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岭南华侨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5-01-24林霞赵玲莉
摘"要: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依赖传统大众传播途径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岭南华侨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策略选择。文章主要分析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岭南华侨文化传播的困境,以及数字化传播具有的优势,结合岭南华侨文化的不同类型,围绕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岭南华侨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策略,为促进岭南华侨文化传播提供新方案,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人工智能;岭南华侨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3-019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3.047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至203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华侨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华侨文化也就没有近现代的岭南文化。华侨文化是岭南文化结构的独特形态,它形成于异国他乡,反哺于祖国家乡,集中体现为敢为人先、爱国爱乡、团结奉献、追求民主富强的文化特质。华侨反哺家乡的过程同时也是输入异质文化的过程,构成了岭南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今,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广泛普及,文化传播方式及内容更加多元化,研究华侨文化、传播华侨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2"岭南华侨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现状
2.1"岭南华侨文化
岭南华侨文化指的是由岭南地区(主要是广东省)的华人在海外移民后形成的文化。这些岭南华侨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交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按照不同研究需求标准,学者们将华侨文化分成不同类型。李国平教授(2008)根据文化景观禀赋,从华侨文化旅游的视角,将华侨文化按区域划分为广府华侨文化区(不含江门的珠三角地区)、江门五邑华侨文化区、潮汕华侨文化区、东江-兴梅客家华侨文化区4个片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员黄洁薇(2014)从历史文化遗产角度,将华侨文化分为三大类:一是可移动的华侨文化遗产,二是不可移动的华侨文化遗产,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洁薇(2012)研究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发展研究中,分成了十个方面,即思想文化、商业文化、土地利用和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许桂灵(2014)认为华侨文化使岭南文化在不同方面展示出了外向性、多元性、开放性、崇商性等特征;刘汉东(2004)将华侨文化分成两大类:一是语言、衣着、饮食、建筑风格,二是自保互助和团结友爱精神。
综合各方面研究,岭南华侨文化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①风俗习惯:岭南华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和风俗,比如重视尊长、尊师、尊重家族和家庭观念。"②宗教信仰:岭南华侨在海外的宗教信仰比较多样,包括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华侨通过宗教活动来维系社群和凝聚力。"③经济发展:岭南华侨在海外往往从事商业和贸易,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也对岭南华侨文化产生了影响。④文化传承:岭南华侨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绘画、手工艺等,这些传统文化是岭南华侨与祖籍地保持联系和认同的重要方式。⑤教育和慈善事业:岭南华侨对教育重视,许多华侨投资兴办学校和慈善机构,为祖籍地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岭南华侨文化以岭南地区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又在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岭南地区华人在海外移民后的文化表现。
2.2"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传播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方式。通过数字化传播,人们可以快速而便捷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极大地增加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数字化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1)可以使传播内容多样化:数字化传播可以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内容的呈现,更加符合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2)可以实现即时交互性:数字化传播可以实现与用户的互动和反馈,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形成传播的闭环。
(3)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数字化传播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内容推荐和定制,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4)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数字化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5)可以实现数据可视化:数字化传播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帮助分析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为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数字化传播对于个人、企业、政府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机遇。它加快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速度,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也给传播伦理和隐私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数字化传播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2.3"数字化传播技术有助于华侨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信息化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华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性和高效性。利用数字化媒介可以使华侨文化传播内容具有多样性、个性化、交互性、便捷性、沉浸性等特点,可以为华侨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选择,扩大其影响力,使得文化的展示方式更加多元化,传播对象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相结合,能更具吸引力。
3"传播岭南华侨文化的意义
3.1"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在侨居国生活后,学习了当地文化,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华侨文化呈现出多元性。通过积极推广华侨文化,政府可以借助华侨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从而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双边关系和我国国际形象。
3.2"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
华侨文化历史悠久,在传承过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华侨也用自己的经历影响着其他国人。对我国人民来说,华侨文化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提升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唤醒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3.3"有助于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
广东省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并致力于打造文化大省的目标。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广传统文化、建设文化设施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体验,丰富广东省的文化内涵,提升广东省的文化软实力。
4""岭南华侨文化传播困境
4.1"缺少传播场景,使文化失真
岭南华侨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传播场景化消失的客观问题,一是旅居海外的华人渐渐被当地文化所侵蚀,华侨文化被融合;另一方面,返乡后的华侨被本土文化影响,失去了传播的动力。这既有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又给华侨文化传播带来了阻碍。
4.2"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使文化传播失去动力
华侨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与经济接轨,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则面临着失传。如何才能使华侨文化得以更良性的传播,则需要考虑其实际价值所在。
4.3"文化观、价值观冲突,使文化失传或误传
新生代华侨子女受到各个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老一辈华侨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观接受程度不高,且存在着冲突,使文化失传。如对家国情怀皆有所失,对文化传承感受不深,存在无意识、无意义感传播。
4.4"传播方式老旧,未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71.6%,即约10亿人拥有互联网接入能力。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约14.1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90%。这表明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传统文化传播仍然借助老旧的传播方式,旧媒介、文化传承人进行传播,适应不了新生代人群需求,效率低下,传播范围狭小,无法形成倍数增长。
4.5"数字化展示内容过于简单、粗糙,受众者体验不佳
已有的数字化传播内容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缺少专业人才支持等,内容过于简单,内容更新不及时,枯燥乏味,受众体验感不佳,传播的效果差。如果使用数字化传播的方式,前期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等需求很大,有可能导致投入与效益之间差距太大,使华侨文化数字化传播进程受限。
4.6"华侨文化资源零散,传播内容过于繁杂
由于华侨文化涉及的内容多,如前所述,既有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商业经验、商业精神,戏曲,还有一些如教育慈善事业,可以说华侨文化资源与其他传统文化都存在资源零散、内容繁杂的弊端,因此对于传播什么,如何传播,难以推行。
5"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岭南华侨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
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人工智能时代,华侨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传播的优点,围绕5W传播模式,更好地提高华侨文化传播效果。
5.1"传播主体:政府机构为主,其他组织为辅
对于华侨文化的传播,传播主体应以政府机构为主,其他组织机构为辅。或者政府组织为主导,负责监督管理相关华侨文化传播事宜,如由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这样的组织实际开展传播活动。
以政府机构为主的传播主体,更有利于推动华侨文化数字化传播。首先,政府机构可以设立传统文化保护基金、培养传统文化人才、建设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等。文化部门如历史博物馆等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根据国家或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传播内容。数字化传播前期投入相对较多,政府机构能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支持,整合华侨文化资源。更有利于保护好相关的华侨文化资源,对一些华侨建筑物、华侨投资建设学校等进行保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其次,引导其他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为传播华侨文化建言献策,特别是文化传播更需要统一发声,尽量避免多人多言的情况,以政府机构为主,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信息为华侨文化的传播出力,一些公益性组织、团体、教育机构、企业组织等。应建立政府为主导,其他组织为辅的传播主体。
5.2"传播内容:大数据分析,挖掘华侨文化传播内容
借助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实现精准传播,提高传播效果。人工智能通过后台获取大量客户数据,对客户进行用户画像,对用户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使传播者更清楚了解华侨文化的消费对象,了解其消费需求,为其提供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传播内容,实现精准传播,从而提升传播效果。由于传播的内容形式种类多样,因此传播渠道也应与传播内容相匹配,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用。根据不同华侨文化特征,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如骑楼、开平碉楼,这类实物文化遗产既可以利用线下旅游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的形式给受众以最真实的感受。如语言、文字,可以拍摄相关的知识短视频,既可以提供给博物馆这类传播华侨文化的组织机构,也可以给一些教育机构,如华侨学校等,扩大传播范围;再如风俗习惯、人文精神,可以融入到一些动漫游戏作品当中。
5.3"传播客体:定位受众,匹配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
华侨文化的传播客体即对象性,分清楚其对象,搞清楚客体是谁,决定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有针对性才能实现良好传播效果。考虑到华侨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华侨文化传播的对象主要分成三大类,即华侨子弟、外国友人和本国民众。
华侨子弟属于新生代的华人,是年经群体,他们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数字化时代可以借助他们喜欢感兴趣的元素来传播华侨文化,如将华侨文化融入二次元文化中,或者将华侨文化转变成二次元文化的素材加以展示,这对于年轻消费群体来说有较高的吸引力。
对于外国友人,可以借助数字化传播跨越国界,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华侨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可以借助数字化传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从而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华侨文化相关知识,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喜欢的华侨文化向身边的其他人进行传播。
对于本国民众,包括归国华侨来说,他们本身就具有对祖国如母亲般的情怀,会以自己作为一名华侨而感到骄傲,对于华侨文化会自觉地维护和传承,也会主动地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中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因此,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化,传播华侨文化内容本身。
5.4"传播渠道:借助数字传播优势,多渠道传播华侨文化
(1)数字网络跨平台多媒体展示。在传播媒体平台上,可以实现多平台展示,如在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发布相关华侨文化宣传推广视频;也可以在知识平台微博、知乎、知识问答等平台发布相关华侨文化知识;在B站上借助二次元文化迷群帮助传播。打造网络社群式华侨文化节,提供真实模拟场景,让用户实现沉浸式和体验式传播。数字传播的优势即可复制性,相关的华侨文化短视频可以在多平台上进行曝光,扩大其影响力。
(2)设计数据文化人,代替现实文化传播及传承人。如浙江卫视上线的数字主持人——谷小雨,借数字技术将宋韵文化化“无形”为“有形”,让数字人技术助力传统文化推广。类似的还有湖南卫视数字主持人“小漾”,并将其融入各种综艺节目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虚拟主播“康晓辉”。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的“小小撒”“朱小迅”“高小博”“龙小洋”等以央视主持人为样本打造的虚拟主持人。岭南华侨文化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打造虚拟文化人,借助华侨文化进行内容创作更能吸引年轻一代,获得年轻群体的关注。
(3)网络场景植入,打造数字化影视综艺节目等。可以将相关的华侨文化植入到影视作品中,通过围绕华侨文化拍摄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成功例子有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一部热播剧带火了云南旅游,“跟着许红豆吃大理鲜花饼”“今年春节一起来云南旅游”“总要去一趟有风的地方”等相关话题词席卷各大社交平台,剧集的热播让云南的风吹进了都市人的心头。还有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通过剧情,融入了马来西亚与华人文化,成功地向观众们宣传和介绍了“娘惹文化”。当然也可以采用植入电视电影综艺节目等方式,将华侨文化融入其中,如一些语言、风俗习惯等。
(4)借助数字化传播优势打造岭南华侨文化IP。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要围绕将华侨文化传播IP进行打造,故宫博物院打造的IP就是一个成功的传统文化传播IP,通过打造故宫IP实现将故宫文化进行传播,且通过打造IP还可以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营销,将华侨文化融入各种流行的网络游戏中,在喜欢网络游戏的群体中可以实现快速扩散。
(5)打造岭南华侨文化数字馆,获得沉浸式体验感。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传播优势,在华侨文化数字馆中将岭南华侨文化进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在文化馆中可以陈列相关的实体物质,而数字馆就可以将相关的信息资料在线上进行展示,更好地拓宽受众群体,同时也为资源的数字化提供实物支撑。如粤剧文化馆,爱众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欣赏粤剧,既可在现场感受粤剧文化,也可以通过数字馆线上观看粤剧。
5.5"传播效果:数据可视化,提高传播效率
数字化传播具有用户参与性强、数据可视化的特点,利用数字化传播方式,通过线上资源提取大数据,获取相关华侨文化的传播效率;用户在使用数字化传播媒介的同时,可以通过发弹幕、评论等方式参与其中,这样该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就会更好地得到认同。反过来,人工智能也能对评论进行筛选和处理分析,了解传播内容的用户触达率、用户接收率等数据,为进一步做好传播提供了数据支撑。
6"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给岭南华侨文化的传播创造了许多便利条件,可以让传播效率飞速提高,也使传播效果获得了可测量性。人工智能同样也会给岭南华侨文化传播带来风险,如未加以求证的不实内容的以讹传讹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融合人类创新的思维模式,岭南华侨文化能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汉东.从华侨文化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J].岭南文史,2004(1):3-5.
[2]许桂灵.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风格的影响[J].岭南文史,2014(3):20-23.
[3]黄洁薇.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12(12):45-46.
[4]罗昕.数字化传播:激活中华文化时代魅力[J].传媒论坛,2023(8):3.
[5]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9):87-94.
[6]李昕殳.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探析[J].传媒,2021(9):69-71.
[7]姚国章.数字化传播的概念框架与发展之道[J].科技传播,2021(21):133-136.
[8]黄洁薇.论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探求,2014(1):81-86.
[基金项目]2023年度佛山市社科规划项目“广府文化嵌入佛山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GJ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