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2025-01-27张磊

公关世界 2025年2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劳动教育

摘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已日益凸显,《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阐述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高等学校如何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已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在推进过程中,主题思想的理解尚显不足,体系构建亦未完全成熟。因此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探讨、考核机制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优化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造,促进学生综合性教育素养全面提高。

关键词:劳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引言

当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备受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构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体系的构建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导向下,进一步探索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之路,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1]。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够结合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的实践意义,在实践中通过劳动指引和劳动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均衡发展和实践教学课程化,让学生懂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增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态度。锻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新场域新模式,符合教育规律,也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势。

(二)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能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强化科研创新训练,以科技创新类赛事为抓手,带动提升学生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规划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这种创新思维对于未来的创业活动至关重要。积极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于新时代学生顺利就业及可持续发展可以产生重要推动作用[2]。通过劳动教育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创业观,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三)劳动教育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的规划设计

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育教学,加强劳动教育整体规划,强化劳动观形成,设立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一体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出台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设置中的指导思想,从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技能培训、职业规划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出发,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引领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奋发向上,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中的目标导向

(一)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完善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完善就业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关键作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备扎实的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成为大学生进入职场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1)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设计上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培养校内外专业的“双师型”队伍,邀请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劳动模范等组成多元化的师资团队,完善基础课教师向就业创业实践教学发展和培训;(2)围绕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按照完成任务的综合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着重坚持“劳创育人”的价值取向,发挥劳动育人的精神内涵,通过实践教学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完善基础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劳动教育体系,从而使德智体美以及劳动教育的综合性教育功能得以实现[3]。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创业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发展观念

通过劳动教育的积淀,强化学生职业规划的观念,在推动项目发展时,回归生活细节,端正劳动态度、增强职业认同感,发挥劳动振奋精神、完善思想道德和锤炼意志的作用,设计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结合的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内外的小型项目,从市场调研、店面设计、产品开发到营销推广全程参与,体验真实的劳动过程和创业挑战,引导学生关注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工、协作和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劳动责任感。有效调动自身劳动积极性、职业目标性以及劳创可行性。最终形成在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实践教学的导向定性,引导大学生实现目标设定和行为规范。

(三)确立劳动教育目标,拓展就业创业实践教育领域

劳动教育目标缺失,限制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能力的提升。将劳动教育纳入地方本科高校就业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确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迫在眉睫;劳动教育形式缺乏创新性,未能与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联系起来,曾一度流于形式,并未落到实处,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不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多形式的劳动教育极为重要;劳动教育领域拓展力度不够,传统观念下的高校劳动教育较为零散、缺乏科技含量,不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应抛开体力劳动的局限,坚持让大学生进行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劳动训练,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4]。

三、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探讨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了解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分析总结整体课程教育的开展体系,在劳动教育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增强大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创业竞争力。对比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课程形成的实践意义、素质提升和核心技能培养的共性问题,以劳动教育实践意义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掌握就业创业技能和实践操作的培育目标,为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创业教学实践寻求理论依据,构建科学可行的产教融合教育机制,注重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

(二)丰富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课程更新优化的必然途径,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学方法,建立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课堂理论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劳动教育的融合,使得课堂教学实践丰富化、增强社会实践和校园实践感召力,社会实践实际化,专业实践实战化的实践教学方法。逐步提升劳动教育实际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切实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视域下更好地掌握就业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学校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更新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突显劳动教育在就业创业实践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活动与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即劳动实践。因此,实践教学可以围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构建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与此同时,立足学院特色,有针对性、有效果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让学生在竞赛中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行为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劳动意识和埋头苦干的劳动习惯。在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更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四)构建高效的“跨领域、跨机构、跨层次、多角度、模块化”的就业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跨领域整合资源。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融合平台。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涵盖传统制造业、新兴科技产业、服务业等。引入各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士作为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指导和经验分享。联合高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共享教学资源和实践设施。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等合作,获取政策支持和行业动态信息,政府部门可以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行业协会可以组织行业交流活动。

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渗透劳动育人的管理理念,才能提升育人实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大力推动师资队伍从“知情意行”4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行为上发力,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等形式将劳动理论根植于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学校建立了“创新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院系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立体式实践平台,多领域进行实践教学,着力提升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质量,学生全面地参与劳动、进行实践,形成了自身独特和过程全面的实践体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实用、更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完善劳动教育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就业创业实践教育考核评价

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学考核,强调实践教学过程考核,突显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细节考核。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定期考核。在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活动的报告和总结,阐述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展示自己的创业项目或实习成果,并进行答辩。考核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创业成果,还要注重其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所培养的价值观、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性评价原则和多元评价原则,根据模块内容特色设置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等渠道。制定培养、考核、激励及退出制度,深化教学人才培养的“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课程开发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劳动教育在就业创业实践教育考核评价。

(六)拓展劳动教育影响下就业创业教学实践的平台和载体

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特点,拓展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平台和载体。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融合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劳动技能和创业知识。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创业项目策划与实施。建立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如校园环保、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将这些基地作为创业项目的孵化地,鼓励学生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商品进行销售。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建设等。通过社会服务,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开发和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开设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相关的网络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拓展劳动教育影响下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学实践的平台和载体,强化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

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完善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和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求职准备使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尊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劳动教育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311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泥川.劳动教育视阈下就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01):119-124.

[2]李双飞.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世纪桥,2024,(04):96-98.

[3]李兆楠.高校大学生劳动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80-81.

[4]于兴业,张迪,李德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2):65-69+85.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