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创新研究

2025-01-27余君兰

公关世界 2025年2期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信息化教学教学创新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将信息化新媒体应用到各专业、各学科是教学工作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公共管理专业中的“组织行为学”信息化新媒体教学创新展开研究,结合课程自身的特征与教学实践环节。首先阐述了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教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其次,介绍了本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现状;再次,针对现状,论述信息化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实施策略,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为其他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新媒体教学;组织行为学;教学创新

引言

信息化时代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等)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储存的时代,这一时代催生以信息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形态,促使信息化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时代显著的特征包括信息量的庞大、传播速度之迅捷、资源共享的广泛性以及互动性的增强。将信息技术融入实践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传统线下教学往往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而言,其往往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观点,难以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各种智慧教学媒介与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效激活了课堂氛围,使得人人都可以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由此践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教学

新媒体教学运用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堂平台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同时进行实时交流,如包括回答课堂问题、分享观点、协助完成课堂任务等[1]。新媒体教学强调个性化学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在线教学资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需求选择课程和学习资源,不受地域等因素限制。新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劣势,增强课堂的丰富性与互动性[2]。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尚存在诸多挑战,教师在运用新媒体展开教育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平台,以避免学生多度沉溺于新媒体平台产生学习懈怠心理。

(二)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综合运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人行为的预测、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3]。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认识管理现象扮演着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从导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等几个层面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中的知觉、人格、价值观、态度、能力、情绪与压力;群体心理与行为中的动机与激励、群体管理与沟通、团队建设、领导风格;组织行为中组织的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结构、组织学习与创新等内容。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认知存在偏差,忽视情感价值培养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现代管理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4]。笔者与其团队在对参加了“组织行为学”的学生展开面对面访谈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大家认为上这样的理论课其实没有必要。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学生存在认知偏差相关,当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一门必修理论课非常枯燥或者没有上课价值时,很大原因是师生认知观念都不够深刻,忽视了理论课程对于实践任务的指导价值。

组织行为学蕴含着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素材,但根据笔者深耕该门课实践教学发现,本校部分教师在教学上亦不怎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未能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影响素质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材内容缺乏案例,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当前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大部分教育者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元素,但是相关教材尚缺乏前沿管理案例,这使课堂教学中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会产生不理解的情况,进而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的管理情境。

因为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这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以及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但是根据笔者教学观察发现,大部分教授“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教师均非常注重实用线下“满堂灌”的理论授课方式。整个教学方式仅限于单一的线下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亦缺乏新意,最终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此外,目前“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虽然设置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实践学时上只采用案例、视频等方式辅助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吸收知识,无法真正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学时缺乏具体情境、具体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稳定教学团队,课程考核形式陈旧

纵观本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开展,该课程每年都会换不同的教师进行执教,这种缺乏稳定的教学团队既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也不利于课程建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教学团队,学校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方面的学术成果也较少。

当前,湛江科技学院“组织行为学”课程在开展上还存在课程考核形式比较陈旧的情况。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的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组成,二者占比分别是30%和70%。教师往往以学生出勤和课堂参与评定学生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以期末考试卷面分数论定,整门课程缺乏过程性考核,无法更好地检验课程教学是否有效。

三、信息化教学在“组织行为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一)改善学生认知偏差,重视情感价值培养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新媒体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开启“雨课堂”弹幕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活,从而改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

由于“组织行为学”课程蕴含着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授课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还应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育人目标[5]。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上的学习强国APP、大学生MOOC慕课、超星学习通等优质在线教学平台,嵌入焦点访谈、感动中国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发表观后感,这样不但可以丰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资源,而且有助于促进知识、能力、价值观一体的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课程教师还可以借助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布置与本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案例分析、社会热点研讨、推荐时事纪录片等,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等。通过建设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丰富教材内容案例,使用创新教学方法

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线上学习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自建课程资源库,如视频库、案例库、习题库等形式,或者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网络课程平台学习,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了改善教材习题与案例的不足以及实现教考分离与信息化教学,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校园情景、管理难题、社会热点等通俗易懂问题作为开篇导入的教学案例。例如,借助信息化技术超星智慧考试系统平台建立试题库,试题库由课程组成员共同参与完成,并于2021年通过验收。在该试题库运行了两个学年之后,湛江科技学院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做到了不断更新试题资源,教研团队还自建开发了一系列线上教学资源,如课程课件、习题库、案例库等,使信息化技术支撑起了教学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湛江科技学院超星智慧考试系统平台里的“组织行为学”试题库,见图1。

图1超星智慧考试系统平台

为了改善单调与枯燥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教师创新地运用5E教学法与借助信息化技术新媒体智慧教学工具与课堂结合授课,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度,有效提高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湛江科技学院5E教学法的运用步骤,见图2,“雨课堂”教学步骤见图3。

目前信息化技术已普遍被应用于教学行业,如借助信息化技术生成的二维码。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还可以应用二维码技术建立案例库。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材料二维码技术,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案例以二维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此可以有效补充线上资源案例库。

图2实施5E教学法

图3"借助信息化新媒体的“雨课堂”的实施教学

(三)完善教学团队建设,更新课程考核形式

尽管信息化新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频率,但是部分教师观念落后或不知如何把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或不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有效的信息化专题培训,如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班、新媒体教学平台使用专题培训班、智慧教学平台建课主题培训班等,邀请校外优秀信息化专家进校做讲座等,从而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成效。为了改善“组织行为学”师资队伍不稳定的局面,学校还可以组建阶梯性教学团队[6]。一方面,学校可以在“组织行为学”课程里设置由教授、讲师与助教组成的教学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开展课程建设。青年讲师、助教向前辈教授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以及科研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要针对师资团队开展定期的集体备课活动,或者开展教学研讨会,为师资队伍提供经验交流和分享素材的平台,鼓励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研合作、申报课题,由此完善“组织行为学”师资队伍能力结构。

学校可以使用创新评估模式对“组织行为学”课程进行考核,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三维考核上,包括诊断性初评、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即教师运用新媒体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发布课前自测,收集学生自测结果作为诊断性初评的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将由“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收集到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课堂同步测验、课后作业情况等组成。终结性评价将以学生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或期末论文成绩组成。如此借助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去收集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以数据化的方式呈现,可以更直观地获悉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快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组织行为学”教学创新应积极地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新媒体教学手段,这是践行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改善现代管理学科中的组织行为学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管理学科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信息化的新媒体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平台、超星智慧考试系统、草料二维码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促进学生在课前高效预习、延伸学生学习的空间,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系湛江科技学院2023年校级一流课程项目《品牌提升计划》(项目编号:PPJHYLKC-20235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勤香,朱政德.信息化与新媒体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黄河水利出版社.2021.

[2]黄舒婷.中职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应用[J].教育科学论坛,2019,(33):59-61.

[3]王淑红.组织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4]孙健敏.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5]陈松林,连瑞瑞.目标驱动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4-7.

[6]徐峰.创新认知视角下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探讨[J].高教学刊,2021,7(17):28-31.

(作者单位:湛江科技学院(原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组织行为学信息化教学教学创新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应用组织行为学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探讨
提高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效率的措施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