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
2025-02-01陈慧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护传统村落和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该文以山东省周戈庄村为案例,分析其自然和人文资源,识别出产业结构单一、传统民居保护不足和文化传承不足的问题,并提出3条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产业结构与“三产”联动发展、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以及传承与活化传统文化。该文认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和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通过探讨周戈庄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类似村落提供参考,丰富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周戈庄村;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TU982.2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07-04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ever, traditional villages still face many challenges in thei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Zhougezhuang Village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to analyze its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of 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sufficient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ouses and insufficient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oposes thr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s: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linked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ouses, and inheriting and activ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qual emphasis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 advantages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ulture and ecology. By explor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of Zhougezhuang Villag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villages and enric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ystem in the fiel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ougezhuang Village; cultural inheritance
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明确了传统村落的定义: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2]。自2012年起,全国已开展六批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共有8 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保护传统村落和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性,确立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任务,并细化了9项重点工作任务,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明确方向[3]。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更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村落的发展研究和实践应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不断深入研究传统村落这一村民们在生活生产中逐渐形成的遗产[4],主要围绕“传统村落的内涵与价值”“保护对象与路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及“保护与发展路径的探究”四大命题展开[5]。尽管相关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仍正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空心化、机制不完善、发展模式单一和村民活跃性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6-8]。如何科学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传统村落管理研究中的关键课题。本研究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山东省周戈庄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分析,探索传统村落在现实困境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使周戈庄村焕发新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 周戈庄村概况及特色资源分析
1.1" 村落概况
周戈庄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毗邻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坐落于青岛东海岸线的北端。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周戈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便捷,距海阳市35 km,青岛市81 km,通过滨海公路和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两市建立了紧密的交通联系。村庄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村内共有207座传统建筑,主要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均为传统的合院建筑。周戈庄村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横祭海节。2016年,周戈庄村被评选为第三批山东省传统村落。
1.2" 自然资源
周戈庄村作为典型的滨海渔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迷人的风光。其地处山海交汇处,北部山区地势由西北高向东南低倾斜,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并拥有蜿蜒3 km的美丽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了优美的滨海景色和丰富的海上活动体验。周边广袤的农田保留了传统的农耕方式,形成了迷人的田园风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的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临海的地理位置为农业灌溉和渔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村内的小河流和水塘进一步便利了日常生活和农业活动。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植被覆盖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支持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综合来看,周戈庄村的山水田园景观和海滨风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也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1.3" 人文资源
1.3.1" 历史文化背景
据传,明朝初期,周氏在京为官,其远亲周姓两兄弟到此地创立村落,最初名为“周哥庄”,后改为“周戈庄”。周戈庄村依山傍海,东临海湾,南临古河道,体现了《管子·乘马》中“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村庄选址思想。村庄的布局规整,主街为“二横一竖”,巷道与主街相连,形如鱼骨,山、海、村和谐相融。周戈庄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遵循古代选址理念的布局,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周戈庄村的居民主要以出海捕鱼为生,深受龙神文化和妈祖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村庄中部修建了龙王庙和天后宫。村庄往东3 km处的三平岛上还有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文君庙。龙王庙、天后宫与文君庙不仅见证了当地渔民的宗教信仰,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为周戈庄村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活力。
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戈庄村是国家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田横祭海节的重要发源和传承地。田横祭海节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祭海是青岛滨海地带渔民祭祀东海龙王及诸神灵的统称。祭海节又名“上网节”,是谷雨时节渔民出海前祭祀东海龙王和诸神灵的渔俗活动[9]。最初的祭海活动仅由渔民自发进行,每户一人上船祭拜,没有固定的日期,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祭海行为,而后逐渐广布于沿海村庄。自2004年6月起,即墨区文化局、田横镇党委和政府开始系统策划和推广这一传统习俗。2006年,这一活动正式被命名为“田横祭海节”,并明确了“人海相谐,兴我家邦”的文化口号[10]。2008年,田横祭海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每年公历3月18日前后3天,在周戈庄村举办的田横祭海节已成为中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传统性的祭海民俗活动,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社会价值。
1.3.3" 传统民居
周戈庄村的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质朴的风貌展现了地方特色。以四合院为主的院落形式,砖木结构和青灰色的建筑色彩,彰显了传统建筑的简洁与自然。历史悠久的屋顶材料,如胶东沿海特有的海草房和各种瓦片,结合木檐口、砖砌檐口和石檐口等多样化的檐口形式,体现了传统的砌筑工艺和雕花艺术,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尽管随着村庄的发展,传统建筑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现存房屋的整体质量也有待提升,但建筑主体仍保持着传统特征,依然能够反映出周戈庄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11]。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不仅有助于保持村庄的历史特色,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2" 村落发展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三产”联动发展不足
周戈庄村地处海边,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出海捕鱼和水产养殖,特别是海参养殖。目前,村内拥有上百个海参育苗大棚,海参苗的供应量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7,成为全国海参育苗行业最大的产业集群地。然而,尽管第一产业蓬勃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却相对滞后,整体经济实力有待提升。虽然田横祭海节已成为北方规模最大的祭海盛会,但由于持续时间有限,尚未能充分发挥对村庄经济的持续性拉动作用。尽管村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村内还有宝湖马术小镇3A景区,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产业,“三产”联动发展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2.2" 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不足
周戈庄的传统民居存在空置率高、传统建筑残损严重和传统街巷风貌残失等问题。房屋空置、年久失修以及村民原址新建、加建、翻新等因素,是导致村庄传统风貌缺失的主要原因。此外,民宅产权属于村民,老百姓无力进行保护和修缮[12]。在2015年之前,村庄未曾有过专项保护资金投入,政策上也没有相应的控制管理办法,传统建筑与历史要素的保护与利用未得到重视,长期积累导致村落的传统风貌逐步残失。
2.3"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不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村落的根基,村落文化是最能传达传统村落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媒介,其保护和传承对于古村落的存续至关重要[13]。然而,周戈庄村的传统村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加之村民对村落隐藏价值和保护紧迫性的认识不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被遗忘或丢失的危机。同时,村庄民居的高空置率也加剧了这一困境。由于村民外出打工或祖辈遗留的房屋无人居住,大量民居闲置,导致资源未能有效利用。本应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媒介的民居和街巷文化空间也失去了文化灵魂,转变为单纯的物质空间。这不仅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也影响了村庄的整体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确保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活力。
3" 周戈庄村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
传统村落不仅是文化遗产的载体,还承担着村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功能,因此不能仅采取封闭式保护措施。应遵循“保护与发展并重”原则,挖掘村落在文化、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潜在价值,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村落的历史风貌,活态化传承文化,提升其经济活力和社会凝聚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村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1" 产业结构优化与“三产”联动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指出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市、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为了实现周戈庄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三产”联动。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首先,应着力发展旅游业,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以田横祭海节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经济活力。以祭海文化为主线,与宝湖马术小镇联动,在全域内打造“祭海祈福老渔村”品牌,利用祭海渔村的“文化IP”推动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宣传推广,利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提升知名度,同时注重社区参与和环境保护,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和互动体验项目,以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同时,除了海参养殖,还应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和地方手工艺品生产,形成多元化的经济体系。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渔副产品品牌,探索如羊肚菌种植等新兴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效结合,建设高质量、高效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其次,要强化产业配套,引入加工产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以提升附加值,并发展与旅游和渔业相关的服务业,如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品牌和营销策略,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市场化进程。
3.2" 加强传统民居保护
为了有效保护和修缮传统村落民居,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首先,政策支持是关键,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从政府层面获取最有效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建立专项保护基金,用于传统民居的修缮和维护,并争取政府及社会资助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周戈庄村作为山东省级传统村落,应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并积极申请相关政策资金以推动村庄建设。
同时,为了确保传统建筑的长期保护和有效管理,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详细的保护管理办法。重点保护核心保护区,保留传统建筑和街巷等历史要素,使其成为村庄内最具特色的区域。在未来的翻建和新建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建筑形式、建筑高度和色彩,以保持村庄整体风貌的统一性和历史延续性。并推进“新乡土建筑”的研究,吸收和重释地域建筑文化,展现本地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结合传统建筑的美学和现代技术,提升舒适性和实用性,实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此外,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也至关重要。作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和传统建筑的直接使用者,村民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应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村民对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科学修缮建筑。同时,鼓励村民参与决策和规划,确保保护措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3.3" 传承与活化传统文化
周戈庄村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过程中,应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双重提升。一是要建立健全文化传承机制。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可以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班,确保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承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形成系统化的保护和发展体系。二是要挖掘和展示周戈庄村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对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与保护,修缮和维护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遗产。同时,大力宣传和发扬田横祭海节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期举办文化节庆和民俗活动,依托村落的物质空间活化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影响力和村庄的文化活力。三是要促进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是促进文化活化的重要途径。开发以田横祭海节、传统工艺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手工艺品、纪念品和特色农副产品。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既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双重发展。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也是传统村落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地抓住发展机遇、发挥传统村落的独特优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山东省周戈庄村为例,本研究提出了3条主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优化产业结构与“三产”联动发展、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以及传承与活化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更应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村落的独特资源,维护其整体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策略,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其主体作用,保障其生产生活需求,是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有效应对传统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中的现实困境,推动其全面振兴。
总之,传统村落的振兴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周戈庄村及其他类似村落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助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吕嘉玮,邓春凤.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城市建筑,2022,19(13):46-50,83.
[2] 秦芳,陈耀华,李路平.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适应性治理策略——以普洱景迈山传统村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3, 30(4):105-113.
[3] 张琦,董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15(002).
[4]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5] 程娟.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2.
[6] 吴开松,郭倩.文化生态视域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3):114-124.
[7] 陈兴贵,王美.反思与展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30年[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8(2):114-125.
[8] 吴泽荣.实践、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选择——广东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0(2):35-40.
[9] 王睿璇.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特色初探——以周戈庄祭海、涉海民间传说和渔家号子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18):45-50.
[10] 孙育臣.青岛市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海祭研究[J].文化产业,2022(16):131-133.
[11] 刘志浩,李兵营.传统民居风貌保护研究——以青岛市即墨区周戈庄村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40(4):45-50.
[12] 张安安,李兵营.青岛市周戈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40(5):44-50.
[13] 王莎莎,塞尔江·哈力克.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以新疆木垒县月亮地村为例[J].华中建筑,2023, 41(9):119-123.
作者简介:陈慧(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名胜资源与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