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五个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18-09-26蔡文华

山东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蔡文华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给广大中国农民带来了新的期望。本文立足于实施乡村战略的总要求,提出振兴乡村的几点建议,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始终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条理性的分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讨出振兴乡村的策略,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业兴旺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兴旺的基础。

(一)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它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实行企业化管理。

首先,要处理好农民利益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偏离这个目的的有损农民利益的产业化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使产业规模适度化,保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同时明确农民在产业经营中的地位,充分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加快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将目前相对落后的农业和发达的工业、服务业进行良性互动,让非农产业带动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再次,转变农业生产导向。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只强调产出,而忽视消费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坚持消费需求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结构,才能形成稳定的产业化格局,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

(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农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生产的经营模式,为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合理合法的土地流转形式,将其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目前,我国的适度规模经营已经发展出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及农业公司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家庭农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各种经营主体中的最优规模经营方式。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生产者专业素质低下,这种情况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很大影响,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因此,鼓励和支持年轻人扎根于农村,将其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显得十分重要。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整个生产过程有效链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因此,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员要不断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将自己转变成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乡村是构建生态中国的基本元素,是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科学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

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各地政府应对规划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首先,要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园区内建设生产车间,推动农业产业经营向园区聚集,促进生产空间的高效集约化。其次,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利用土地流转方式,促使农村土地的集中连片,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加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不断完善新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引导农民向社区聚集,使其享受到较高的生活质量。

(二)防控农村生态污染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要把发展生态农业和清洁环境作为基本措施,严防农业污染,构建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首先,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绿色肥料和有机肥,严抓农药配送,防止假冒伪劣农药和高毒性农药流入农药市场。其次,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发展良性循环的种养方式,加快农村环境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合适地点添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再次,改造水利设施,提高水系管理水平,保证“绿水长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打造绿色乡村。

(三)充分发掘自身特色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就是在创造资源优势。把环境资源和乡村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塑造各具特色而又相得益彰的生态宜居乡村[2]。

处于山区的乡村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进而开发山区观光旅游农业。靠近水系的乡村发展水产养殖业,开发湿地资源,将湿地生态和水上民俗及娱乐餐饮结合起来,走湿地生态旅游之路。挖掘具有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的商业价值,打造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要加大当地古建筑的保护及修缮,将浓厚的地域特征及历史民俗体现出来。如今农耕文明仅存于乡村之中,至今难得一见的农具、传统耕作及风俗民情都是可利用资源,充分发掘它们的价值,走农耕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三、乡村文明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基石。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乡村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组织,很多乡村没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地,没有专业的人才对村民进行乡镇文化培养。虽然村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导致农村社会风气有变差趋势。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一)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乡风文明建设体系,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规范化。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党政各部门共同管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不断吸取乡风文明建设经验,逐步夯实乡风文明建设基础。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对象是村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利用村民各种文化学习方式,鼓励其去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各种法律知识,引导村民破除各种迷信,摒弃陋规陋习,培养其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习惯。

(三)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资金投入,把该资金纳入财政计划。要大力推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收入,为乡风文明建设造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从各个方面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3]。

(四)树立好鄉风文明的典型,并加大对其宣传力度。建立乡村文化站,着力打造几个乡村环境整洁优雅、村民生活习惯健康科学典型文明乡村,政府部门加大对文明乡村的奖励力度,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推广,让广大乡村民众看到乡风文明建设的益处,有真正的利益,能够使他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

四、治理有效

乡村治理有效的内涵是为乡村居民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乡村治理中的公平正义,以达到稳定乡村社会的目的。乡村治理应从其治理主体、目标和过程这三个方面着手,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

(一)目前,乡村治理的主体主要是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从治理效果上,效果不是很好。作为社会主力军的80后和90后,受教育程度较高,社会阅历丰富,公民意识较强,对于基层管理组织人员没有太多敬畏。要想真正有效的进行乡村治理,就必须使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加大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重点发展专业协会社区服务和公益慈善类组织。另一方面提倡乡贤文化,让乡村中有名望、有权威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

(二)就现阶段来讲,广大乡村民众对于乡村的公共服务需求种类不断增加,各个年龄段的村民的需求也不同。而基层政权组织面对这种情况,显得无所适从,基层干部没有相应的责任意识。要改善这种不好的乡村社会状态,首先需要政府加大乡村治理力度,提高基层政权组织的服务意识。其次,要鼓励和支持乡村民众之间的合作,使村民组建合作组织,再生产公共服务,以弥补基层政权组织的服务缺失,构建新型的多个主体之间协调合作的治理结构。

(三)村民自治制度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干部权威管理的状态,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基层事务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主体是乡村社会共同体,核心是民主协商。所以,要积极构建乡村社会共同体,拓展公共交往空间,激活乡村民主,不断完善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制度,有效治理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五、生活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开始进入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是国家关注的主要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活富裕”的目标体现。

(一)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了相对提高,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仍然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文化素质低的农民不能有效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导致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能力很强,但在农业经营方面十分欠缺。反过来讲,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国家应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育设施。同时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加强其市场竞争意识教育,鼓励农民积极接受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变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

(二)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不能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造成重复生产;农户生产没有形成合理的组织,单打独斗现象较多;农产品的机构也不合理。这些原因导致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基于此,首先,各地应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形成一定的区域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培养自身特色产业,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政府应支持农业产业方面的投资,鼓励农民探索农业生产新的经营模式。

(三)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较多,政府应鼓励农民进城,为进程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逐步加快城市化进程,重点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鼓励农业产业经营企业入驻小城镇,集中归置乡镇企业。同时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将农村人口从分散的小村庄逐步转移到新农村社区中,有计划地撤村归镇,有利于集中管理和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进城务工收入已经占农民收入的一大部分,政府应给予进程就业农民以政策上的保证,保证农民各项权利。

(四)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就目前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仍然广大,农村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而与城市不同,我国对于农民的疾病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民不敢乱花钱,消费欲望不强,导致消费市场打不开。因此,首先,改革农村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其次,政府应从相关法律法规着手,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再次,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减少农民不合理支出,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总之,乡村振兴,需要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这个战略政策的提出,根本目的是要为我国打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乡村体系。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一定能够早日达成,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启臻. 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J]. 前线, 2015(2):25-27.

[2]王永林. 提升农村生态环境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J]. 江苏农村经济, 2013(8):12-13.

[3]陈丽杰. 关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 吉林农业c版, 2012(3):34-34.

[4]于建嵘. 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J]. 人民论坛, 2015(14):8-10.

[5]鲁沛鑫. 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作者单位: 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

猜你喜欢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视域下“人才”的再思考
西部乡村产业兴旺需认清五大关系
以民为本求富裕
吃“穷”一点,不管你现在有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