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

2015-11-13李文宇

财经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县域经济

李文宇

[内容摘要]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通过设定CP模型对城乡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推动城乡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活成本效应、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等五大因素。其中,前三个效应对城乡关系产生负向作用,后两个效应产生的正向作用。五大效应交互影响,促进了城乡关系从分割逐步走向协调,进而走向城乡融合。使用四川省县域经济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与理论模型的结果相吻合,同时认为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发展前期,即城乡关系曲线的左侧,也就是城镇化加速期。根据这一结果,提出积极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构建完备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分割;城乡融合;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5)06-0071-13

一、文献综述

城乡关系构建、融合和机制等内容一直是国内经济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对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城乡关系协调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行讨论,从而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参考和建议。一些学者着重从体制机制因素出发,认为城乡分割的产生是历史的过程,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例如,陈钊和陆铭使用一个政治经济学模型,认为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演变是倾向城市居民利益的决策结果。改变这种从城市利益出发、由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转变才能够实现。韩俊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关系发展的进程进行剖析,研究了现阶段城乡关系中存在矛盾和问题,提出加快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的建议,认为应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科学配置信贷资金、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小城镇。也有学者关注于城乡之间的资本合理配置,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带来城乡分割的重要因素。郭剑雄认为,城乡融合的着眼点应该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和降低其生育率。侯风云和张风兵认为,农村较低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投资阻碍城乡融合。皮建才和周愚发现,随着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扩大,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会增加,虽然经济中的人均收入会提高,但是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会扩大,同时社会内部不和谐程度也会提高。黄小明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深化使得农民工、农民、制造业和农林牧副渔的收入差距存在逐渐缩小的收敛性特征,收入差距的收敛性促进了城乡融合。

劳动力转移是城乡分割研究中的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认为城乡势能差致使劳动力有着明显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并且由于城乡之间存在公共福利提供差异,会降低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使城乡分割进一步加剧,所以需要科学理顺乡-城劳动力流动模式。钱雪亚等构建了一个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指数,显示在工资回报层面,相对高端领域的分割程度弱于相对低端领域;在就业机会层面,相对高端领域的分割程度强于相对低端领域。张昭时和钱雪亚发现,在省份内部相对高端领域的分割程度均弱于相对低端领域,在同一领域经济发达省份的分割程度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省份。杨菊华发现,由于户籍类型造成的城乡差别和因户籍地引起的内外之别共同作用于个体社会保障的可获得性,不同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梯级差别,乡-城流动人口处于农村人和外来人的双重弱势。还有学者从产业发展或产业部门着手,分析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周立群和王向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证明了服务业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总的来看,城乡分割相关研究细致地剖析了我国城乡分割产生的机理以及发展趋势,对如何实现城乡融合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但我们认为,城乡关系由于城乡之间产业部门的产出效率差异,城乡之间市场规模的差异等不可打破的客观因素,城乡之间必然存在不平衡的发展,因此融合发展决不等同于平衡发展。城乡分割和城乡融合的研究也必须要从这种城乡之间存在的天然差异着手,忽视这种差异的大背景会给相关研究和判断带来误差。我们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城乡分割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趋势,借此为相关研究的推动提供参考。

本文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支撑,构建了一个城乡关系模型,以研究城乡之间的规模经济、拥挤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城乡分割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行判断。同时,我们还结合四川的县域经济发展,对模型进行了计量实证检验,希望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以利于政府决策。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城乡关系。在基本CP模型中引入了拥挤成本,讨论了城乡关系的发展问题,旨在丰富现有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问题的基本理论。二是不同于其他文献。本文从县域这个较小的空间尺度着手,更好地分析了我国基本经济单元的城乡发展问题。三是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些针对当前我国及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

这里使用中心-外围CP模型的基本框架(Fujita et al 1999),构建了一个城乡关系的理论模型,试图说明城乡分割的成因以及城乡关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趋势。

(一)模型假设和基本推导

CP模型以DS(Dixit-Stiglitz)模型为基础,在引入冰山成本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垄断竞争模型,其首要贡献者为克鲁格曼(Krugman),所以也将这种模型称为DSK(Dixit-Stiglitz-Krugman,DSK)模型。在模型中,商品贸易需要运输并存在贸易成本,即冰山成本,用参数τ表示,当从一个地区将商品运输到另一地区,要想将单位1的产品运输到目的地,必须在发货地装运τ的货物。我们主要与以往CP模型的不同在于,引入了区域的拥挤成本,从而使相关讨论更贴近现实的城乡关系发展。

1.假设

我们假设一个大的区域S内包含多个子区域i,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市场规模和产业特性,区域之间的商品可以互相流动,只有劳动力一种要素,所有劳动力是同质的,可以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其他假设等同于CP模型。

用M表示一组差异化的产品集合,该集合中的消费品数量可以用不变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表示,并且我们考虑了一个区域中劳动力过度集中后产生的拥挤效应,用u(i)表示。所以总的效用可以表示为:

可以看到,我们这里得到一个城乡之间的工资差距方程,工资或者说收入的差距来自于多方面的影响。收入差距会受到城乡劳动力规模差异、运输成本、行业特性以及规模经济和市场拥挤等因素的影响,当然还包括城乡之间的其他交互关系,我们将从这些结果中分析城乡分割的内在机制,特别是讨论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规模差距的变动趋势以及其他因素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三)结果讨论

新经济地理模型涉及多区位、多产品和多要素,难以获得解析解或解的形式极为复杂,这里使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讨论。

1.城镇化推进和运输成本下降

在我们的结果中,1表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份额差距。当城镇化发展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内的劳动力份额而逐步增大,这样1逐渐变大可以表示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也将不断改善,不管是城镇的交通体系改善,还是农村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善,都将使τ这个运输成本变量逐渐变小。所以,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1会逐渐变大,而τ将逐渐变小。

在取σ=3,PAB=1,α=1,β=0的情况下,观察1和τ的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当τ逐渐变小时,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更为紧密,沟通更为顺畅,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逐渐缩小。当1逐渐变大,即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逐渐变大。综合两个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到τ和1同时变化的情况,城乡收入差距将会呈现钟形变化趋势,即倒U形变化。在发展的前期,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而在发展的后期,城乡收入差距将逐步缩小。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是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则会缩小收入差距。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的影响效果不同。在发展前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将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发展后期,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从一般的政策影响来看,要推动城乡融合,应着力推动城乡收入关系曲线由钟形曲线的前段转向后段,即由城乡差距的上升段转向下降段。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前期应加快城镇化进程,而在发展的后期则更应注重基础设施改善。

2.规模经济和拥挤成本

要考察城乡关系,不能不考虑规模经济的影响。城镇内的经济密度远高于农村,而这种空间经济分布形成的内在动力就来源于规模经济。我们比较了不同规模经济条件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如图2所示。选择1=2,σ=3,PAB=1,β=0时,运输成本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情况。图2反映不同规模经济下运输成本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变动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到,当规模经济的影响更大时(如α=3),并且运输成本也更大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就更大。但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城乡关系联系不断紧密,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当规模经济的影响较小时(如α=1),在同样的运输成本条件下,城乡收入差距更小,说明规模经济的差异将扩大城乡差异。比较三条曲线的发展趋势,当运输成本不断下降,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规模经济影响也将逐步削弱。从图2来看,三条曲线最终都收敛于1,此时,城乡之间收入差异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在发展前期,规模经济的作用更大;而在发展的后期,规模经济的作用将逐步缩小,城乡关系将逐步走向融合。

随着我国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大,城市病问题也逐步显现。在城镇中,随着城镇人口密度增加,交通逐步变得拥挤,通勤时间更长,大气、烟尘等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在城镇中生活的拥挤成本逐步显现。考察城乡关系还应考虑拥挤成本的影响。选择1=2,σ=3,PAB=1,α=2时,不同拥挤效应参数β下,运输成本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情况。如图3所示,当拥挤成本较大(如β=-2)时,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说明在拥挤成本较大时,人们向城镇移民的意愿并不强;而在拥挤成本较小的情况下(如β=0),城乡收入差距更大,说明在拥挤成本较低的城镇地区,人们向这些地区移民的意愿比较强,从而扩大这些地区的市场规模,导致这些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大。所以,要推动相应城镇的发展,吸纳更多的人口,应当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相应的人口承载力,降低拥挤成本,从而使本地具有更好的吸引力。

3.价格指数的影响

在模型里,价格指数PAB的影响也很重要,当城乡之间享受到商品在单一价格或者商品集上存在不同时,也会导致相关实际收入的差异,这一影响在较多的空间经济学文献中称之为生活成本效应。如图4所示,我们反映了价格指数的影响。选择1=2,σ=3,τ=4,α=2,β=0,价格指数变动下收入差距的变动,随着城乡价格指数的接近,城乡收入差距也逐渐趋近,但是由于其他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影响仍然较大,因此城乡收入差距仍然保持在3以上。如果再考虑运输成本降低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才能逐步趋近于1,真正走向城乡融合。而且,城乡之间的生活成本效应不是带来城乡融合的唯一因素,城乡融合还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加快城乡之间其他要素的融合,才能完全推动这一进程。

(四)模型扩展

1.影响城乡关系的主要因素

我们结合理论模型的讨论,可以将影响城乡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五大效应: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拥挤成本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其中,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是推动城乡分割的主要因素,而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则是推动城乡融合的主要因素。

本地市场效应主要是指选择更大规模市场的区域进行生产,区域的产出更高,也就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在模型里,随着城镇化进程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就会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从而也就获得更多的发展优势,其结果一定是扩大了城乡差距。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和市场规模差异带来的影响,城镇的劳动生产率更高,具有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就会加剧城乡分割。生活成本效应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享受不同的商品和商品集,导致城镇中有更多和更好的商品可供选择;同时城镇中有更好的教育、卫生等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使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产生差距,结果是城乡分割将会更为严重。拥挤成本效应是指城镇随着规模的扩大,在环境、交通、居住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如居住在城镇中的人感觉到拥挤,或者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到居民的健康,使更多的人口降低了向城镇移民的意愿,从而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扩大。市场一体化效应主要是指由于城乡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城乡交流与沟通变得更为便捷,从而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个过程是城乡走向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2.城乡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五大效应的影响下,城乡关系发展将会从分割走向融合。在发展的前期,在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城乡的发展差距将会逐步加大,使城乡分割的特征更为明显。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由于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的影响,城乡发展将逐步从分割走向融合阶段。从总体来看,城乡差距的变化可以看作一个钟形曲线关系,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割、协调、融合。如图5所示。

在发展的前期,由于市场力量过于强大,城乡分割日益明显,城乡差距逐步加大。在这一阶段,应注重加速城镇化进程,扩大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城乡关系加快走出分割的限制。而在发展的中期,由于城乡关系逐步走向拐点,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分水岭阶段,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逐步减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服务等深层次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在前期的加速城镇化发展之后,这一时期应更加注重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弥补一些城乡发展中的缺陷。城镇化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推动城乡之间的社会公共福利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等协调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而到了发展的后期,城镇发展由于交通过于拥挤,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城镇居民会逐步降低城镇生活的意愿,向郊区甚至农村流动,城乡将会逐步走向融合发展。在这一时期,应当积极推动城乡的全面一体化,使城乡之间不存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之间的差异,探索城镇的郊区化或者乡村的现代化,真正实现城乡的同质化。

三、模型检验

为更好地分析城乡关系,这里使用计量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主要使用四川的县域经济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年鉴2014》和《四川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2014)》。为什么选择县域经济的数据?一方面,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规模较小,城乡联系更为紧密,比较跨省或者跨市的城乡发展,县域经济的城乡融合发展也更具有操作性;另一方面,因为县域经济从结构上看主要由县城经济、镇域经济与农村经济所构成,县域内部城乡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具有交互性,县域经济内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也相对较小,更利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

(一)四川县域经济发展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是我国包含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四川的县域经济可以涵盖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地理环境,这些地理条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约束影响。从发展阶段来看,四川的县域经济也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占据首位城市的成都,其中部分区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后期,成都主城的五城区已经达到100%的城镇化率,而在四川的落后地区,城镇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如位于藏彝走廊的美姑县城镇化率仅为7.9%。可以说四川县域经济的发展包含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多种类型,这样,四川县域经济数据可以充分代表各种经济发展状况和阶段。

(二)计量方法与数据处理

根据我们的理论模型结果,我们可以将计量方程设定为下式:

lnw=alnl+blnτ+clnXi

由于城乡之间的价格指数难以获得,所以在模型中没有考虑。同时,为了更好的模拟现实情况,我们增加了一些控制变量X。由于lny=αAlnl,我们可以增加一个验证方程:

lnw=alny+blnτ+clnXi

其中,被解释变量w表示城乡的收入比,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得到。

在解释变量中,1表示城乡的劳动力比,由非农人口和农业人口之比得到,我们预计1与w应保持同向变动,即城乡劳动力增大,城乡收入也会增大。Y表示城乡的产出比,由非农产业和农业的产出比得到,y的影响应该与1相同。τ表示区域内的交通条件,由区域内的公路里程和辖区面积之比得到。交通条件越好的区域,其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越小。

Xi表示控制变量,这里我们选择了4个控制变量。(1)人均GDP:人均GDP可以反映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和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2)人均投资:使用当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常住人口之比得到,反映当地的投资强度,从而影响整体的发展进程。(3)人均消费:使用当年的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和常住人口之比得到,反映当地的消费水平,也能够反映生活水平和居民购买力。(4)人均教师占有量:使用当地的高中教师数与常住人口之比得到,反映当地的教育水平,从而也从侧面衡量了当地的人力资本水平。

由于成都市五城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100%,我们在运算中剔除了这五个区(青羊、锦江、金牛、武侯、成华),统计回归一共使用了四川省178个区(市、县)的相关数据。

(三)结果讨论

统计计量得到结果如下表:

从计量结果来看,多数解释变量都有比较好的显著性,与模型相关的3个变量与城乡收入比都有密切的关联。与理论模型的预计相似,城乡人口比、城乡产出比与城乡收入比呈正向关系,说明随着城镇化程度的上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的劳动力流出是造成城乡分割的首要原因。在交通条件上,同样与理论模型的预计相同,交通条件与城乡收入比呈反向关系,说明单位面积内道路更多的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从而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城乡融合。在其他控制变量中,人均GDP和人均消费均有较好的显著度,而人均投资和人均教师占有量的显著度都不高。我们认为,人均GDP和人均消费可以反映一个县域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当前四川的县域经济多数处于发展的前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所以人均GDP、人均消费与城乡收入比呈负向关系。而人均投资和人均教师占有量均表现不显著,说明通过短期投资无法弱化城乡差距,或者说明投资的效果不能在当期显现,可能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显现。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出,对农村进行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也不会很明显。从当前的农村发展与人口“空心化”情况来看,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力,会更倾向于离开农村。因此,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还有待考察。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推动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本地市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生活成本效应、拥挤成本效应和市场一体化效应。这五大效应交互作用,对城乡关系发展产生不同影响,从而推动城乡分割逐步走向城乡融合。结合相关理论,我们还将城乡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割、协调、融合。在不同阶段,要注重不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政府通过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以构建科学、合理、和谐的城乡关系。我们还使用四川县域经济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对理论模型的结果进行了验证,认为四川县域经济仍处于发展早期,城乡分割的力量仍很强大,需要致力于推动城镇化进程,使城乡关系发展尽早进入拐点。

那么,回到我们最核心的问题上,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这一过程不仅应当考虑发展自然进程中的市场内部力量,也应当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等外部干预力量。可以说,随着城乡发展由集聚逐步走向扩散,城乡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更为便利,城乡之间的市场日趋一体化,城乡分割必然会逐步走向融合。但是,要推动一个区域的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应当结合不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是积极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在城乡关系的发展前期,应该突出城镇化的功能性,科学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尽早推动城乡关系发展进入拐点。而到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中后期,则更应注重构建城乡协调有序的发展体系,在规划、产业、人口和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力度,建立城乡协调的发展机制。

二是积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应坚持规划统领、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建管并重等原则,考虑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基础设施随城市的发展不断推进,加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协调互动,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管理水平,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三是构建有序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要探索城乡融合的发展路径,必须以人为本,以户籍制度改革等为着力点,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消除城乡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化等方面人为的、体制的差异,从而实现人人共享的社会福利制度。

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应当推动村镇聚落集中,促进广大乡村的人口、工业向中心镇、中心村聚集,同时实行迁村并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合并、迁移。在村镇逐步实现人口集中居住的同时,加快推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使农村逐步实现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陈健生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县域经济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