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
2025-01-27张玥
摘要: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玩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愈来愈大,且呈现低龄化发展态势,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日益严重,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亟待加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诸如混淆虚拟与现实,形成认知障碍;攻击性言语和行为,诱发青少年犯罪;沉迷网络游戏,导致错误消费观的形成。从现实路径看,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需要家庭、学校、游戏运营商等主体合力解决,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游戏环境,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加强网络游戏建设的积极作为,也是有效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游戏;现状分析;负面影响;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电子设备不断普及,衍生行业不断发展,网络竞技游戏行业成为网络发展的“受益人”。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为6.68亿人,销售收入3029.64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1]。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娱乐活动,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引起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关注。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相关通知,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时间,一时间引发热议。如何在互联网不断发展、青少年对网络游戏不断沉迷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
2023年12月2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该报告以31688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中职学生以及11624名家长和787名教师为调查样本进行研究[2],得出青少年上网的普及率、使用特点等信息。基于此,总结出当前我国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发展现状。
(一)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趋于低龄化发展态势
互联网的普及为青少年接触网络游戏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1亿,网络普及率越发高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游戏领域蓬勃发展。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人工智能的发展,AI时代的到来,生活数字化水平的加深,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并以网络游戏为主要日常消遣呈现低龄化发展态势。2024年1月1日,我国开始试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随着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相关保护条例陆续出台,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长与消费的规制,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总时长、用户数、消费等数据已得到明显控制,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工作中已取得初步进展。尽管如此,也不乏存在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的严重问题。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时间更加碎片化,参与网络游戏的地点也逐步开始由网吧向家庭过渡,在使用设备方面,也由电脑向手机转变。在《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4)》中显示,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见顶,半数以上每周触网,近三成每日触网。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职高生每日上网的比例分别为25.5%、25.7%和33.6%,仅有2.2%的青少年从不上网[3]。由此可以得出,随着学龄的不断升高,青少年群体对网络的需求就越高,上网时间也越长。经调查发现,青少年用网主要以网上学习为主,同时兼顾游戏、短视频等娱乐项目。
由于网络游戏空间情况较为复杂,给沉迷于其中的青少年群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对于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游戏,既做到课外之余的适时放松,又能坚决抵制诱惑,面对网络游戏的诱导性消费和不良信息守住底线等,这些对于广大喜欢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验。或是由于“青春期”心理压力的转移,或是来自同辈间的“社交绑架”,单机游戏和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备受青少年群体的青睐。但考虑到青少年还未形成坚不可摧的正确价值观,对网络游戏缺乏自制力。因此,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低龄化发展趋势势必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影响。
(二)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作为一个国家国民素质考量的重要指标,网络素养包含媒介素养、素质素养和信息素养。从内容上讲,还包含上网注意力、网络信息保存和利用能力、网络信息的辨识和批判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网络道德认知和行为等方面[4],具有社会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
新生代青少年深受网络数字化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安全、健康、高效用网,离不开网络素养的保驾护航,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必须从青少年时代打下牢固基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文化风尚、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育。随着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学广泛开设的科学教育及网络素养相关课程以及国家和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制定发布一系列文件,例如,2013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均有显著提升,但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起初,网络游戏行业并未引起广大关注,随着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逐渐扩大并日益显现,相关部门开始对网络游戏行业进行管理。其中既有经济因素的考量,也有社会舆论的压力,同时也包含业界和学界的见解。基于此,从认知、行为、情感3个层面对网络游戏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一)混淆虚拟与现实,形成认知障碍
作为情绪和行为之间的桥梁,认知在青少年个体的最终行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针对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分别持积极态度和消极看法两种。持积极看法的人认为,网络游戏会给青少年带来舒心的情绪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而持消极看法的人认为,对网络游戏投入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受到虚拟世界的干扰,混淆虚拟与现实。例如,美国校园经常发生校园枪击案件,曾经采访过一个年仅14岁,却在校园里开枪打死8名同学的中学生,被采访者如实说道,正因受网络游戏的影响,拿起枪时感受到了杀人的快感,因此一时间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混淆,无法做出判断,脑海中形成了“游戏像战争,战争像游戏”的错觉。基于以上内容,笔者认为,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以及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自控能力较弱等因素的考量,青少年极易被网络游戏所吸引,并受网络游戏中模拟情景的影响。
与此同时,部分网络游戏的设定没有最终等级,且随着游戏赛季的更新需要重新竞技,青少年将花费大量时间忙于“上分”“升段”“打排位”,每日所想皆是“装备”“皮肤”等内容,对现实学习生活漠不关心。究其原因,主要是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极易获得满足,青少年正值青春期,有情绪不稳定、心理状况突发多变、叛逆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需求一旦无法得到满足,就会通过网络游戏这个虚拟载体,来满足和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满和不足,沉迷网络游戏也逐渐成为部分青少年不良情绪的避难所,并对此产生依赖。
(二)攻击性言语和行为,诱发青少年犯罪
在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基本饱和,刷短视频、玩游戏的占比趋高的情况下,部分青少年在网络软件、网络社区、网站信息中会遭受色情和暴力等不良信息的骚扰。其中,网络嘲笑、网络辱骂或带有侮辱性词汇形式的比例最高,此外,恶意图片、恶意文字的比例也不在少数。在网络游戏中,虽然网络游戏运营商并未提供此类不良服务,但在竞技协作类的游戏中,通常需要游戏队友之间的相互配合。由于网络游戏玩家素养良莠不齐,青少年不免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语言暴力。在网络游戏中,“小学生”这个名词已经成为玩家对游戏水平较低的群体的代名词,有的甚至破口大骂。在相关报告中还显示,面对此种网络风险,大多数的青年玩家选择不予理会,更不会告知父母或者老师。针对网络欺凌和网络色情信息风险,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比例不足10%。
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是诱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网络游戏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不会承担法律责任,但一方面会给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引发青少年心理疾病;另一方面,长时间的网络游戏暴力会逐步淡化青少年的法律责任意识,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从网络游戏暴力的受害人变成现实生活的施暴人。因此而变得易怒、焦躁,引发校园暴力,出现严重的价值观扭曲。
(三)沉迷网络游戏,导致错误消费观的形成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支付、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便捷工具,与此同时,青少年群体网络消费活动也日趋活跃。2024年5月29日,四川省宜宾市一商户的儿子玩游戏充值七八十万的事件一时间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尽管根据我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游戏公司已主动联系家长让其进行申诉,但这一举动也折射出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网络游戏玩家的消费观问题[5]。
在2021年年初发布的《2020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中,42%的未成年玩家认为,自身的游戏消费开销较为合理,但有33%的未成年玩家表示自己会为了喜欢的游戏物品冲动消费,17%的未成年玩家表示自己在游戏中的消费情况超出了自身的家庭条件,还有8%未成年玩家对自己的游戏消费是否过度没有清晰认知[6]。导致青少年玩家错误消费观形成的原因,除网络游戏中层出不穷的“游戏装备”“游戏皮肤”外,还有网络运营商吸引眼球的营销策略以及青少年玩家的自律性不足等主观因素。长此以往,将会持续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玩家冲动消费,并可能会导致零花钱都用来游戏充值的结果。
三、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对策
青少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大国工匠精神的传递者,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加强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理解决。
(一)凝聚家校合力,多元干预网络游戏沉迷
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环境,其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对青少年有极大影响。家长应针对青少年子女沉迷于网络游戏问题采取有效沟通,在把握好监管尺度的情况下予以正确引导,在此基础上与学校老师积极配合。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家长是其第一任启蒙老师,家长应当给予青少年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青少年健康合理的上网习惯。同时做到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上网技能,营造舒适和谐的网络使用环境。青少年家长在给足其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需求,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科学陪伴,共同成长,避免“手机带娃”现象的发生,保持对孩子的持续关注,不能因其年龄的增长而放松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监管,更不能因此“一刀切”,让孩子与网络“隔绝”。可以适当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走出网络虚拟世界,亲近大自然,加强户外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学校思政课工作不仅涉及课上,还监管课下,不仅涉及网下,还监管网上。学校的任课老师也应在网络教育方面给予正向引导与适度监管,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并针对班级中沉迷于网络游戏青少年按照程度划分为几个等级,特别严重者,应采取家校联合方式,进行强行干预;对于轻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学生,要定期进行谈话与教育疏导;对于因学习成绩波动而感到焦虑的学生要重点关注,防止其成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潜在对象。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络游戏心理辅导咨询室,使青少年学生在意识到自身深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但又想救赎自己于万丈深渊时,能够合理利用校园平台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形成正确价值观。
(二)引导高阶用网,强化媒体宣传
管好用好舆论阵地,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运用到宣传舆论的实际工作中。在青少年网络游戏宣传方面,应特别注意把握好尺度与方向,要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则能凝聚人心,舆论导向错误,则会引发社会动乱。因此,网络游戏媒体宣传要严格把关,层层负责。同时,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绝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具体事件中,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正面宣传要讲求实事求是,注意宣传的真实性,不能为了让青少年掉入游戏陷阱而夸大对游戏产品的宣传,同时注重提高宣传产品的质量与水平;(2)把握好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度。对于市面上不良网络游戏的传播,该猛烈抨击的不能手软,对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的青少年该批评教育的要把握火候,不能过度。通过公益广告、专题栏目等方式提高家长和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强化媒体宣传引导还要正确认识到时代背景之间的差异,处理网络游戏问题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例如,进入新时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广大青少年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对网络世界的探索欲,自主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正确看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通过参加人工智能技术相关兴趣课程、竞赛等方式,增强对我国前沿科技的了解与学习,找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兴趣点。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对网络的爱好,培养和释放自己多元多样的个性;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储备科技人才资源打好了教育基础,争做对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
(三)加大平台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首先,从顶层设计出发,相关部门应出台关于网游产品的政策法规,实施强有力的责任落实制度。(1)落实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促进法》中提出的关于网络游戏的条例。加大对电商平台、游戏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于网络游戏中出现的“灰色产业”要坚决予以处理,对违反规定的网络游戏软件全面下架,并给予相应的处罚与惩戒,严禁在网络游戏中对青少年出现诱导性的设定;(2)加强对网络游戏周边产业的治理,将预防沉迷网络游戏系统延伸到游戏直播、游戏短视频、游戏社区等平台;(3)建议对网络游戏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将游戏划分为不同等级,采取适龄青少年实名制网络游戏下载,在此基础上限制网络游戏时长。
其次,尽管当前我国网络游戏运营商在游戏页面会设置游戏年龄和防止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提醒,但其根本目的多半是为了加强宣传效果以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网络游戏运营商应当切实构建青少年保护机制,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在企业内部开展“游戏是否进行青少年保护”自检,针对青少年群体建立相应保护机制,及时纠正游戏设置中侵犯青少年权利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确保游戏发展的正确方向。
最后,游戏运营商应积极配合国家、学校、家庭对网络游戏提出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合理要求和意见,对于网络游戏中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做到及时整改,设置相应的监管平台和举报平台,帮助各方有效申诉,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结语
青少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还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保证网游行业健康平稳运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保障我国青少年的权益与身心健康,有效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的发生,积极应对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在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具体操作中,应坚持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科研创新支持计划项目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对错误思潮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4-KY-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婧璇,徐平.国内游戏市场实销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12-19(003).
[2]孙江,袁莎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风险及应对[J].传媒,2024,(09):75-78.
[3]滕素芬,许一苇,郭悦.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基本情况研究报告——基于2018—2021年对全国中小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抽样调查[J].少年儿童研究,2023,(04):32-40.
[4]周韵曦.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助推器”[N].中国妇女报,2022-07-13(001).
[5]刘英杰.景气度有望提升游戏行业迎发展新机遇[N].中国证券报,2024-06-05(A05).
[6]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2020年[C]//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1年第1期).[出版者不详],2021:47.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