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对大理高原湖泊的考察
2025-02-07汪冲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五月初十,伟大的明代旅行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万里遐征”来到云南。此后,他共在云南境内旅游、考察、生活了一年零九个月,“足迹遍及三迤的曲靖、澄江、临安、寻甸、武定、姚安、大理、鹤庆、丽江、永昌、顺宁、蒙化”等十几个府,相当于现今的曲靖、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德宏、临沧等10个地州市的46个县级行政区的境域。期间,他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旅行、考察、生活了近8个月,涉足今大理州境内的祥云、宾川、鹤庆、剑川、洱源、大理、漾濞、永平、巍山、弥渡、南涧等11个县(市),《徐霞客游记》(下称《游记》)提及的还有云龙,几乎关涉今大理州全境。云南是徐霞客在家乡以外生活时间最长的省份,大理则是他在云南游历期间生活时间最长的地区,也可以说是他在家乡江阴以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区。
在今大理州境内,徐霞客做了一系列的游览考察活动。其中,对高原湖泊的考察,就是他在今大理州境内游览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典型案例。分析论述徐霞客对大理高原湖泊的游览、考察与文字描述和记录,不仅可以掌握明代大理高原湖泊的情形,还可以对比从明代至今大理高原湖泊的变化和古今异同,对当前大理州的高原湖泊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湖泊考察情况
明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六,已在滇东和滇中地区游历长达7个多月的徐霞客,由时属姚安府(治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的普淜(今名同,已划属祥云县)进入大理府(治今大理市)的洱海卫(治今祥云县),首次进入今大理州地界。此后,他“三进大理州,两上鸡足山”,游览考察了祥云青海子、品甸海子、周官(此夕)海子、鹤庆草海、剑川剑湖、洱源海西海、茈碧湖、邓川西湖和洱海等今大理州境内10个明代高原湖泊,对这些湖泊的地理方位、形态、特点、风景、水产等做了或详或略的生动文字记录。这些记录或科学准确,或优美生动,是我们认识、欣赏、研究今大理州境内高原湖泊及其历史变迁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1个湖泊是祥云青海子。崇祯十一年农历十二月十七,他在由小云南驿上水目山途中,就游览考察了云南县(今祥云县)青海子的上流:“昧爽,饭。询水目寺在其南,遂由岐随山之东麓南行,盘入其西南坞中。共五里,有水自山后破峡南出,即洱海卫青海子之流也,是为练场村,村在水西。”十二月十九,他冒着雨雪离开水目山前往狗村铺去“观青华洞”。途中经过青海子湖畔的酒药村(今九约村)附近时,他又考察了青海子的西南岸:“陟坞循东山北向行五里,即青海子之西南涯也,遂与小云南来之大道遇,于是由青海子西涯西北向行。”途中,他一路考察了青海子周边的山川地理:“南山再突而北,濒于海,路或盘之,或逾之。”
在大理,徐霞客前后两次到祥云,多次考察青海子,他在《游记》中又称其为“青龙海子”。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八月中旬,他在滇西的永昌府(治今保山市)、顺宁府(治今凤庆县)等地转了一大圈后,又取道洱海卫前往鸡足山。十二月二十,他再游洱海卫清华洞途中,又考察了祥云坝子和青海子的源流关系:
洱海往鸡山道,在九鼎、梁王二山间,余昔所经者。骑夫以家在荞甸,故强余迂此。盖洱海卫所环之坞甚大,西倚大脊崇冈,东面东山对列,东南汇为青龙海子,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其南即清华洞前所逾南坳。其北即梁王山东下之支,平伏而横接东山者。自洱海北望,以为水从此泄,而不知反为上流。余亦欲经此验之,于是北行田塍间,西瞻九鼎道,登缘坡,在隔涧之外数里也。
康熙《云南县志》载:“青龙海,在县东南十里,水涯出八月,金龙山望之,头脚皆具,宛如游龙”,“青龙海”因其湖形似游龙而得名。“青海月痕”是祥云“古八景”之一,乾隆《云南县志》载:“在县治之东南青龙海。水光如镜,秋月涵之,更觉澄湛。”明清的云南县青海子之美,于此可见。但徐霞客来游时,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其湖光山色美景的文学描述上,而是重点做地理科学考察,这就是他地理科考意识和行动的典型体现。经过多次、多地的仔细考察,徐霞客最终得出了“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经胭脂坝,合禾、米诸甸水而北入金沙”的结论。385年过去,我们今天再研读徐霞客笔下的这些文字,几乎都能够准确推断出明代祥云青海子的地理方位、湖泊形态、面积大小和水流所向,可见其科学考察之专业、准确与精细。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2个高原湖泊是鹤庆草海。明代,鹤庆是与大理、丽江平级的府级行政区。公元1639年春天,徐霞客两进两出鹤庆府(今鹤庆县),对鹤庆的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溶洞穴等做了详细考察。当年农历正月二十四,他从鸡足山前往丽江途中,就曾考察过鹤庆草海:“桥下水颇大而潴,乃自西而东下漾共江者。”朱惠荣先生注释说:“此潴水今名草海。”即今鹤庆草海。那时,鹤庆还没有草海之名,徐霞客仅有此一句的简单记录。二月十一,他由丽江启程南下,又在鹤庆游历3天,虽然本次也没有记述过鹤庆草海,但他一定再次见过鹤庆草海。因为他所经过的石寨村(今新华村)就东临草海,是有名的“银都水乡”。而且,鹤庆素有高原“泉潭水乡”的美誉,徐霞客对鹤庆草海周边的龙潭做了详细考察,并在《游记》中有生动记录。如,黑龙潭在三岔黄泥冈山脊下陷成峡处,香米龙潭“甚广而澄澈”,“其潭大数十亩,渊然澄碧。”四庄龙潭“大百余亩,直逼西山,西山石崖插潭而下”,“其境水石潆回,峰崖倒突,而水尤晶莹晃漾,更胜香米之景”。石寨村附近“有一龙泉自峰下出,汇水为潭,小于四庄,东乃环堤为堰,水从堰东注壑去”;西龙潭“亦当西山东突之腋,汇水颇大,东北流者为此水,中为城北大路口水,东南引者为城中之水,其利为一郡之冠云”。根据徐霞客的考察记录,鹤庆坝子“两旁东有五泉,出石宝之下;西有黑龙、西龙诸潭,出西大山下”,可知这些星罗棋布的龙潭,就是鹤庆草海的水源,这些龙潭逐渐“潴”为草海。因这些龙潭与草海的灌溉,在徐霞客来时的明末,鹤庆坝子就“田禾丰美,甲于诸郡”,甚至连“冯密所”的麦子都“亦甲诸郡,称为瑞麦”,因“其粒长倍于常麦”。鹤庆,因为这些龙潭与草海的灌溉而富甲一方,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银都水乡”,至今依然。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3个高原湖泊是剑川剑湖。崇祯十二年二月十三,徐霞客从鹤庆前往剑川。途中,他考察了剑川剑湖的上源“清水江”:
下至壑底,有水自南峡来,竟壑中,北透峡去,是为清水江……其水犹滥觞细流,不足名溪,而乃以江名耶?其下流北出,当西转南下,而合于剑川之上流,然则剑川之源,不第始于七和也。
再往南,他远远就在山顶看到了剑湖:
行围壑间,又一里余,乃循南峰之西而南盘之。一里,出其口,始见其西群峰下伏,有峡下嵌甚深,南去稍辟,而东南峡中,似有水光掩映者,则剑川湖也。
为尽快考察剑湖,他快速“循西峰南下”,从东峡“直趋剑湖矣”。途中,他又“南望湖光杳渺,当东山之麓,湖北带壑连青,环畦甚富,意州治已在其间,而随峡无路”。再往西南走,他看到“南面豁然,其前无障,俯见南湖北坞,而州治倚西山,当其交接处,去此尚遥”。二月十四一早,徐霞客在剑川坝子北部“西南行平畴中”。当时,“雨霏霏至”,他一路只见“有大溪自北而南,平流浅沙,汤汤南注湖中”,但却看不到剑湖:“然湖自下山塍,已不可见矣。”后来,他经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是山塍堂者,实川之北尽处,其东南辟而为川以潴湖,其西北夹而为峡以出水者也。”
当天,徐霞客冒雨抵达剑川州治,然后趁着“天色大霁”,乘兴为金华山之游。途中,他“先眺川中形势”,看到剑川坝子“中围平川,东西阔十里,南北长三十里,而湖汇其半。湖源自西北来,向西南破峡去,而湖独衍于东南,此川中之概也”。在关帝庙,他又“东俯一川甸色湖光及东山最高处,见其雪痕层叠,甚为明媚”。在金华山绝顶,他“前俯平川”,看到剑川坝子“烟波村树,历历如画幅倒铺。后眺内峡,环碧中回,如蓉城蕊阙,互相掩映,窈蔼莫测”。徐霞客陶醉于剑川的湖光山色,在此“凭揽久之”。
二月十六,徐霞客离开剑川州治前往石宝山。他本以为一路将“滨湖而行”,但“大道俱西南循坡”,他因没能看到剑湖而感叹:“竟不见波光渚影”,言语间充满了遗憾。在石宝山道上,他又“南瞻印鹤山”,再次详细考察剑湖及其周边形胜:
(印鹤山)尖耸而当湖之南,为一川之南屏。其脉自湖东南下伏,而西度复耸,故榆城大道,过海门桥绕湖南而东,由其东伏处南逾而出观音山;湖流所注,由海门桥绕山北而西,由其西尽处南捣而下沙溪。
在这里,他将剑湖远景一览无余。二月十七,徐霞客从石宝山前往沙溪途中,又考察了剑湖的出水河——沙溪:“剑川湖之流,合驼强江出峡,贯于川中。”经过一路的行旅考察,他发现沙溪坝子“其坞东西阔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谷甚盛,剑川州皆来取足焉”。这是剑湖对沙溪坝子的灌溉之利。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4个高原湖泊是洱源海西海。崇祯十二年二月十七,徐霞客在沙溪前往浪穹县(治今洱源县)途中,在“沙腿村”东南、罗木哨西南“又见东麓海子一围,水光如黛,浮映山谷”,这就是今洱源县的海西海。再往前,他对洱源海西海及其周边形胜做了详细考察:
麓之东,平壑内环,小山外绕,自西大山北麓分支,回环东抱,又转而西,夹于南麓,四周如城,中辟如规,北半衍为平畴,南半潴为海子。海子之水,反西南逼大山之麓,破峡坠去,其中盖另一天也。
罗木哨即今龙门哨,在洱源县北隅,其西南的海子就是徐霞客所见“水光如黛,浮映山谷”的浪穹西海子,今称海西海。徐霞客说,一个坝子当中,“南半潴为海子”,可见海西海也算是一个小型湖泊了。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5个高原湖泊是茈碧湖。二月十八,徐霞客抵达他期待已久的浪穹县,途中考察了洱海上源的茈碧湖:
余南行塍间,其坞扩然大开……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畴更沃;过此中横之溪,已全为浪穹境矣……于是又西南行塍间,三里,转而西;三里,过一小石梁,其西则平湖浩然,北接海子,南映山光,而西浮雉堞,有堤界其中,直西而达于城。乃遵堤西行,极似明圣苏堤,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湖中鱼舫泛泛,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湖名“茈碧”,有以也。
当时,徐霞客沿着茈碧湖岸“遵堤西行”,一路考察欣赏着茈碧湖美景,对其不吝辞藻、极尽赞美。
在浪穹县,徐霞客两度穿行“极似明圣苏堤”的茈碧湖堤,又与神交已久的浪穹名士何巢阿泛舟同游茈碧湖,对茈碧湖作了详细考察,在《游记》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记录其湖光山色和周边形胜:
西二里,湖中有阜中悬,百家居其上。南有一突石,高六尺,大三丈,其形如龟。北有一回冈,高四尺,长十余丈,东突而昂其首,则蛇石也。龟与蛇交盘于一阜之间,四旁沸泉腾溢者九穴,而龟之口向东南,蛇之口向东北,皆张吻吐沸,交流环溢于重湖之内。龟之上建玄武阁,以九穴环其下,今名九炁台。余循龟之南,见其腭中沸水,其上唇覆出,为人击缺,其水热不可以濯。
这就是位于茈碧湖中平台上的九气台温泉。当时,徐霞客急于入城访何巢阿,没有沐浴九气台温泉,而是径直“由台西复行堤间”,穿过“极似明圣苏堤”的茈碧湖堤“入浪穹东门”,下午即“入叩何公巢阿,一见即把臂入林,欣然恨晚。”
二月十九上午,“何君具舟东关外”,邀请徐霞客“同诸郎四人登舟”去游茈碧湖。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说:“舟小仅容四人,两舟受八人,遂泛湖而北。舟不用楫,以竹篙刺水而已。”当天,他们“渡湖东北三里,湖心见渔舍两三家,有断埂垂杨环之”。徐霞客说:“何君将就其处,结楼缀亭,绾纳湖山之胜,命余豫题联额。”他连连答应。在湖心,徐霞客一边流连风景,一边认真考察,“眺览久之”。
徐霞客随身携带的《大明一统志》卷之八十六“大理府·山川”篇载:“明河(即)宁湖,在浪穹县西北五里,周回五十里,水色如镜。”这就是徐霞客游览考察的茈碧湖。道光《云南通志稿》卷六十九“大理府”篇“物产”条载:“茈碧花,产宁湖中,似白莲而小,叶如荷钱,根生水底,茎长六七丈,气清芬,采而烹之,味美于莼。八月花开满湖,湖名茈碧,以此。”徐霞客于早春二月来游,没能见到茈碧花盛开满湖的景象,所以对茈碧湖的名称来历有自己的解释,认为是因“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而得名。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6个高原湖泊是浪穹海子。关于浪穹海子,徐霞客二月十七在罗木哨附近时就曾考察过其上源的一条溪流:“其溪自三岔路涧峡发源,经观音山过此,而西南绕出洞鼻,合浪穹海子及凤羽闷江,而同入普陀崆,南经中所下洱海者也。”浪穹海子其实与茈碧湖相连相通,可算是茈碧湖的北半部分,但在徐霞客的眼中笔下,是将其作为两个湖泊来记述的。二月十九,他和何巢阿父子泛舟同游览茈碧湖后,“仍泛舟西北二里,遂由湖而入海子”。经过实地考察后,他在当日《游记》中记述说:“南湖北海,形如葫芦,而中束如葫芦之颈焉。湖大而浅,海小而深,湖名茈碧,海名洱源。东为出洞鼻,西为剸头村,北为龙王庙,三面山环成窝,而海子中溢,南出而为湖。”可见,他是从一个专业地理学家的角度出发,将茈碧湖和浪穹海子划分为两个湖泊。
徐霞客对浪穹海子也做了详细考察,最终得出结论:
海子中央,底深数丈,水色澄莹,有琉璃光,穴从水底喷起,如贯珠联璧,结为柱帏,上跃水面者尺许,从旁遥觑水中之影,千花方蕊,喷成珠树,粒粒分明,丝丝不乱,所谓“灵海耀珠”也。
徐霞客对浪穹海子的考察,不仅采取了现场实地考察的方式,还采取了参考借助历史文献和相关记载的方式。他在当日《游记》中又介绍说:“《山海经》谓洱源出罢谷山,即此。杨太史有《泛湖穷洱源》遗碑没山间,何君近购得之,将为立亭以志其胜焉。”可知徐霞客不仅研究了《山海经》的相关记载,还参考了杨慎(字升庵)的《泛湖穷洱源》碑。后来,他们又“从海子西南涯登陆”,沿途又考察了浪穹海子西南涯。当天下午,他们在何巢阿亲戚家吃过午饭后,徐霞客“仍下舟泛湖”,又在茈碧湖中游览了一圈才回到浪穹县治。
二月二十,何巢阿长子又“携盒抱琴”来邀徐霞客“再为九炁台之游”,他们又沿着茈碧湖“竟堤而东”,再次游览考察茈碧湖并“拟浴于池”,后因“浴池无覆室,是日以街子,浴者杂沓”才放弃泡温泉的计划。虽然没有泡温泉,但他们在九气台“抚琴命酌”,又就“龟口泉瀹鸡卵为餐”。徐霞客品尝后,认为这里的温泉煮鸡蛋“味胜于汤煮者”。回家的路上,丝竹俱精的何长君“抱琴向风而行”,大风呼呼地吹着琴弦,琴弦发出优美悦耳的声音,徐霞客描述说:“以风韵弦,其声泠泠”,甚至发出了“山水之调,更出自然”的评价。这样的茈碧湖春游,颇有孔夫子和徒弟们“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风流雅趣。
浪穹海子和茈碧湖是大理母亲湖——洱海的上源,两湖有出水河与洱海相连通。崇祯十二年三月初九,徐霞客在离开浪穹县治前往邓川州(治今洱源县邓川镇)的途中,到“练城”附近时又考察了浪穹海子和茈碧湖的出水河:“此县普陀崆水口,既极逼束,而又天生此一阜,中悬以锁钥之。茈碧湖、洱源海及观音山之水出于阜东,凤羽山之水出于阜西,俱合于阜南,是为三江口。”从徐霞客此处记述可知,早在明代,浪穹海子就有“洱源海”之别名。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7个高原湖泊是邓川西湖。当年三月初九,徐霞客由浪穹县抵达邓川州中所,住宿在此前曾借宿过其来凤庄的邓川乡绅刘一金家。初十,刘一金告诉徐霞客“西山下有湖可游”,并约他相与“同泛”。接着,刘一金就“令人觅小舟于江岸之西覆钟山下”。这个湖,就是至今仍闻名遐迩的大理邓川西湖。
当天,徐霞客和刘一金在“四山雪色照人”的天气里,泛舟游览邓川西湖。在前往西湖途中,徐霞客对邓川坝子四隅的山川形胜做了详细考察:
盖中所当弥苴佉江出峡之始,其地平沃,居屯甚盛,筑堤导江,为中流所;东山之下,有水自焦石洞下,沿东山经龙王庙前,汇为东湖,流为闷地江,是为东流所;西山之下,有水自钟山石穴中东出为绿玉池,南流为罗莳江,是为西流所,故其地亦有三江之名。然练城之三江合流,此所之三江分流,虽同南行注洱海,而未尝相入也。
弥苴佉江即今弥苴河,闷地江今称永安江,罗莳江即今罗时江,三江在邓川坝子中各自分流后向南注入洱海。徐霞客在这里详细考察后,指出了邓川三江分流与“练城”三江河流的区别。刚跨过罗时江的小桥,徐霞客就看到“桥之北,水塘潋滟,青蒲蒙茸;桥之南,溪流如线,蛇行两畦间”。当时,他们正“踞桥待舟”,徐霞客“北望梅花村绿玉池在里外”,非常想去游览,但因“隔浦路湿”且“舟至便行”,所以“竟不及北探也”。
等待舟船的间隙,徐霞客也丝毫不放过任何考察的时机。在这里,他看到“钟山峙桥西北,溪始峙桥正西,盖钟山突而东,溪始环而西。溪始之上,有水一围,汇绝顶间,东南坠峡而下,高挈众流之祖”,这就是“溪始”名称的由来。船到后,他们坐船“随溪遵其东麓南行”,一路只见“两旁塍低于溪,壅岸行水于中,其流虽小而急”。这是邓川西湖上流的情景。途中,他们一度因为“两岸渐平,走沙中壅”而导致“舟胶搁浅不前”。两人只好“登岸行陇”,船夫则“凌波曳舟”。五里后,“复下舟。少曲而西,半里,遂南挺而下湖。”
在邓川西湖游览考察后,徐霞客发现邓川西湖比杭州西湖更美:
湖中菱蒲泛泛,多有连芜为畦,植柳为岸,而结庐于中者。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翛翛天成,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罂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景趣殊胜。
邓川西湖水域内有六村七岛,湖内芦苇、垂柳遍布,水产丰富。正如朱惠荣先生所说,“扁舟轻摇,湿地风光绝佳”。徐霞客来时的邓川西湖,湖中菱蒲泛泛,湖岸则高柳莹堤,还有很多人家结庐其中,“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窅然罨画”,远处“四山环翠”,湖中所种的大蒜大如拳头、味道极好。更美且更有特色的是,当时的邓川西湖,竟然就有大片大片的“罂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的确是“景趣殊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游圣”的心中,大理西湖的美,是连誉称“天下第一湖”的杭州西湖都不能及的。这是游圣心意,也是山水诗意,更是天地真意,既是徐霞客游记文学的修辞,也是他地理科学考察的写实。徐霞客在这里仔细考察、游赏、观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路在湖之东,弥苴佉江西岸,若由陆路行,不复知此中有湖,并湖中有此景也。”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8个高原湖泊是洱海。洱海是徐霞客在大理州多次通过远眺、近观等方式详细考察过却又留下永远遗憾的高原湖泊。早在初上鸡足山时,他就在鸡足山绝顶四观峰远眺过洱海。崇祯十一年腊月二十七,徐霞客在鸡足山绝顶考察后就在当日《游记》中说:
殿亭四围,筑城环之,复四面架楼为门:南曰云观,指云南县昔有彩云之异也;东曰日观,则泰山日观之义;北曰雪观,指丽江府雪山也;西曰海观,则苍山洱海所在也。
崇祯十二年正月二十,他又在鸡足山绝顶西眺洱海:
四顾他麓,皆平楚苍苍也。西南洱海,是日独潏荡如浮杯在掌。盖前日见雪山而不见海,今见海而不见雪山,所谓“阴晴众壑殊”,出没之不可定如此。
北上丽江的徐霞客,二月下旬南返后,从鹤庆到大理期间,途中考察时多次提到一些河流向南注入洱海。崇祯十二年三月初十,他泛舟邓川西湖后直趋上关,终于在邓川驿附近亲眼看到了洱海:
南望洱海直上关而北,而德源横亘之南,尚有平畴,南接海滨。德源山之东,大山南下之脊,至是亦低伏东转,而直接海东大山。盖万里之脉,至洱海之北而始低渡云。
此后,他一路朝着洱海方向进发,“由嘴南仍依西山南下,二里,下度一峡口,其峡自西山出,横涉之面南上坡间。又二里,有坊当道,逾坡南行,始与洱海近”。再向南五里,他见“西山之坡,东向而突海中,是为龙王庙。南崖之下,有油鱼洞,西山腋中,有十里香奇树,皆为此中奇胜”。于是“从大路东半里,下至海崖”,看到“其庙东临大海,有渔户数家居庙中,庙前一坑下坠,架石度其上如桥”。这是洱海边的“油鱼洞”。
徐霞客详细考察了洱海“油鱼洞”和其中的油鱼。他在当日《游记》中说:“从石南坠坑下丈余,其坑南北横二丈,东西阔八尺,其下再嵌而下,则水贯峡底,小鱼千万头,杂沓于内。”当地渔人看见他后,还故意“取饭一掌”撒向水中,洞里的油鱼就“群从而嘬之”。
经过考察,徐霞客发现“油鱼洞在庙崖曲之间,水石交薄,崖内逊向内凹而抱水,东向如玦,崖下插水中,崆峒透漏”,“其下有细穴潜通洱海,但无大鱼,不过如指者耳”。他记述大理的油鱼说:“每年八月十五,有小鱼出其中,大亦如指,而周身俱油,为此中第一味,过十月,复乌有矣。”这是他仔细考察的结果。
在油鱼洞附近,徐霞客又考察了洱海边的地形地势:
崖之后,石耸片如芙蓉裂瓣,从其隙下窥之,多有水漱其底,盖其下皆潜通也。稍西上,有中洼之岩当路左,其东崖漱根,亦有水外通,与海波同为消长焉。
当晚,他在三家村参观“十里香”奇树后到沙坪村住宿。三月十一,他由沙坪村向南到上关考察,发现其地“当山垂海错之外,巩城当道,为榆城北门锁钥,俗谓之上关,以据洱海上流也”。出上关后,他一路“依点苍东麓南行”前往蝴蝶泉。途中,他一定游览考察过洱海。后来游古佛洞,他又“坐其内随峡引眺”,远观洱海,见其“正遥对海光”,并在这里“观玩既久”后才下山。在周城村附近的大道上,徐霞客又“遥望洱海东湾”,见“苍山西列,十九峰虽比肩连袂,而大势又中分两重”。
徐霞客在今大理古城近10天,与何巢阿同游苍山清碧溪、感通寺、崇圣寺、清真寺等地,并在大理古城逛三月街,似乎再未考察过洱海。此后,他经漾濞、永平、永昌到腾越(今腾冲),再到顺宁府、云州(今云县)等地考察澜沧江,在滇西转了一大圈后,又于当年八月十七抵达蒙化府城(治今巍山县),第3次进入今大理州境内。八月二十,他又到洱海卫清华洞游览,可惜又是“水当洞门”,他只好“望门而止”,两次都遗憾地未能深入游览考察祥云清华洞。八月二十二,他经宾川州治再上鸡足山。此时,距离他当年正月二十二离开鸡足山,已整整7个月。再上鸡足山,徐霞客感慨万千:“回忆岁初去此,已半载余矣。”此后,直到九月十四,他都在鸡足山游览考察。九月十五以后,《游记》缺失,季梦良说:“自九月以迄明年正月,皆在悉檀修志之日也。”再后来,徐霞客就“两足俱废”,由“丽江木守为饬舆从送归”了。由此可知,自从当年三月二十离开大理古城后,徐霞客当未再游览考察过洱海。但是,与在昆明时立志要“完省西南隅诸胜”相似,再上鸡足山的徐霞客,时常怀有“完洱海周边诸胜”的心愿。九月初九己卯重阳节当天,他还在《滇游日记》中说:“欲往大理取所寄衣囊,并了苍山、洱海未了之兴。”但因此后不久就“两足俱废”,这个“苍山、洱海未了之兴”,因之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徐霞客在今大理州境内考察的第9个湖泊是祥云品甸海子。崇祯十二年八月二十,徐霞客经蒙化府再到洱海卫。前往清华洞途中,他又考察了当时的一个季节性湖泊——品甸海子:“有村庐倚西山而居,曰品甸。由其东一里余,再北上坡,乃一堤也。堤西北山回壑抱,东南积水为海,于时久早,半已涸矣。从堤而东半里,一庙倚堤而北悬海中,为龙王祠。又东半里,转北,堤始尽。”徐霞客来时正是夏秋交替之际,但“品甸海子”因“久旱”而处于“半涸”的状态,成为一个季节性湖泊。

高原湖泊的现状
山川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生圣人以传之。“游圣”徐霞客,正是以其清新绝美之奇文字,为大理山川湖泊立传。有《游记》的相关记录,后人再游大理众多的高原湖泊时,可以搁笔矣。那么,385年过去,徐霞客笔下的大理高原湖泊,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
青海子是祥云人民的母亲湖。徐霞客在《游记》中说:“余夙闻洱城北有米甸、禾甸、荞甸之名,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经胭脂坝,合禾、米诸甸水而北入金沙,意此脊之北,荞甸水亦东北流。”从这些地名就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周边百姓就都受青海子及其支流水源的灌溉养育之赐。明代以前,青海子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徐霞客笔下的酒药村“小海子”、品甸海子和周官(此夕)海子等,很可能都是青海子靠近山麓的一部分水域。历经从明初到明末近300年的变迁,到徐霞客来时,祥云青海子已分成好几部分,一些靠近山麓的小海子与青海子逐渐分离为独立的池塘和湖泊。祥云青海子的历史变迁,正是明代以来人类圩垦开发、围湖造田的典型体现。明初在云南县设洱海卫后,大量军屯人员进驻,数百年间的持续圩垦和开发,青海子逐渐被分为不相连属且面积越来越小的几部分,这才有了徐霞客所见的4个大、小不同的海子,甚至在他来时,酒药村小海子、品甸海子就已经成为了季节性的湖沼湿地。如今的祥云青海湖,四面都被村庄包围,湖岸种满莲藕、芦苇,湖中盛产鲫鱼、鲤鱼、青鱼等,既是四周百姓的“母亲湖”,又是水生动植物的“乐园”,但其面积已较明清大大缩小,“湖长3公里,宽1.8公里,面积6.3平方公里,水位1966米,水深3~6米”,几与沼泽湿地无异。倒是徐霞客来时就“久旱则半涸”的“品甸海子”和“有水盈盈”的周官(此夕)海子,又较明代更为水光潋滟。新中国成立后,祥云县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将品甸海子和周官海子建成水库,分别取名“丰收水库”和“前进水库”,又恢复了两个海子的水体生态功能。现在,祥云当地人仍习惯俗称“丰收水库”为“品甸海子”,称“前进水库”为“浑水海”,古老的小云南至今仍受其赐。
徐霞客来时的“水乡银都”鹤庆,除了那些“甚广而澄澈”,“其潭大数十亩,渊然澄碧”,“大百余亩”,“水石潆回”“晶莹晃漾”的龙潭星罗棋布外,似乎“桥下水颇大而潴”的江流还没有最终形成万亩草海。如今,徐霞客笔下“渊然澄碧”的鹤庆草海,包有北海、中海、东海、南海4大核心区域,“宽1609亩,平均水深1.6米,最大水深2.6米”,是天鹅、灰鹤、紫水鸡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和赤麻鸭、绿头鸭、鸬鹚、玉嘴秧鸡等越冬水禽的繁衍栖息地,国家试点的高原淡水湿地公园,时刻吸引着大批游客,年年都上演着“人鸟和谐”的盛世山川水乡图景。
剑川坝子中“湖光杳渺”“湖汇其半”的剑湖,由于上游及周围植被遭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湖中,湖水面积逐年缩小,水深逐渐变浅。如今的剑湖,“水面仅7.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9米”,蓄水量约1680万立方米。湖中有鱼类15种,其中中国土著鱼类8种,后背鲈鲤、云南裂腹鱼、光唇裂腹鱼和杞麓鲤等4种为云南特有,高原鳅则是剑湖特有独有的种类。现在再到金华山顶远眺徐霞客笔下“烟波村树,历历如画幅倒铺”的剑川坝子,剑湖虽依然“波光渚影”,但已没有“湖汇其半”而“湖独衍于东南”的浩荡气势。
在洱源县,徐霞客笔下“水光如黛,浮映山谷”的罗木哨海子,则已扩建为天然的高山水库,今称“海西海”。其湖“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0.9公里,面积约2.6平方公里。岸线长约10公里,平均水深10米,最深处16米”,总库容约2227万立方米。海西海三面临山,山中竹树成林,一面连坝,若登高远眺,依然是徐霞客笔下“又见东麓海子一围”,“四周如城,中辟如规,北半衍为平畴,南半潴为海子”的景象,仍是徐霞客所见的模样。不仅如此,因其湖广袤约十里许,而四周远山环抱,峰峦拥秀,四面值荷开时,宛然一幅西子照镜图。每当浪静风平之际,则湖边的悬崖峭壁、古庙溶洞、绿树红花等皆倒映在湖中,有所谓“海映山奇观”,令人赏心悦目、道妙称奇。
在徐霞客的眼中笔下,明代的浪穹海子虽然与茈碧湖相连相通,但他在《游记》中还是从一个地理学家的专业角度,将其作为两个湖泊来记述。现在,茈碧湖北半部分的浪穹海子已基本被圩垦开发而不存。相较明清,茈碧湖的面积也大大缩小。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水淹洱源坝子时,茈碧湖面积曾扩大到28.36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茈碧湖作为洱源县的重点水利工程,几经修建、筑堤围湖,成了用于灌溉6万多亩农田的水库。1955年3月至1956年9月,洱源县将“南映山光,北接海子,有堤界其中”的湖泊面积缩小,建成一个中型水库。现在,“茈碧湖湖面为8平方公里,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一般水深11米,最深处32米,平均水位海拔2056米”,正常蓄水位2056.2米,总库容9322.4万立方米。虽然北半的“浪穹海子”已不存,湖泊面积大幅缩小,外湖已出现沼泽化现象,但徐霞客笔下“湖中鱼舫泛泛,茸草新蒲,点琼飞翠,有不尽苍茫、无边潋滟之意”的茈碧湖风光,至今仍然可见。茈碧湖特有的茈碧花,现在也偶然少量可见,为睡莲科草本水生植物,其叶呈心脏形,浮于水面,茎长七八尺,扎在水底泥中。其“花有白色、粉红,还有花瓣边缘为紫色的,但花蕊都是金黄色。七八月间开放,每天上午十一时陆续开放,正午最盛,下午五时左右闭合,又称‘子午莲’”。茈碧花开时,湖边清香扑鼻、袭人衣面。
邓川西湖今又称“大理西湖”,位于洱源县邓川坝子西部的苍山第一峰——云弄峰山麓,镶嵌在右所镇西部的覆钟山下。当年,徐霞客在湖中泛舟时,称其“三里而湖尽”,可知当时并不算大。如今,大理西湖“湖长3公里,宽2.5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枯水期蓄水量593万立方米,洪水期蓄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水域内有六村七岛,水产丰富。湖内芦苇、垂柳遍布,扁舟轻摇,湿地风光绝佳”。
现在,虽然徐霞客笔下“湖中菱蒲泛泛”,“种蒜大如拳而味异,罂粟花连畴接陇于黛柳镜波之间”的景象已几不可见,但其湖光山色秀丽依旧。2023年8月,云南与浙江两省徐学研究会在大理联合举办“王士性与徐霞客旅游考察大理学术研讨会”,浙江省徐学专家到邓川西湖实地考察后也认为徐公“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的评价,良有以也!
洱海是当代云南9大高原湖泊中的第二大湖,自古就是大理人民引以为豪的“母亲湖”。《大明一统志》卷之八十六“大理府山川”载:“西洱海,在府城东,古叶榆河也。一名洱海,又名西洱河。源自邓川,合点苍山之十八川而汇于此。形如人耳,周三百余里,中有罗荃、浓禾、赤崖三岛及四洲九曲之胜,下流合于漾濞江。浓禾岛形如几案,故又名玉案山。”洱海面积自古至今变化不大,“现今洱海湖面宽250平方公里,南北长40.5公里,东西宽3.4~8.4公里,湖岸线长116公里,平均水位海拔1974米,湖水呈绿色。喜洲附近有一沙堤伸入海中,俗称海舌,分洱海为两部分。北为内海,水深一般不足13米;南为外海,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达21米”。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洱海不断出现“生产生活对湖体过度侵蚀”,“流域污染日益加重”,“污染负荷不断增加”,“蓝藻大面积暴发和聚集”等生态环境破坏和水体污染的情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来到洱海之滨,在洱海湖畔留下“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的约定,殷殷嘱咐云南省和大理州:“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云南考察,作出了“守住守好洱海”的重要指示。8年多来,为更好保护洱海,大理州在洱海流域范围内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对环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实施了生态搬迁。在洱海流域全面推行“三禁四推”工作,有效阻断了农业面源污染入湖。大力实施了27条主要入湖河道生态化治理,截至2022年底,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大理州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全流域加强保护修复,如今的苍山洱海风光更加绮丽多姿。大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一度消失的海菜花重现洱海,星星点点连片绽放。
当代意义和价值
明清600多年来,徐霞客考察记录过的近30个云南高原湖泊中,滇东的曲靖交水海子、陆凉中涎泽、嵩明嘉丽泽、寻甸南海子、潘所海,滇南的石屏宝秀山巨塘、泸西矣邦池和知府塘,滇西的丽江中海、保山青华海、干海子和腾冲的干海子等,或完全消失,或彻底干涸,或大幅缩减,湖泊形态和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滇中的昆明滇池、江川星云湖、通海杞麓湖、石屏异龙湖等,虽然都还在,但面积相较明代已大幅缩小,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相比起来,大理州的情况要好得多,虽然部分湖泊水域面积也有所缩减、水体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破坏。
令人欣慰的是,徐霞客笔下的这10个大理高原湖泊,历经近500年的时光流转,虽然水域面积大小、水体生态环境等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至今无一消失,部分湖泊甚至更加渊然浩渺,在云南诸多的高原湖泊中,算是保护较好的典型。与徐霞客差不多同时的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曾在《广绎志》卷之五中说:“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惟大理得之。”自古以来,大理的洱海、茈碧湖、剑湖、邓川西湖等高原湖泊,就与周边的山川共同构成了大理的锦绣江山。徐霞客所考察的这10个大理高原湖泊,就是大理秀美山川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这些高原湖泊,就是保护好大理的秀美山川。徐霞客对大理高原湖泊的考察与记录,对大理州当前的高原湖泊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旅游产业价值。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被尊为中华“游圣”,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当前文化与旅游业态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徐霞客是顶流的文化旅游IP。自古以来,大理就是闻名遐迩的旅游目的地。高原湖泊也是人们到大理游览观光和考察的主要对象。因为徐霞客游览考察和记录的加持,让大理的高原湖泊知名度更高、文化和科学属性更强。现在,人们到大理旅游,都会循着徐霞客的脚步、跟着徐霞客的文字记录慕名游览洱海、茈碧湖、剑湖等大理高原湖泊,这是徐霞客文化品牌对当代旅游业的直接赋能。二是历史文献价值。徐霞客对大理高原湖泊有生动记录,是大理高原湖泊的重要历史文献。可以直接参照《游记》的相关记述,力争打造还原祥云青海子、洱源茈碧湖、邓川西湖等湖泊的历史水体形态,再现徐霞客笔下胜过杭州西湖的高原湖泊美景,促进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三是生态保护价值。可以结合《游记》与古代方志文献的相关文字记录,进一步强化提升高原湖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力度,从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的角度,打造还原这些高原湖泊最好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培育茈碧花、油鱼等大理高原湖泊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四是名人效应价值。徐霞客的生态环境思想理念,本身就是徐霞客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结合《游记》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典型案例和文字,大力弘扬徐霞客精神,放大名人效应,宣传、倡导徐霞客的生态环境理念,让中华“游圣”为大理的高原湖泊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