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视角探索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2025-01-24张天琪何艳琳史云龙郄美强

中国市场 2025年3期
关键词: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地调查和SWOT方法,深入分析延庆黑汉岭村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针对基础设施薄弱、休闲农业认识不深、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花为媒”为主题的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依托四季花海夯实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通过“土特产”的有机融合,引内生动力、补产业链条、兴创新业态、树“黑汉岭”特色品牌,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真正为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黑汉岭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3-006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3.015

1"引言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农民生活富裕,要想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依靠产业振兴,切实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乡村产业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集资源要素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重点打造能够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2]。

2"黑汉岭村产业发展现状

2.1"基本情况

黑汉岭村隶属延庆区四海镇,原是黑汉岭乡政府所在地,1997年原黑汉岭乡并入四海镇。村位于延琉路边,东有南湾村,西临大吉祥村,南北两边均为大山。“四季花海”位于四海镇西北部,黑汉岭村是四季花海核心区,毗邻王顺沟村和南湾村,其间有延琉路穿越而过。全村总户数306户,总人口584人。其中,农业人口219户,非农业人口87户。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全村劳动人口290人,主要从事鲜花种植、休闲农业服务和外出打工。

2.2"现有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村庄产业主要以一产为主,占地1200亩,但现在耕地大多用来种植“四季花海”所用的花卉(400亩)、玉米(800亩);二产主要有菊花加工等零星产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三产服务业仅有几家小商店和民宿。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主要有停车场、一处观景台,可开发的黑汉岭中心小学建于1948年,2008年撤并校停办,原14.2亩校舍闲置,至今14年。花海景观区域虽然近几年累计吸引30万人游览,但停留时间短,游客随看随走,未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四季花海”受季节影响较大,只有7-10月游客络绎不绝,其他季节受条件限制均为淡季。民宿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规模。

2.3"产业发展评价

一产低效益。玉米价格便宜,“四季花海”花卉产业受季节影响较大,效益低。二产低利用率。原菊花加工厂处于用地闲置状态,现存产业利用率极低。三产低位发展。村庄未设置“四季花海”景区明确界限,游客随走,停留时间短,未带来经济收入。民宿产品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是发展精品民宿面临的最大问题。

总之,黑汉岭村目前产业“三低”问题突出,整体现状产业点分散,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村内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没有自己的支柱产业,目前只有少量的租金及管理费收入,在民宿方面未形成与企业的真正对接,产业单一,和农民利益缔结不紧密,经济效益较低。

3"黑汉岭村产业发展SWOT分析

3.1"优势

(1)优越的区位条件。延庆区位于北京西北部,距北京德胜门74千米,京礼高速、京藏高速、京张高铁、S2线贯穿黑汉岭村。四海镇域内有万亩花海景观,九眼楼长城旅游项目已完成提质升级。黑汉岭村作为“四季花海”的门户,村口有Y14、Y18、Y19、Y34等多路公交车,村民和游客出行较为方便,是赏花游客的必经之路,其交通区位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优美的自然环境。黑汉岭村温度适宜,气候宜人,森林植被茂盛,负氧离子高,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村平均海拔700米,林木覆盖率约80%,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比北京市低5~8摄氏度,利于山地花卉花色的形成和地下根系的生长,是山地花卉生长的理想环境。

(3)周边资源具有良好的组合效应。黑汉岭、大吉祥、南湾、大胜岭、永安堡、前山6个村6964平方米的延海花园,依托“延海花园”项目,建设“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十余个,完成五河十路513亩养护管护,生态环境持续提质升级,获得“北京市森林城镇”荣誉称号。整个四海镇已有多家民宿品牌入驻,建成精品小院60多个,辐射全镇4条沟域11个村,岔石口、椴木沟两村民宿项目有序推进。新建黑汉岭村小溪嘟嘟精品民宿、大吉祥村猫叔农场、吉祥牧场体验空间,南湾3D民俗村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2"劣势

(1)基础设施薄弱。村中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污水随意排放;村庄路灯分布不均匀;黑汉岭没有灌溉系统,干旱、病虫害和灾害天气难以预测,产业产值不稳定。“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不配套的问题十分突出。

(2)对休闲农业认识不深,村民积极性不高。农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仅限于农家乐、少量的农副产品出售等,低效益导致农民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不高、方向性不强;没有形成长期、科学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发展方向不明。

(3)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休闲产品无特色。由于没有充分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失去可持续支撑基础,整个四海镇游客参与性内容少,仅停留在观光阶段,过夜游客数量少、重游率低;休闲要素“文、商、养、学、闲、情、奇”发展不足[3],探险、探秘、文创、求知体验等探索性休闲新产品开发尚存在一定空间。

(4)人才缺乏。懂农业、懂农村、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比如村民自有民宿准入低、低端化运营,经营型人才的缺乏导致经营主体参差不齐,服务供给跟不上,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握不及时,主动塑造业态和开发服务产品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3.3"机遇

(1)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国家政策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壮大富民产业,创新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制定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休闲农业行业服务指南。鼓励发展教育农园、研学基地、乡村露营游、乡土文化体验游等新模式[4],为特大城市发展农业指明方向。

(2)北京市大力支持三产融合型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北京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做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乡村资源,向资源要效益,引领“美丽资源”裂变转化成“美丽经济”。在北京城市规划及延庆“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提出落实“两山”理论,重点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打造康庄园艺风情、四季花海、八达岭长城文化、大庄科香草、张山营冬奥冰雪、旧县创意农业六大休闲农业片区[5],推动一二三产业和融合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渠道。

(3)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变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绿色有机类农产品的需求,以及世园会、冬奥会在延庆筹办举办,为黑汉岭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22年,延庆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4819.5万元,同比增长18.8%[6],相信有第一产业的特色引流,将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同时,京郊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22年北京市农业观光园1027个,实现总收入18.4亿元[7]。调查表明,有80%的市民有意愿前往郊区旅游,如果黑汉岭村规划准确,定位合理,京郊休闲农业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4"威胁

(1)一产种植业靠天吃饭,产值不稳。病虫害和灾害天气难以预测,产业产值不稳,单纯的一产很难致富。

(2)三产季节性强,客源不稳定。黑汉岭村平均气温低于城区5~8摄氏度,花海最美的7-10月也是旅游高峰期,而冬季天气寒冷,没有开发适合冬季旅游的项目,从而造成夏季人满为患,冬季门可罗雀的季节性休眠。

(3)周边村庄的竞争,客源分流。北京市各区以及津冀环首都地区对旅游发展高度重视,郊区开发民俗旅游、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新特色不断涌现,特别是四季花海周围村已先期开发,沿线也有不少的民宿和景点,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环境,面临着周边地区相同产业发展的严峻挑战。

4"黑汉岭村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黑汉岭村的产业发展现状是京郊很多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即有引流的资源但无盈利的产业、有人员但缺人才、有优势但风险与劣势并存。下面以黑汉岭村为实例进行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希望能够为同类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4.1"依托资源准确进行产业发展定位

乡村产业聚集是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8]。因此从产业角度,要紧紧围绕花卉产业,从“土特产”上绘好产业发展蓝图:“土”必须聚焦黑汉岭水土资源和上位条件,用好当地特色资源,开发乡“土”产品;“特”突出黑汉岭地域特点,融合当地生活、风土人情,打好产品差异化;“产”就是依托“花为媒”主题,结合市场需求,聚合周边资源,将碎片化个体缔结成产业联盟,接二连三延长花卉产业链,形成现代化花卉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4.2"依托村域村貌合理划分产业功能区

除去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地块外,花卉作为基础产业,围绕花卉延琉路周边用地划分为六大功能板块,集花卉观赏、住宿、餐饮、会议、咨询、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产业集群,强调生产、生活、生态同步,融合体验性与参与性。

板块一:“黑汉岭”花卉生产基地及景观区。

①区位:位于村域东南角的农田内,主要分布于延琉路东西两侧,规模化种植“四季花海”所需的花卉等,规模化生产可赏花卉生产景观,开发鲜切花、盆栽花等花卉产品变现效益。②规模:占地面积约400亩。③特色:主打花卉生产为核心,开发鲜切花、盆栽花等花卉产品变现效益。同时以特色赏花引流,利用壮观的花卉景观衍生发展室外花田音乐节活动、婚纱摄影、室外写真摄影等大型的集体项目。季节性开发花卉种植、鲜切花采摘、造型、压花艺术、标本制作等体验活动。

板块二:花卉、中草药加工产品基地和育苗基地。

①区位:位于村庄西南角,原菊花加工厂和粮库位置。②规模:占地面积约8亩。③特色:围绕菊花、玫瑰花等花卉产业,开发花卉、中草药加工产品和种苗产品,逐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方面优化花茶加工工艺和生产机械化水平,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原有的花茶绿色发展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花茶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选育优质花茶高产多抗的新品种,加强新品种登记和保护,建设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板块三:花卉技术培训学校及研发中心。

①区位:位于村庄西南角,原村庄中学位置,利用现存的基础设施发展培训、研发等功能。②规模:占地面积约12亩。③特色:通过特色产业培训,比如花卉生产技术、种植规范、加工工艺培训、民宿服务、餐饮、菊花茶道等相关产业培训等。一方面吸引学员及游客的到来,为村庄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种植技术,不断创新,培育高效的四季花海产业;另一方面引导农户走“一乡多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让产业带动农户创业就业。

板块四:景区配套商业及花卉文化展示区。

①区位:位于村庄北部闲置用地,延琉路西侧,原小学位置。②规模:利用现状建设用地,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共1500多平方米。③特色:集中发展花卉及衍生品、花卉茶销售、花茶文化展示、加工工艺展示及生产工具展示等活动。利用国有用地发展商业,服务于村民以及外来游客,集中发展花卉粗加工展示;花坊、酒坊、豆腐坊等坊类体验、展示;中草药展示,由专家讲解各种中草药的药性、药理等知识,是村庄的产学研产业链条维系的经济支撑,满足游客购、娱需求。

板块五:“花卉”酒店及传统民宿区。

①区位:位于村庄内部闲置农民宅基地,合计约15亩。②规模:有意向合作精品民宿农户30户,每户面积250~500平方米。③特色:民宿的建设要做特、做精、做强,更要全面,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既有高品质的度假民宿,也有大众化精品民宿,还有将传统的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的普通民宿。通过资本的引入、环境的整治、资源的开发、产业的丰富、营销手段的多元等各方面的建设,促进当地的发展。空间布局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民宿小镇的整体风格应具有典型特征,路网合理、建设高度和密度适宜。建筑能够彰显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土地利用集约化。

板块六: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①区位:位于村庄东侧,原乡政府、社区服务中心位置。②规模:占地面积约20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③特色:主要打造四海镇以四季花海为主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核心区,利用其门户型的地理区位优势,设置集中地停车、接待、旅游咨询、游线引导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其各类设施完善。

4.3"依托市场需求明晰产品分类

4.3.1"依托四季花海夯实一产,做实引流型产品

花卉经济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更是扮靓城市、美化家园必不可少的元素。依托四季花海,集中优势资源,培育花卉主导产业夯实一产根基,做足引流型产品。一是积极与首都科研院所花卉产业技术团队对接,以市场需求引导品种选育和规模种植,解决规模化生产、延长花期等技术难题。二是增加花卉商品品类,向多样化、品牌化发展,提升一产盈利能力。比如稳定黑汉岭花海种植规模,推动景观花卉向食用、药用多功能经济价值的特色花卉产业转变。同时推动镇域特色农产品进入“妫水农耕”品牌体系,多出产品、精品、爆品。三是适度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如逐步扩大茶菊种植面积,发挥黑汉岭村和周边村抱团发展的作用,动员广大农户科学种植,创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基地,激发内生动力,提升村庄“造血”功能,夯实一产根基,为融合型新休闲农业业态引流,实现“自下而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3.2"“花为媒”做强二产,延伸产品链

在一产基础上,增加花卉系列产品附加值。一是培育适合延长产业链的主导花卉。比如菊花和玫瑰,通过对其进行初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解决一产单一经济的困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把握产品的“质”和“量”,充分挖掘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提升“美丽经济”的变现力;二是充分利用房屋进行改造,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打造“花为媒”伴手礼,如食用花卉、鲜花饼、花茶饮、花卉精油等,丰富加工产品,发挥花卉加工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花卉产业的前延后伸。

4.3.3"农文旅融合多业态发展休闲农业做优三产,打造盈利型产品

以“一产接二连三”带动花卉生产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的发展,打造多业态混合的轻资产模式产业集群,做强盈利型产品。一是打造“接二连三”农旅融合新业态的休闲农业伴手礼产品。将一产、二产、三产有机结合,延展到花卉养生、保健、美容等产品,为休闲市民带来丰富的采摘品和美食产品,带动农业生产、农业体验、乡村住宿、生态休闲等发展,利用二、三产增加一产的附加值,满足休闲市民“食、游、购、娱”的需求。二是农旅结合打造休闲旅游体验产品。比如DIY体验,游客可体验种植、采摘、嫁接花卉、压花的乐趣,这样实实在在的贴近生活、体验生活。三是以特色休闲类产品破解季节性难题。黑汉岭常年气温偏低,四季花海花期较短,一系列条件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解决季节性休眠,可大力开发四季景观和体验性项目留住游客,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体验。比如春季春耕,可小规模种植体验,蔬菜、玉米、黄豆、谷子,体会农耕生产;夏季村里的水塘可养鱼观赏、垂钓;秋季观花、秋收等;冬季开展室内活动,手磨豆腐,石磨玉米碴、小米,制作豆腐、火烧、玫瑰饼等各种农家美食,开展剪纸、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活动,传承非遗文化。四是以农为基础,带动餐饮、养生等衍生服务业发展。比如打造简食餐厅、烘焙坊,建设黑汉岭咖啡厅、艺术中心等休闲配套设施,推出以“赏花海、登长城、住民宿”为特色的精品休闲游线路,组织花海山歌、户外骑行等系列文旅活动。

4.4"依托村民做好村域治理人才培养计划

4.4.1"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目前留守村里的劳动力较少,能人更少,相关从业者的自身素养亟待提升,花卉生产品种选优、加工工艺改进、民宿升级改造、乡村菜肴创新、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都需要人才。一方面通过联合科研院校技术支持培训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创造优惠条件吸引有知识、有能力的村民返乡创业,解决农村的“空心村”现象,为农村发展输入新的活力。

4.4.2"转变基层村务治理方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转变基层村务治理方式,坚持支部为核心,农民主体地位,组织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充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一是消除信息孤岛,建立村域数字乡村。村民入股合作社,消除信息孤岛,增强村民信任度,提升村民参与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二是新业态融合创建“共生社区”示范村。让村民积极参与,游客和村民保持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生态社区,使乡村与城市真正实现有机结合。三是同心同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着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建成村集体自有民宿、光伏发电项目等村企帮扶项目,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5"结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产业兴旺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产业振兴,从主体性角度,必须坚持支部为核心,村民是主体,激发内生动力;从产业角度,要紧紧围绕主体产业,从“土特产”上绘好产业发展蓝图;从市场角度,发展休闲农业,农业必须是基础,要夯实一产,做实引流型产品,做强盈利型产品。通过休闲农业产业、“土特产”产品的有机融合,引内生动力、补产业链条、兴创新业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真正为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

参考文献:

[1]"杨学成,梁玉春.乡村振兴视野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基础、制约因素与制度供给[J].湖北社会科学,2023(4):87-93.

[2]"徐欣蕾,李旺旺,刘济浔.六次产业加速农村产业兴旺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来自于绍兴棠棣的案例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2):73-76.

[3]"张天琪,杨月娟,李翠.乡村振兴背景下北京平峪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1):21-26.

[4]"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EB/OL].(2023-02-24)[2023-10-08].http://www.rss.moa.gov.cn/zcjd/202302/t20230224_6421462.htm.

[5]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政府.延庆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21—2025)[EB/OL].(2021-11-02)[2023-10-08].http://www.bjyq.gov.cn/yanqing/ztlm95/2889786/2957638/index.shtml.

[6]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政府.2022年延庆区经济运行简况[EB/OL].(2023-01-20)[2023-10-08].http://www.f5.bjyq.gov.cn/yanqing/zwgk/tjgb/13127747/index.shtml.

[7]"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21)[2023-10-08].https://tjj.beijing.gov.cn/tjsj_31433/tjgb_31445/ndgb_31446/202303/t20230321_2940951.html.

[8]马豪,张筱.乡村产业兴旺的底层逻辑、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22-127.

[作者简介]张天琪,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农产品流通与安全、休闲农业。

猜你喜欢

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以“五个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西部乡村产业兴旺需认清五大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与实施路径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