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馔记
2025-02-07李丽琴
草乌
要是吃之前知道朋友老李请吃的是白族母语里的“悳”(de同“德”),我想我孩子父亲他们应该是不会去吃的。要是知道吃完这顿饭差点命归黄泉,他们更是不会去赴老李之约的。在我们的母语中,“悳”是一种指向不定的大毒药,记事以来人们形容某件事做不得时,常说的口头语是:要是此事做得的话,“悳”也吃得了。
老李和我丈夫他们几个是同事,平时工作之余经常一起打扑克、爬山、聚餐什么的,有什么好东西会相互分享一下,谁也不会想到,一段饱含情谊的饭差点让他们生离死别,差点让老李难辞其咎。
那是十多年前春天的一个平常日子,天阴着,孩子父亲感觉有些天气变化带来的不舒服,都快到十点了还赖在床上迟迟不起,老李打电话说做了一锅祛风除湿的猪脚炖附子请他们几个朋友中午去吃,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附子是老家男子经常吃的食物,吃着有风险,但祛风除湿效果好,据说煮四五个小时或更久后趁热吃,注意不着风不着凉便可安全,达到治病效果。
小时候看父亲也经常吃附子,他煮的都是炮制好的白附片,不加猪脚火腿,说那是药,女人小孩不能吃。记得他都是放在本地特产的茶罐式黑土陶罐里,然后放在堂屋的火塘或火盆的火堆边,守着那个陶罐煮半天,水煮少了不加冷水加开水,不让我们接触,到睡觉之前吃完就在堂屋睡觉,不出堂屋门,也没有过中毒经历,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那是一种毒性较大的药材。据大人们说白附片吃起来味道就如像煮土豆片一般。土豆我们天天吃,炭灰里焖熟的比煮的好吃多了。父亲煮的白附片没放猪脚火腿,看着没什么好吃的,也没什么神秘感,我们四五个兄弟姐妹谁也没有去馋,没人去动过他炖附片的陶罐。
老李的老家位置在滇西北高原一个深山坡地,那里远离集市,山高坡陡,喂养人的主要作物是苦荞、大麦、小麦、土豆和蔓菁,和人关系密切的家养动物主要是骡子、马、牛、羊、猪、狗和鸡。骡子和马用来生产生活的驮运,牛用来耕田犁地,狗看家护院,羊猪鸡不仅可以化作钱币换取油盐酱醋衣帽鞋袜,还长年累月为山民供给油荤肉食,让山中的男女老少即使远离闹市也把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深山多风雨,天公一有情绪,云雾便笼罩大大小小的山头箐谷,冰雹也不时混在寒风冷雨中敲门击窗。云雾亲密接触山间作物,会把它们滋养得青翠碧绿生机盎然,人接触多了便不是好事。它们的寒气侵袭着牧羊人的身子,让一个个好端端的人腰腿疼痛,关节变形,鼻青脸肿,肢体僵硬,即便有羊毛毡,也抵御不住那邪风寒雨的侵蚀,久而久之,山间硬汉也会被风湿症缠身,阴雨之日浑身疼痛,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常常卧床不起。
一物降一物,山中有伤人蚀骨的风湿之魔,便有降治它们的药草之道。在山民诸多克治风湿症的草药中,土乌头便是一种。位于滇西盐马古道之上,老李出生的村庄在深山中形成上百年,土乌头也在山中被佐食了上百年,那里还有个地名叫“草乌箐”,对这种能祛除病痛的良药,山民有事无事都会在采挖季节抽出时间去储备一些,天气阴晴不定之日,便会有哪家男子取下悬挂梁上的腊肉猪脚,加入草乌片炖上一锅,约三五个亲朋好友汇聚暖融融的火塘边,一边分享乡间趣闻笑谈世事,一边吃肉喝汤祛风除湿,其乐融融。
我没见过土乌头长什么样,据老李说,他们是吃惯了的,没有出过什么问题。我丈夫他们到老李住处的时候,附子猪脚早就已经炖上了,腊猪脚不炖几小时咬不动,老李夫妇和他们一边烤着火闲聊,一边等着附子火腿煮软煮烂。
几个好友都是教师,对于附子的好处和不好之处,他们多少有所听闻,吃着也是谨慎的,他们见附子不是白的便问老李,老李说那是黑附子,他们在老家吃习惯了,祛风除湿的功效比白附子要好,即便不在老家,他们隔个时日也会煮吃一回。他们看着老李夫妇吃得津津有味,也放心大胆地吃了起来,吃完了也不各自回家,一起商量着到朋友开在公路边的小卖铺前打扑克,相互开着玩笑说要是看到眼前出现小人人就彼此相互照应一下。
大约不到一小时,其中一人就开始觉得不适,先是觉得舌头麻木,后是头晕脚重下肢无力,旁边有个医务室便请医务人员看看,医务人员建议到卫生院,便被朋友们送到隔着三五百米的卫生院。一到卫生院,医生便给吸氧、催吐、用药等治疗。
然后是另外一个开始觉得不适,症状同于前者。
最后是我丈夫。
三个人都到卫生院了,大家才知道这不是一个小问题。那应该是这个乡镇卫生院有史以来最忙碌的一个下午,院里仅有的一个氧气罐在三个房间移来移去,被三个中毒者换着吸。到医院后,他们不同程度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率紊乱,比之前出现的严重得多。最严重的那个出现神志不清而昏迷,家属收到了病危通知书,但在他呼吸就要停止的时候,医务人员对他做了人工呼吸,然后他又开始有了心跳。
各家属照顾各家病人,我们没遇到过这种事,内心慌成一团,医生让做什么便做什么,记得给我丈夫量血压做抢救的两个医生一边相互说他血压一直下降,他们说血压都快量不上了的时候,我丈夫还能说话,他让我把手掌心垫到他身后的心脏位置,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一会儿医生说他的血压又上来了。
校长得知情况后核实还有老李夫妇吃过附子,马上叫人要带他们到卫生院,但老李夫妇都没有中毒现象,没有去。后来听说,老李夫妇那时候知道这三人中毒去医院抢救,已经吓得六神无主,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出这种事。
劫后余生,他们仨在医院继续观察。他们都觉得疑惑,是五个人一起吃,他们仨差点就去见阎王爷了,但老李夫妇都没有问题。他们这时才知道,老李炖的黑附子不是他老家带来的经炮制的土乌头片,而是当天从药店买来的川乌头,是我们白族母语里吃不得的“悳”,老李夫妇吃惯了,但都只吃了一点点,而我丈夫和两位朋友是不计量地吃,最终都到卫生院抢救才保住性命。幸好他们几个不是同一时间发作,卫生院只有一个氧气罐,要是他们仨同一时间发作,肯定有人保不住小命。看三人都没问题了,之前收到病危通知书的妻子骂了他们:“这些人真是太没有良心了!上有老下有小,竟然吃‘悳’,还有什么做不得的事!”他们仨一个都没回话,两天后自己拿着物什不好意思地从卫生院回到了工作单位。
这事给我们不小的教训,我们乡村有很多植物入药入菜,有的毒性较大,对毒性较大的食材,有经验者是有相应的谨慎之心,但大多时候我们在食用一种可药可食的植物时,人们多半是介绍它的好处,很少提食用禁忌。这对于内心淳朴、见识认知有局限性的乡亲们来说,很容易进入某种误区。
是药三分毒,我们平时在吃中药或中成药的时候,医生都有忌生冷的叮嘱,且中药用量都以克来计,而我们煮一大锅随意吃,多少存在风险,对于喜欢吃的人,很难避免过量食用。若是多了解一下食药材的功效和禁忌,酌情酌量食用,让药材发挥作用又不伤人,应该安全稳妥一些。

就如草乌是附子的别名,中毒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附片是经过炮制后毒性有所减弱,但不是吃附片就会安全,这种药材要煮四五个小时才能去除毒性,那些谨慎的人都是了解草乌特性和我父亲一样谨慎着吃,把握冷暖和食用量,而我丈夫他们分明是没了解草乌的特性,意识中只有中毒后会看到小人人的幻觉,不仅煮的时间不够多,也不计量食用,以致出现中毒严重的情况。
生活不易,有了丈夫和他朋友们的中毒经历,我们在此后的药膳食用中比较谨慎,遇到药膳不再人吃我随,而是了解清楚它们的作用与禁忌,保证自己安全食用的同时,尽量避免给他人增添麻烦。
树头菜
中午刚回到家,从楼下提着一袋树头菜走上来的朋友姚老师叫我拿点做吃,我以为她是下班时买的,边谢边回绝她。她说是亲戚们送给她的,自己吃不完,给我抓了好几把。
姚老师跟我们同住一栋楼,她山里娘家的亲戚们种有各种本地特产果蔬,作为楼里的熟人朋友,我家经常吃到她赠送的新鲜果蔬。那些果蔬有时是城里街子天亲戚下来没卖完拿给他们的,有她回娘家时带回来的,有时是紫玉胡萝卜,有时是水果白萝卜,有时是甘汁梨,有时是紫心洋芋。和这次的树头菜一样,带着滇西北高原的天然水土味道,我们都很喜欢吃。
树头菜我们不陌生,老家山中有生长,每到三月底四月初就会看到有山民采了到街市上售卖。树头菜长出些细嫩叶芽的那些外形与香椿有几分相似,都是嫩绿中带着些紫红。没有叶芽的又很像紫玉兰花苞,十多年前我们上山偶遇到这种珍稀野生蔬菜还想方设法去采。当时看到因采树头菜被砍下的大量树枝还直说可惜,觉得山民这种方法是在杀鸡取卵。
可惜归可惜,看着野生树的高大,看它们枝上长得密密麻麻的刺,才知道采树头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在山中见到的野生树有五六米七八米高的,也有十多米高的。那些小苞长在树枝顶端,人能够得着的极少,不那么做,即便人手脚再利索,也是采不了多少的。我们从这棵树走到那棵树,用尽地上捡来的棍子、钩子也没采到几株。
树头菜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之功效,不仅可以食用,还可治肝炎、痢疾、腹泻、风湿性关节炎、疟疾等。《本草纲目》载:“今山中亦有之。树顶丛生叶,山人采食,谓之鹊不踏。以其多刺而无枝敌也。”在清代以前的《云南志》及其后吴其浚编著的《植物名实图考》都对树头菜的食用方法及其特征做了详细记述,树头菜,学名楤木,别名刺老包、刺龙包、雀不踏、鸟不宿等,其嫩尖可作为蔬菜食用,入口微苦,回味甜。在我老家,也有可治胃痛、胃溃疡和可帮助人体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说法,每到采食时节,有心之人往往或采或买来佐食,享受舌尖美味之余,兼求祛风除湿、强身健体。
今年早春下乡采访,在滇西老君山麓一个小饭馆的后园见到几盆满身是刺的树干,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便向老板请教。老板说这是还没发芽的树头菜,她种了几年,有时客人自己采下来要她现做现炒。客人采摘体验和舌尖美味一并享受,老板不动声色就增加菜品,彼此都很愉悦。
树头菜性苦寒,和我们以前习惯吃的一样,老板给客人做的经常是腊肉炒树头菜。腊肉有时是火腿,有时是三线肉,有时是牛干巴。两者搭配,寒中带温,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很受客人青睐。
吃树头菜,除了留在舌尖上的不同美味,我还有十分深刻的记忆。2017年3月下旬,我去参加在大理举办的云南省首次农民作家培训班,期间有个议程是到洱海之源采风。我和一群师友到洱源县,乘船过茈碧湖逛完古梨园后在洱源县城吃午饭,当时席上就有一盘素炒树头菜。那餐桌没带转盘,树头菜就摆在我面前,筷子夹得多的自然是它。我当时只记着它的好而忽略它的寒凉性,一不小心就多吃了几口。吃多了也不知道,到回大理古城的路上就感到胃里极不舒服。平时很不犯肠胃病的我当时以为是晕车而强忍着,回到酒店大吐特吐了两三次,回想过程才反应过来是树头菜吃多了。有了那次带着教训的经历后我吃树头菜相对谨慎,有机会吃的时候只适量吃一点儿,生怕再出现那次过分不适的情况。
一种菜可食用,做法就会有很多种。做亲友赠送的食材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心中除了有对美食的期待,还有邻里之间的融融情谊。朋友赠送的树头菜有苞里已经长出一些小嫩叶的,有像玉兰花苞一样纯花苞的,量可以吃几次,我就想各种做法尝试一下。我先把苞里已经长出一些小嫩叶的挑出来,焯水去苦味后分两份,切片加腊肉炒一次,又切碎打入鸡蛋草果粉搅拌均匀炒一次,全家人都吃得很香,也没什么不适反应。那紫玉兰花苞一样的纯花苞部分在冰箱冷藏几天后,我又换了其他两种做法:把树头菜焯水后切碎,加入油炸花生,再放入爆香的姜、蒜、辣椒和生抽、盐、糖、醋、芫荽和芝麻调好的汤汁搅拌均匀上桌,立刻就成为家人喜爱的一道菜;另一种是把鲜豆米放入肉汤煮至微烂,再加入焯水后的树头菜,食用起来又是另一种美味。
作为一种可食可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绿色蔬菜,很多地方已经把树头菜当作经济产业栽培。和朋友的老家一样,有的地方把树种在田边地角或村头箐尾,有的与庄稼套种于山地里,栽得跟人差不多高,采摘起来很是方便。也有三五米高的,用专用收割刀一割就下来了。树头菜也不难种,土壤不干燥,有雨水滋润,平时稍微修剪打理就能长得很好。属于维护成本低收益高的纯天然优质蔬菜,树头菜有着美好的种植前景。
我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看到,一个彝族村寨把树头菜当作增收致富的绿色生态蔬菜来发展种植,家家户户种着树头菜,每年收入数千至数万元不等,在深山老箐种出了一片片属于自己的明媚春天。
一支箭
老家亲戚办客事宴请亲友,我们几个朋友紧赶慢赶也没有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老家。
傍晚,客人们都吃完饭了,厨房饭菜所剩不多,厨师除了给我们整拼出一桌八大碗,还给我们端出一小盆腊猪脚炖“苦药子”,时已宾走客散之际,盆里“水多鸭子少”,但味道挺香,朋友们吃完一盆还跟厨师再要来一盆,盛汤拌饭吃得津津有味。
“苦药子”是村里人根据食材的味道用途取的名称,我咨询过医生朋友,知道那是中药材一支箭。腊猪脚炖一支箭根或牛蒡根,是老家近年来办客事时席上出现的一道药膳。腊猪脚的香味和一支箭、牛蒡根的苦味相融合,不油腻,清香爽口。因有大众口口相传这两种药材的好处,席上的大人们都抢着吃这碗菜。如果有可能,吃完桌子上的那一份还想方设法跟厨房去要一些汤来喝,而我自己有食用过一支箭后出现肠胃不适的经历,每一次都没敢多吃,这次也是只喝了一点点汤尝尝香味。
一支箭在老家山中有生长,因为近年来在客事中的广泛应用,村中女子农闲就相约着到山上去采挖,回来洗净晒干备用。这宴请宾客的亲戚平时很不在老家,2021年冬日他们客事用的一支箭是从村中另外一户人家买来的,60元一市斤,亲戚家买了10斤让厨房尽量使用,才有后来的剩余。
近些年,我们村里人赶时髦似的,从山上采挖来一支箭或牛蒡根,在办客事时配上一碗腊猪脚火腿炖一支箭根或牛蒡根待客,因为这几种食材都比较难得,算是桌上一道较为珍贵的药膳。因难得,客事用量通常是按宾客人数计,厨房往往没有多余,大多数客人喜欢吃也不会多要,但也有些客人不了解情况,觉得好吃就想多吃点。这种情况帮主人家作各种安排的客事“总理”最清楚,他们除了安排所有议程仪式所需所用,还要妥善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遇到有些客人喜欢这个菜跟自己要时,智慧的客事“总理”会把声音提得老高,老远就向厨房喊话:“厨房今天有多余的苦药子吗?”见无厨师作答便心中有数,但为了让大家明白,也为了活跃气氛,还会用白族调大声说唱几句:“今天药子够不,不够定要早早提,厨房菜肴味道佳,宾客人人爱。”厨师一听不失时机用白族调说唱回答:“总理水平真真高,事务安排恰恰好,客人几桌菜几碗,吃不吃由你。”这白族调说唱,既不让人尴尬,也活跃了气氛,客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听进心里去,就不再惦记这个菜了。
说起我食用一支箭的不适经历,纯属无知无奈的结果。2018年寒冬,我们去距离县城90多公里的一个深山老寨子去采访一家企业的扶贫成果,时间晚了,工作人员便安排我们在他山中朋友家吃晚饭。到那户人家时一支箭猪脚汤早就炖上了,除此还有我们喜爱的蔓菁片、蕨菜、菌类等山中生态食物。当时不识一支箭,特意问过工作人员,他回答我说的也是叫“苦药子”,但没说出它们的具体学名,听着吃此“苦药子”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有治百病的意思,且没什么禁忌,我和两个同事也放下心来跟他们一起吃。因主人喜酒他们吃得较慢,我和同事吃过以后等了三四十分钟才得以坐上回县城的车。到半路我开始觉得肠胃不适,此时天早已黑过去,山间行路不方便下车,便强忍着到途中一个镇上才去找卫生间。那种不适在那个乡镇到县城的路上还在持续,回家吐了几回吃了药才慢慢缓解。
此后我便咨询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才知道我们吃的是中草药一支箭,一支箭功效与作用主要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毒、疥癣身痒、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毒蛇咬伤、烧烫伤和瘀滞腹痛等。听着还真有治百病的意思,就是他人吃了无事而我出现肠胃不适。作为医生,朋友听完我的经历当然也明白我要问的是什么,告诉我一支箭的禁忌主要是因为药性偏苦寒,脾胃虚寒者食用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情况。如果作为中药治病,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辨证使用,疾病好转或痊愈就要及时停药,以免损伤人体正气。
医生朋友还告诉我,一支箭首载于清代刘善述的本草著作《草木便方》,现代的一些本草著作如《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中也都有收载,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我对此兴趣较大,虽然没有及时去读医生朋友推荐的本草著作,但一直惦记着他的好意,没少去看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
有多家健康网站的药师介绍,一支箭全草都能入药,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对于常见的乳痈和疔疮,以及皮肤痛痒、跌打损伤都有着一定的治疗功效,如果有毒蛇咬伤的情况,还可以用一支箭研碎成泥状外敷解毒止痛。可想而知,对于缺医少药的山里人家来说,这样药用价值高的本草是多么地珍贵。也不难看出,体寒气虚患者和处于经期、孕期以及婴幼儿也都不适宜食用此类食材。
有了数次食后不适的经历,我遇到掺了中草药食材的药膳都比较谨慎。人与人的体质不一样,既然是药材,总会有适宜与不适宜吃的人。一支箭时常出现在老家的客事中,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在不适宜吃的时候去吃这碗菜,吃了有没有反应,遇到不适他们怎么处理。我跟小妹以及其他亲友了解了一下,很少有人在食用的时候提到它的食用禁忌,但知道是有凉性,他们每次遇到也都只吃一点点,没有什么不适反应。

我咨询的亲友都是中年人,身强体壮,对食用一支箭已经习以为常。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平时都有做不完的活计,一小点头疼脑热和肠胃不适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事,但老人小孩肠胃功能较弱,按照乡村有好东西会先给弱小食用的习惯,小孩子也有可能会吃到,他们的小心谨慎自然是好的。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无以计数的大事小情,父老乡亲常年跟土地打交道,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但因地处偏远,在认知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很多事情都要通过自己去实践摸索。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终是会好一些,生活中频频出现的植物得到我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丰富我们生活的同时,改善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牛蒡子
一支箭和牛蒡子都是近年村里人在客事上统称“苦药子”的食药材。
村人用来待客并称作牛蒡子的实际上是牛蒡根,相对于一支箭的难求,牛蒡子可以在自家菜园种植。2020年,我小妹就在自家菜园里种了一小块乒乓球桌大小的牛蒡子。
娘家菜园常年施农家肥,土壤肥沃,不仅叶片碧绿肥厚,生长一年的牛蒡根也长得肥壮。2022年春日有几个朋友一起闲聊,提到腊猪脚都表现出很想吃的样子,我就想着什么时候给大家煮一锅吃,5月回老家拿腊猪脚时提到牛蒡根,小妹说家里还有一点儿,从冰箱里拿出一小袋她冰冻的让我拿去。并给了我一小袋她采集的牛蒡种籽让我回去种。
那袋冰冻的牛蒡根水分较多,在车后备厢里放半天自然解冻后像是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拿回来那几天有两个朋友不在本地需要等,而牛蒡根解冻了也不适宜再冻,我便把它们切成片想晾干,但那几天正好下雨,我放窗台上两天后不仅没晾干,还看到有汁液渗出已经变质,便扔了。
村人食用牛蒡根并按日常语言习惯称它为牛蒡子,但如果要正确区分牛蒡子和牛蒡根,它们是有区别的。牛蒡根就是它的根。牛蒡子指的是牛蒡成熟后的干燥果实,它们的功效也不一样。时常在各种宴席上吃到牛蒡根,和我一样想了解它们功效的人也不少,我在一家科普网站看到一个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对网友清楚明白的回答:牛蒡子是牛蒡成熟后的果实,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润喉利咽,而牛蒡根是这种植物的根部,主要功效是补中益气、消肿散热。牛蒡子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所引起的痰多咳嗽、咽肿喉痛等相关症状;牛蒡根则用于治疗体虚乏力、头晕、面肿等病症。因为这两味中药材药性都比较寒凉,所以不能长期服用。
牛蒡属植物根系,还有恶实根、鼠粘根、牛菜的别名。《本草纲目》等记载其“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苦,寒、无毒”,称其“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看来看去,我也看出来了,它属菊科类,两年生草本植物,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上百倍,蛋白质和钙的含量为根茎类之首,可用来防治头痛、烦闷、皮肤瘙痒等症,并有降压作用,不仅入药,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做保健菜食用。
无毒,且有这么多的好处,牛蒡根却没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我觉得非常可惜。我小妹是在菜园里种下来了,但她和很多村里人一样,对牛蒡子的理解比较浅,就是简单的称为凉药。更多时候是听他人说什么就跟着怎么认为,也没有一些食用和禁忌方面的参考,她采收的牛蒡根除了客事也很少得到利用,多半是送人了。
其实,通过了解后,我也找出几种可以在父老乡亲们生活中应用的食谱:鱼肉泥、捣碎的牛蒡根、香菇丁、西红柿丁等做的鱼蓉羹有补益脾胃功效,适用于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牛蒡猪肚丝补脾益气,适用于糖尿病;牛蒡、海带、草决明做的牛蒡海带羹可清肝、化痰,适用于结膜炎、高血压、肝火旺引起的面赤头痛等;牛蒡根、老萝卜加水煎汤服可用于肺热咳嗽,面目浮肿;牛蒡根粳米煮粥顿服可用于诸疮肿痛;单方鲜牛蒡根加水煎服可治咽喉肿痛;牛蒡根切片晾干后用开水泡茶喝也可降脂通便。
这一查找整理后,我决定把小妹赠予的牛蒡子种下,看它们发芽、出苗、生长、开花、结果,生长至成熟期,再采挖牛蒡根洗净晒干,体验种植一株本草植物的乐趣,我从娘家带回牛蒡子的那几天天大晴,园子里的土壤干燥板结挖不动。以我的经验,这种天气即便把土壤翻挖起来,水分也会散发得很快,而不天天浇水,不时常看护,不注意遮阴,什么籽种都难以如期生长,于是,我便决定留到雨天多时再播种牛蒡子。
这一留就留了两周,到端午节那一天才有时间回老家去。2022年夏雨来得早也来得勤,到端午节,不时降临的一场场雨已经把草木大地都滋润渗透。我到园子里察看,一大蓬青刺果只剩十多颗黑果子,李子梅子一串串挂在枝头,薄荷发出鲜嫩的绿叶,而各种杂草杂木汲着土壤里的湿气,都在阳光下自由疯长。我把几株小棕树旁边的杂草杂木清除,在它们根部垒上一些腐殖土,让它们都精神地活在炽热的阳光下。那几株小棕树从娘家移栽回来几年,耐旱耐寒,没有不成活的,但常被其他植物遮住阳光雨露的那两株明显比其它几株长得弱小。再找园子边去年栽种的紫藤时,看到紫藤已经长出新枝条,但也被旁边随意乱窜的杂木枝条挤遮得难以分辨,一不小心我还把其中一根紫藤条扯断了,同样清理打整一番后让它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
我原想把牛蒡子种在紫藤旁边,作为两年生草本,牛蒡子应该种在相对固定的地方。去年我在那里深耕土壤播种了一些决明子,但没有好好回去照料,决明子没有长出来,或者是长出来后没照看又干死了。我用锄头把土地深翻起来后想着牛蒡根属于肉质直根,应该种在松软肥沃一点的土壤里,而这块地没施过农家肥容易板结,又决定把花盆里种了几年的决明子移栽过来,把牛蒡子种到花盆里。
土壤潮湿不难翻耕,把决明子移栽好后,我把几个花盆里的剩土也全部清理出来,掺拌好腐殖土草木灰后再放进去平整好。原想着要在花盆里划线规范株距行距一粒一粒点播牛蒡子,但此时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乌云密布晴朗了半天的天空,眼看暴雨就要来临,我只好把花盆拉到紫藤架下,像播撒其他作物种子一样用手把牛蒡子播撒种进四个花盆,再在上面覆盖上细土。
一阵暴雨过后,阳光又灿烂地普照老家的大地,查看一下天气预报,等雨持续下还要两三天。覆盖牛蒡子的层土干燥会影响它们出苗,而我们在老家的时间只有一天,为了保持表面层土的湿度,我剪了一些迎春花的枝条铺到播撒了牛蒡子的花盆上才放心离开。
再回老家已经是两周后,种在4个大花盆里的牛蒡子已陆续出苗,但按照我播种的数量,有一部分没有长出来。到7月1日再回去,牛蒡苗大都已经长成3片叶子,不过叶片大小相差较大,每株有一片牛蒡叶要大过其他几片数倍。那如婴儿手掌般大的牛蒡叶片,在几个大花盆中鲜嫩碧绿地长着,很是惹人喜爱。
此后隔一两周就回去看看,看着牛蒡苗一天天长大,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欢喜。它们不断给我展示自己成长的模样,长着长着,就开出了花,大花盆里就有了手指粗的牛蒡根。到可以采收时,我就把牛蒡子一粒粒收集起来,和绿茶一起冲泡饮用。那牛蒡根,嫩的煮药膳和家人朋友分享,老的切片晾干煮汤泡茶。
后来,每年家里的花盆花坛里都长出一些牛蒡子苗,在阳光雨露中开花、结果,在四季中,滋养着我们素朴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