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作用机制、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2025-02-01牛昭阳
摘" 要: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能够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通过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带动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但是在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数字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业数据要素流动不畅通、农村数字人才不足的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通过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数据要素体系、加强农村数字化人才支撑的方式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扫清障碍,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数字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03-04
Abstract: As a new economic form, the digital economy can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and dri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to modernization by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y the digital economy,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digital infrastructure, unsmooth flow of agricultural data elements, and insufficient rural digital talent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data element system, consolidate the support of rural digital talents clear obstacles for the digital economy, so as to empowe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acceler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 digital econom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igital infrastructure; data elements; digital talent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2]。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数字经济能够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应用带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使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日益成为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尤为重要。
1"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3]”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只有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全要素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在数字经济的作用下加速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支撑。
1.1" 推动农业劳动资料创新转换
生产工具在劳动资料中起决定性作用。随着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被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所替代,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农业劳动资料的创新转换将带动农业生产率的整体提高。一方面,智能农机具的使用推动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转换,通过远程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运转,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劳动者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数据要素与智能农机具相结合能够实现田间管理的智能化,有效避免多种农业生产风险。
1.2" 实现农业劳动对象提质升级
土地和种子是农业生产劳动的重要对象,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土地和种源的提质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在土地方面,通过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分配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最大程度缓解土地资源错配。同时,借助智能算法,能够准确制定土地改良方案,有效改善土地质量,使土地资源生产效能充分释放。在种源方面,开辟数字种源培育新模式,依托数字技术,推进种源数字化动态监测,加快选种、育种进程,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从总体上看,农业数据的高效使用为农业劳动对象提质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1.3" 带动农业劳动者技能提高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农业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推动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数字技能。一方面,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者收入提高激励更多农业劳动者主动学习数字知识、掌握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技能,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技能正从“传统式”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与日常生活的深度融合使农业劳动者掌握了基础的数字技能,对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基本技能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能够成为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储备。
2" 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面临诸多挑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业数据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数字化人才保障不足都制约着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1" 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需要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为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当前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覆盖不全、维护运营不足以及应用场景不足的问题,制约着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数字基础设施覆盖不全。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赋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任何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都需要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5G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智能农业设施的应用受到限制,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行政村5G通达率为0%[4];截至2023年,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6.5%[5]。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第二,数字基础设施维护运营不足。数字基础设施的良好运行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运行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才能保障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顺利推进。但我国农村分布范围较广,且部分农村处于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维护运营难度较大。并且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维护运营资金投入不足,与农业转型升级相关的数字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由于缺乏维护、升级逐渐从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退出使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进程受阻。
第三,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不足。充足的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中,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才能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对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的建设挖掘不充分,数字技术进入农村地区后难以深度融入农业生产过程,这导致一方面数字技术难以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农业数据的收集、应用受阻,进一步影响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的设计与挖掘。
2.2" 农业数据要素体系不成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列为新型生产要素,肯定了数据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在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数据要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农业数据要素体系尚未成熟,在农业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农业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数据标准化是保证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协调高效的前提条件,只有标准化的农业数据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但当前我国农业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受限于农村地区数据采集困难、农民群众数字技能与素养较低等因素,我国农业数据在收集、分类、存储和交易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我国农业数据标准化进程推进相对较缓,成为影响农业数据应用的重要制约因素,阻碍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农业数据利用程度不高。充分利用农业数据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农业数据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农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实现。但当前我国农业数据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一方面,当前我国缺乏获得普遍认可的农业数字化平台,并且现有的农业数字化平台功能较为单一,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农业生产者年龄较大,缺少利用农业数据的必要技能。
第三,农业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不高。农业数据开放共享是整体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只有将农业数据开放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数字经济的带动作用,制定出最高效的农业现代化方案。由于农业数据的开放共享涉及政府、农民、企业等多个相关主体,各主体出于保护信息或获取利益等因素而不愿开放共享农业数据;并且农业数据开放共享还涉及多个区域、部门的协调联动,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渠道不畅通也成为制约农业数据开放共享的重要因素。
2.3" 数字化人才保障不足
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没有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进程就不能顺利推进。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数字技能与素养较低,难以有效将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农村地区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充足的数字化人才储备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必要条件,缺少数字化人才储备,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可能停滞不前。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互联网接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掌握数字化技术的人才较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仅占总数的29.8%,我国非网民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且由于技能缺乏而不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51.6%[5]。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区数字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第二,缺少“农业+数字”复合型数字人才[6]。“农业+数字”的复合型人才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数字”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短缺,往往懂农业生产的人才不懂数字经济、而懂数字经济的人才不懂农业生产,导致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难以有效结合,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由于缺少复合型人才的指引仅流于形式,不仅没有推动农业现代化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第三,农村地区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保持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只有保持较高的吸引力,留住农村青壮年、吸引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才有可靠的保障。当前,一方面,我国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规模依然庞大,202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 753万人[7]。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受环境、财政等因素的限制对高素质数字化人才吸引力不高,难以吸引高素质数字化人才扎根农村为现代化服务。
3" 以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基于当前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现实挑战,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数据要素高效利用、强化农村高素质数字人才支撑3个方面入手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1" 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同时也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短板,夯实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根基。
第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面对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覆盖不全的问题,要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普及应用加以解决。一方面我国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着重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总体上规划布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率先部署农业现代化急需的数字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
第二,加大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力度。面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运营维护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完善财政制度和政策,在财政支出上对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维护运营有所倾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专项补贴为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维护运营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积极投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维护运营项目,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维护运营领域,使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维护运营有更加丰富的资金来源。
第三,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开发利用。面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不足的问题,要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开发利用加以解决。一方面,要利用好农村地区原有基础设施,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字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情况,逐步推进数字化农业设施建设,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新的应用场景。特别是要加强仓储、物流等农业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应用,拓展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
3.2" 加快完善农业数据要素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业数据要素体系能够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源头活水。因此,必须加快完善农业数据要素体系建设,从标准制定、资源利用、开放共享3个维度出发,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保障。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数据标准化进程。农业数据标准化能够使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更加稳定,在标准化框架下的农业数据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我国要加快建设覆盖农业数据收集、整理、传输和使用等涵盖农业数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标准体系。一方面,国家层面要统筹规划,出台指导性的农业数据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各地方要加快建设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业数据标准,收集、利用好具有独特价值的农业数据。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数据的实际应用。农业数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我国要加快推进农业数据的实际应用,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开辟道路。一方面,我国要加快建设国家层面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农业数据平台,同时建设地方性农业数据平台,加强各层级农业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和配合衔接。另一方面,在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老龄化现实问题,将农业数据平台的各项操作尽量简化,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较好地利用农业数据平台。
第三,切实推动农业数据开放共享。农业数据开放共享是农业数据能够切实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当前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农业数据要素开放共享的程度和范围,将农业数据要素开放共享落到实处。一方面,针对各相关主体关于信息保护的顾虑,我国要建立健全农业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对农业数据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统筹设计,切实保护好农业数据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各相关主体主动开放共享农业数据,在农业领域尽快落实数据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使农业数据开放共享能够为相关主体带来切实的收益。
3.3" 强化农村高素质数字人才支撑
人才是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第一资源,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打造农村高素养数字人才队伍,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育用并举增加农村数字化人才储备规模。足够的数字化人才储备能够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我国要坚持育用并举,尽快增加农村数字化人才储备规模,从农村地区内部培育一批能够参与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数字化人才。要将数字技能与素养培训、提升工作下沉到农村地区,帮助农村地区非网民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掌握基础数字技能,同时对已经掌握部分数字技能的人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农村数字化人才储备的主力军。
第二,加大“农业+数字”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农业+数字”复合型人才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国要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制度,尽快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数字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在专业院校中开设相关专业,在农学等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为农村地区输送一批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群众数字技能与素养的培训力度,使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数字化知识、技能,从农村内部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
第三,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农村地区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是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我国要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留住人才。一方面,要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农村环境,给主动投身农村的数字化人才提供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待遇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完善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生活基本问题的服务保障质量,使数字化人才能够扎根农村,持续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服务。
4"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多个关键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未来,我国要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农业数据要素体系、加强数字化人才保障解决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挑战,实现数字经济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2]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01.
[3]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
[4]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EB/OL].(2021-11-01)[2024-07-3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1-11/16/5651262/files/96989dadf83a4302895cd17cbee c6600.pdf.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03-22)[2024-07-31].https://www.cnn 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5.
[7] 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24-04-30)[2024-07-31].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4/t20240430_1948783.html.
作者简介:牛昭阳(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