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创新策略研究

2025-01-27惠宇晴

公关世界 2025年2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评价体系

摘要:为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的创新路径,本研究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专职网络思政教师队伍、构建多元化育人模式及制定动态化评价体系等策略。结果表明,创新策略实施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从而全面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创新改革。

关键词:网络思政育人;网络素养;网络思政教师;评价体系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平台在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负面信息与价值观冲击,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在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座、各类活动等方式进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方式面临着信息传播速度慢、覆盖面窄、互动性差等问题。新媒体具备信息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的影响,探讨其重要价值,并提出创新性的育人策略,旨在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的重要价值

(一)落实大学生思政育人成果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价值愈发凸显。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新媒体平台,思政教育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的教育效果。利用网络媒介,教师可及时、精准地向大学生传递政策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思想内容,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参与感。网络思政育人可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多样性,打造生动、立体的教育场景,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新媒体技术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实现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育人,能落实大学生思政育人成果,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助力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

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网络素养与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素养不仅包括对信息的获取、评估、使用、创造能力,还涉及对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网络伦理的遵守。通过网络思政育人,高校可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其具备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理性表达观点、健康使用网络的能力。新媒体平台上的多样化教育资源,可帮助大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掌握防范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技能,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思政教育还可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网络风险的警觉性与应对能力。同时,网络思政育人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避免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的侵害。因此,通过创新的网络思政教育策略,高校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能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与安全意识,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1]。

(三)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传统思政教育形式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参与度方面面临挑战。通过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式,高校可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互动性,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首先,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短视频、动画、互动游戏等,可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之更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其次,新媒体的即时性特征,能实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动态、疑惑,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最后,新媒体平台可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等多渠道传播思政教育内容,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讲述鲜活的时代故事、弘扬先进人物事迹等方式,新媒体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新媒体技术还能实现精准推送,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首先,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得到了扩大,通过网络平台,高校可将思政教育内容迅速传播到每一位学生,使教育时效性与广泛性得以提升;其次,新媒体的多样化形式,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使思政教育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直观,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深化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能实时反馈,解答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育的互动性。通过网络思政平台,高校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如网络直播、主题讨论、在线辩论等,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新媒体还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大数据支持,通过对学生网络行为、兴趣偏好的分析,教师可制定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总之,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二)消极影响

尽管新媒体时代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但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新媒体信息的海量与复杂性使大学生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与错误思想,这些信息的广泛传播,容易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念混乱与思想波动,削弱思政教育的正面效应;其次,新媒体平台的匿名性与虚拟性增加了思政教育管理的难度,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恶意评论等问题的存在,不仅干扰正常的教育秩序,还会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新媒体的高频使用容易造成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实践,形成“网络成瘾”现象,削弱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度娱乐化的网络环境也使严肃的思政教育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教育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部分教师在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时,存在技术应用不熟练、教育内容浅薄化等问题,造成思政教育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高校需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管理与引导,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确保思政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创新策略

(一)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

为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体系,高校需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高校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可建设统一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整合校内各类资源,形成覆盖全校的思政教育网络体系。平台需包括思政课程、在线讲座、主题讨论、学习资源库等模块,确保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入并参与思政学习;另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网络行为与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推送符合其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例如,高校可开发互动性强的应用程序,如思政教育App、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等,鼓励学生参与在线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增强教育的互动性。高校还可与知名新媒体平台合作,开设思政教育专题频道,借助平台影响力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实施,高校可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外网络思政育人资源

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外网络思政育人资源,需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高校可建立综合性的网络思政资源数据库,将校内的思政课程、讲座视频、优秀教师的课件、学生的学习成果等资源汇集于一体,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其次,高校可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思政教育平台合作,引进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专家讲座、研讨会视频等,丰富教育内容。例如高校可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在线讲座、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育的权威性[2];最后,为促进校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高校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方便师生快速获取各类思政教育资源。例如,高校可鼓励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微视频平台、校园网等多种新媒体渠道发布,分享思政学习成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交流互动机制。通过具体举措实施,高校能整合校内外网络思政育人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

(三)打造专职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强化思政育人成果

打造专职网络思政教师队伍是强化思政育人成果的重要举措。首先,高校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规划,设立专门的网络思政教师岗位,吸引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双重素养的优秀人才加入;其次,可开展系统化的培训和能力提升计划,对现有思政教师进行新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项培训,提升思政教师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再次,高校还需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对网络思政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如在线课程质量、学生满意度、教学创新成果等,确保教师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3];最后,为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需推动教师团队的协同合作,组建由思政教育专家、技术人员、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跨学科、跨部门工作小组,共同设计网络思政教育项目。教师可通过定期的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形式,交流教学心得,探讨教学方法,不断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四)构建多元化育人模式,丰富学生的思政学习体验

构建多元化育人模式是丰富学生思政学习体验的关键步骤。首先,高校需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发多样化的思政课程形式,包括在线课程、微课、慕课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沉浸式思政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历史事件、重大工程等,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高校可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活动,如网络思政主题研讨会、在线辩论赛、思想政治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校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专题讨论、问答互动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4];最后,高校还可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强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认同。为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高校可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兴趣推送个性化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升学习效果。

(五)制定动态化评价体系,推动网络思政育人成果转化

制定动态化评价体系是推动网络思政育人成果转化的关键。首先,高校需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政教育内容科学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学生参与度、学习效果等多个维度,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其次,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互动参与情况、学习反馈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动态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高校可引入智能化评价工具,如在线测评系统、自适应测试平台等,实时监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思维发展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的精准性;最后,高校可设立思政教育评价委员会,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评价的专业性、公正性[5]。为促进评价结果的转化应用,高校需制定明确的改进措施,根据评估反馈不断优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专职网络思政教师队伍、构建多元化育人模式、制定动态化评价体系等创新策略。这些措施实施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未来高校需持续探索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确保思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培养出具备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薛峰.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大学,2024,(15):136-139.

[2]韦兰敏.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4,(10):23-25.

[3]郭燕斌.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采写编,2024,(04):187-189.

[4]曹茜.新媒体时代辅导员日常思政网络育人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5):188-190.

[5]刀梦寅,何燕霞.互联网传播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的构建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04):94-97.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评价体系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