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径依赖视角下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解析

2025-01-24方亚琪

中国市场 2025年2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城乡融合特色小镇

摘"要: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解决日益严峻的“千镇一面”问题,既符合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突破当地空间资源瓶颈、突出块状特色产业优势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路径依赖理论建立了特色小镇演化路径分析框架,剖析了其面临的锁定困境的内涵,并从解除锁定的角度出发给出建议。文章丰富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特色小镇;路径依赖;城乡融合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2-001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2.004

1"引言

特色小镇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1],有关特色小镇建设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浙江考察期间提出引导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而特色小镇就是战略中提到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的成果之一[3]。2024年年初,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的重要抓手”,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做强做精做深特色产业为核心,引导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特色小镇产业、功能、形态、体制机制全面升级,努力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4]。

在新常态经济升级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下,"这一模式得到国家多部委的重视,"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5-6]。而新兴事物总是需要摸索前进。经过数年发展,建设特色小镇逐渐陷入迷潭:有的盲目发展,渐有房地产化苗头;有的对当地特色挖掘不够,沦为新兴产业园区或旅游景点,泯然众城矣[7];还有的过分注重产业化,以致与居民区产生隔离,等等。当地生产空间中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自然资源被消耗,"却并未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更别提促进当地的城乡融合发展[8]。

“特色小镇”在首次提出时被定义为“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9],发展至今却难以融入当地空间,以致沦为新兴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甚至房地产承接地;从最初的蓬勃发展到如今的难以为继,其中机制值得深究。特色小镇虽所处地区各不相同、特色产业也各有千秋,但演化过程却极为相似;小镇发展现状显然已陷入“千镇一面”的“陷阱”局面。

既往研究大多聚焦于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和结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其社会维度是否失衡等渐渐显现的问题,然而用模型架构剖析其演化过程,从而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著作属实不多。文章依据路径依赖理论,深入解析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从路径创造到固化环境形成这一系列演变的内涵。依赖路径提出之后,对其各阶段显现出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提出改善“路径依赖”困境的可行建议,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2"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

起初,路径依赖被用于解释技术的发展[10]。该理论认为,何种技术能在技术市场上取得支配地位是偶然因素导致的,效率并不是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技术并不都是最优的[11]。周思悦等为路径依赖理论赋予了经济地理演化思想色彩,认为未来的不确定性难以独立决定演化方向,过去沉积的历史同样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12]。

2.1"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历史的偶然因素”对一个系统发展的重要作用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文章认为,何种“特色”能在特色小镇中脱颖而出是“历史的偶然因素”导致的,即在什么地方出现什么主题的特色小镇具有很大的“历史性”或“偶然性”[13]。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就在极大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特点。例如,义乌人的“货郎精神”让义乌从一个鲜为人知的穷地方,成为如今蜚声海内外的“购物者的天堂”——义乌丝路金融小镇也因此获批入围创建名单;“熊熊炉火映汗水,走街串巷闯四方”,传说中轩辕黄帝铸鼎于永康石城山上,悠久的五金历史在五千年后又融入永康五金工匠小镇中;“美玉生磐石,宝剑出龙渊”,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铸成龙渊名剑,后因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称龙泉,往事越千年,省级特色小镇——丽水龙泉宝剑小镇由此而来,等等。据此,文章提出如下假设:浙江省特色小镇选址与当地产业特色密集程度相关。该假设将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源起因素与路径依赖理论中的“历史的偶然因素”挂钩,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将证实基于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对“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研究进行分析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借鉴谢宏等人[14]的研究为假设做检验。首先,引入核密度估计值来计算浙江省各区域聚集最密的产业特色。核密度估计值反映了某事件对周围的辐射程度,估计模型如下(其中,f(x)为核密度估计值,tx-Xis为核函数,n为特色小镇个数,sgt;0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核密度估计值越大,表示事件在该区域发生的概率越高):

f(x)=1ns∑ni=1tx-Xis

其次,整理浙江省特色小镇样本点的地理数据录入Excel,在"ArcGIs10.2中运用Density空间分析工具生成了核密度图。为验证假设1,将各特色小镇样本点按信息经济、健康、时尚、旅游、历史经典、环保、金融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这八大产业类型进行分类,最终得到特色小镇核密度与产业类型分布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层次性较为明显,且遵循产业特色越密集处数量越多的规律,即验证了假设,且证实了路径依赖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既然特色小镇诞生于特色之处,“取之于地用之于地”岂不美哉,为何还会与当地生态空间产生隔离,以至于违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初衷?

2.2"路径依赖强调“自我强化机制”

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机制”是指经济、社会或技术等系统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不论好坏),则因惯性的力量不断进行自我强化,并且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10]。这一机制在浙江省特色小镇演变过程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政府政策制定视角来看,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却无法摆脱既定的“开发区”治理模式,在指导建设特色小镇时仍然循旧规、蹈旧矩,以至于引导小镇的建设偏离初衷,逐渐沦为新兴产业园区、旅游景点甚至房地产承接地。另外,为了推进该建设制度的执行,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的辅助政策,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改革成本[15],该路径因此被自我强化。

其次,从官员政绩考核视角来看,当考虑到自身的政绩评估时,地方官员更注重易于量化的经济指标,而将难以量化的社会建设目标放在次要位置,这与行政逻辑和个人利益一致。例如,他们可能更关注特色小镇的GDP增长率和税收收入等经济指标,而项目可持续发展程度、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及就业率等则被置后。然而,由于特色小镇未能融入当地空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便难以实现。为了政绩达标,社会性目标因此被无限期地推迟,自我强化的过程由此形成。

由于上述两种自我强化机制的建立,特色小镇演化轨迹持续负强化,最后锁定在无效率的状态,即忽视“三态”融合,与当地空间割裂,“千镇一面”,违背建设初衷。

综上所述,文章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探讨特色小镇演化轨迹,将其分为初始阶段、路径创造、自我强化和固化发展这四个阶段。

3"结论及政策建议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16]",却无法承担起城乡融合的重任,与建立初衷背道而驰,这一困境值得深思。文章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例,基于理论,通过对特色小镇选址及与当地产业分布的对比分析,首先得出“产业特色越密集处特色小镇数量越多”的结论,验证了路径依赖理论对研究主题的适用性;随后基于“自我强化”观点构建出特色小镇演化历程路径依赖模型,分析其发展走入困境的原因。结合该模型分析发现,是因为政府在确定政策时仍沿用老一套建设开发区的思路,再加上地方官员过于重视绩效考核而将难以量化的社会性目标后置,因此形成了一套恶性循环的自我强化机制,使小镇的发展陷入锁定,以至于建设者明知这一过程是不可持续的,却仍持续依赖,无法跳出锁定。

面对这样的锁定困境,仍然借助路径依赖模型来给出建议。模型中已分析出负强化的演进轨迹及“锁定困境”,解决办法即为规避和摆脱"“负强化”。结合研究情景,提出如下建议。

3.1"政府退居幕后,市场“换角”登场

特色小镇作为“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9],应该为其去除行政束缚,交还创新创业平台市场,让“看不见的大手”来操控。与其他创新创业平台相比,其可以是“政府为引导、产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既拥有政府的政策鼓励,又保持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永葆创新活力,摆脱沦为“千镇一面”“特色空城”的政绩工程的命运。

3.2"医治沉疴宿疾须下猛药,标本兼治

要从根本上解决此困境,就应根除经济成绩优于社会成绩的观念。为了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让特色小镇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地方官员需要更加平衡地考虑经济和社会目标,并制定综合的政策措施,促进特色小镇的综合发展。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建设的良性循环,为地区的可持续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陈炎兵.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20(19):43-47.

[3]胡海良,黄宇,傅歆.“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继续走在前列、打造“两个先行”的总纲[J].浙江学刊,2023(4):26-35.

[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23(2):9-13.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6.

[6]戴晓玲,陈前虎,谢晓如.特色小(城)镇社会融合状况评估——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10-118.

[7]王旭阳,黄征学.推进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5):124-129.

[8]段德罡,乔壮壮,阎希,等.基于人力资源的特色小(城)镇产业规划策略探讨[J].规划师,2018,34(11):126-131.

[9]秦笑.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政策解读及典型案例研究——基于江浙开发与培育多维度融合特色小镇的实践[J].对外经贸,2018(6):85-91.

[10]"ARTHUR"W"B."Competing"technologies,"increasing"returns,"and"lock-in"by"historical"events[J].The"economic"journal,1989,99(394):116-131.

[11]"张琛,陈彦彤,田静.民营企业所有权来源与路径依赖问题研究——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J].中国管理科学,2023,31(9):1-12.

[12]周思悦,申明锐,罗震东.路径依赖与多重锁定下的乡村建设解析[J].经济地理,2019,39(6):183-190.

[13]"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and"economic"geograph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1(99).

[14]谢宏,李颖灏,韦有义.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8,38(8):1283-1291.

[15]潘懋元,朱乐平.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3):117-125.

[16]李洁,朱佩枫,王有志.我国产业园区型医疗器械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258-265.

[作者简介]方亚琪,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交媒介营销。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城乡融合特色小镇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政治发展的透析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