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5-01-24崔雪皎李晓燕

中国市场 2025年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产业结构乡村振兴

摘"要: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一重要指导精神,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着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文章以巴彦淖尔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实例,分析了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并从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路径

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

崔雪皎1,李晓燕2

(1.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党校,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2.河套学院经济管理系,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摘"要: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一重要指导精神,将其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大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异,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着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文章以巴彦淖尔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实例,分析了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并从转变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路径,希望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2-002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2.006

1"引言

城市和乡村是不可分割的异质性有机体,既有区别又互相影响,二者协调发展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彦淖尔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加快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整体经济社会结构,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措施。在推进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短板和弱项,因此,探索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巴彦淖尔市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出台了很多政策和配套措施,助力城乡协调发展,使巴彦淖尔市农业农村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心城区和乡村集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2.1"发展速度加快,整体经济实力提升

巴彦淖尔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巴彦淖尔市生产总值1084.6亿元,同比增长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8458元和24403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和7.1%左右,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临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34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956元和26463元,成功入选西部百强区。乌前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60亿元,增长1.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057元和24269元,增长6%和6.6%;杭锦后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同比增长3.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73元和24057元,增长8%和11%;五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43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290元和21658元;乌中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5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717元和15889元,增长6.5%和7.8%;乌后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05亿元,增长6.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以上;磴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亿元,增长4.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85元和24621元,增长5.2%和6.3%。

2.2"产业结构改善,经济合理发展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8∶49∶23演进为2022年的23∶29∶35,县域产业结构逐年优化。2022年,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同比下降0.1%,第三产业同比增长2.4%。一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9.1%和52.8%。巴彦淖尔市按照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稳粮、优经、扩设施、提单产”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思路,不断加大小麦、饲草、辣椒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力度,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缩小向日葵种植面积,甜瓜、玉米等作物种植保持不变,提高科技赋能,持续专注于“特”和“优”的提升。

2.3"城镇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紧扣“五区共建”,为谱写现代化巴彦淖尔新篇章而努力。2022年,巴彦淖尔全市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公路建设规模1000千米,老旧小区改造共计91个、116.16万平方米,开工棚户区改造共计4412套,农村卫生公厕的普及率达87.6%。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主体工程投入资金43.2亿元,现已基本完成并投用。供电结构不断优化,持续加强5G网络覆盖。高速公路总里程和路网密度均稳居自治区首位。新改建供水管网27.95千米,新改建排水管网16.66千米,新增天然气用户5553户,新增园林绿地面积562.6亩,为加快推进城镇绿化建设,通信、电力、燃气、供热等工程的配套建设及各类文体艺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4"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作,多次就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工作作出指示批示。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建设,实施《“十四五”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推动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截至2022年9月底,发放到位的各项惠农惠牧补贴资金119965.01万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37522.09万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发放71188.95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发放11253.97万元。

3"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制约因素

3.1"经济基础薄弱

自进入21世纪始,巴彦淖尔市各产业经济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但是巴彦淖尔市经济总体体量仍然较小。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巴彦淖尔市经济发展由高增速发展期迅速疲软、就业岗位削减、内需消费水平下降、市场运行总体低迷等消极效应不断扩散。据统计,2022年,巴彦淖尔市生产总值1084.6亿元,同比增长2.1%,人均GDP位列全区第7名,但阿拉善盟、乌海市位居全区第2名、第3名。特别是工业领域,在产能全面释放、市场全面饱和的冲击下,工业经济集体进入“寒冬期”,全工业产业企业亏损较大,尤其是冶金和化工领域,各行业抗风险能力均较差。

3.2"产业结构不合理

3.2.1"农牧业经济方面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经济常年来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业为主,林业、渔业等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没有实现规模化。相关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农业经济中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

3.2.2"工业经济方面

从巴彦淖尔市目前各工业产业构成来看,不同程度存在产业构成复杂、主导产业不明确、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规划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不完备,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产业之间互补性差。企业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2.3"服务业经济方面

巴彦淖尔市服务业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短时期内较难形成稳定的经济带动力。目前,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开发业、交通运输业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导产业,四项产业比重超过全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70%。而处于服务业塔层高端的新兴服务业,包括文化娱乐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发展势头不旺。

3.3"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滞后

目前,巴彦淖尔市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相对落后,供给不足,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立健全教育、医疗等基本保障体系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阻力。一是农村总体医疗条件弱、水平低,保障措施差,看病难的问题在农村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二是在基础教育方面,针对学生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城乡差距较大,由于待遇薪资、生活条件等原因,导致农村教育的萎缩。三是绝大多数村文化活动室仅停留在“有”上,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四是农牧民不能及时获得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技能水平较差,且一旦脱离农业,没有再就业技能,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3.4"资源要素供给失衡

巴彦淖尔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农田、投资、生产要素等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上。一是因监管体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田流转率较低,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的规模效应。二是无论金融机构还是政府层面,投入资金不足,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严重缺失。在人才方面,由于工业部门产出率和劳动报酬远比小农经济更高,数量众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参与到工业经济的生产中来,这无疑对巴彦淖尔市工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劳动力和相对智力优势的分配不均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进程。再有,过多的农村人口进入,也使得巴彦淖尔市原本就水平不高的社会服务和公用基础设施更显紧张,这对于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个隐藏深久但影响巨大的不利因素。

4"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路径探索

4.1"转变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政府要及时转变发展理念和治理模式。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先易后难、稳中求进总思路,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工作,立足全县乡村振兴的客观实际,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按照新农村发展的总要求,把建设河套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农村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机制,抢抓机遇,加快构筑河套特色优势显著的产业体系、创新创业活力强劲的人才体系、生态体系、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着力建设民生幸福新家园,在县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上提供示范。

4.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4.2.1"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要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及自治区近年来出台的关于行业结构调整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突出强调产业政策与金融扶持、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

4.2.2"抓好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

要加强产业和分布区域的顶层设计,使产业发展布局战略落实到位。要制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加强统筹指导,使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升级。

4.2.3"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生产

将一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具有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以及行业领军示范作用的重点企业纳入重点扶持名单,并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建设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可观的战略项目。

4.2.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决实施一边“走出去”,一边“引进来”战略,增强与域外产业链和市场的融合度。利用巴彦淖尔市矿产资源、农产品原料等方面的独有优势,成立产品推介与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包片负责制,主动对接下游需求市场,抢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南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

4.3"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乡村振兴

4.3.1"落实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在已经开展的“全面改薄”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改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目标是确保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用房、运动场地、电教设备以及其他相关设施条件,都能够达到自治区规定的办学基本标准。这包括但不限于提供足够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以及配备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等,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通过这些努力,希望能够为乡村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和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4.3.2"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坚决托住基本民生的底线。加快推动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进一步推动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4.3.3"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利用中央放开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准入限制的政策,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个体工商户入驻,设立更多的农资直销、百货零售等便民服务商业网点,满足农牧民需求。依托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增加物流服务的门类和范围,提高配送能力和水平,加快发展物流产业。

4.4"建设服务型政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4.4.1"财政资金投入方面

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措施,坚持公共财政支出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倾斜。整合现有项目投入,充分利用产业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工程等政策,按照“合理统筹、渠道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和“区域集中、项目集中、投入集中、效益集中”的原则,整合发改、财政等多渠道的项目资金,集中投入乡村建设。

4.4.2"土地政策方面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确保农民对宅基地的使用权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和保护,同时明确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归属。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为农民提供更加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此外,还将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作价联营模式,这种模式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经济收益。将重点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逐步调整和优化村庄用地布局,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意味着将对村庄的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以满足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观光设施等建设的需求。通过合理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将有效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观光设施等建设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总之,将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确权颁证、作价联营和用地布局优化等措施,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

4.4.3"人才培养机制方面

为了确保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具体而言,县委、县农业部门以及扶贫相关部门需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这些部门应当共同制定统一的规划方案,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在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计划和目标,确保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加强农民的再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提供农业技能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在这些培训领域加大投入,确保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系统的培训,农民不仅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还能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5"结论

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巴彦淖尔市发展速度加快,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城镇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但是城乡协调发展仍然存在制约因素,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如何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其次要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乡村振兴;最后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文哲.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Z].政府工作报告,2024.

[2]石玉昌,李支援.马克思关于城乡关系论述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11.

[3]孔祥智,张效榕.从城乡一体化到乡村振兴——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路径及发展趋势[J].教学与研究,2018(8):5-14.

[4]刘丽,李强.内蒙古推进肉羊产业转型升级探究——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为例[J].中国市场,2019(26):54-55.

[5]樊帅.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J].度假旅游,2019(4):146-148.

[6]年猛.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融合障碍与支持政策[J].经济学家,2020(8):70-79.

[7]田野,叶依婷,黄进,等.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84-96.

[8]杨阿维.新发展理念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J].商业经济研究,2021(2):190-192.

[9]王向阳,谭静,申学锋.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61-67.

[10]王小华,温涛.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逻辑验证[J].农业技术经济,2021(8):4-19.

[基金项目]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课题“巴彦淖尔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BZX202203)。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产业结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