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及对策研究

2025-02-01李妙然王晓民武翠芳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传统村落实践

摘" 要: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沙河市传统村落众多,不仅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根据列斐伏尔的文化空间理论,农文旅融合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空间不断拓展,活化利用模式更新迭代助推精神空间提升,社会参与助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社会空间不断延伸。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沙河市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进而拓展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实践空间、精神空间及社会新空间。

关键词:文化空间;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75-04

Abstract: In promot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unique cultural advantages. Shahe City has 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rich in cultural resources of multiple values. Based on Lefebvre's theory of cultural space, the practice space for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he City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culture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An updated iteration of the adaptive use model helps to enhance spiritual space, and the social space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 to promote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tended. In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hahe City needs to 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further and then expand the practical space, spiritual space, and new social space to activate and utilize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 cultural space; traditional villag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practice; countermeasure

传统村落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精神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传统村落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因此,传统村落亟需实现现代化转型[1]。

1" 沙河市传统村落的价值

沙河市传统村落密集,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东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也产生了长尾效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1" 政治价值

传统村落一般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因此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不少传统村落在形成的过程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也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资源。以王硇村为例,由于是明朝总兵王得才所建,因此村落体现了四川文化与冀南文化交融的特点,该村也获得了“太行川寨”的美誉。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地理位置易守难攻,一二九师385旅13团、沙河县交通站等机构都曾在王硇村驻扎,因此,红色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1.2" 生态价值

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地理、自然条件紧密相联。从自然条件来看,沙河市内有平原、丘陵、山地,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多元文化形态的村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带,各个村落之间文化景观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少村落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就地取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沙河市西部山区环境优美,空气好。此外,沙河古梯田等农业景观与传统村落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个田园综合体。

1.3" 文化价值

沙河市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基于传统村落禀赋资源形成了丰富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目前,沙河市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90多项。老子文化、冶铁文化、红色文化、玻璃文化、建筑文化和农业文化等相映生辉。乔羽先生曾经在沙河渡口村创作了《沙河谣》。甚至乔羽先生多年后,依然对“王村的红色文化、申庄的申氏文化、下解的皮影戏”念念不忘。

1.4" 经济价值

依托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沙河市的第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发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沙河市形成了县域特色产业,包括沙河面业、制醋产业、四匹缯布和沙河粉条等。沙河西部山区的生姜、香菜、红薯和谷子等农产品也非常有特色。依托传统村落资源,沙河市乡村旅游业也发展了起来。这也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凡此种种都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带动作用。2023年,沙河市旅游总收入就超过了4亿元。

1.5" 社会价值

以传统村落为纽带,沙河市城乡交流与融合不断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臻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村民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些传统技艺,尤其是纺织技艺类非遗由于时间灵活吸引了不少女性参与其中。“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不仅使很多赋闲在家的乡村妇女迈向了富裕路,而且提升了女性的自信和协作意识及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2" 基于文化空间角度的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实践

根据列斐伏尔的文化空间理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3个层面具有理论的统一性。

2.1" 农文旅融合下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空间的拓展

一是以品牌体育赛事助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升级提档。沙河市通过举办马拉松大赛、邢台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绿色太行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赛事,打造“旅游观光带+传统村落+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政府搭台之下,诸多的传统村落被纳入活动范围,村落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形成了九龙御祭、山影彩韵、九孔映月等网红景观。

二是依托传统和现代节庆活动,营造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场景。大力推进文旅融合,依托传统村落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举办红薯岭油菜花节、红叶节、九龙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九龙民俗文旅节是安河村的重要民俗活动。九龙祭祀、四大庄园、红色遗产及传统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异彩纷呈。

三是通过优化交通环境,提升村落的可达性,拓展村落延展空间。沙河市传统村落主要依托柴关川、渡口川和孔庄川的地势分布,川与川之间交通不便,需要翻山越岭,也间接导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存在空间区隔。2021年,沙河市新三川贯通道路开通,诸多村庄被串联到一起,为传统村落整体开发以及实现全域旅游提供基础。在多方努力下,沙河市已经初步形成串点成线、 连片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模式。

2.2" 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精神空间不断升级迭代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多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2]。作为千年古县,沙河市传统村落星罗棋布,80多个传统村落中清代之前创建的村庄达到80%以上。仅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目录的目前就有六批共38个。大批传统村落入选国家名录,也促使传统村落开发利用形成了规模效应。这些进一步激发了沙河市政府以及群众的村落保护意识以及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2022年沙河市入选了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023年,沙河市光荣地入选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如安河村文化空间上具有独特的典型性。社区赋权及居民情感响应也受到重视[3]。2016年之后,安河村开始由以第一、第二产业主导的产业型乡村建设阶段向农文旅融合的传统村落发展阶段提升转化,乡村的吸引力不断提升[4]。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利用意识增强。

2.3" 公众参与助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社会空间的拓展

一是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奔走呼吁为沙河市传统村落保护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也提升了沙河传统村落的影响力。比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深入沙河王垴村等村落考察。2015年,全国各地传统村落保护专家云集沙河,开展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交流,同时为沙河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建言献策。冯骥才也高度评价了沙河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他说:“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沙河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不仅主编了《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而且多次到沙河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二是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教育空间。当地中小学生走出课堂,奔赴乡村、非遗工厂,参观、参与民俗活动表演,开展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提升文化自信,拓展全方位素养。沙河市已经建成7处研学实践基地。沙河市四匹缯传习所实现了中小学生非遗研学的常态化。这些有助于推进非遗融入现代社会并实现活态传承[5]。

3" 文化空间视角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沙河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着空间开发和利用不足的问题。优化和拓展空间管理是包括沙河市在内的诸多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3.1" 实践空间开发利用尚不充分

一是建筑空间活化利用待优化。沙河市不少传统村落建于明清时期。从历史上来看,安河村有陈、彭、田、杨四大姓并形成了青砖筑墙并各具特色的“四大庄园”式建筑格局,建筑密度较大,总体保存较好。此外,安河村的抗日红色文化及庙宇建筑文化也非常深厚。不少传统村落没有导游,村中的指示牌等基本的公共服务缺失,导致游客的获得感不足。这些老房子往往年久失修,但是房子属于村民个人产权,甚至是家族所有,加之村里没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所以无论是维修养护还是开发利用困难很多。

二是非遗展演空间有待进一步发掘。沙河市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不少村民对非物质文化并不了解。沙河皮影戏、沙河豆面印花技艺、沙河藤牌阵、孔明锁、四匹缯布的纺织技艺等为沙河市的代表性非遗。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同时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非遗传承存在着代际传承断裂的问题。当然不同类型的非遗传承的情况也不太一样。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旅游线路还有待形成[6]。

3.2" 精神空间有待深入挖掘

沙河市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建筑文化等,其精神文化的挖掘是传统村落文化的核心要素。从红色文化来看,沙河市不少传统村落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如安河村由于可攻可防的地理位置,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曾在该村停留数月。白求恩也曾在此救死扶伤。医院也为村民提供过免费的医疗救助,体现了军民鱼水情。但是目前对精神文化的挖掘还不充分。此外,非遗的隐性知识系统有待进一步解码、识别及有序传承[7]。

3.3" 社会空间开发有缺口

沙河市传统村落众多,文化类型多元。在新媒体时代,沙河市传统村落传播的渠道和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比如不少村落的宣传还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传播渠道。如通过政府组织开展摄影大赛、文化节等形式。在媒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传播的载体、形式。利用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展演不足。尤其是非遗的都市实践需要加强,以实现非遗知识的共享[8]。

4" 文化空间视角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对策

立足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在完善传统村落活化利用保护机制建设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实践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可以促进沙河市和美乡村建设。

4.1" 全方位挖掘和拓展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实践空间

一是优化传统建筑利用空间。采用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及社会组织参与村落古建筑修缮。在保护整体性的情况下对房屋内部构造进行修补,修旧如旧,同时要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实现建筑文化历史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二是拓展非遗展演空间。以沙河四匹缯纺织技艺为例,首先,可以通过开展产品展示和参与体验等促进青少年的沉浸式参与。其次,要与相关院校和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合作,革新手织布技艺,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图案,开发文创产品,打造网红产品。拓展四匹缯的生产空间、销售空间和展示空间。在这方面,可以向赞皇县原村土布学习取经。第三,可以推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旅游公司与非遗传承人开展多元化合作,使更多的非遗项目融入景区。探寻非遗项目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9]。第四,利用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度。如可以通过优秀的非遗主题图画故事涵养孩子的精神品格[10];可以通过网络红人短视频拍摄促进文化的传播;可以通过非遗电影衍生出游戏、 动画、综艺、文创产品[11]。提高农民的短视频传播意识和传播技能也非常必要[12]。

4.2" 挖掘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精神空间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对沙河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价值进行多维度挖掘和提炼。一是充分发挥学者、专家、当地文化名人的作用,挖掘代表性非遗项目和民俗文化艺术的价值。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常态化展演,丰富旅游场景,打造特色非遗景区、线路,开展沉浸式情景互动,促进游客参与。真实的研学学习过程往往比虚拟的文化传播体验效果更好[13]。要在非遗文化中挖掘人文价值、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要在建筑文化中挖掘其蕴含的真善美精神元素;二是挖掘村落的农业遗产价值,打造田园综合体。如立足当地苹果、草莓、核桃、生姜和西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种植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开发果实采摘、生态骑行、梯田参观等旅游项目。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文化、景观文化中挖掘其生态价值。三是挖掘村落文化的育人价值。充分挖掘沙河市当地自然、社会、人文、科技资源,构建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和实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发挥独特育人价值,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14]。

4.3" 构建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社会新空间

多维度地为游客创造感知传统村落地方性的情感体验方式[15]。首先,构建“互联网+传统村落”的技术型文化空间,着力打造“智慧景区”。如王硇村将灯、声、景完美融合,打造“枫叶+灯光+科技”的新景观模式。天机硇网红隧道给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其次,构建“文化消费+传统村落”的新文化空间。通过开展电商直播,将传统村落优秀的文化、农产品、非遗创意产品进行网络传播,促进乡村新消费。第三,打造“古民居+传统手工艺+红色文化”新空间。利用传统民居,结合传统技艺,打造文化“微课堂”“云课堂”。第四,打造农耕文化空间。通过开展研学,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等,提升传统村落农业价值。

4.4" 完善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保障机制

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关键所在。首先,作为集中连片保护试验区,沙河市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要制定科学的规划,突出村落的原真性。其次,完善村庄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管理制度。村落是露天的博物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实物多风吹日晒,甚至可能被偷盗。乡村的治安、防控管理制度也亟待完善和智慧化。第三,完善职能部门协同分工的管理制度。各乡镇应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沙河市文化广播体育和旅游局要对重大赛事、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的游客承载容量进行测算和实时监控。村委会或旅游公司要提升游客餐饮及住宿服务体系。

完善村落保护利用共建共享机制。首先,推进民主协商,完善沟通商议机制。各乡镇应当定期召开村集体会议,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妥善解决。通过村民微信群、村委会意见箱等主动听取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意见,有效预防和化解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此外,进一步优化传统村落行动者主体之间的互动形式,提升各保护主体的参与度。第二,构建网络空间。将传统村落活化利用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借助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常态化宣传。第三,鼓励当地居民利用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等形式参与旅游景区运营。

5" 结束语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也是融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文化载体。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不仅是延续中华文脉的需要,也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需要。立足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时代议题,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现代化场景,提升村落治理现代化水平,才能不断拓展文化空间,进而增强村落文化的传播力。当然传统村落文化活力的激发,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吴向阳,张晓敏.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村落现代转型的机制与路径[J].农业经济,2024(7):67-69.

[2] 何小芊,厉峰,高军波,等.基于地理网格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24,44(6):995-1004.

[3] 杨立国,王佳琴,刘旭.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J].热带地理,2024,44(10):1800-1811.

[4] 胡晓宇,杜嘉欣,唐雪琼.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鹤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8(3):78-84,93.

[5] 常国毅,马知遥.文化转型与非遗传承:兼对非遗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5):9-18.

[6] 郑带利.广西非遗茶文化与茶旅融合发展[J].福建茶叶,2024, 46(7):84-86.

[7] 李文文.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的逻辑机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2(4):116-124.

[8] 解梦伟,侯小锋.凝视与弥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市实践反思[J].民族艺术研究,2024,37(3):152-160.

[9] 梁馨予.新媒体创新应用:促进新时代非遗的活态传承——以“广西非遗传承创新应用”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4(13):69-71.

[10] 王芸.绘本赋能公共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J].文化产业,2024(19):13-15.

[11] 刘兴华.非遗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J].电影文学,2024(13):134-138.

[12] 王志标,刘冰冰.短视频赋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破圈的机制、场景与路径[J].中国出版,2024(13):58-62.

[13] 吴凯,阴乐.后非遗时代下研学旅行中非遗文化的传播研究——基于身体传播的视角[J].传播与版权,2024(12):81-84.

[14] 王砂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贵州省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调查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45(3):1-9.

[15] 王进,周坤.旅游型传统村落地方感维度建构——基于游客网评的扎根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43-155.

基金项目:2023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HB23-YB105)

第一作者简介:李妙然(1973-),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

*通信作者:王晓民(197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理学。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传统村落实践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民国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与回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