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菏泽市食用菌产业链优化与创新
2025-02-01朱刚
摘" 要:该文以山东省菏泽市食用菌产业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发现,菏泽市已形成以黑皮鸡枞菌为代表的特色食用菌产业链,在带动农民增收和促进乡村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产业链仍存在技术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该文提出优化产业链的策略,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品牌建设、推进产业融合等,以期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菏泽市;食用菌产业;产业链优化;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95-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Heze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Heze's edible fungus industr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Heze has formed a distinctiv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chain represented by the black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ing 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industry chain still faces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limited brand influ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chain,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ing brand building,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Heze City and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goal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Heze City;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dustrial chain optimiz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大市,菏泽市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本文以菏泽市食用菌产业为例,分析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探讨产业链优化和创新的策略,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与布局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市食用菌栽培大棚已超过3 000个,总栽培面积达400余万m2。产业布局上,菏泽市已建立10余个规模化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及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区,其中包括菏泽市定陶区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菏泽市定陶区壹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菏泽金田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这些园区和企业不仅带动了本地产业发展,还辐射到周边县市,如巨野、成武、鄄城等地,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食用菌产业集群。产业规模的扩大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3年集聚地经济效益已超过6 000万元,同时解决了2 000余名各族群众的就业问题,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 主要品种与产品特色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以黑皮鸡枞菌为主打品种,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除黑皮鸡枞菌外,当地还培育了多个特色品种,包括灵芝、平菇、秀珍菇和大球盖菇等。其中,大球盖菇作为一种高价值品种,单价可达15元一斤,在仿山镇有机地标产业园区种植了30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预计年产值可达1 500万元左右。另一种高价值菇类——羊肚菌,单价高达80元一斤,也在园区内培育。菏泽市注重产品特色化发展,注册了“鲁陶茗嘉兴”和“白土山”2个食用菌商标,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品牌[1]。这些特色品种和品牌的培育,不仅丰富了产品结构,也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产业链构成与运作模式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菌种制作、菌包生产,以及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等环节。在运作模式上,菏泽市创新性地构建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式栽培方式,鼓励农户发展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民就业与增收。在产业链各环节中,菏泽市建立了液体菌种厂和菌包厂,专门培育菌种和制作菌包,投资近2 000万元。同时,当地注重循环农业的发展,将废弃的菌包重新利用,制成有机肥或饲料。在销售环节,合作社提供统一销售服务,帮助农户解决销路问题[2]。此外,菏泽市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农业,如在仿山镇建立了数字经济农业产业试验园区,通过数字技术提升产业管理和生产效率,实现“向土地要高收益”的目标。这种全链条、高效率、循环式的产业链构成和运作模式,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目前,产业主要依赖传统栽培技术,在菌种选育、栽培工艺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创新较为滞后。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研发不足,制约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效率。此外,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有待突破,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端食用菌产品的需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也不够完善,循环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这些技术创新方面的短板,限制了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亟需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增加研发投入等措施来改善创新环境,提升技术水平。
2.2" 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不足
尽管菏泽市已注册了“鲁陶茗嘉兴”和“白土山”等食用菌商标,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度仍然有限。品牌定位不够清晰,未能充分体现本地食用菌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市场营销策略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电子商务、新媒体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应用不足。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创意欠缺,难以吸引消费者眼球。此外,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薄弱,无法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趋势,导致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3]。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的不足,制约了菏泽市食用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价格溢价能力,影响了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亟需加强品牌战略规划,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2.3"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性待加强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链虽已初步形成,但各环节间的协同性仍需提升。菌种培育、菌包生产,以及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上下游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深度不够,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各环节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影响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健全,鲜品保鲜技术和冷链物流能力有限,制约了产品的销售半径。加工环节与种植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产品出现供需错配,影响了产业链的整体效益。此外,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不足,难以充分挖掘产品价值。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性的不足,降低了整个产业的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需要通过建立健全产业联盟、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措施来增强产业链的整体协同性。
2.4" 人才储备与培养体系不完善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储备不足之间存在明显矛盾。高层次研发人才缺乏,难以支撑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特别是在菌种选育、智能化生产、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基层生产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营销人才匮乏,难以适应现代营销环境的需求。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难以为产业持续输送适用人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人才梯队建设滞后,难以保证产业的长远发展。这些人才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亟需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等措施来改善人才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 振兴背景下食用菌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3.1" 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地政府制定了《定陶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支持。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资金投入,还促进了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政府引导下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有效整合了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等各方资源,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此外,“红石榴”产业园的建设和民族村食用菌产业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政策支持体现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如仿山镇数字经济农业产业园区的980亩土地流转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些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措施,不仅为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消费升级与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正在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转变,这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食用菌作为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健康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对高品质、多样化食用菌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文件中提到的高价值品种大球盖菇和羊肚菌就反映了这一趋势[4]。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产品溯源的关注度提高,有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餐饮业发展,对食用菌的工业化、规模化需求也在增加。然而,这些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带来了挑战,要求菏泽市食用菌产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适应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将成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3.3" 科技进步与产业模式创新
科技进步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菌种选育和优质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文件中提到的液体菌种厂的建立就是一个例证。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产业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工具,如仿山镇的数字经济农业产业试验园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些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模式的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家庭式栽培模式的创新,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循环农业模式的应用,如将废弃菌包制成有机肥或饲料,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然而,科技应用和模式创新也带来了挑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撑。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创新产业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将是菏泽市食用菌产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3.4" 区域竞争与产业链延伸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各地都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菏泽市食用菌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菏泽已成为长江以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这一优势地位的维持和提升将面临挑战。区域竞争促使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强化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同时,区域竞争带来了产业链延伸的机遇和挑战。菏泽市已初步形成了从菌种制作、菌包生产到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但仍有进一步延伸和完善的空间。如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应对区域竞争的关键。例如,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加强冷链物流建设,拓展销售半径;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新的销售渠道等。此外,区域间的良性竞争为产业合作创造了机会,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做大产业规模,将是菏泽市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4"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链优化与创新策略
4.1"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品质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重点提升菌种选育、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控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品种,如高产、抗逆性强的黑皮鸡枞菌新品系。引进先进的智能化栽培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开发精准温控、湿度调节等智能化管理系统,优化生长环境,提高产品品质稳定性。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减少农药使用,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推广应用液体菌种技术,提高菌种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食用菌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全程质量监控。开展食用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将废弃菌包制成有机肥或饲料,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食用菌保鲜和储运技术研究,延长产品保质期,拓展销售半径。开发食用菌提取物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这些科技创新措施,全面提升菏泽市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4.2" 完善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
菏泽市应制定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整合“鲁陶茗嘉兴”和“白土山”等现有品牌资源,打造统一的区域公共品牌。明确品牌定位,突出菏泽黑皮鸡枞菌等特色产品的优势,塑造健康、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渠道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参加国内外食品展会,扩大品牌曝光度。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品质标准和市场准入机制,保证品牌产品质量。开发系列化、差异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线上销售渠道[5]。建立产品溯源系统,增强消费者信任。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区域特色品牌,如仿山镇的大球盖菇品牌。开展品牌文化建设,将菏泽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形象中,增强品牌的文化内涵。建立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品牌风险。开展品牌价值评估,定期监测品牌发展状况,不断优化品牌策略。通过完善的品牌建设,提升菏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价格溢价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4.3" 推进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条
菏泽市应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推动食用菌产业与加工业融合,发展精深加工,开发即食食品、调味品、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开发食用菌主题观光园、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如将仿山镇数字经济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成集科普、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推进食用菌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加强食用菌产业与循环农业的结合,将废弃菌包制成有机肥或饲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索食用菌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融合,开发食用菌提取物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推动食用菌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开发食用菌文创产品,提升产业文化价值。促进食用菌产业与教育培训业融合,建立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基地,提供专业培训服务。推进食用菌产业与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加强食用菌产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通过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不断拓展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4" 健全人才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菏泽市应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食用菌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与高校合作,共建食用菌专业,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吸引科研人才参与产业技术创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开展定期培训,组织农户参加技术交流会,提升基层生产人员的栽培管理水平。引进营销、电商等专业人才,提升产品市场推广能力。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支持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人才梯队,为产业长远发展储备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建立食用菌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产业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优秀人才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建立产业人才评价体系,科学评估人才贡献,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健全人才体系,为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市场拓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4.5" 创新运营模式,提高产业效益
菏泽市应在现有“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运营模式,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生产模式,降低市场风险。发展“互联网+食用菌”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和精准营销。探索“食用菌+乡村旅游”模式,发展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配套服务,增加产业附加值。推广“食用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新销售模式,发展社区直供、订制化生产等新型营销方式。探索“食用菌+金融”模式,解决融资难题。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作。发展“食用菌+健康产业”模式,开发食用菌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推广“食用菌+休闲农业”模式,建设食用菌主题公园,发展休闲观光产业。探索“食用菌+文化创意”模式,开发食用菌文创产品,提升产业文化价值。建立“食用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食用菌知识普及和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多元化、创新性的运营模式,提高菏泽市食用菌产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菏泽市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多方面的优化与创新,菏泽市食用菌产业有望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研支撑和市场导向的协同机制,不断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寅山,孙达锋,华蓉,等.有效推动新时代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J].中国食用菌,2024,43(3):121-125.
[2] 孙达锋.构建“四体系一平台”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24(5):44-46.
[3] 邹开国,邹召军,郭红莉.创新生产要素配置释放新质生产力——南漳县建设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积极探索[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4(5):24-26.
[4] 伍音子.食用菌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3(23):214-217,220.
[5] 石彤,郭金英.“十字型”农业视角下食用菌全产业链延伸的路径探讨[J].甘肃农业,2023(11):44-47.
基金项目:2023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C-2023-122)
作者简介:朱刚(1986-),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