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探析
2025-02-08何泽昊杨学明
【摘" "要】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新媒体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原创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生动展现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系列微视频通过奇观与故事相融、写实与写意统一、声音与情绪弥合的建构偏向打造了一幅幅新时代城市壮美画卷;通过拓展媒体半径、挖掘文物品牌、响应媒介事件等传播策略成为主流新媒体城市形象传播的“现象级产品”,为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城市形象;新媒体;人民日报;新千里江山图;微视频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短视频时代‘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广西声音’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FXW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座城市能够被感知的所有要素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是城市状况的综合反映。[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运用新媒体手段,讲好中国城市故事,构建新时代城市形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在全网上线创意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辅以青绿色彩,铺展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产品上线后,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自有平台的阅读播放量就超过1.46亿。本文以“新千里江山图·地方篇”系列微视频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
一、城市形象的美学建构偏向
(一)奇观与故事相融:文化符号叙事
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传统文化符号凝结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赞许和认同,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本身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质素材。《新千里江山图》敏锐地抓住了千里江山、青绿之美的奇观意蕴,是青绿画卷中的千里江山与华夏儿女脚下的万里征程融为一体的奇妙之旅,更是移动互联网语境下把现代生活寓于中国式审美的创新呈现,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城市影像。如果说古画《千里江山图》是平面的二维艺术想象,那么《新千里江山图》在技术赋能之下,传达给受众的则是一幅富含中华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风骨的大型影视音“立体画卷”。[2]
在山水之间,每一次飞驰视野的停驻与意象的转场都定格在用影像的方式构建的故事情境。诗画艺术做底,中国故事缀于其间,《新千里江山图》选取富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点描。从白云山、九寨沟、漓江、壶口瀑布的山河之美,到苏州园林、阆中古城、延安宝塔山、黄姚古镇的历史之美,再到安塞腰鼓、非遗苏绣、广东醒狮、广西铜鼓的文化之美,有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平陆运河、南沙港、泉州港的大国工程伟业,有悬崖新村、安吉鲁家村、十八洞村的乡村振兴巨变,有长征五号、“奋斗者”号、神舟十三号的上天入地壮举,也有袁隆平、黄文秀、赵亚夫、刘传健和王继才等时代楷模……在镜头流动之中,诸多文化符号元素纷繁呈现,让观众在富含中华文化意蕴的符号形象中寻找情感体验的“代入”,让过往十年的辉煌岁月变为观众的切身生活体验。标志性人文景观作为故事的时空背景出现,展现关于城市的历史内涵、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的哲思,共同构建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世界。让观众在“青绿千里入画,山河无垠新卷”的理解和欣赏中,找到每个置身于新时代的中国人关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的时代、奋斗和自我的认同。
(二)写实与写意统一:艺术视觉处理
文艺作品中,写实指按照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形态描绘事物,注重再现的客观性和逼真感。[3]写意指以简练的笔墨描写出物象的形神,表达出一种意境的作画方法……写意的美学意义不在求形似,而是更多地唤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4]数字技术的赋能,进一步打开青绿山水创作空间。《新千里江山图》全程以第一视角入画,使用长镜头、跟镜头、实景拍摄,完成光影艺术升级,运用影像去表达每个中国人的所见所感,直指本体,以先进的声光技术打造视听盛宴,创作出一幅极具中国美学理念和文化的画卷。在舞蹈拍摄部分,采用了电影级别的实景拍摄与后期CG合成技术,将“只此青绿”的动人舞姿真正搬进了画中;在四川成都的大熊猫研究基地,采用先进的红外感应3D扫描技术和全度影像三维成像技术,1:1还原了网红熊猫花花和饲养员谭爷爷。[5]
而这些真实场景的空间背景则是青绿画卷。青绿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人观照自然的艺术呈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继承传统,汲古出新,通过表现山河景象、园林景致、田园风光等,营构沉静清雅的审美意境,是当代青绿山水画创新趋势之一。《新千里江山图》创新艺术化表达,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基底,通过科技手段真正把书画、诗词、戏曲、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之中。这种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在保留传世名画山川结构的基础上,建构着古典美学之境,将新时代的新闻事件场景与人物元素进行合理的串联铺排,用三维模型的搭建与复现,构建了新青绿千里,塑造一种新的审美共同体。借镜头立意为象,打造了一幅月涌江流、奔腾不息的新时代画卷,实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由画意到诗境的审美转换。艺术与生活、审美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是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和奋斗故事的总和体验。空间的虚与实、意象的动与静在光影与构图中形成统一。一笔一画,皆是江山如画。对受众而言,这幅高铁飞驰、农田广阔的国风画卷由每个奋斗者执笔共创,充分阐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
(三)声音与意象弥合:社会文化感召
似乎任何一个城市的公众意象都是许多个人意象的重叠。或者说,可能存在一系列公共意象,每个意象都由相当数量的市民所持有。[6]一个社会的文化既包括无形的方面——信仰、观念和价值,这是文化的内容,也包括有形的方面——实物、符号或技术,他们表现着文化的内容。[7]出现在《新千里江山图》中的地标声音,如江苏的昆曲、陕西的秦腔、广州的粤语和粤剧、广西的山歌、福建的客家山歌等典型的有形文化实体,是城市形象的纵深化展演。多种声音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着新的话语表达,无论是巴人恋歌的豪放激昂,还是三味书屋的书声琅琅都是其所承载的民族或地域的风俗民情和文化内核,让诗意、画意和曲意高度共鸣。一系列独具地域特征的声音将观众的审美感官置入了一个开放性的解释框架,实现对情感共同体的召唤和集体认同功能指向的达成,并引起陌生群体对其的文化好奇。
通常,我们对城市的感知并非连贯完整的,而是局部的、零碎的,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8]颇具时代标识度的声音弥合了受众感官对时空的“虚—实”两维感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袁隆平)、“不但要有要求,而且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气,而且要争气;不但要有热情,更要有激情”(钟南山)、“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黄文秀)、“我要学到老,干到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赵亚夫)……朴实坚定的人物同期声交汇成时代的乐章,作为贯穿每部宣传片最为显著的符号文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价值观。区域形象通过声音承载的有形文化实体与无形文化符号完成构建,实现对社会想象的无尽延伸。
二、城市形象的多维传播机制
(一)拓展媒体半径,形成同频共振合力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人民日报社已是一家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过13亿人次的全媒体方阵。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用户自主下载量突破2.8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数突破1.5亿,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用户订阅量超4800万,人民日报抖音账号粉丝数突破1.6亿,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正式上线。原创动画视频《新千里江山图》总传播量超2亿,在多个城市线下播放。[9]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以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新千里江山图》地方篇为例,指出主流媒体要坚定发展建设自有平台,在不断提高原创能力的同时,大力提高聚合能力,由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转型为整合者,以信息生产层面的“去中心化”实现主流价值“中心化”传播的目标。《新千里江山图》地方篇是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联合荔枝新闻、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博TV等媒体制作。同时期,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各平台与“起点新闻”客户端、“四川观察”客户端推出#沉浸式云游壮美陕西#、#云游活力四川21市州#大型直播活动,联动媒体统一设置微博互动话题,在多样化发展、融合化传播、协同化配合上持续发力。通过聚合实现聚力,变“单声道”为“多声部”,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形成“央媒+多家地方媒体”同频共振的合力。
(二)挖掘文物品牌,丰富文化产品形态
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一幅中国画卷神奇地出现在场地中间,徐徐展开。演员们以独特的身体语言,在画卷上画出中国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展览“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广受好评,使青绿山水进入大众视野。从绘画到设计再到数字艺术等,青绿山水的艺术形态和美学意境不断拓展,在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大众审美和鸣中焕发蓬勃生机。青绿山水画经久不衰,彰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10]从茶具、丝巾到展览、舞剧,围绕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作《千里江山图》的文化创意开发,一次次掀起热潮,吸引了人们对《千里江山图》及其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11]青绿,俨然成为了当下最火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2023年,“新千里江山图”的画卷更是铺展到全国各地,先后推出江苏篇、陕西篇、四川篇、浙江篇、广西篇、福建篇,跟随画卷展开的是更多与技术相融合的崭新尝试。全片延续了《新千里江山图》的创意表现形式,但在镜头的走法以及转场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前作依托《千里江山图》的山势,而是采用更开阔的运镜,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观看体验。在色调上延续中国传统美学审美风格的同时,突出每个省市区域的风格特色。在“新千里江山图”的IP框架下,不仅有大家所熟知的三维动画视频,还有国风手绘长卷、系列移动直播、线下互动展播、系列文创产品。当代人可以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想象千年前山河无垠的波澜壮阔,那么千年后的人们也可能从这幅新的立体画卷里感受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民江山。[12]因此,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千里江山图”的艺术形态转化,让“千里江山图”绘出了一条跨越不同艺术门类的嬗变曲线,更是一次网络时代讲述千里江山新故事的创意创作与传播,进而寻求新媒介技术营造的现代美学影像与古典“文心”世界之间的当代汇通,显现创作者不断探索跨媒介创作的艺术魄力。光影流转中,观众得以沉浸式体验青绿之美。它在打动亿万观众的同时,也丰富了《千里江山图》的存在形态,进一步激活人们心中的文化自信,让故宫馆藏名画焕发新活力。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提炼灵感,才能充分激活观众对文艺作品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喜爱。
(三)响应媒介事件,打造共通意义空间
媒介事件与一般的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从定义上讲,它们不是例行公事。这些事件都是预先策划、提前宣布并加以宣传的。[13]时代在变革,新闻题材、创作方式应顺势而变。在重大新闻事件和时间节点发布导向性新闻产品,彰显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报道价值。
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南京举办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新千里江山图·锦绣江苏》;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活力四川》;杭州亚运会举行,万千目光聚焦浙江,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潮涌浙江》;“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行,世界媒体峰会开幕,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广州,推出《新千里江山图·开放广州》;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5周年,推出《新千里江山图·壮美广西》;“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在福建举行之际推出《新千里江山图·清新福建》……以重大社会文化事件为契机进行城市形象视频创作,为设定社会成员的“议事日程”,打造关注焦点、强化社会认同提供了可能,有效提高了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作为仪式性媒介事件,人民日报新媒体借助重大事件的影像回望升华了城市形象的精神向度,与当前社会踔厉奋发的精神内核互为应和,在为观众带来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美感与感动的同时,打造了城市形象的共通意义空间。
三、结语
城市的含义一方面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城市个体——它像是一本形象指南,对你讲述其所在地区的现实生活和历史记录;另一方面,总括而言,城市又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人类文明正是由一座座富有个性的具体城市构成的。[14]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时空背景下,影视创作不仅要让人获得情感共振、心灵共鸣,还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凝聚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但如果媒介作品中的城市形象都因媒介力量的参与指向了视觉与感受的物化呈现,不去思量其所承载的隐性意涵,无疑会由于人文精神的丧失而走向美学的空心化,导致以视觉为转向的文化表达失语。
人民日报“新千里江山图”系列微视频不落窠臼,以精致巧妙的构思呈现了一座座城市的风貌,回归至文化维度的编码解码,成为了唤起大众共同记忆的载体。“新千里江山图”把传统文化和“非凡十年”的发展成果结合起来,绘就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新千里江山图”的“出圈”,不仅是以经典再创经典的重要尝试,更是以技术创新塑造主流价值的传播理念实践,为我国主流媒体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
注释:
[1]苏永华.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9.
[2][5][12]熊捷.《新千里江山图》为何受青睐[J].人民周刊,2024(02):28-30.
[3][4]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756,763.
[6][8]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最新校订版[M].方益萍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35,1.
[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赵旭东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30.
[9]人民网.人民日报社社会责任报告(2022年度)[EB/OL].[2023-05-31].http://gongyi.people.com.cn/n1/2023/0531/c1511
32-40003160-3.html
[10]邵彦.青绿山水画卷传承东方美学[N].人民日报,2024-04-7(008).
[11]王珏.《千里江山图》文创开发类型多样、不断迭代 一幅古画的动人之旅[N].人民日报,2022-03-29(012).
[13]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林争旗 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18.
[1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作者:何泽昊,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影像传播;杨学明,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