摘要】" 目的" 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症低血糖新生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 2024年1月医院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150例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低血糖消失时间、住院时长、胰岛素水平、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后低血糖消失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观察组新生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 经过营养支持治疗干预,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的血糖状况得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明确可靠,且对肝功能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营养支持;低血糖;新生儿;肝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22.15+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3--03
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及身体机能与营养的摄入息息相关。对于危重症新生儿而言,由于其身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其基础代谢率通常会比健康新生儿更高。此外,这些患儿还常常伴随着肠胃功能异常,导致他们无法正常摄取充足的营养,因此常常面临营养不足或缺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患儿的身体将触发应激反应,通过分解体内的蛋白质、糖原和脂肪来提供紧急所需的能量[1]。这一机制会加速机体组织的分解过程,进而削弱机体组织的再生潜能和免疫防线,最终对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新生儿危重症中,低血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临床表现。若患儿长时间处于低血糖状态,特别是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对患儿的大脑造成严重的、难以逆转的损害,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发育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新生儿低血糖主要分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两大类,其中无症状型更为普遍。低血糖患儿通常会出现喂食困难、呼吸加快、过度嗜睡以及抽搐等多种临床迹象,这些症状往往会加重患儿的原发病的病情[2],因此,对于患有危重症并伴随低血糖的新生儿而言,实施高效的营养干预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分析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1月- 2024年1月我院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15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能够配合完成研究;③新生儿无先天性糖尿病;④新生儿母亲无精神疾病。在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干预方式。对于原发病实施对症治疗策略,并尽早启动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同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现低血糖情况,立即给予每公斤体重2毫升的10%葡萄糖溶液,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口服或鼻饲的方式进行;确保患儿营养充足,动态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数据;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考虑采用氨基酸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无低血糖风险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初始4小时内,推荐每隔1~2h给予一次糖水喂养或进行哺乳,同时保持对其血糖浓度的密切监控;若新生儿未表现出呕吐、腹部不适等异常反应,表明其具备良好的耐受性,此后即可逐步引入母乳喂养。针对出生后8~10h仍呈现低血糖表现的新生儿,建议以每分钟6~8毫克/千克的速度,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3];在进行治疗两小时后,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调整滴注速度;当新生儿的血糖水平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满24h后,方可考虑停止输液治疗。对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新生儿,首先应立即以每分钟1毫升的速度实施葡萄糖的静脉注射,紧接着转为静脉滴注;在营养补给方面,每日能量摄入的标准设定为每千克体重251~335千焦耳;对于中长链脂肪乳的使用,起始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0.5克,并随后逐步增加,直至最终稳定在每日每千克体重2.0~3.0克的水平;针对专为小儿设计的6%氨基酸溶液,其起始用量及递增剂量与中长链脂肪乳保持一致[4];同时,务必确保患儿获得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持续进行3~14天的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此外,在喂养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胎龄等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喂养方式,并加强保护性隔离措施的执行力度。
1.3" 观察指标
(1)新生儿低血糖消失时间、住院时长。
(2)肝功能:治疗前后,采集新生儿空腹静脉血3 ml,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K-600型;济南欧莱博技术有限公司)对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免疫比浊法。
(3)临床疗效:血糖平稳,症状全无,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视为显效;血糖控制得当,症状得到缓解,原发病相对稳定视为有效;血糖未受控制,症状依旧,原发病不稳定视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观察例数×100%。
(4)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高血糖和胆汁淤积。并发症发生率=(高血糖+胆汁淤积)例数/观察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或百分率,组间构成比或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低血糖消失时间、住院时长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低血糖消失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2。
2.2" 两组新生儿胰岛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新生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治疗后,两组新生儿谷丙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见表3。
2.3" 两组新生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4。
2.4"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5。
3" 讨论
血糖的调节与转化机制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胎儿时期,胎儿通过脐带这一生命之桥与母体紧密相连,从中汲取所需的能量以支持其生长发育。然而,随着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儿依赖于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来保持血糖的稳定状态,这一分泌过程会引发一系列反应,使得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浓度逐渐攀升。通常情况下,健康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大约72h内,其血糖水平能够自然调节至稳定状态[5];然而,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新生儿而言,其面临着较高的低血糖风险,且这一风险往往不易被察觉,由于这类低血糖症状多数并不显著,甚至可能表现为隐匿性低血糖。因此,对于重症新生儿,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持续监测其血糖波动情况。
关于危重新生儿低血糖的高风险因素,其多样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孕妇若存在胎盘功能不全或患有妊高症,可能影响胎儿的血糖调节机制,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6];②胎龄末期阶段(最后4~8周)对于胎儿肝糖原的积累至关重要。然而,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由于体内能量储备相对不足,且出生后代谢需求较高,易遭受低血糖的风险;③母亲血糖水平过高时,胎儿的胰岛细胞为应对高血糖环境会代偿性增生,进而打破胰岛素与血糖激素的分泌平衡。新生儿出生后,来自母体的糖原供应中断,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④新生儿一旦遭遇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或窒息等危急病情,其身体将处于强烈的应激反应状态,导致体温偏低、缺氧状况及高代谢率等临床表现,可能提升低血糖风险。
低血糖状态对新生儿神经发育具有负面影响,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将会持续造成脑部损伤,对日后的生长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及时实施营养支持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多数重症新生儿都面临着胃肠道功能失调的困境,无法有效吸收必要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摄取不足,进而加剧身体的应激反应,削弱免疫力,最终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成效[7];因此,需加强监控血糖水平,一旦发现血糖数据异常,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养分在维持机体日常生理运作、组织再生能力以及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营养支持治疗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这种治疗手段,能够高效地补充所需的营养成分,保护肠道黏膜的完好性,调整胃肠道的功能状态,降低肠道细菌移位的风险[8]。此外,营养支持治疗还有助于优化肠道黏膜的血液供应,增强其通透性,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从而提高个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血糖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与常规干预相比,实施营养支持干预能够显著促进血糖值的迅速恢复,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会对肝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其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危重症并发低血糖新生儿实施营养支持治疗的有效干预措施,其治疗效果明确且可靠,显著改善了新生儿的血糖状况,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该治疗方案对肝功能并无不良影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参考文献
[1] 吴秩珊,肖珮,徐燕珊.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临床效果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1,26(6):688-690.
[2] 顾娟,晏昕,杨茜.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患儿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效果探讨[J].妇幼护理,2023,3(10):2363-2365.
[3] 徐晓丹,杜茂彦,王雪.营养支持治疗对于危重症新生儿并发低血糖的临床效果评价[J].母婴世界,2022(29):31-33.
[4] 周磊,崔英辉,王新燕.全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疗,2024,43(3):67-70.
[5] 王飞鸽.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治疗早产及危重新生儿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3):64-67.
[6] 张金玲,邱明明.对早产及危重新生儿行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2):47-48.
[7] 雷发兰.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价值[J].母婴世界,2023(33):112-114.
[8] 陈先寨,张春花. 全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在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2):133-135.
[2024-06-1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