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社会工作赋能农耕文化保护路径探索

2025-02-01彭玉叶杨幸范文芳黄斯佳张帆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社区治理乡村振兴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我国宝贵的农业财富,但由于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加快,使得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成为广东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此背景视域下,该文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了解并分析河源市红光村农耕文化保护工作现状。针对乡村结构呈现离散化、乡村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社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将以社会工作优势视角探索从数字赋能,即依靠数字平台驱动加快建设文化传承体系,搭建文化发展桥梁;人才赋能,即重视人才资源本土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社区内部发展动力;社区赋能,即发挥社区本土化优势,巩固提高社区自治能力等路径,赋能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社区治理;保护路径;社区赋能

中图分类号:D42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050-05

Abstract: As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China has farming culture as a valuable agricultural wealth, but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ization has made the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farming culture a topic of the new era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thesis uses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ing culture conservation in Hongguang Village in Heyuan Cit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discrete village structure, single source of funds for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development power of the community, the dissertation will explore the following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strengths:digital empowerment: relying on the digital platform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system, and building a bridge for cultural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s empowerment: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cultivation of local human resources and importation of extern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power of the community;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localization, consolidating and improving community autonomy capabilities and other paths, and empowering the inheritance and conservation of excellent farming culture.

Keywords: farming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unity governance; conservation path; community empowerment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要求,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民政厅制定了《“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强调了主要目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整合资源、分类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为思路,组织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及所属会员企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引导社会组织及所属会员企业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助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发达、生态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显著提高,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作出社会组织应有的贡献。

1" 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是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发展不平衡,且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加快造成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丧失,乡村文化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发展好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能更好促进广大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凝结的,具有独特内容和特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耕作制度以及技术、民俗礼仪、青山绿水等元素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新征程上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传承、弘扬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积极引导参与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沃土和思想根基,要把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形成的家国情怀,推动营造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稳定共同体意识。

2" 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核心理念和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孕育出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应时”指的是农耕生活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来安排。“取宜”意思是人地之间的协调要根据土地的特性和条件,因时、因地、因物制宜,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守则”中的“则”指的是准则与规范,“守则”意思是人们要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有益于农业生产的范式。“和谐”即天、地、人和谐共生,不能把人类排除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和自然界是协调、和谐、共生的有机体。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根基,古人形成用养结合的耕作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勤俭持家的生活观和睦邻友好的社会观。

人们可以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很多经验,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利于促进绿色和谐发展。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已逐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已经被赋予了新内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深入人心,所以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挖掘农耕文化精髓和亮点,让农耕文化在新时期展现新的时代魅力和风采。

3" 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工作研究现状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后,学者们逐渐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农耕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开发方面[1]。随着国家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各种角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不仅包括农耕文化的可持续保护和开发,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还包括农业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及价值评估研究[2]。

第一,在农业文化遗产理论方面,有学者认为完整的农业文化遗产应该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复合系统,包括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农业生产的对象(土地)、农业生产的方式方法(技术)、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政策与制度)及农业生产依托的生态环境[3]。还有一些学者基于理论、性质及发展现状,对农耕文化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并对现代农业遗产的发展趋势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认为当代农业文化遗产话语体系不是孤立建构的,应该融入更大的话语体系建构之中[4]。

第二,有关农业文化保护,我国有学者认为,导致乡村文化腐败和发展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因为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冲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性,在现代媒体推波助澜下,西方文化和城市文化中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乡村社会造成极大冲击,功利主义超越了传统伦理精神,对于传统民俗如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的认同感降低[5]。解决文化失调的问题,可以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意识,来呼吁人们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使得文化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由专家或精英来承担,而是转向大众[6]。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地区农耕文化的现状与特征,进行不同程度的动态保护途径,并协同文化与生产统一发展,构建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三,有关农业文化价值方面研究,学者认为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增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和物质载体,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7]。

4" 社会工作促进农耕文化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同学科对于农业文化保护具有不同特点,如从经济学的角度,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农业文化保护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从而导致的农户对农业文化保护意识薄弱与短视;二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形成的保护主体结构性缺失与生产技艺的传承困境。因而将从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两方面来发挥农业文化的资源禀赋[8]。

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首先,社会工作在介入农耕文化的保护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工作中能够依据农村社区的文化与情感脉络推动了农村社会的个体化进程,并进一步唤醒和增强了村民的主体性意识,实现农村文化的振兴[9]。其次,社会工作能够立足于自身具有发展性的专业定位和赋能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势视角,帮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现和解决农村地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政策落地和项目的实施,促进农村社区自我组织能力提高、加强社区韧性,更好应对发展中的挑战。最后,社会工作者在乡村社会工作中能够扮演资源连接者、发展者和服务提供者等多样角色,结合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背景,在紧抓时代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供本土化工作内容,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利用自身优势从数字赋能、人才赋能和社区赋能等路径,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工作注入新动力、发现新可能、实现新发展的目标,从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本文主要是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进行研究,并辅以观察法和相关资料的采集与分析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探索河源市红光村的农耕文化发展和保护工作现状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状况,以及考虑到河源市农耕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队伍将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分析当前该村内农耕文化传播发展模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特点与不足,探索社会工作在红光村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工作中如何赋能,从而为农耕文化的保护工作,探索出更多创新性路径。队伍制定访谈计划,确定访谈对象为红光村村委会干部、社会工作站工作者、政府宣传委员、红光村村民代表、以及当地企业代表等,访谈时长为30分钟。

5" 河源市红光村农耕文化保护工作现状及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河源市东源县的乡村振兴现状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河源市东源县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东源县属于客家文化地区,有多处客家文化人文景观,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广东省岭南文化特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人才结构不稳定、数量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河源市作为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如何利用和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农业资源,是河源市乡村振兴的关键。这样无论是纵向当地农业自身的发展,还是横向带动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的效应延伸,都将作用于东源县整体经济的提升。东源县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最好的例子就是东源县规划建设的“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这条示范带串联起仙塘、义合、黄田、蓝口和柳城5个镇共39个村居,充分发挥了地方优势禀赋,让沿带的居民们都能够跟上乡村振兴的脚步,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这也正体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最直观的积极效应。

位于仙塘镇的红光村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客家古村落之一,也是广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古村落之一。古村由官宦家族潘氏所建,迄今有400多年历史,因其建筑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和历史悠久而闻名。古村先后荣获“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名村”“河源市第一批保护古建筑”“东源县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古村是河源客家村落的典型代表,在村落中的建筑里也贯穿着中华文明的礼制思想,正是因为古村凝结了千年的客家文化,也孕育出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在了解红光村现存的农业文化活动和保护现状过程中,探索社会工作如何赋能到现有的文化保护工作,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工作路径,也能够为未来社会工作在参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

5.1" 乡村社会结构呈现离散化

基于访问调查可发现红光村居民乡村文化认同感低,村民凝聚力不够。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时主动性较低。部分居民会认为,村庄的经济发展与自己无关,村里的事务和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还是由村委、精英带头。首先,因为红光村属于城郊村,距离河源市县城的距离较近,虽然说红光村的常住人口加上外来人口有500多户,但是大部分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在县城务工,考虑到作物的生长时间和经济效益,在红光村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基本消失,村里大部分的农田目前是处于一个荒废的状态,几乎没有家庭进行主粮作业,而更多的是简单种植一些蔬菜,所以整个村庄的公共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次,在走访红光村的过程中了解到,村子里现存的一些特色的保护建筑坐落得较为分散,建筑之间还穿插了很多居民的自建房。如果没有本地村民带路讲解,外来的游客可能无法直接准确地走到想要参观的建筑,有时候还可能误入村民们的一些私人住宅对村民造成困扰。既失去了乡亲们空间上土地联结感,又没有稳定的村庄公共的创收来源,村民们无论是在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上都被隔离开了,居民之间的联系、社区的认同感自然也就降低了。

5.2" 乡村发展资金来源单一

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红光村未来的发展模式规划主要是以农文旅结合发展,但是目前村庄中的创收来源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以政府扶持为主要项目资金渠道,村庄里现有的收入来源可持续发展力度不足,比如村里的一些商铺主要还是外来人员投资的,鲜有本地居民自主经营。仅有的几间店铺的人流量只有在一些较为特殊的节日才会迎来较高的游客浪潮且是不稳定的。红光村想要参考云南省丽江市的旅游业发展经验,利用村子里的一些特色建筑走文旅结合发展道路,但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村庄的特色进行本土化改造,适土化发展并没有取得很理想的发展结果。

村里存余几十座客家元素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凝结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实际上利用建筑特色推行的产业与红光村自身所体现的独特的客家文化优势相关的极少。现有的文化产业据了解只有“开笔礼”和“汉服租赁拍照”活动,但是这两项活动本身与红光村自身深厚的客家文化并没有太大的渊源,加之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人员的拍照技术欠缺、活动创意性不高等原因营收也逐渐减少。在游客中心开设的咖啡店所售卖的产品无论在口味还是包装上也都无法很好地体现出红光村客家文化的特色,云南省丽江市之所以在景区能够开设很多家咖啡店并都保持稳定的营收状态,与云南本省盛产咖啡豆也有很大的关联,成本一定程度降低了,品质既能保证还有当地独特的风味。所以红光村现经营的几处产业出于以上几种原因能够为村子所带来的收入也并不可观。

5.3" 乡村社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红光村的常住居民并不少,但是对于常住居民这个群体的巨大潜能发掘力度不够,队伍在走访红光村时了解到,许多居民还是表达出了想要发挥自身的动手能力在村子里的某个地方有个固定的摊位或商铺售卖一些手工产品做点小生意,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能力大部分居民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目前村里仅有“村嫂基地”在售卖村民们的手工产品,村委对于依靠本村村民实现提高村庄公共创收的信心也是较低的,认为还是应该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入驻更多的外来商铺,从而导致其忽视了自身发展的潜力。村子里的共同活动只有一个村歌活动,自愿参加这个活动的村民很少,在这其中有很多参加过活动的村民,在活动结束后可能还会面临着被标签化的问题,比如说在访谈过程中就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老人在参加完活动后,被街坊邻居说是想要出风头。久而久之很多老人参加活动的意愿也逐渐被消磨,村歌活动慢慢地也很难取得初举办时的效果了。

6" 社会工作赋能农耕文化保护工作路径探索

6.1" 数字赋能

大数据时代,依靠数字平台驱动加快建设文化传承体系,开辟文化传承路径的新赛道。社会工作者也将发挥专业职能,搭建起农耕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桥梁,塑造新动能,通过更多低成本、参与度高、居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引导更多人加入到传承农耕文化的队伍当中,让更多人了解到宝贵的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必要性。加快传统农耕文化传播与保护工作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

第一,打造村庄独特的名片,创新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播内容。红光村可以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宣传,充分利用村子里的具有百年历史“蟠龙古树——望所有学子都能学业顺利的寓意”和古学堂在一些传统节日开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客家服饰体验、客家剪纸等。

第二,通过开设数字化农耕文化展厅,采用VR技术或全息投屏技术,将客家服饰与客家围屋建筑相结合,将空间上坐落较为分散的古建筑用数字在视觉上还原,带来农耕文化沉浸式的场景还原和互动体验,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播活动。

6.2" 人才赋能

《实施方案》在主要任务中指出助力乡村振兴,要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随着城市化发展,我国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虽然说红光村的农村“空心化”等现象,人才流失、村庄老龄化的问题并没有很严重,但是也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配合。社会工作者发动社会组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化人才交流。

第一,在红光村里,常住居民们就是村子一笔待开发的“隐形财富”,社区工作者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号召和利用好本村的村民。在走访时观察到,村里主要的宣传栏除了张贴着经常举办的“村歌活动”的内容外,并没有其他的社区资料,村子骨干可以通过宣传栏进行积极的社区倡导,传播农耕能人故事,多表彰村民的优秀公共事迹,倡导积极社区文化。发掘更多农耕文化传播相关能人,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居民参与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治能力。

第二,打造居民可持续参与农耕文化传播的平台,社会工作者能够开展小组活动招募更多志愿者或乡村发展能人以座谈、培训、进驻企业等方式交流积极创业思想、传播乡村创业成功案例帮助村民开拓思路,共同培育乡村本土人才的同时,利用社会组织资源培养更多新农人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对于红光村的本地居民,可以鼓励居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自家堂屋中开立“游客小食堂”制作售卖客家特色食品如“萝卜饭、糯米饭”,既能够解决游客来村游玩时吃饭问题,又能够为村民们实现创收,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村民们的共同体意识和社区认同感。还可以根据居民们自身长处设立职能岗位,如乡村宣传委员、安保小组等,由本村村民担任游客游玩时的导游、停车点管理和景点指引等工作,以责任感促社区认同感。

6.3" 社区赋能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特别是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承载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的身份是多元的,不仅仅包括基层党委、居委、村委等。同样社区居民的社会角色还包括其他,例如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教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等等。发展好利用好社区自治的优势,文化传播的力量是可持续的。

第一,社会工作在赋能社区工作中能够激发社区治理力量,帮助镇村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推动“五社联动”,创新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中的家庭为单位,以走访社区、社区漫步等活动为载体,激活社区公共性。社会工作者发动社区居民,深度挖掘社区中潜在的农耕文化“资产”和“财富”,建立农耕文化的数字资源库,搭建文化传播平台。

第二,加深农耕文化的了解以及探索更多文化传播的路径,提高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通过链接资源,与社区工作者一起营造助力传承农耕文化的社区氛围,联动社区力量,例如慈善会、公益基金会等,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农耕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工作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三,重视文化传播和保护的新生代力量,加强“校社联动”以社区或学校年级为单位建立农耕文化宣传小组。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建立联系将学堂从学校延伸至田地、组织带领学生群体了解农耕文化的独特之处。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到,孩子们学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与校方一起在重视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的学习。如农耕文化进校园活动、以四季为主题体验式活动类、客家文化知识宣传类、互助学习类、特色社团类以及多媒体宣传等,以此创新农耕文化代际传承模式。

7" 结束语

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所以即使是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农耕生产活动已经大部分被科技化生产取代,但是现代农业的“耕、种、收、藏”都无一不体现出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的古人智慧,在这个多元文化交相辉映为变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不能忘记,而且还要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发扬光大,打造属于我们的特色农耕文化,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农耕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社会工作也必将投入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徐业鑫,王利伟,任玉洁.农业文化遗产理论研究20年的中国探索与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85-93.

[2] 郝焕霞,孙丽丹.农业文化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框架[J].山西农经,2022(5):21-23.

[3] 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史,2019,38(6):113-121.

[4] 朱娅,李明.农业文化遗产话语互动、变迁及体系建构[J].中国农史,2020,39(6):129-136.

[5] 黄文记.地方性知识驱动乡村文化振兴:历史逻辑、价值共生与体系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11):186-193.

[6] 蔡天抒,袁奇峰.以“地方文化认同”为动力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于广东地方文化保育行动的实证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2):114-120.

[7] 王琰.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意涵、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J].理论探讨,2023(5):105-112.

[8] 伽红凯,卢勇.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与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53-61.

[9] 杨慧,吕哲臻.现代化转型与在地化实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论析[J].思想战线,2023,49(3):102-110.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2023年人文社科类学生项目(4230026)

第一作者简介:彭玉叶(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社区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天府农耕·响水六坊”项目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发展潘集特色乡村旅游业的措施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