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全面振兴的规律意蕴、三重内涵与崭新蹊径
2025-02-01吴慧娟
摘" 要:乡村全面振兴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式现代化整体要求背景下目标任务更加明晰,要求更加系统全面。乡村全面振兴是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继承发展的中国式探索。在此规律意蕴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链条举措,是着眼和兼顾“五位一体”系统振兴的全方位战略,是最终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全覆盖的科学路径。以规律为基础,以内涵为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遵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以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文化生命体沁润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内涵意蕴;崭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67-05
Abstract: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marks tha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as clearer goals and tasks and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requir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China modernization.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based on a China-style exploration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laws of govern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human society. Under the spirit of this law,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full-chain measure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resul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t is an all-round strategy that focuses on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five-in-one\" system, and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realizing development results benefiting all people. A scientific path. Based on laws, with connotation a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nd with China's modernization as fundamental compliance, this paper proposes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rejuvenating rural areas with rural cultural life.
Keywords: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China modernization; the laws of socialism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a new path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下,乡村全面振兴正当其时。
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发展理念在“三农”工作中的贯彻实施成果,标志着我国对科学认识和把握“三农”工作总抓手实现了又一次思想提升,凸显了我国乡村振兴阶段性全局性的转变。在这一现实性转变和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现代化”要求下,正确解读和把握乡村全面振兴是应有之义,“全面性”是突出特征和主要抓手。
1" 乡村全面振兴的规律意蕴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把握,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规律的继承发展,是一场科学性和存在性的实证。乡村全面振兴实质上是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回应,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对“三大规律”的中国式探索。
1.1" 乡村全面振兴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坚持贯彻
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前提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障。
乡村全面振兴是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现实呈现、共产党执政目标的坚实巩固、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实践落实。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源性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1]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力量来源,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农民是中国的重要阶级成分,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同时,乡村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发展最好的软着陆和最大后备,是国家经济的最强兜底。中国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为了农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稳定必须依靠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振兴。同时,农民是英勇的,但农民不可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是世界革命的历史所证明了的,农民必须跟着工人阶级走[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领导力量,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乡村振兴被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根本政治保障,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关于乡村振兴制度、法律保障,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并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关键一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发挥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全面振兴举旗定向、掌舵稳帆的领导保障作用。
1.2" 乡村全面振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要求意味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凸显了社会主义矛盾转变下其工作重点的转移,乡村全面振兴是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的体现,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最终成效。
所谓中国建设(或中国经济建设)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就是说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的路[3]。历史和实践证明,乡村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场域,乡村建设关乎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和国家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4]。现代化发展条件下,“三农”问题的累积加剧势必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阻隔。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终实现依托于乡村全面振兴。同时,乡村振兴是一个阶段性、长期性的历史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决定的。在这一规律下,当前乡村全面振兴的提出是阶段性目标的必然。最后,社会主义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4]。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正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要求,注重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积极推进“五位一体”的乡村全面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乡村全面振兴提出的科学依据,乡村全面振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现实把握和发展延续,其发展最终助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乡村全面振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顺应探索
乡村全面振兴蕴含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理念上的高度契合性。乡村全面振兴的最终实现致力于缩小城乡、区域、人民之间的发展差距,向共同富裕迈进,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在其现实性上,就是要消除私有制,实现社会公有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本质上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思想,立足缓解相对贫困、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关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这是一个迈向社会共同富裕、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发展过程。在其规律性上,乡村全面振兴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正视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下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是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适应的过程。从“三个全面”到“五个振兴”,再到“三化一融合”,从“乡村振兴”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到现阶段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都体现了对乡村振兴规律的不断深化,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继承探索。在其交往性上,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借助城乡融合发展的协调联动,这是基于唯物史观交往理念下的实践创新,加强城乡交往融合,有助于促进城乡生产力发展,在缓和城乡冲突矛盾过程中促进社会关系进步,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是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中国式探索和发展,具有内在逻辑上的历史性和科学性。从“三大规律”角度解读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理解乡村振兴的历史性地位、阶段性任务转变的科学逻辑,有利于把握乡村振兴总基调,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2" 乡村全面振兴的三重内涵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前提是要弄清楚乡村全面振兴的“全面”之意。乡村全面振兴就是对乡村振兴“五位一体”要求的全方位呈现,是对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乡村振兴,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链条体现,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全覆盖表达。
2.1" 乡村全面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五大振兴的发展要求,这是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的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下,乡村全面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振兴。
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不仅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也意味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蕴要求以及实践指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相较于脱贫攻坚时期物质性的绝对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初期单一性的产业脱贫,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性的本质要求,其理论品格是全方位的,是综合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发展要素的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全方位振兴。这是立足于缓解相对贫困、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并致力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全方位战略目标的新时代论断。
2.2" 乡村全面振兴是全覆盖的振兴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乡村全面振兴下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福祉是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广大农民的福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归旨。
不同于脱贫攻坚战略中的精准脱贫目标群体是面向4个贫困片区、832个贫困县,12.8万贫困村以及部分地区贫困户,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群体是面向全体农村地区和农村人民,同时兼顾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和融合发展,这是一个目标群体覆盖面更全面,受众面更广的战略。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农业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高并与城市居民收入缩小差距是当下实现全体人民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兴成果全覆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特点。
乡村全面振兴并不意味着提高乡村人口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成为一种必然,因此乡村全面振兴的全覆盖,是要在保障农业生产基础的同时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的生产体系,为国家基本物质条件提供农业保障,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同时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人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3" 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链条的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的实现落脚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脱贫攻坚是基础,共同富裕是目标,乡村振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和重要衔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乡村全面振兴不是单一的割裂的暂时性举措,是对脱贫攻坚的巩固继承和对共同富裕的延续发展,是承接脱贫攻坚成果和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的重要战略。一方面,脱贫攻坚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物质、政策、经验等方面的基础,乡村全面振兴与脱贫攻坚在内容上具有极强耦合性,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全面振兴是脱贫攻坚的补充发展。另一方面,在空间格局上脱贫攻坚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跨度不同,相较于脱贫攻坚只注重阶段性、条件性的绝对脱贫,乡村全面振兴在立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延续,并在全面系统性的发展中向全面振兴迈进,以期更好更快更稳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是将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两者链接的有效举措,三者的科学承接与发展更是完成“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乡村全面振兴是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调整,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的现实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这一本质要求下,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存在必然性的逻辑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向发展过程中,乡村全面振兴是贯穿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链条战略,乡村全面振兴的全链条化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依据。
3" 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蹊径
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基础性举措。坚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潜力,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关键点,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以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文化生命体构建浸润乡村全面振兴。
3.1" 实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5]。这一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路径。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指引,其发展重点在于挖掘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潜力,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下更具创新性、融合性的生产力,其内部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一生产力作用下,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产业驱动力,催生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在提供创新性生产要素的基础之上加快新时代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升级,实现乡村组织、人才、产业、文化和生态的有机融合。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基础及根本在守住粮食底线,夯实农村粮食基础。乡村振兴是国家的兜底性战略,其作用是底线性的,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在乡村,其中以粮食安全最为重要突出。根据国家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粮食产量高达13 908.2亿斤,较之去年增产177.6亿斤,老百姓的饭碗越端越稳,国家自信和底气越来越足。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粮食进口量与产量仍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根据2023年的最新数据,虽然中国粮食总产量是进口量的5倍之多,但是中国粮食进口量较之去年增长11.7%,而中国粮食总产量增长仅为1.3%,其中以大豆、玉米、大麦等基础性粮食作物的进口量远远超过本土产量。这一现状产生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应用水平相对不高。这是影响中国粮食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中国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型的直接原因。
另外,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着力点在于在原有注重乡村产业变革的生产模式之下,提高对乡村组织、人才、生态及文化等生产要素的现实关照,推动乡村地区的资源整合和运用,以期在乡村地区搭建传统农业与数字农业的转型桥梁,向更具创新性和高价值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推动农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优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3.2 应然: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4]”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织密城乡融合网络,建构城乡一体化融合关系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路径,更是搭建中国式现代化全链条可持续发展场域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充分认识到不同阶级人民的重要地位,并创立了“乡村城市化”理论,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消灭城乡、工农差别,恩格斯进一步提出城乡融合的相关理论,强调“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6]。因此,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乡村治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保障。当前城乡二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城乡融合发展和延滞了乡村全面振兴步伐,其最终解决依赖于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以乡村治理水平倒推城乡融合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市和乡村本质上是不可分裂的命运共同体,城市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城市依托乡村得以高速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是一种互构互促关系,共同作用于乡村全面振兴。当前,城乡结构二元化突出,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产业融合、配套不协调,乡村资源短缺或使用不充分,乡村整体治理效能不足。鉴于此,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加快城市带动乡村的步伐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
城乡融合视域下的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的融通联动。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城市带动乡村,注重在更高程度和最广范围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首先,城乡融合发展首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的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要加快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循环流通,打破传统的乡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模式,以提高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效能;以资本进村、产业进村等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动能,带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奠定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其次,以政策制定等手段抵御城市化的人才“虹吸”效应,推动人才进村和人才驻村,提供乡村治理人才保障。重点构建城乡信息融通网络,加强加快城市先进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向乡村输送,因地制宜地将城市先进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运用于乡村,拓展农村现代化实现路径。最后,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发挥县域的衔接过渡功能,解决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是两个“车轮子”的割裂现状,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基础上促进城乡发展衔接,使得城市发展成果能更多惠及乡村,城市治理经验能够更好影响乡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加快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以先进带后进,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循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发展同轨并治,最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3.3" 必然:乡村文化生命体浸润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就是要以乡村文化涵养农民综合素养,将催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根本动力源泉。
中国旧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乡村危机一直存在,这不仅仅是经济落后的问题,而是“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问题[3]。在城市化、工业化冲击下,乡村文化出现“空心化”的衰落现状,文化陋习弥散,文化自卑明显。这种乡村文化的衰落和破碎正在动摇和侵蚀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因此,唤醒和重塑乡村文化生命体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思想保障,是催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内在需要。
人民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文化则是催生人的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培育乡村文化生命体,在和美、奋斗的乡村文化浸润下实现人才振兴,锻造乡村文化优秀基因,营造和谐进步的乡村文化氛围,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乡村文化生命体的唤醒和重塑,即重点挖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提升农民主体性和自信心,增强农民的乡村归属感和自豪感,减少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人才流动生态;重视乡村教育,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要抓手,优化乡村教育体系,有机与国家的社会建设配套并轨;其次要以“千万工程”为根本经验,在学习和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拓展其实践广度,在理论学习和多学科交叉中加强其运用深度,构筑乡村全面振兴经验网络,将全国乡村发展编织成一张网,举同一面旗,使同一股劲。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人才的培育与实践需要乡村文化生命体的浸润,需要教育的基础保障,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更需要历史文化经验的积淀继承。
4" 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下,乡村振兴战略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论断和新要求应运而生。乡村全面振兴事关巩固脱贫攻坚、小康成果、人民福祉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2] 邓小平.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节选)[J].新湘评论,2022(3):56-57.
[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8-161.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4.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1.
作者简介:吴慧娟(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