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术图书审读及编辑加工的三个能力

2016-03-21谢蕊芬

出版广角 2016年1期
关键词:编辑加工

【摘要】语言文字规范能力、学术问题处理能力、学术图书尺度的把握能力是专业学术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本文以社会学图书为例对这三种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专业学术图书;编辑加工;尺度把握

【作者单位】谢蕊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图书出版中,编辑对书稿的审读与加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图书出版流程的核心环节,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编辑审读与加工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但是编辑的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对专业学术图书来说,它涉及的知识更精、更专,编辑不仅要具备一般审读加工的能力,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掌握更有针对性的能力。本文以社会学类图书为例,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社会学类图书审读和加工的三种能力,以资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

一、语言文字规范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字是表达语言的工具,在图书出版中,作者的思想最终要靠文字来呈现。但是编辑拿到手的书稿一般都不能直接出版,它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语言不规范,或体例不统一,或知识不准确……所以编辑具备的第一个能力就是文字处理能力。这是所有编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它不分学科,不分专业,无论是自然科学类图书还是社会科学类图书,无论是大众类图书还是学术类图书,编辑首先要保证书稿中字、词、句、修辞、逻辑等的准确以及体例的规范。在实际审读和加工中,编辑要在尊重作者文风的前提下,将错误的、不规范的地方修改过来。这就需要编辑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将已形成的规范和本社规范烂熟于心,既不能根据编辑的好恶随意删改,也不能碍于作者的身份无原则迁就。

二、专业学术问题处理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面对庞杂的图书和有限的精力,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阅读,所以图书的出版分工越来越细。作为一个专业学术图书编辑,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除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修养外,还应具有专业知识,能处理本专业书稿中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学专业图书为例,社会学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发展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态度和各种社会调查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一门学科。社会学自诞生以来,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目前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大多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需要编辑在审读和加工的过程中重点把握学科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

1.理论体系

社会学自19世纪创立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理论流派,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人物与著作,编辑应该将经典理论代表人物的中外文名字、国籍、代表作熟记于心,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想当然臆改。最常见的错误如作者对译名没有统一,比如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一些译者容易将他的名字写成马克思·韦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有人译为杜尔克姆、涂尔干等。在有些著作中,作者对译名没有统一,如果非本专业读者,会将其误认为是两个人。再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惯习”是对habitus一词的翻译,含有一种长时间累积而非单纯条件反射的习惯的意思,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习惯才是我们经常用的词语,生硬地修改过来。此外,社会学理论流派众多,特别是来自西方的理论,编辑虽不需要像学者那样对每个理论精细研读,但至少要知道其核心概念和要义。现在的社会学类书稿中,一些年轻的作者常喜欢用理论框架分析问题,却对理论一知半解,没有深入的研究,或生硬的对照原文翻译,或理论与分析的内容是“两张皮”,做不到融会贯通。倘若编辑对这些理论很陌生,就很可能看不懂作者写的东西,更无从下笔修改。

2.研究方法

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是学者进行研究的工具,在社会学类书稿中,研究方法的呈现可以让读者了解研究者的研究脉络,也可以检验研究是否科学、可信。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两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作为一名专业学术编辑,同样要掌握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要能看懂各种数据间的关系。定性研究通常用语言文字进行相关的描述,在书稿中较容易把握;而定量研究却需要借助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经常呈现为数据、图表、公式、模型等。编辑不仅需要具备数据处理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特别是对统计分析软件spss要有充分的了解。在实际中,这里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一是计算错误,各分项相加不等于总项,或者分项进行了无意义的累加;二是在进行统计分析、模型建构的时候,或者变量选取有误,或者对输出结果进行了错误的分析。

三、专业学术图书尺度的把握能力

“编辑主体对编辑文本的评判,不单纯是编辑主体对编辑文本的内容水平做科学的鉴定,最根本的是,要在科学评判的基础上使文本适合在社会中流传,使其有益于人类的文明生存和进步发展”[1]。这就是说编辑在审读及加工书稿的过程中要有价值判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要能够预见一本图书出版后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会产生的实际结果。对“尺度”的把握通常表现为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是否适合公开出版的把握,相比对客观事实的把握,由于其没有标准的规范可参考,从而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编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

就社会学类图书而言,由于社会学肇始于西方,是在欧洲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应对社会结构失衡、社会问题丛生、社会关系恶化等背景下产生的。虽然传播到中国以后经过了本土化的过程,然而现在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思想仍大多是欧洲或美国的。学者们在用西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时,会有个别的观点、思想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不相符,因而不适合在中国社会传播。编辑需要在实际的书稿审读及加工中将其甄别出来。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给予观照。

1.警惕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

社会学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理论,或者很多社会学学者本身就具有复杂的学科背景和政治倾向,在探讨学术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政治理论性很强的学术问题,稍有不慎就容易将学术问题政治化。如公民社会理论广泛流行于17—18世纪,其产生的背景、复杂的内涵、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都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不能罔顾国情简单地照抄照搬。再比如,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虽然现阶段根据我国的人口现状对这一政策进行了微调,但不能因此否定其作用,更不能以所谓的“人权”说对其进行攻击。

2.警惕不合实际的学术观点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中有很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书稿的审读与加工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如对农民工、移民、娼妓等的论述。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说,我国目前只有两个阶级,即工人和农民。著名的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曾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群体划分为十大阶层。用阶层来适度淡化阶级概念既与宪法保持一致,又符合我国社会群体有差异的实际。但是在一些劳工研究的著作中,特别是港台学者的著作中,将农民工或者第二代农民工称作“新工人阶级”仍有待商榷。再比如,世界上有些国家娼妓是合法的,一些学者也提倡在国内设立红灯区,将娼妓合法化,甚至在一些著作中援引娼妓自己的“无害论”。虽然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是不符合我国法律、不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学术讨论公开出版仍然欠妥。

3.警惕隐藏在数据后面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通常基于一定的社会调查,学者在运用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有时看似客观,却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样本太小,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与常识不符等。特别是在一些民族地区、有宗教信仰的地区,设计的调查问卷题目较敏感,容易引起不可控的后果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如在某部书稿中,作者研究宁夏回族地区的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对干部满意度的调查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满意度在50%左右。作者据此认为,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进而列举了一些干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50%看似一个简单的数据,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却不是一个很高的值,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再回看作者的调查研究方法,其样本是否有代表性,结论是否能够推论还需要经过检验。所以编辑在审读及加工的过程中要对这种问卷题目、数据提高警惕,要对它们可能产生的后果有所预估。

南朝刘勰说“改章难于造篇,易字难于代句”,要将书稿加工得恰到好处,绝非一件易事,它需要编辑经年累月的摸索、积累、总结。对于专业学术图书编辑来说,上述三种能力虽然是逐渐提升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三种能力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编辑应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勤查工具书,修改的时候做到有理有据,对作者的任何质疑皆能有所解释。此外,还要多参加学术会议,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遇到陌生的概念、理论多向学者请教,对一些有争议的或者尚未定性的学术问题多参考已经出版的同类书籍,把握出版尺度;对一些重大的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送相关部门审阅后,要仔细研读审读意见,不断积累,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宋周尧. 关于学术期刊编辑尺度的思考[J]. 理论建设,2003(4) .

猜你喜欢

编辑加工
编辑加工文学作品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及转换
浅谈机械类书稿的编辑加工
多视角讨论当代科技图书编辑的综合素质
书稿的编辑加工
责任编辑如何防范版权侵权
科技类引进图书编辑加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