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视角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改进策略探析
2025-01-24李松营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基于此,首先,文章阐述了业财融合及预算管理的概念和业财融合下预算管理的特性与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预算管理协调性较差、信息化发展不充分、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包括强化业财融合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业财系统的连接、加强业财双方的联系、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组建专业的业财融合管理队伍等,以期为国有企业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提供参考,使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业财融合;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F2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3-012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3.030
1"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的效果。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并从业财融合视角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业财融合视角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相关概述
2.1"业财融合的概念
业财融合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将业务运作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模式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壁垒,使得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协同,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决策效果。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业务决策不再只是业务部门的事情,而财务部门也不再只是被动的数据提供者,两者通过紧密协同,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1]。
2.2"预算管理的概念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是企业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决策、控制和评价。预算管理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行为,不仅包括制定预算,更重要的是跟踪和控制预算执行的过程,以确保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预算管理的实质是一种对企业资源配置的管理,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预测和计划,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目标的作用。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预算管理的实施更需强调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与协同,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
2.3"业财融合视角下预算管理模式特性
2.3.1"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
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控制和监督手段,更是企业发展策略的反映和具体实施。预算制定应紧密结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充分考虑企业战略规划以及市场环境变化,反映企业的运营目标和战略意向。预算管理模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及时响应企业战略的调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此模式下,预算不再是僵化的财务工具,而是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动态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这种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业务和财务整合,增强企业的内部协调,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效果。因此,业财融合视角下的预算管理模式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强调预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3.2"将业务逻辑作为管理主线,充分发挥业务驱动作用
预算管理模式强调预算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全体员工、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业务逻辑是预算管理的主导因素,业务目标与预算目标紧密相连,业务的变化将直接影响预算的制定和执行。在这种模式下,预算管理与业务流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预算的制定、执行和监控都以业务流程为依托,从业务流程中获取信息,为业务流程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深入理解和精细管理,预算管理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和支持业务的发展。此外,以业务逻辑为主线的预算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业务与财务的整合,实现财务的业务化和业务的财务化。预算管理成为连接业务与财务的桥梁,使财务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决策,同时也使业务决策能够更好地考虑财务因素,这不仅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率,也增强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2.3.3"推进财务、业务信息共享,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
业财融合视角下的预算管理模式,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成为重要的环节,有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使预算管理更为精细化。首先,财务和业务信息的共享可以为预算的制定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支持,使预算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业务战略和运营状态,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财务需求和业务发展。其次,信息共享也有利于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通过共享的信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可以及时被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同时,通过对业务和财务信息的深入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预算偏差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进预算管理。最后,信息共享可以提升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协调效率和管理效率。通过财务和业务信息的共享,各部门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业务目标和财务状况,从而更好地配合预算的执行和管理,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因此,推进财务业务信息共享,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精细化,是业财融合视角下预算管理模式的重要特性,这对于提高预算管理效果、推动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业财融合视角下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业财融合的视角为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方式。首先,从业财融合的视角看,预算管理是协调企业业务与财务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运营决策的基础。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用效率,决定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运营的稳健性。其次,业财融合视角下的预算管理,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企业规范运营,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工具。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最后,业财融合视角下的预算管理,能够助力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在增长速度、效益质量、竞争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实现全面提升,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使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风险控制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因此,业财融合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提升预算管理的实效性、预防和控制企业风险以及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等方面,这对于国有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1"预算管理协调性较差,加大预算管理工作量
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协调性不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协同工作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工作量增加。国有企业业务部门在制定预算时,往往会倾向于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存在对资源需求过度估计的情况。而财务部门在审核预算时,更多的是从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可能会对业务部门的预算请求进行较为严格的筛选和削减,促使两个部门在预算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产生摩擦和冲突,增加了预算管理的工作量。
3.2"信息化发展不充分,缺少业务与财务统一管理平台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环境下,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的能力。然而,许多国有企业在这方面显得尤其落后。其一,国有企业中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往往各自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导致同一企业内部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两个部门的数据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和共享,从而增加了预算管理的难度,导致决策偏差。其二,由于缺乏统一的业务与财务管理平台,预算编制、执行和调整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效率较低。在预算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上,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导致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3.3"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预算管理执行力不足
预算管理的过程涉及预算的制定、执行和调整,其中每一个阶段的执行情况都需要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来进行监控和评价。然而,在许多国有企业中,这样的机制往往不够完善。一方面,有的企业在预算管理中缺乏明确的责任归属,导致预算执行的责任不明确。部门间的预算协调不足,使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业务目标,而忽视了对整体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控制。这样就可能导致预算执行的偏离和失控。另一方面,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但评价标准过于粗糙,不能有效地反映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例如,部分企业只关注预算的执行率,而忽视了预算的执行质量,导致预算管理表面化。
3.4"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预算管理人员是推动预算管理工作的关键,他们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但在许多国有企业中,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仍有待提升。其一,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高。预算管理不仅需要精准的财务知识,还需要深入的业务理解和分析能力。然而,许多预算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对企业全局的深入理解,导致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业务动态。其二,预算管理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涉及多方的沟通和协调。但是,许多预算管理人员在沟通协调方面的能力较弱,无法有效地推动预算管理的协同工作,从而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业财融合视角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4.1"强化业财融合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业财融合意识的确立是基础,而制度体系的完善则是具体实施的保证。首先,企业需要在全体员工中宣传业财融合的理念,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定期的培训、讲座和实战演练等方式,使员工深刻理解业财融合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业财融合意识,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其次,企业需要对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改革,以适应业财融合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评价等环节进行改进。例如,预算编制时,应根据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和预算方案;预算执行时,应确保业务行为和财务行为的一致性,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作用;预算控制时,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预算偏差;预算评价时,应根据业财融合的要求,设定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估预算实施的效果[2]。最后,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以规范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预算管理的组织制度、责任制度、操作制度和监督制度等。
4.2"加强业财系统的连接,实现资源整合
在业财融合视角下改进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策略中,加强业财系统之间的连接并实现资源整合是关键环节。首先,为了加强业财系统间的连接,国有企业需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ERP系统可以在整个组织内集成各种不同的业务和财务流程,从而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有助于业务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效率。其次,国有企业应该制定详尽的业财数据标准和流程,以确保系统间的无缝对接,包括制定统一的数据定义、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协议,以及明确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的对接点,确保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再次,国有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实现业务和财务资源的整合,涉及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各方面。例如,通过制定共享原则、设立共享平台、开展共享活动等方式,推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最后,国有企业还需要定期进行业财系统的审计和评估,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良好性能,包括对系统的操作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评估,以及对系统所产生的业财数据的审计,从而发现并解决系统的问题,提高系统的信任度,进一步优化系统。
4.3"加强业财双方的联系,推动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
在业财融合视角下,加强业务与财务双方的联系以推动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是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改进策略。这需要企业在制度设计、组织结构、信息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3]。首先,制度设计方面,国有企业应建立业务与财务的联动机制。预算制定的初期,业务部门应明确业务目标和计划,财务部门则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财务状况制定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定期交流,及时调整预算,以确保预算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提高预算的执行效果。其次,组织结构方面,国有企业应设立财务与业务的联络角色。财务与业务的联络角色可以由财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专门的预算管理人员来担任,其需要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同时也要了解财务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情况。通过联络角色,在提高业务与财务之间沟通效率的同时,促进预算管理的执行和落实。再次,信息技术方面,国有企业应建立业务与财务信息的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实时获取对方的信息,及时做出决策和调整,这不仅可以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也可以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最后,国有企业还应鼓励业务与财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例如,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定期的业务与财务会议,让双方共同探讨和解决预算管理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联系,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总之,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联系,推动预算管理的执行与落实,是国有企业在业财融合视角下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企业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高预算的执行效果,推动企业的发展。
4.4"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的核心是通过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便了解预算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调整预算策略和实施方案。首先,确定绩效评价的指标是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的基础。国有企业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应既包括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成本等,也包括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国有企业预算执行的效果,而不仅只是反映财务结果。其次,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需要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国有企业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设定预算执行的最低要求,也要设定预算执行的最高目标[4]。最后,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需要构建有效的反馈机制。国有企业的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定期的预算绩效评价会议、预算绩效报告等方式,将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以便于相关部门根据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预算执行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提升预算执行的效果。
4.5"组建专业的业财融合管理队伍,助力预算管理有效实施
业财融合管理队伍是指将业务和财务的专业知识汇聚在一起,使得预算管理能够更为全面和深入地进行[5]。首先,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培养、引进具有财务和业务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能够理解并兼顾到业务的实际需求和财务的规范要求,既能够帮助企业在制定预算时达到业务目标,也能满足财务的合规性。具备这种双重背景的人才也能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具有多元化背景和技能的业财融合管理队伍。其成员应该包括财务专家、业务专家、数据分析师、项目经理等不同角色。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组合,可以使得预算管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提高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再次,国有企业应该为业财融合管理队伍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机会。通过提供内部和外部的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持续的学习和发展,业财融合管理队伍的成员可以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对预算管理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最后,为了保证业财融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国有企业应该为其成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包括合理的薪酬、良好的工作条件、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5"结语
综上所述,业财融合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改进具有深远影响。国有企业需从多个维度,如提升业财融合意识、优化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业财系统的连接、加强业财双方的联系、构建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组建专业的业财融合管理团队等方面进行改进。这一系列的改进策略有助于预算管理的高效运行,进一步推动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因此,业财融合不仅为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展诗墚.业财融合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策略分析[J].财会学习,2022(29):5-8.
[2]杨小燕.业财融合视角下的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策略分析[J].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2023(15):44-46.
[3]姜至柔.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国有中小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时代商家,2022(32):121-123.
[4]陈宁洁."基于业财融合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J].首席财务官,2022(14):4-5,12.
[5]翁冀敏.国有企业预算管理问题及措施探析[J].品牌研究,2023(12):41-44.
[6]张轩畅.基于业财融合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24(29):131-134.
[作者简介]李松营(1991—),男,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业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