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验测定的快递中转场分拣疲劳分析

2025-01-24朱小娟

中国市场 2025年3期
关键词:快递

摘"要:快递中转场分拣作业是一个长时间、重复性作业的过程,工作人员容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文章基于快递中转场真实场景,按照性别、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选取4组被试者参与分拣实验,并穿插E-Prime心理学疲劳测定,收集被试者分拣数量、反应时间、正确反应率等,分析被试者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状况。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男性被试者比女性被试者分拣效率高,有重体力劳动经历的女性被试者分拣效率更稳定。通过分拣实验分析,找出提高中转场分拣效率的策略,以期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快递;分拣;实验测定;疲劳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3-017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3.043

1"引言

快件包裹从发货人发件开始,需要经由干线运输、各级中转场的分拨作业、配送等物流环节,才能快速准确地送达收货人。中转场是快件流转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是快递企业的一个关键部门。中转场的作业包括快件车辆到达、卸车、分拣、装车,而分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大部分快递中转场分拣作业采用的是半自动设备分拣,即将到达中转场的快件放在连续运转的输送皮带机上,沿皮带机传输方向根据快件送达地区设置卡位、配备分拣员,每个卡位上的分拣员对流经自己面前的快件进行判断,将属于自己卡位上的快件拣选出来。这是一个长时间、重复性的作业过程,容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文章通过模拟快递中转场分拣场景设计分拣实验,收集被试者分拣数据资料,对分拣员分拣过程中的疲劳进行测定,从而找出提高中转场分拣效率的策略。

2"分拣实验设计

2.1"实验前准备工作

2.1.1"选取被试者

选取具有显著对比性的2组被试者(每组分别由4名男性、4名女性组成)参与实验。每组被试者按有无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分成2小组,每小组被试者身高、体重、年龄、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玩电子游戏时间等基本相同。选取被试者后,记录被试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是否玩电子游戏及玩电子游戏的频率,如表1所示。

2.1.2"被试者E-Prime心理学疲劳测定设计

被试者心理学疲劳测定在E-Prime软件平台上进行。测试过程为白色背景的计算机屏幕上随机出现一个直径为50毫米的浅红色圆点,要求被试者连续不断地点击它,直到经过300次刺激之后,实验结束。当被试者正确点击该圆点,反应记为“1”,反之记为“0”,同时记录反应时间,直至出现下一个刺激。两个圆点出现的最长时间间隔为1500ms,若在这个时间间隔内被试者没有反应,则记为“0”,并标注为无效数据。实验完毕,通过Excel分析每个被试者正确反应率、平均反应时间。

2.1.3"实验环境设计

该分拣实验环境模拟快递中转场真实作业环境,即在连续运转的皮带机上,每个被试者分配一个代码,被试者将自己所属代码的快件拣选出来。皮带机上快件量平均每小时为3000件,被试者每次分拣时长为15min。由于实验场地限制,被试者按照性别分成2组分别实验,每组试验时场地温度、湿度、光照度、噪音基本相同。分拣识别代码字体大小为初号,字体颜色为黑色,由3个数字和1个字母构成,3个数字表示快件送达地区,用地区代码表示,字母表示快件类型,如W、T、R等。代码设计为6个,6个代码之间各有1~2个字符相同,代码粘贴在快件表面的中间位置。快件使用快递大信封,其尺寸为33cm×23.5cm,外观均为白色。每次分拣时准备混合均匀的快件2500个,由实验辅助人员将快件正面朝上放置在连续运转的皮带机上,被试者拣选出自己所属代码的快件,同时有人专门记录拣选快件数和错误数。

2.2"实验过程

(1)被试者填写《疲劳评定量表》。通过被试者《疲劳评定量表》判断被试者的疲劳程度,从而排除被试者本身疲劳对实验造成的消极影响。

(2)被试者完成E-Prime心理学疲劳测定。

(3)被试者开始第1次分拣工作。被试者完成E-Prime心理学疲劳测定后,立即开始分拣工作,分拣持续时长为15min。

(4)第1次分拣结束后,完成E-Prime心理学疲劳测定。

(5)被试者开始第2次分拣工作,时长为15min,并进行E-Prime心理学疲劳测试。依次进行实验,共进行5次分拣作业。

(6)被试者中间休息1小时。

(7)被试者完成E-Prime心理学疲劳测定,被试者按照(3)~(5)的实验步骤连续进行5次分拣作业和E-Prime心理学疲劳测定。记录并分析测试的各项数据。实验结束后,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8)次日同一时间重复实验过程(1)~(7),只是将分拣作业改成被试者在不影响体力和心理状况的前提下随意做一些轻松的事,记录的数据作为对照组所得实验数据。

3"分拣实验结果分析

3.1"分拣实验生理疲劳数据分析

3.1.1"平均拣选数量

被试者每次分拣测定时间15min,共进行10次分拣实验。8名被试者平均拣选数量如表2所示。

从平均拣选数量可以看出,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的被试者(A1和A2,C1和C2),其平均拣选数量较多且被试者之间数量相差不大。没有重体力劳动经历的被试者(B1和B2,D1和D2),其平均拣选数量较少且被试者之间数量相差不大,男性(B1和B2)比女性(D1和D2)拣选数量稍多。通过分析被试者拣选数量标准差发现,男性被试者标准差比女性被试者标准差数值大,说明男性拣选数量波动性更大,拣选数量更不稳定;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的男性、女性被试者标准差比没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的男性、女性被试者标准差大,他们的拣选数量波动性更大一些;没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的两名男性被试者各自标准差差异不大,而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的两名女性被试者各自标准差差异不大。

3.1.2"A、B被试者分拣实验生理疲劳分析

A1、A2两名被试者分拣数据如图1所示。两名被试者分拣数量波动走向基本相同,前5次分拣实验中,第3次拣选数量有大幅度提升,第4次实验出现疲劳下降,到第5次实验又有一个提升。而后5次分拣实验中从第3次实验开始再次出现生理疲劳,拣选数量呈下降趋势,拣选效率下降。

B1、B2两名被试者分拣数据如图1所示。2名被试者前5次分拣实验和后5次分拣实验拣选数量波动相似,即刚开始分拣时由于没有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分拣数量不大,呈上升趋势,到第3次分拣实验拣选数量最大,然后呈下降趋势。

3.1.3"C、D被试者分拣实验生理疲劳分析

C1、C2两名被试者分拣数据如图2所示。两名被试者分拣数量波动走向基本相同,前5次分拣实验中,拣选数量比较均衡。后5次分拣实验中,由于生理疲劳影响,第3次分拣数量下降,然后呈上升趋势。

D1、D2两名被试者分拣数据如图2所示。两名被试者分拣数量波动趋势前5次差异较大,D1在第4次分拣时由于生理疲劳拣选数量下降,然后回升,而D2在前4次拣选实验中,拣选数量上升然后出现拐点,在第5次分拣实验中拣选数量降低。两名被试者后5次分拣实验拣选数量波动相同,都是先减少然后在第3次分拣后出现拐点再上升。

从8名被试者的分拣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的男性、女性被试者其各自的分拣数量波动走向更趋于一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第1次生理疲劳拐点,经自我恢复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第2次生理疲劳。在10次分拣实验中,女性被试者每次拣选数量波动性更小一些,拣选数量比较稳定。没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历的男性、女性被试者其拣选数量变化较大,同组内波动不完全一致,但整体呈波浪式变化,即实验开始拣选数量呈上升趋势,然后下降再上升,依次循环。

3.2"分拣实验心理疲劳数据分析

被试者心理学疲劳测定在E-Prime软件平台上进行,在分拣实验开始前,每次分拣实验结束后进行,共进行12次测定。

3.2.1"A被试者分拣实验心理疲劳分析

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反应率数据,A1在第3次分拣结束后,第4次分拣结束前出现心理疲劳,体现在反应时间增加、反应正确率没有变化,而同期对照组数据基本没有变化。A2在下午第3次分拣结束后出现心理疲劳,平均反应时间增加、正确率几乎没有变化,而同期对照组正确率较高、平均反应时间较低,详见图3。

3.2.2"B被试者分拣实验心理疲劳分析

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反应率数据,发现B1在下午第4次分拣实验开始前出现心理疲劳,体现在实验组反应时间增加而同期对照组反应时间降低。B2在上午第4次及下午第5次分拣实验前出现心理疲劳,体现在实验组平均反应时间波动不大,但是正确反应率下降,详见图4。

3.2.3"C被试者分拣实验心理疲劳分析

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反应率数据,C组两名被试者数据比较稳定。C1在下午第4次分拣结束后出现短暂的心理疲劳,正确反应率急剧下降。C2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反应时间、正确反应率几乎完全吻合,详见图5。

3.2.4"被试者分拣实验心理疲劳分析

分析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反应率数据,"D1在第5次分拣实验结束后,正确反应率有极小程度的增加,而平均反应时间增加较多。D2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反应时间、正确反应率波动情况比较吻合,详见图6。

4"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通过分析8名被试者的10次分拣实验、12次E-Prime心理学测试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1)男性被试者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几乎同步,而女性被试者数据相对稳定,心理疲劳晚于生理疲劳出现。

(2)男性被试者比女性被试者平均分拣数量多。

(3)男性被试者比女性被试者更容易出现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4)有重体力劳动经历的女性被试者分拣效率更稳定,其次是有重体力劳动经历的男性。

4.2"展望

文章选取的被试者年龄相近,没有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者参与实验,样本单一;另外本实验是在模拟快递中转场真实作业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和真实作业环境还有一定差距。如果条件允许,在真实的作业环境下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者进行实验,得出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吴春涛.快递企业分拨中心分拣作业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163,178-179.

[2]张力,翟龙真,贾惠侨,等.基于提高分拣效率的快递面单优化设计研究[J].工业工程,2016(2):105-111.

[3]杨钰,杨磊,张晓楠.一种应用于物流行业的自动分拣控制系统[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9(4):71-77.

[4]侯景超,牛德坤.基于Flexsim的京东沈阳亚一物流中心效率优化研究[J].中国市场,2023(18):9-12.

[5]李露莎,杨旭东,杨姣,等.基于Flexsim的烟草分拣线仿真优化物流技术[J].物流技术,"2022(9):99-103.

[作者简介]朱小娟(1982—),女,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系统优化、运输管理。

猜你喜欢

快递
快递物品远程自动接收系统设计与开发
古代“快递”也有效率
中尼货运“快递”令印度不安
太仓地区快递公司服务满意度分析与优化
校园快递现存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基于校园快递自助的APP设计
古代“快递”也有效率
在曼谷“快递”洒水车
婆婆不喜欢我网购
试论快递行业自律评价信息平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