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研究
2025-02-01张瑜
摘" 要:吕梁地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和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涉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该文分析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内涵、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现状,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在思政课堂积极嵌入红色元素,让思政课堂“动起来”,线上线下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创新传播形式,探寻红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学生“燃起来”,创新机制,构建馆校协同合作模式,让育人共同体“强起来”,进一步推动吕梁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红色文化;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机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54-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d culture in Lvliang region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s that are the spiritual strength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and realize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in the new era,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of Lvlia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Lvlia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several measure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actively adding Red el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to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active\"; integrating online and offline classes and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odels to make Red resources truly \"useful\"; innovating communication forms and exploring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ed resources tomake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and innovating mechanisms and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model between libraries and schools to makethe education community \"powerful\". In this way, it is suppos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vliang'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d cultur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chanism research
红色文化反映着中国人民奋勇奋斗的理想信念与道德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新时代红色文化仍然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回望历史,山西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吕梁红色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当前“三农”工作置于国之大者布局谋篇,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提升“新农人”思想政治素养的主阵地,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红色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契合[1]。
1" 吕梁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合理利用
1.1" 吕梁红色文化的定义及其内涵
对红色文化的具体定义,不同学者有着各自的看法与理解。有学者从红色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是经过历史积淀逐渐形成的红色文化品牌。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思想文化领导作用,并能带来现实经济效益的社会文化资源[2]。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了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认为其带有政治文化色彩,代表性观点有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3]。将红色文化指代为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品牌、政治文化,有其合理性,但是具体到地区红色文化的定义,则要在红色文化的宏观背景下结合当地实际下定义。
本文认为,吕梁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吕梁地区的人民,结合中国革命进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吕梁地区具体实际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文化;在此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时至今日仍然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的重要精神支柱[2]。
1.2" 吕梁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合理利用
1.2.1" 吕梁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化实践的文化成果
吕梁红色文化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契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塑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文化体现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贯穿于不同历史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旗帜。吕梁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鲜活见证,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化实践的文化成果[2]。
1.2.2" 吕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吕梁地区红色文化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发展,积淀着人民群众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吕梁这座英雄的城市,孕育出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红色革命精神,不仅是吕梁人民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吕梁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主要体现,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及重要表现形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持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
1.2.3" 吕梁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夺取新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吕梁红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历史遗产,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精神支撑。吕梁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懈奋斗。只有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才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清晰和稳定,才能把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逻辑
2.1" 吕梁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人文教育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吕梁,这片曾经孕育出不朽革命精神的土地,赋予了吕梁儿女艰苦奋斗和爱国为民的精神气魄。无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承担后方支援与战略缓冲的重要革命根据地的晋绥边区,还是被炙热的红色文化浸润的蔡家崖村;无论是位于黄河东岸、古色古香的碛口古镇,还是吕梁境内建立的山西省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无论是贺昌、张叔平等一大批名震四海的仁人志士,还是14年抗战中参军的10 647名青年民兵,无不深刻彰显着吕梁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吕梁红色文化蕴含着吕梁儿女对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之崇高气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不屈意志,充分彰显了吕梁人民不忘初心、逐梦前行的坚定品格。
涉农高校学子是未来我国“三农”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吕梁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内含吕梁地区原生文化基因,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吕梁红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农人”。
2.2" 吕梁红色文化涵养了生动的革命斗争精神,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吕梁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吕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性地位;吕梁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吕梁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历史选择了吕梁,赋予了吕梁艰巨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4]。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复杂恶劣的战斗环境、丧心病狂的敌人,吕梁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不屈意志,众志成城、勇于担当、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血染的壮歌,表现出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5]。涉农高校承担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的时代重任。新时代大学生,必须传承爱党爱国、追求进步的红色基因,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吕梁红色文化作为更具有活力、更接地气的本土红色文化,是地方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而言,更适用于本土文化体系、话语体系和教育体系,学生更为熟悉、教师更易讲授[6]。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促使大学生把浓厚的爱国情、强烈的报国志自觉融入到个人的学习生活中,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
2.3" 吕梁红色文化沉淀了永葆政治本色的忠诚品格,具有道德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吕梁虽环境恶劣,地瘠民贫,但吕梁人民甘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舍小家为大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汇聚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为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前赴后继、奋勇牺牲、血战到底的浩然正气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
放眼吕梁大地,扎根于晋绥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形成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吕梁红色文化为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强化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决心,涵养大学生重仁义轻利益、自强不息等品格提供了重要支撑[8]。新时代“三农”工作发展举世瞩目,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需要涉农高校大学生勇于担当新时代使命,将初心使命铭记于心、实践于行。简言之,吕梁红色文化能为涉农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厚滋养和不竭动力。
3"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从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的现状看,当前还处在试水与摸索阶段,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需要涉农高校与当地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规划阶段培养目标,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爱国教育、耕读教育有效融合[9]。一是对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高度与深度不足。吕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表现为宣传片、史实资料展示等,教师在课堂上对吕梁红色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时代价值挖掘不深,对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整体、系统的统筹规划,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体系。二是对吕梁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由于地理位置及交通限制等,加之部分红色文化场馆对外展览形式较为单一、宣传手段固化以及场馆同质化等问题,导致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单一。
3.2" 思政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够创新
吕梁红色文化在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课堂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当前随着周遭环境的快速发展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学生们的认知习惯和接受能力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所以高校教师更应该增加其对学情的敏锐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高校思政教师习惯于坚守固有的教学模式,未能及时更新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与现实的社会发展脱节。因此,青年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排斥心理,他们在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不尽如人意。
3.3" 大学生理解和认同度不够高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不断涌入我国,比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日益深入地浸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人被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政治思潮重重包围,在遇到新环境、新场景时,青年人往往判断力不足,容易被迷惑,对红色文化和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怀疑、动摇。全球化浪潮对青年人红色文化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当下新媒体传播相对发达,青年学生认为沉重地感悟过去不如快乐地享受生活。因此,他们回溯历史的意识不够浓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4" 缺乏互动性实践使得红色文化教育碎片化
涉农高校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注重以环境育人,在环境影响下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如山西农业大学多次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黄河农耕博物馆、参与“我们的田野”迎新年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然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活动零散分布在大学四年中,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回溯的实践体系,所得到的深刻感悟随着时间推移也逐渐变得片面、模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应当融入人的一生中去,需要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以实践的方式去理解,而非从局部历史中随机选取一个历史片段进行讲授。在涉农高校之中,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形式主要表现为讲座、论坛、活动仪式等,虽覆盖面看似广泛,却未能形成一个连贯系统的实践体系,多有涉及却并不深究,泛于表面现象严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成为一种消磨时间的形式化活动,丢失了其本该蕴含的育人作用。
4" 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文化能够为培养“三农”新人注入精神养分,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提供载体,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动力,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因此,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很有必要,高校作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要在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供给优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1" 加强顶层设计,在思政课堂积极嵌入红色元素,让思政课堂“动起来”
将吕梁红色文化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将其融入涉农高校思政课堂的关键一招。因此,在思政课堂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教师备课团队将其承载的革命事迹、革命人物、革命精神提炼凝聚,合理适宜地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环节之中[10]。教师要发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其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学情在再现历史原貌的同时进行设计升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1]。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从而进一步坚定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开展情况来看,为了吕梁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充分契合,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加强内容体系融合衔接。在备课环节要率先完成红色文化部分在课堂内容的合理穿插与安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整体教学环节的连贯与案例枚举的适配,把控课堂节奏,不能脱离思政课堂设定的既定目标,同时又要将红色文化在思政课堂的融入效果达到最大化。因此,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高要求。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吕梁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其发展脉络、历史作用、价值意义等形成系统的认识,从而形成知识系统,进一步在其中找到吕梁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耕读教育、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等交叉点。同时在讲授方式中,结合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及涉农高校实验基地等,开展课堂讲授与实地体验衔接、实地考察与虚拟体验结合的多样教学手段,以便更高效地完成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助力涉农高校高质量实现“三农”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
4.2" 线上线下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将吕梁红色资源与科技广泛结合,增强现实联动力,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有利于更加完整鲜活地阐释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一方面,弱化时空阻隔的边界感。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吕梁红色文化所形成的历史背景有较大差异,要想让青年大学生深刻理解吕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通过增强体验的真实感来引发大学生群体的情感共鸣,领悟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蕴。例如,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对其进行理论宣讲,定期组织带领学生前往红色圣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以及组织学生在红色场馆进行志愿讲解,以此加深大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联动辅助。当前网络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主要活跃阵地之一,结合学生群体特点,鼓励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创作与吕梁红色文化主题相关的小视频、Vlog、情景剧等上传社交平台,并通过同辈群体的影响力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吕梁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其红色文化记忆,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助力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群体。此外,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高效备课。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通过资源互通、学生实时反馈进行高效集体备课[10]。
4.3" 创新传播形式,探寻红色资源的价值和意义,让大学生“燃起来”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方式也应适时而变,不断融入新元素、创新教学方式。吕梁红色文化融入涉农高校,仅依靠教师在思政课堂上的单纯讲述,并不能使学生很好地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意蕴。在当前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学校各相关部门、官媒、思政教师队伍、辅导员群体以及学生组织的育人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单纯凭借高校层面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对预期想要取得的育人目标还有差距,因此,要充分调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积极主动性,以宣传吕梁红色文化为抓手,引导大学生自觉承担宣传责任,增强其情感认同。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通过创建红色文化APP、成立红色文化个人社交账号等,提高本土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让青年大学生讲好吕梁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申报与吕梁红色文化有关的科研项目,通过寻找其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进一步促使吕梁红色文化在涉农高校落地,更“接地气”,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4" 创新机制,构建馆校协同合作模式,让育人共同体“强起来”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和地方合作机制,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向良性互动。一是探索院校联合演出的形式,吸纳在校生进入省内院团的红色经典剧目创作组、制作组、演出组,联合推出经典剧目青春版、校园版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为在校生提供实操演练的机会,通过打通教学、创作、排练和演出的全流程,实现“从教学到实践”“从单向培养到联合养”的目标。二是设立红色资源共建机制,在教师层面组织教师科研团队对地方红色文物和历史背景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凝练红色文化的当代内涵,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学生层面定期组织大学生去吕梁红色文化景点参观,并组织学生志愿者进入红色景点担任讲解志愿者。三是合力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在国家重大纪念日、节假日等重要节点,采取青年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通过组织红色主题演讲比赛、讲述红色故事、排演红色话剧、演唱红色歌曲等形式缅怀革命先烈、汲取精神力量,感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魅力,厚植家国情怀。四是完善思政教师工作机制,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其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助推吕梁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的有效实现[9]。
5" 结束语
加快实现涉农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文化的高度融合,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涉农高校大学生重任在肩,要创新融入方式,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的血脉之中,为“三农”事业培养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蕾.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EB/OL].(2023-08-28)[2024-08-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460484165425347amp;wfr=spideramp;for=pc.
[2] 杨杨.吕梁红色文化大众化路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3] 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159-162.
[4] 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6/22/c_1121190109.htm.
[5]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强调: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677811.
[6] 蒋欢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以黔东红色文化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4,41(1):37-46.
[7] 百年大党再出发[EB/OL].(2021-07-02)[2024-08-07].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7/02/c_1127617439.htm.
[8] 王娟.大力弘扬吕梁精神 建设美丽幸福吕梁[J].党建,2023(4):37-39.
[9] 蔡振春.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10):34-37.
[10] 镡鹤婧,张站闻.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5):75-77.
[11] 吕梁精神:望不穿的大山深沟,说不尽的不屈故事[EB/OL].(2021-02-24)[2024-08-07].https://m.gmw.cn/baijia/2021-02/24/34637188.html.
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2023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ybkt202301)
作者简介:张瑜(1996-),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