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牌楼镌刻的记忆

2025-01-24刘会生

北京纪事 2025年2期
关键词:东单中山公园牌楼

年代久远且数量众多的老北京牌楼,与四合院、城门、庙宇一样,都是北京的古建珍品。这些牌楼中,不仅有装饰性的正阳门、西四、东四牌楼,还有纪念性的牌坊。

与故宫一墙之隔的中山公园南门内,就耸立着一座宽17米,高10.9米的四柱三楼高大的青石牌楼,它以汉白玉为身,蓝色琉璃瓦为顶,上书“保卫和平”4个鎏金大字,是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在一个多世纪的时光中,它经历了移位、重建,改名。其3种面貌、3个身份,铭刻了北京人的3段情感,有力诠释了我国近现代的百年历程。

历史的见证

打我记事起,就对古都北京充满了好奇。一到周末,我就软磨硬泡地缠着1946年就在北京学徒的老爸带我四处逛逛。父亲就说,要带我到和平纪念牌楼一游。但这个承诺一直没兑现。当听到老师说要组织去中山公园春游时,我高兴得失眠了。

走进公园大门,园内芳草萋萋,姹紫嫣红,游人行走其间感受着和平安宁,享受着鸟语花香。来到纯白色大理石三脊单檐牌楼前,老师让我们整个队伍停了下来。

“这座牌楼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其样式与故宫大高殿门外的东西牌楼和颐和园排云门前的大牌楼同一格式。同学们,这座原来叫‘克林德碑’的牌楼,藏匿着一段中国的屈辱历史。”带队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

“戊戌变法”运动兴起,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支持,却遭到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的镇压。她一面向西方11国宣战,一面招义和团进京。各国以保护使馆为名,强行调兵进京。1900年5月18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看到义和团练拳习武,毫不迟疑地下令开枪,打死团民约20人。

6月,义和团包围了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各国大使顿时乱了套,他们接到清政府“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的照会。可是没人保护,洋人们根本不敢踏出东交民巷半步。各国公使只能向清廷提出延缓离京日期,并要清政府于次日上午9时答复。各国公使尚未接到清廷复文,克林德遂带一名翻译乘轿气势汹汹地直奔总理衙门,向清廷提出抗议。

途经东单牌楼时,正碰上巡逻至此的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最开始,他是想让克林德一行停下,进行盘查确定身份。但还没等恩海等人问话,克林德却先举起了配枪,被恩海躲过。出于义愤的他为自卫开枪,克林德中弹身亡。

克林德被杀后,八国联军借此从天津杀到了京城。清政府竟把青年军官恩海交给德国使馆,作为祭奠克林德的“祭品”。12月31日,枪杀克林德的那位瘦小的恩海在克林德身亡处被斩首。临刑前他留下了“余因杀敌而死,死无所憾”的豪言,喊哭了众多北京人。

作恶多端的克林德死了!京城的老百姓早就对他恨得咬牙切齿,这么一死实在是大快人心。但北京人遭了秧。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大规模地烧杀抢掠。逃跑到西安的慈禧,遥控着京城与西方列强“议和”。侵略者在谈判时以血洗北京相威胁,提出各种无理条件,《辛丑条约》第一条写道:清政府要对克林德遇害一事向德国皇帝赔礼道歉,并在遇害地修建一座纪念碑式的汉白玉石牌楼。

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纪念牌楼开始建造。这座纪念碑按照德国的要求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四柱三间七楼式的碑坊形制,宽约4.7丈,高约2丈,东西横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当时的碑坊上,用拉丁、德、汉3种文字,刻着以光绪名义颁布的“惋惜凶事之旨”。在铭文中,光绪要求所有看到此碑的人都要“睹物思人”,然而当时每个走过此碑的中国人都抬不起头来,心中只有愤怒和耻辱。这是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

历经两年多的建设,克林德纪念碑竣工。落成典礼上,醇亲王载沣代表清政府亲临碑下致祭,这一幕,恰好被当时在场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记录了下来。“慈禧太后派醇亲王参加落成典礼,他似乎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是我所见到的唯一一次。”

与老北京城里众多木牌楼相比,这座石牌坊显得很突出,老百姓呼之为“石头牌楼”。满载屈辱的“石头牌楼”在东单大街矗立了整整15年,一直到民国七年的1918年。

听着老师的讲解,攥紧拳头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地大物博的中国为什么屡让外国人欺负,他们在中国烧杀抢夺,中国还向他们割地赔款,清政府还要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克林德建牌坊。

“胜利”的记录

1918年11月13日这一天,天冷飕飕的,京城的老百姓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在热闹的东单牌楼北侧西总布胡同西口,“克林德碑”周围此时人头攒动,凑近一瞧,好些北京人拿着铁锤正朝牌坊砸去,没一会儿工夫,轰地一声,“克林德碑”倒塌了。拆毁“石头牌楼”,搬开了这块压在国人心头15年的巨石,人们欢呼雀跃,像过节似的,克林德碑倒塌意味着洗刷耻辱。作为协约国成员的中国胜利了,像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的纪念物不能再竖立了。

当时人们认为,战败国德、奥是强权势力的代表,而战胜国英、法、美提倡“正义”“和平”和“人道”,则是公理的化身,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公理战胜了强权”。为此,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放假一天,庆祝拆除克林德碑。北洋政府在故宫的太和殿前举行了阅兵典礼,并在中南海的总统府举行盛大国宴,各机关、学校放假三天。

第二年,中国和法国以“战胜国”资格责令德国出资将堆放在东单北大街的克碑散件运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重新组装竖立,更名为“公理战胜”牌坊。工程由京都市政公所负责,主持设计、规划和改建的是民国出色的建筑设计家吴鼎。开工时,北洋军阀政府在公园组织盛会庆祝,可见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

因在拆毁和堆放牌坊期间,部分构件遭损坏遗失,改建完成的“公理战胜”牌坊的外形变成了四柱三间三楼,一直延续至今。

1920年7月4日,北洋政府在中央公园为新落成的纪念牌楼举行落成典礼。重建后的牌坊虽比原牌坊少四个“楼”,但也极具中国传统建筑美学观赏价值。正中上方镌刻的钱能训题写的“公理战胜”四个金字闪闪发光,金字蓝瓦的白色牌坊和精致明朗的景观灯台,在青松翠柏的衬托下相映成辉,显得典雅大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参会,但却处处被刁难,列强还把战败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人们不禁发出“公理何在”的呐喊,紧接着五四运动爆发,迫于国内压力,中国代表团最终没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但这座与历史事实相悖的“公理战胜”牌坊却再一次令国人蒙受耻辱。

石牌坊仍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后来的32年里,它几度在被更名的边缘徘徊。日本侵略者也曾认为其“有碍日德同盟之名目”,动了改建的念头,但因北京的抗日烽火如燎原之势,城外东南西北的抗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终未能得逞。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北京人无暇顾及“公理战胜”牌坊的存与废,它就在那儿立了整整3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命运才又发生了改变。

珍爱和平

2015年,87岁的老父亲不知什么渠道得知由刘进元编剧,杨立新导演的原创话剧《牌坊》正在首都剧场进行演出。他要我带他去看这个话剧。

大幕徐徐拉开,生动的演绎让我们仿佛真的身处100多年前清末京城满目疮痍、备受欺凌的年代,当看到克林德牌坊出现时,父亲老泪纵横。

在休息厅,他打开了话匣子:什么是公理。强权就是公理。接着,他讲述了在西四学徒时,在东单操场目睹了两名驻华美军强奸北京大学先修班女学生沈崇,路过的北平工人孟昭杰两次救助未成的事件。但面对中国人被欺负的场景,当时就是敢怒不敢言。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保卫和平坊矗立时,他破涕为笑。

1952年10月,34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北京,参加由我国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上,为表彰中国人民在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中的丰功伟绩,会议决定将中山公园内的“公理战胜”坊改名为“保卫和平”坊,中山公园还为此举办了游园会。

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大字,刻在了牌坊正中的坊额上,,字迹遒劲凝重,借此表达人们保卫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至此以后,这座有着不寻常经历的石牌坊再未改过名字,因为“保卫和平”这一主题是世界性的、永久性的。

在亚太和会前后围绕“和平”主题,北京市广泛开展了各类活动。市政府将安定门外当时正在大规模建设的居民社区命名为“和平里”,将在建的联合宾馆加高扩建,更名为“和平宾馆”。中国新闻纪录片厂对亚太和会现场进行了拍摄,并制作成纪录片《和平万岁》,为会议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019年,退休后的我又一次来到中山公园,从南门向里看,我发现我能一眼望到立在正北方的孙中山铜像,而这座高大的石牌坊却不会在视线上造成遮挡。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建造时,它发挥了“视觉标杆”的作用。如今保卫和平坊还是中山公园“红色印记”之一。园方每年都要举办“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等红色主题研学活动。

站在石牌坊前,学习过中共党史的我心潮澎湃。65年来,我在北京的和平环境中长大、幸福地娶妻生女,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和平是多么的美好。在石牌坊前,我许下心愿,要与全中国人民一起踔厉奋发,强军强国,保卫和平。愿保卫和平坊永久耸立,北京乃至全中国人民永远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猜你喜欢

东单中山公园牌楼
西单和瞻云坊
爱情日记
搭纸牌楼
搭纸牌楼
东单体育中心:中国街头篮球的圣地
中山公园
5号线东单站
爱情这东西
漫谈北京牌楼(上篇)
中山公园改造中的树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