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北京牌楼(上篇)
2015-03-12张田
张田
牌楼是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小形建筑物,它造型优美技艺精巧,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海外,不少华人聚集地都建有牌楼,色彩艳丽、工艺复杂、典雅大方,它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北京,因为北京是全国拥有牌楼最多的城市,一座“五牌楼”,不知引发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牌楼又叫牌坊,它起源于汉代,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由“表”“阙”“坊门”,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式。北京的大街小巷因有了牌楼而鲜活起来,东四、西四、东单、西单这些地方都是因牌楼得名,大牌坊胡同、小牌坊胡同也都曾立有牌坊,颐和园里的木牌楼,成贤街上的过街牌楼、国子监里的琉璃牌楼。寺庙道观、帝王园陵等许多地方还存有不少的牌楼,虽然北京城里还有这么多的牌楼,但因历史原因,那些已经消失的牌楼只能成为北京城里永久的记忆。
解放之初,北京城基本还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街头巷尾树立着不少的牌楼。据当时建设局调查,仅属于北京市政设施的牌楼就有30座,散落在其余各地的牌楼就更多了。这些牌楼大多为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所建,但因历史原因及其自身构造问题,50年代曾拆除了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跨街牌楼。这些牌楼不仅是街巷的分界标记,还是北京城里街道上重要的建筑物,近些年虽然复建了几座,但只有成贤街内的四座牌楼是京城唯一保存完整的街巷牌楼。像“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长安街牌楼”“西长安街牌楼”“帝王庙牌楼”等一些承载着京城悠久历史的重要牌楼均已拆除。
东四、西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不过就是两段地处繁华的商业街;但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这里除了是商业街外,最让人难忘的就是路口处的那四座精美的牌楼,而东四、西四也正是因为这四座牌楼而得名。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均建于明朝,都是三间四柱三楼式有戗柱的木制牌楼,因安全问题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为了混凝土结构。东四牌楼位于朝内大街西口,在路口的四面各有一座牌楼,北面牌楼跨东四北大街,南面牌楼跨东四南大街,东面牌楼跨朝内大街,西面牌楼跨猪市大街(现东四西大街)。这四座牌楼的结构与型式完全相同,四根戴有琉璃云冠的冲天柱之间架有三个两坡式楼顶,楼顶覆绿色琉璃瓦,下面有精制繁复的斗拱;东侧牌楼正中悬挂的白色石匾上刻有“履仁”,西侧牌楼刻有“行义”,南北牌楼皆刻有“大市街”,其石匾两边均有镂空的木雕花板作为装饰。西四牌楼位于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东口,路口四面也各立有一座牌楼,北面牌楼跨西四北大街,南面牌楼跨西四南大街,东面牌楼跨西四东大街,西面牌楼跨羊市大街。其规格、样式与东四牌楼完全相同,只有东牌楼与西牌楼悬挂石匾上的字与东四牌楼相反,也就是东牌楼为“行义”,西牌楼为“履仁”。这二组牌楼分别屹立于皇城的东侧和西侧,巍峨壮观遥遥相望。现在不少反映旧京往事的电视剧里,一准儿能听到 “我去东四牌楼或西四牌楼”的台词。这两地的牌楼就曾这样存在,它们成了京城的代名词。1954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这两处存在了上百年的牌楼伴着隆隆推土机的声音灰飞烟灭了,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的称呼也慢慢演变成为东四与西四。
笔直宽阔的长安街有着“神州第一街”的美誉,除了沟通京城东西方的交通外,还起着接迎外国元首和国庆阅兵的重要作用。在这条气势恢宏的街道上曾有过一对造型雕工堪称一绝的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这对牌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三间四柱带戗柱式的木牌楼。东牌楼位于东长街上王府井南口的西侧,西牌楼位于西长安街上府右街南口东侧,一左一右交相辉映,为长安街添色不少。这对牌楼的建筑结构和型式也完全相同,四根带琉璃毗鲁帽的冲天柱之间是三个四坡式带琉璃瓦件的楼顶,正楼檐下为十攒五踩斗拱,偏楼檐下为七攒五踩斗拱,在这些美丽的斗拱下面是两道彩绘的横枋,横枋中嵌有花板,正楼枋心中设有白色石匾,上刻四个大字,东侧为“东长安街”,西侧为“西长安街”。1954年因妨碍交通被拆除。拆除前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多次提出东、西长安街牌楼为古建应该保护,但政府依然下令拆除,在梁先生孤独的呐喊中这两座牌楼走向生命的终点,无奈之下梁先生只能要求,在拆除牌楼时将其构件一一标记存放好。1955年春这两座牌楼就在陶然亭公园内复建了,1971年江青来园参观时,看到这两座金碧辉煌的牌楼后,以“牌楼是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为由,下令重新拆除。2011年,陶然亭公园又在原址上(榭湖桥两头)复建了这两座牌楼。新建成的牌楼高13.6米,长23.7米,牌楼上的彩画采用的是旋子大点金的传统工艺手法,画工精湛,古色古香;立于桥南的牌楼取名为“佳境”,立于桥北的牌楼取名为“陶然”。这次的复建工程,重现了40多年前湖映牌楼、垂柳拂面的美景。
正阳桥牌楼,位于前门外正阳桥以南,是一座五间六柱五楼式的大型牌楼,因牌楼上有五间开间,人们都惯称它为“五牌楼”。这座威武雄壮的牌楼屹立于京城的中轴线上,北面是高大壮观的正阳门箭楼,南面则是京城著名的商业街前门大街,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惊叹于它的高大与精美。这座五牌楼曾是多少海外游子心中的故乡记忆,魂牵梦绕中的故乡有着大栅栏的繁华、正阳门的宏伟、豆汁茶汤的香气和京片子的诙谐幽默,改革开放后许多归国华侨都必来前门寻找儿时记忆中家的味道。五牌楼是北京过街牌楼中最为高大的一座,它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原为带戗柱的木制牌楼。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于对行人安全的考虑,将牌楼主体改为混凝土结构,同时将戗柱取消。这座牌楼仍为冲天柱形式,结构和样式与前面介绍的牌楼相似,仅开间数与楼顶数略多,与众不同的是在每根柱子底部的夹杆石上,都有一大一小两只石兽。1954年也因阻碍交通被拆除。2001年,曾经复建过一次五牌楼,为了不影响交通采取了两边立柱,中间悬空的设计方案,而牌楼建为垂花门样式,也许这次的复建与原貌相差太远,不久就被拆除了。2008年,前门大街改建工程启动,五牌楼也在恢复范围之内,这次的复建工程严格按照历史记载进行复原。同年12月底,复原后的五牌楼重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原工原貌让不少老北京人又找回了半个世纪前的感觉。
景德街牌楼位于羊市大街(今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门前东西两侧,它与历代帝王庙及庙前的影壁组成了一组展现皇家礼仪规范的古代建筑群。这两座牌楼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是京城雕工最美、等级最高(七踩斗拱)、唯一使用楠木制成的一组牌楼。它们属于三间四柱七楼带戗木式的木牌楼,四根主柱为埋头柱形式,它与冲天柱直冲云霄的样子大不相同,中间二柱两侧有抱框,边柱外侧无抱框,大小楼顶均覆琉璃瓦,四柱之间各有两道坊,在明间上道枋的正中,有一块正反面均刻有“景德街”的大木匾。要说这组牌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镶在枋间大小共31块的花板,这些花板雕工精美、花样繁多。大花板上是透雕的龙凤及双龙祥云纹;小花板上是龙、凤与祥云相间的搭配,威武矫健的龙凤尽显帝都的皇家之气,尤其是站在牌楼的东面向西望去,既能看到阜成门近景,又能远眺如黛的西山,美不胜收。但因牌楼的开间太小,造成来往行车困难,经常发生交通事故,1953年政府准备将其拆除,梁思成先生多次上书中央政府及北京市政府,要求保留或迁移这对牌楼,但因城市发展的需求,还是在1954年初将其拆除。在梁先生的多次呼吁下,将这次的“拆除”定位于“拆卸”,事先工程队已经对牌楼进行了仔细的测绘和拍照,拆卸时又将牌楼上的构件分门别类造册登记。然而在此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这批珍贵的文字资料丢失殆尽,而木质材料也辗转大慧寺等地,斗拱、花板等构件也丢失损毁严重。直到1991年北京市成立了古代建筑博物馆后,这批木材才算找到了真正的“安身之处”。2005年新首博对外开放,不少参观者一进门儿就被大厅中那座高大精美的牌楼所吸引,这座牌楼正是复原后的景德街牌楼。牌楼的正面金碧辉煌,背面却是沧桑斑驳未加修饰,这一新一旧的对比,让人体味了时间无声的流逝,精制的彩绘加之古朴的原貌,让这座百年牌楼又焕发了新的青春。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