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2025-01-27曾禹睿慷
摘要:随着就业体制改革,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前途、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也有着密切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亟须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状况、行为选择等进行干预影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文章将首先分析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并从指导目标设计、内容体系完善、指导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实施几个方面探究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言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亟须清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主动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就业能力,全力促进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但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渗透中依旧存在对就业形势研判分析不足的问题,其未能立足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且存在内容体系欠缺、融入渠道狭窄等问题,学生依旧面临着就业认知偏差、就业心理脆弱以及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因此,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很有必要,其能够有效应对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形势研判仍不足,工作目标模糊
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但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的作用认识不清,存在以就业率提升为目标的倾向,在就业指导中过分依赖提供招聘信息、培训应试技巧等实用性就业指导形式,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难以通过目标层面的融合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内涵,不利于学生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就业指导存在可行性较差、长期性不足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难以有效平衡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就业中目光短浅、不愿吃苦、追名逐利,难以通过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国家需要的结合发挥个人价值。
(二)内容体系欠完善,指导作用欠佳
完善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能够对学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进行全面影响。但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内容体系欠完善的问题,其未能在深入理解就业指导政策、精神等的基础上选择内容,同时也未能促进思想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的整合,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相脱节,各种滞后性、口号化、片面化内容存在就业指导中,难以对学生的成才观、就业观、择业观进行有效塑造,就业指导成效欠佳。
(三)开展渠道较单一,融合力度不够
为了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拓宽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渗透渠道,依托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隐性与显性的有机结合增添就业指导工作的时代感,以满足学生思想形成、变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但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不愿意走下讲台、走出课堂,未能围绕社会的就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展开理论教育与指导实践,在就业指导中依旧以面试技巧传授、个人简历写作、自荐书制作为核心的简单指导为主要方式,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也存在泛泛而谈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枯燥,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相对浅层化、碎片化,难以将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才观落实到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成效并不理想。
二、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形势分析研判,科学设计指导目标
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是依旧面临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在就业指导中,教师应通过就业形式的分析研判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切实将宏观就业形式落实到学生层面,立足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科学的就业指导目标,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
高校要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准备等方面的分析研判,明确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认知偏差、就业心理脆弱、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明确就业指导目标,以改变“学生固有就业观念”为核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在清晰认识当前就业环境、准确把握人才市场需要的基础上,进行就业预期的合理调整,确保学生在就业、择业、创业中能够抓紧机遇、应对挑战[1]。例如,部分学生在就业中对自身的优势、特长认识不清,在就业中难以根据就业形势进行个人能力与岗位需要的精准匹配,采取等待、观望态度面对就业环境,致使其在就业中出现“无业可从”“有业不就”的问题。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通过就业形势的分析与谈判帮助学生认识就业的紧迫,使学生能够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就业政策优化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客观、准确的职业期待,使学生能够以积极、良好的状态选择职业、进入岗位。
(二)根据就业指导特点,完善思政内容体系
完善的思政内容体系能够为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提供内容支持与保障。为此,高校要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特点完善思政内容体系,促进思想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就业心理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的有效整合,切实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拟定发展方向。
(1)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政工作加强的核心部分,高校要注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等方面出发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就业价值理念,使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能够自觉将思想道德转化为职业道德;(2)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社会需求、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职业规划。在就业形势政策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目前存在的就业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向学生介绍国家政策、地区政策等对就业的支持,使学生清醒认识到就业形势在短期内不能改变,激励学生主动调整心态、认清时务,紧抓机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遭受拒绝丧失信心、求职失败面临焦虑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和心态问题,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等形式的应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就业中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形态参与就业竞争,使学生在清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高质量就业[2]。
(三)抓好指导课程建设,落实课堂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就业指导的关键渠道。然而,就业指导集合了理论基础、实践操作、工作经验等方面内容,高校要想保障思想政治工作在就业指导中的有效渗透,就要抓好课程建设工作,鼓励教师促进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市场新需求、就业新形势、就业新政策。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用人单位走进校园,有效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和认知水平,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典型性、积极性的思政案例展开分析讲解。张桂梅在2020年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是敬业奉献的模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挖掘张桂梅身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利用网络平台收集与张桂梅相关的在线视频、照片素材、文字解说、现场工作调查等等,引导学生对张桂梅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发现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从获取自身人生价值归属与就业方向的启发,充分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与带头作用[3]。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为学生带来更加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根据张桂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设置相应情境,并为学生配置求职者、面试官、职业人等角色,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各类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切实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展开观察、体验、思考、理解,促进“基层做起、岗位成才”成才观、就业观、职业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构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在择业中能够做到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工作中能够以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与困难,切实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运用信息技术赋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依托线上平台推优树典,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资源展开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推动良好氛围的营造。
(四)应用“社会大课堂”,组织就业指导实践
就业指导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了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入,教师应强化“社会大课堂”的应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身问题,在思想引领下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切实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缓解学生就业焦虑。
(1)高校可以组织职业规划大赛、“求职实战训练营”等活动,积极打造主题鲜明、价值导向明确的品牌活动,促进正确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的弘扬传播;(2)高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上岗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比赛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中提前了解社会岗位需求,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认知度,使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完成正确就业观念的内化;(3)高校可以在社会资源的支持下提升日常就业指导质量,在“互联网+就业”思路支持下精准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邀请企业入驻“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微平台”,为学生提供求职技能分享、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建议、在线招聘等服务,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
比如,在实践活动设计实施中,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访问、上岗实习实训等活动中,使学生在实地参观、深度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发展历史、文化特色等等,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组织“企业一线,大有作为”“热血真青春,奋斗正年华”等主题讲座。同时,也要激励学生结合讲座内容,通过文章写作的形式对参观、实训实践中的思想感悟等进行分享,使学生在反思总结中得到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的升华,切实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成效,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实现[5]。
结语
总之,探究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支持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亟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准确研判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的基础上,从目标层面推动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依托健全完善的思政内容体系丰富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内涵,应用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支持学生构建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的联系,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系2021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疆高校思政课在线教学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PT202105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61-62.
[2]王宇博,姚冰,刘建业,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有效实施路径[J].才智,2024,(06):165-168.
[3]余波.包容并蓄有“融”乃大——论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之模式[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3,16(06):70-72.
[4]刘世伟.就业指导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教育(C版),2023,(03):66-69.
[5]韩梦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01):27-30.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