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定位及路径研究

2025-02-01李明哲孙小利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乡村振兴农民

摘" 要:在“三农”工作中农民工作占据着重要地位,广大农民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伴随主体性意识的生成持续发力,因而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的成效是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从“理论认知”“情感支撑”“实践重心”3个方面明晰培育农民主体性意识的重要价值,定位农民在经济发展、政治参与和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进而明确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的责任主体、重点方向和坚实保障,持续实现广大农民在道德观念、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不断激发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主体性意识;角色定位;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55-04

Abstract: Farmers' work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the majority of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to accelerat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enthusiasm,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life continue to exert force with the generation of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so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We should clarify the important value of cultivating farme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cognition\", \"emotion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focus\", locate the unique role of farmer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n clarify the responsible subject, key direction and solid guarantee of cultivating farmer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We will continue to transform and improve the moral concept,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farmers, and constantly stimulat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all-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s;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role positioning; rural talent team building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广大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设者,在乡村经济产业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和乡村文化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培育农民主体性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广大农民认识到自身在熟悉的家乡、广阔的乡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激发农民群众自觉自为的能动作用,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积聚更多力量。

1"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意识生成的基础

1.1" 理论认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凸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底色,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涵盖广大农村人口、农民群众在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下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35%以上,表明农村居住群体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1]。农民主体性意识的生成从理论发展的维度来看有其必然性,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充分肯定人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为对实践活动的指引和对人们精神生活状态的调整。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2]。正因为意识在大脑中发挥着指引作用,才使人的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自为活动,而在经由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体意识指导下的生产劳动则更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在驳斥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在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人类书写自身活动的历史。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阶段是具有统一性的,经过长期的农村改革,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到了提升和改善,为农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新时代新征程上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期待、对实现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着广大农民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1.2" 情感支撑: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升级

农民群众是广大乡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农村改革的推进离不开农民群众的响应与支持。农民群体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需求,但不同种类需求之间存在着顺序和层次的差别,农民个体发展程度取决于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水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133元,比2012年增长14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88下降为2022年的2.45[4]。在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农村在人居生活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加速推进,农村生活样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层面对农民身份的刻板印象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农民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政策在农村接续落地所带来的辐射效应让农民群众有了更多对物质精神的获得感、对乡村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对农村未来发展的安全感,这些情感支撑背后反映的是农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得到有效保障,这些支撑激励着农民群众积极作为,让农村成为能够休闲放松、感受乡思的好去处,让农业成为强国建设的有力基石。

1.3" 实践重心:现代化需要打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专业人才队伍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农村拥有相对充足的人口资源,但人才资源相较于城市而言处于劣势地位。伴随城市化的提质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在短期内人口整体流向仍旧呈现由乡村转移至城镇城市的趋势,尤其表现为高学历、高素质、技术强的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农村现有人才资源无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打造一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专业人才队伍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5]。”农村整体发展需要时间沉淀,打造一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样需要时间培养。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从单一产业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到实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农村整体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本土人才不断锻练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有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链接优质人才资源下沉,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躬身入局,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导向努力成长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农民。

2"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性意识作用下的发力定位

2.1" 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的主力军

“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6]。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乡村发展一切问题的前提,农民群众在产业兴旺中发挥着主力军的独特作用。农业是农村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这是农村地区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同时农业发展是事关粮食安全的“国之大者”。农民独道的种植本领加以现代化农机装备技术和优质种业资源,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将大有可为。但农村的产业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农业种植,要以农业种植为基础,拓展农产品精细加工、农业种植体验和农产品电商销售等上下产业链,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形成资源充分利用的“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创立乡村独具特色的产业品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资本进行助力“输血”,更需要越来越多的乡村百姓具备现代化运营思维和熟练的经营创新能力完成“造血”,才能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时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职业农民的转变,真正成为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主力军。

2.2" 政治参与:治理有效的奠基石

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需要农村各类主体的共商共建和共同努力,其中农民群体的知情参与、建言献策和全过程监督尤为重要[7]。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需要集中农村群众的集体智慧,反映出基层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加强农民群众对政策项目的理解和掌握,群策群力做好经济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政治保障。当前众多资源纷纷向农村聚集,农民主体性意识在政治领域的表现也从过去被动式盲目参与到基于个人与集体利益权衡的主动型参与。村民通过参与村庄规划、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管护等有效参与形式,在事关乡村整体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形成促发展的共识,进一步催生村民的公共意志,在重大事项中恢复“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体决策,在公共事务和纠纷矛盾中发挥出以情理为核心的群众调解作用,以乡村有效的政治参与推进乡村和谐有序。

2.3" 文化传承:乡风文明的引擎器

乡村文化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群众精神层次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关系着农村独特风俗、技艺和衣食住行言等文化载体的保护和传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乡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乡村文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也是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避免“千村一面”的精神文化内核。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着眼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8]。农民群众长期生活在乡村,是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传承者,也是乡村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在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农民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角,把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乡风文明的塑造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及时汲取现代节能绿色文化赋能种植方式的优化升级,通过丰富载体把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下去[9]。在日常生活中,把享受文化和发展文化融为一体,抓住乡村文旅繁荣发展的时代契机,创造出更多乡味更浓、情味更深乡村文化作品,同时要学会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自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实现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乡村习俗的现代化转变,在优质文化资源的熏陶下赓续精神力量,聚集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文化力量。

3"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培育农民主体性意识的实践路径

3.1" 党建赋能:明确培育的责任主体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从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到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各级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压实责任形成全社会关心“三农”发展、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10]”做好乡村人才培、引、留工作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点,培育农民主体性意识是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基础。做好乡村振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要充分调研乡村人口、人才资源分布,科学谋划本土人才的分类培养和优秀人才的合作引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要优先考虑本地发展的短板和满足百姓最急切的技能技术需求。在优秀人才合作引进方面要注重乡村造血功能的培养,把优秀人才放在最需要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中,发挥优秀人才“以点带面”的最大作用。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形象和态度,在很多问题的解决上许多村民的意见都会观望村党员的言行举止。因此,农村党员要在学习“三农”政策、提高素质能力和践行村规民约等方面身先垂范,当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排头兵”,做好广大农民群众的“领路人”。

3.2" 教培赋能:明确培育的重点方向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要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如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仅靠人才引进只能是“火场救急”,根本在于通过各类教育培训满足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支撑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政治参与和文化传承中大有可为、实现自我价值。一是要以市域为范围统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力量,聚焦乡村中年轻一代和有需求的中青年,采取科技教育小院项目式、乡镇企业订单式和农村地区定向就业等多种方式,培养具备充足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二是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家门口”再就业。农村的劳动力群体中还有妇女和具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无论是出于对他们生活质量和获得感的考量,还是从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宏观角度来看,使其掌握一门技术重新在乡镇企业或家庭作坊中实现再就业确有必要。村党组织要精准摸排需求,当地人力资源部门定期跨村镇、跨企业组织联合培训,要用好国家技术技能补贴政策和技术技能培训补贴,实打实帮助农民群众实现再就业。三是要抓好下一代的教育培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工作,对多数农民群众的教育培养是在补过去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历史欠账,要尽早入手解决青少年一代不识五谷、不认农具的问题。随着教育资源向农村基层的倾斜,城乡教育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就重视孩子对“三农”偏见的问题,通过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逐渐培养起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兴趣,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向往,从小正确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的就业观。

3.3" 科技赋能:明确培育的坚实保障

科技的进步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同样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活设施的改善。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仅靠代代相传经验和传统的耕作方式已无法高速驱动凝聚更多期待、聚集更多资源乡村的发展。截至2022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2.93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8%[12]。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快缩小,互联网已经逐渐融入农民日常生活,影响着农民生产劳动消费的方方面面。培育农民主体性意识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用数字化和科技化双重保障为农民生产和消费创造更加便捷的条件。首先,要丰富科技研发和数字赋能的场景使用,农业现代化防虫害技术、智慧农场项目等新型科技在农村的落地要精准对接农民生产使用的需求,根据农民的需要进行农机装备针对性的研发和科技项目的上马。其次,要注重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配备和完善,尤其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邻里中心和农村图书馆等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信息鸿沟,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取国家政策出台和社会热点信息。最后,要用好数字化媒介和信息化平台,利用平台传播信息精准、快速和稳定的优势,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机会成为时代“弄潮儿”,推广乡村风俗人情、乡土品牌和文艺创作,在信息交互中同步提升农民群众的主体性意识、现代化思维和电商直播技能,实现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4" 结束语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奋斗目标。农民群众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性地位,持续加强对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是发挥其内生动力的重要保证。广大农村地区要充分认识到本土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教培并行和科技加速赋能的实践路径,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强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2.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8.

[4] 魏后凯,王贵荣.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2~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 习近平: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N].人民日报,2018-06-15.

[6]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当代党员,2023(7):1-6.

[7] 丁舒雅.论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民政治参与优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5):19-23,44.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J].上海农村经济,2024(2):4-9.

[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挖掘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N].农民日报,2024-07-24(001).

[10] 新华社.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农业强国——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综述之四[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3-03/18/content_5747401.htm.

[11] 马雪莹,魏战刚.“职教赋农”: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指向与推进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4(1):75-82.

[12]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42400410450)

第一作者简介:李明哲(1997-),男,法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及基层党建。

*通信作者:孙小利(1985-),女,法学硕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乡村振兴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